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证样本_大学毕业证_高中/中专-毕业证大全

因为有缘我们才相聚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

▂▃▅▇ 主页 > 学校所属 > 院校介绍 > 正文

华东师范大学|毕业证|样本图片jzu

华东师范大学校徽华东师范大学|毕业证|样本图片jzu历届大学毕业证{模板}图片、学位证样本、报到证样本、档案等。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学(1924年)、光华大学(1925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1972年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合并,改名上海师范大学。1980年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校名。1997-1998年,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第二教育学院等先后并入。华东师范大学(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华东师大”,位于中国上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国培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亚太高校书院联盟、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成员,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设有研究生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是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截至2019年1月,学校有闵行、中山北路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约207公顷;设有3个学部,29个全日制学院,4个书院,8个实体研究院,2个管理型学院,以及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4362人;在校博士研究生3080人,硕士研究生17304人;在校留学生(学历生)1280人。。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22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

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27个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2个

二级学科5个

院系设置

3个学部;29个全日制学院;4个书院;8个实体研究院;2个管理型学院

校 训

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校 歌

《华东师范大学校歌》。简 称

华东师大、ecnu

创办时间

1951年

类 别

公立大学

类 型

师范(综合类)

属 性

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

985工程

211工程

2011计划

111计划展开

属性

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

985工程

211工程

2011计划

111计划

全国重点大学

研究生院

自主招生收起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现任领导

校长钱旭红

党委书记梅兵

专职院士

6人。。大夏大学

1924年,厦门大学的300余名师生因为追求民主办校脱离厦大,

来到上海,王伯群与欧元怀、王毓祥等人应失学青年要求,捐资创办大夏大学,校名取“光大华夏”之意。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教育家王伯群是大夏大学主要创办人之一,在大夏大学先后担任董事长、校长,集多年努力,使学校发展成当时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大夏大学是中国最早实施导师制和通识教育的高校之一,良好的办学实力和声誉,使得学校获享“东方哥伦比亚大学”之美誉。[1]

大夏以“自强不息”为校训,倡导苦教、苦干、苦学的“三苦精神”。马君武、王伯群、欧元怀先后担任大夏大学校长。郭沫若、田汉、李石岑、邵力子、厉麟似、程湘帆、曾昭抡、艾伟、邵家麟、吴泽霖、王蘧常、马宗荣、夏元瑮、谢六逸、吴泽、何炳松、周昌寿、姚雪垠等著名学者曾在大夏大学任教。

大夏大学共办学27年,先后入校就读的学生近20000名,完成学业毕业者6000余人。刘思职、郭大力、周扬、陈子元、胡和生、李瑞麟、刘伯里、熊映楚、王元化、罗俊、江景波、雷经天、陈国柱、马承源、姚雪垠、陈旭麓、孙亢曾、陈伯吹、任溶溶、戈宝权、陈鲤庭、吴亮平、冯白驹、杜星垣、陈赓仪、叶公琦、华联奎、徐惟诚等知名人士曾求学大夏。[2]

光华大学

光华大学校徽

光华大学创办于1925年。当时圣约翰大学及附中的572名师生,为声援五卅运动,与校方激烈冲突,集体宣誓离校后创办了中国人自己的大学——光华大学。教育家、文献学家、财政经济家张寿镛是光华大学主要创办人之一,在光华大学终身担任校长和董事长期间,将学校发展成当时著名的综合性大学。校名寓“光我中华”之意,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里的《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光华以“格致诚正”为校训,以 “培养高尚人格,激发国家观念”为宗旨,提倡“读书运动与爱国运动并进”。张寿镛、朱经农、廖世承先后担任光华大学校长,并延聘吕思勉、钱基博、胡适、钱钟书、徐志摩、朱公谨、容启兆、张歆海、颜任光、张东荪、谢霖、蒋维乔、韩湘眉、潘光旦、周煦良、罗隆基、王造时、章乃器等著名学者执教。

光华大学建校26载,先后入校就读的学生共14000余人,毕业生总计4000余人。张青莲、邓拓、周熙良、林华、周有光、张芝联、杨宽、张允和、周而复、田间、穆时英、赵家璧、储安平、乔石、姚依林、尉健行、荣毅仁、董寅初、黄辛白、汪道涵、黄鼎臣、徐僖、夏鼐、董纯才、邵洛羊、杨小佛、张承宗、吕翼仁等知名人士曾求学光华。[2]

