重庆三峡学院|毕业证|样板|模板图由教育部统一印制发放给各个大学,重庆三峡学院|毕业证|样板|模板历届毕业证样本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样本图片有多处防伪标识。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重庆三峡学院创建于1956年,其前身为四川省万县初中师资训练班,先后更名为万县大学、万县专科学校、万县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万县师范专科学校与万县教育学院合并成立四川三峡学院,并升格为本科院校。2000年,学校更名为重庆三峡学院。2003年,重庆三峡经济学校并入。2013年,学校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3][5-6]重庆三峡学院(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坐落于重庆市万州区,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举办,以文、工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入选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理事单位,“一带一路”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大学联盟成员,是山东大学对口支援高校。[1-4]。截至2019年6月,学校占地面积达1980余亩,有18个二级学院,全日制学生2万余人,固定资产14亿余元;下设9个学科门类的60个本科专业,拥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拥有1130余名教职工,在职专任教师920余人[7]。。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创办时间
1956年[5]
类 别
公立大学[5]
学校类型
综合[8]
属 性
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3]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4年)[3]
所属地区
中国·重庆·万州[5]。。办学源头
合并前三校历史(10张)
万县师范专科学校的前身为创办于1956年的四川省万县初中师资训练班。学校于1958年更名为万县大学;1959年更名为万县专科学校;1977年时为万县地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高师班;1978年转设为万县师范专科学校。
万县教育学院的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万县专(地)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学校于1979年更名为万县地区教师进修学校;1984年更名为万县教育学院。
重庆三峡经济学校的前身为万县地区经委干训班。学校在1984至1996年时期为万县地区交干部学校、万县地区工交职工中专学校;1996年更名为四川省万县市经济学校;1998年更名为重庆三峡经济学校。[6]
合并时期
1993年1月10日,“三峡大学”筹备组”在万县师范专科学校挂牌。
1993年10月,原万县师范专科学校和万县教育学院完成了实质性的合并。
1994年3月,万县师范专科学校、万县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为四川三峡学院,并升格为本科院校。
2000年2月,四川三峡学院更名为重庆三峡学院。[13]
2003年3月,重庆三峡经济学校并入重庆三峡学院。[6][14]
2013年7月,重庆三峡学院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1]
2014年9月,重庆三峡学院入选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名单。[15]
2018年11月,重庆三峡学院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办三峡人工智能学院;与政府、企业等单位共同组建重庆绿色生态工程学院。[16-17]
2019年7月4日,该校成为三峡库区高校科学技术协会联盟成员。[18]
重庆三峡学院办学条件
重庆三峡学院院系设置
截至2019年6月,学校有18个二级学院,拥有涵盖工学、文学、管理学、理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农学等9个学科门类的60个本科专业[7]。
二级学院 | 本科专业 |
重庆三峡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物理学(师范)、通信工程 |
重庆三峡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化学教育(师范) |
重庆三峡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 汽车服务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对口高职本科) |
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 | 美术学、动 画、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 |
重庆三峡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 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师范)、园 艺 |
重庆三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 安全工程、土木工程 |
重庆三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对口高职本科) |
重庆三峡学院财经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经济统计学、经济学、会计学(对口高职本科) |
重庆三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酒店管理(对口高职本科) |
重庆三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 文化产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民族学(经济与管理)、法 学、少数民族本科预科 |
重庆三峡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统 计 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
重庆三峡学院体育学院 | 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师范) |
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 | 日 语、英语、英语(师范) |
重庆三峡学院传媒学院 | 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广告学 |
重庆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全科教师·免费师范生) |
重庆三峡学院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4月,学校拥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4个重庆市高等学校十三五市级重点学科、2个重庆市高等学校十三五市级重点培育学科。[3]
重庆市高等学校十三五市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
重庆市高等学校十三五市级重点培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
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教育硕士、农业硕士、工程硕士、旅游管理硕士[3]
学术学位硕士点一览表 | |||
所在学院 | 一级学科 | 专业 | |
文学院 |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机电系统电子技术、非线性电子学 | |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 |
公共管理学院 | 中国语言文学 | 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 |
重庆三峡学院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4月,学校有1120余名教职工,其中,巴渝学者4人,在职专任教师910余人,高级职称380余人,获博士、硕士学位770余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20余人(包括校外导师);建有重庆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毛二可、中国科学院教授李宽意等高层次人才团队。[3]
市级教学团队(6个):中国文学类课程、经济学课程、本科数学核心系列课程、计算机类核心课程、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19]
2014年3月,刘正学入选万州区第四届科技顾问团社会发展咨询组,祁俊生、熊建立入选万州区第四届科技顾问团科技发展与管理咨询组[20]。
科研创新团队 | |||||||
序号 | 团队名称 | 级别 | 依托单位 | 负责人 | 建设时间 | ||
1 | 三峡库区水质演变及水环境安全 | 市级 |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 祁俊生 | 2010-2012 | ||
2 | 超宽带光纤无线接入技术 | 市级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邵宇丰 | 2013-2015 | ||
3 | 三峡库区农业生态安全 | 市级 |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 胡廷章 | 2010-2012 | ||
4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校级 | 文学与新闻学院 | 谢建忠 | 2008-2010 | ||
5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校级 |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 郭学军 | 2008-2010 | ||
6 | 电子信息 | 校级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戴闽鲁 | 2008-2010 | ||
8 | 西南民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研究 | 校级 | 民族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 东人达 | 2008-2010 | ||
9 | 三峡库区库岸地质灾害防治 | 校级 | 土木工程学院 | 何泽平 | 2010-2012 | ||
10 | 三峡文献整理与研究 | 校级 | 文学与新闻学院 | 谢建忠 | 2010-2012 | ||
11 | 对比语言学及语用学研究 | 校级 | 外国语学院 | 王扬 | 2010-2012 | ||
12 | 非线性发展方程 | 校级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王良伟 | 2013-2015 | ||
13 | 三峡库区农产品绿色保鲜技术 | 校级 |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 汪开拓 | 2013-2015 | ||
14 | 山地农业现代化 | 校级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熊建立 | 2013-2015 | ||
15 | 西南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 校级 | 民族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 陈兴贵 | 2013-2015 | ||
16 | 理论语言学及其应用 | 校级 | 外国语学院 | 刘晓林 | 2013-2015 | ||
参考资料[21] |
重庆三峡学院教学建设
教学成果
2017年11月,学校安全工程专业成功进入重庆市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同时该安全工程专业优秀师生可获得相应的重庆市安全工程奖(助)学奖教基金资助。[22]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共有重庆市特色专业3个、“三特”专业7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精品课程13 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获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奖18项。[11]
重庆市特色(建设)专业:汉语言文学、民族学(经济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信息与计算科学
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化工自动化特色学科专业群
重庆市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汉语言文学
高等学校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物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生物与食品基础实验教学
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民族学专业分层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三峡库区机电产业的“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
与东南大学“1+2+1”联合培养专业:会计学、土木工程[19]
重庆市精品课程:数字电子技术、[23]三峡民间美术、[24]
校级精品课程:通信原理[24]
(以上部分名单未列完全)
学生成绩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学生公开发表论文近500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 50余项,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英语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广告艺术大赛等专业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300余项,连续在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中国 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1]
重庆三峡学院学术研究
重庆三峡学院建设成果
截至2019年6月,学校承担国家级基金项目、部市级科研项目900余项。成功申请专利300余项,发表论文9000余篇,三大检索文章800余篇,cssci、cscd期刊论文14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90余部。科研成果先后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重庆市科技进步奖等部市级以上奖励近30项[7]。
2018年9月,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学校陈兴贵教授的“南方少数民族农耕地方性知识收集、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被立为2018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项目,资助经费40万元。[25]
学校部分科研成果获奖情况 | |||||||||||||||||
获奖项目 | 奖项名称 | 获奖年度 | |||||||||||||||
《会计理论比较研究》(著作) | 重庆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 2014年 | |||||||||||||||
《三峡民间美术论》(著作) | 重庆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2014年 | |||||||||||||||
《20世纪汉语专书词汇研究论著索引》(著作) | 重庆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2014年[26] | |||||||||||||||
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与周边土壤次生盐渍化 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6年[27] |
重庆三峡学院科研平台
截至2019年6月,学校建有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5个,重庆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3个,重庆市发改委
重庆三峡学院(12张)
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2个;有市级学会2个,市级科研创新团队7个,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1个[7]。
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水环境演变与污染防治
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轻合金材料与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
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三峡库区农业生态安全[3]
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环江结构防灾减灾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群体[29]
市级学会:重庆市三峡文化研究会、重庆市三峡移民与经济发展研究会[30-31]
序号 | 名称 | 级别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批准时间 |
1 | 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 市级 | 郭作飞 | 文学与新闻学院 | 2002.01 |
2 |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 市级 | 李炯光 |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中心 | 2006.12 |
3 | 三峡库区水环境演变与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 市级 | 付川 |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 2011.11 |
4 | 信号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 校级 | 邵宇丰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2012.07 |
5 | 非线性科学与系统结构重点实验室 | 校级 | 鲁祖亮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2012.07 |
6 | 西南民族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 校级 | 滕新才 | 民族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 2012.07 |
7 | 三峡美术研究与创作中心 | 校级 | 崔毅 | 美术学院 | 2012.07 |
(以上名单未列完全)参考资料[19][32-33] |
重庆三峡学院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9年6月,学校馆藏纸质图书175万余册,电子图书166万余种[7]。
学校拥有cnki 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ebsco 数据库、fajs 外文期刊数据库等 15 个中外文数据库;收藏有《四库全书》等大型古籍丛书、类书3.5万多册,善本1300余册,其中有《四声韵谱》孤本一套。 共有64种古籍入选“第一批重庆市珍贵古籍名录”。[11]
学术期刊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创刊于1985年,是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重庆三峡学院主办、重庆三峡学院学报部出版发行的综合类学术理论刊物,长期开设“三峡研究”等特色栏目。在对“三峡”的研究中,还开设了“理论前沿”“经济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学研究”“语言研究”“新闻与传媒”“绿色教育”等热点栏目;该刊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台湾华艺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教育阅读网、武汉博看网等来源期刊。[34]
重庆三峡学院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6月,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等多所国外大学,与德国bsk、印尼国际日报等多家国外公司和研究机构,与东南大学等多所国内大学建立了互派教师、访问学者和学术交流等合作关系。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部门和地方政府,与中兴通讯、中科曙光、锐捷等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习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7]。与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35]
重庆三峡学院文化传统
校训
重庆三峡学院 校训[36]
厚德、博学、自强、创新[5]
释义:
“厚德”出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指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其内涵为“协作、奉献、宽厚、诚信”。
“博学”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是指广博地学习知识,其内涵为“尚学、博览、善思、明辨”。
“自强”出自《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作不断努力,顽强拼搏解。传承和弘扬三峡移民精神,努力向上,永不懈怠。自也包括自己的班级、自己的学校和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强也包括身体之强、学业之强,更指能力之强、意志之强。其内涵为“励志、坚韧、笃行、有为”。
“创新”指破旧立新,推陈出新,意指创造、创意、创见。其内涵为“继承、扬弃、求是、超越”。[36]
校旗
学校校旗为红色长方形旗帜,旗帜中央为校名,校名上方为学校校标。[5]
校标
重庆三峡学院校标
学校校标为双圆套圆形徽标,双圆之间上方呈弧型排列校名,下方呈弧型排列学校英文名称,内环中间有太阳和象征长江三峡夔门的组合图案,组合图案中间有学校英文简称“ctgu”和建校时间“1956”字样。[5]
校徽
学校校徽为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教职工所佩戴校徽为红底白字,学生所佩戴校徽为白底红字。[5]
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