华东师范大学建校初期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

1951年7月17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宣布,经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文、理、教育学科成为新校基础。8、9月间,同济大学动物系、植物系,复旦大学教育系,沪江大学音乐系以及东亚体育专科学校陆续并入华东师范大学。10月16日,学校举行成立暨开学典礼,正式宣布华东师范大学成立。1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任命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孟宪承兼任校长,孙陶林、廖世承为副校长。刚建校时学校设有教育、中文、外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音乐、体育等11个系。建校之初,全校共有教职工338人,其中教师131人,学生1032人,其中各校并入学生698人,暑假招收新生334人,分36个班上课。

1952年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的教育系、理学院(包括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中文系(部分)和浙江大学地理系,沪江大学社会系、教育系,大同大学教育系、物理系,震旦大学教育系并入学校。[3]复旦大学史地系的地学人才,[4]交通大学理学院数学、物理、化学3系部分师资,[5]同济大学理学院数学、物理、化学3系部分师资也调至学校。[5]又从浙江大学、沪江大学、大同大学等校调入多名教师。之后,江苏师范学院音乐专业、上海第二师范学院地理系分别于1953年、1958年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之初的华东师范大学,以圣约翰大学的师生人数为最多。[4]

华东师范大学(7张)

1952年,学校成立了研究部,推进科学研究。

1953年,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多个专业的研究生班。

1955年1月,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继1952年7月创办《华东师大》校刊后,提高了教学及教育科研的实力。[2]

华东师范大学开拓奋进

1952年起,为适应初级中学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师资的情况,学校较大规模地举办了一系列的专修班。

文史楼(群贤堂)

1956年起,在江苏、浙江两省铁路沿线及上海市招收函授生。与此同时,学校扩招成人教育的专业与人数,成立半工半读师院。

1957年9月,教育部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人口地理研究室和河口研究室,这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次全国18个研究室中的2个,人口地理研究室是建国以后建立的第一个人口研究机构。

1958年,学校通过科研开辟了一些新的学科分支和课程,新建了一批专业和专门化教学小组。

1958年起,学校又陆续建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室和电子学、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光学等一大批理科研究室及一些专业实验室,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1959年起,研究生的培养由举办二年制研究生班改为主要招收三年制研究生。

1959年3月22日,华东师范大学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

1960年,从59级起各专业学制均改为五年,并一直执行到1966年。

1960年10月23日,成立学校第一个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

校园内的毛主席雕像

1964年,教育部举办全国“四新”展览会,学校“红外分光光度计”、“宽谱线核磁共振波谱仪”、“自旋回波核磁共振波谱仪”和“核四极共振波谱仪”等四项研究成果获得三等奖,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居领先地位。

1965年,还招收首批来自越南的留学生210多名,开始了留学生教育工作。至1966年,全校教职工由建校初的338人增加到1975人,在校学生4192名,有教育、政教、中文、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10个系,13个专业,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共15000余人。[2]

华东师范大学文革十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全国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自1966年到1969年,华东师范大学连续4年没有招生,1970年开始恢复招生,但规模很小。

1972年5月,学校受文革影响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校合并,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

“文革”期间,学校的科研工作遭到严重摧残,但不少科技人员,出于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克服了种种困难,继续对一些基础问题及生产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因而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如1970年,华东师范大学“671”科研组,在国际上首先从海水中提取到30克铀,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1971年,光学组建立在国内居领先水平的管道气体传输模拟实验室;河口海岸研究组为金山石化总厂一期工程的油码头选址提供了方案,等等。[2]

华东师范大学改革发展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重新步入正轨。从1977年起,全国恢复了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开始恢复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思群堂

1978年,学校再次被确认为全国重点大学。

1978年,上海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相继复校。

1979年9月,学校创办夜大学。[6]

1980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校名。

1980年8月8日,华东师范大学被列为联合国援助的20所重点大学之一。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7]

1984年9月,学校成立科技开发公司(1990年发展成为科技开发总公司),开始了学校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工作及科技产业的开发工作。

1981年12月30日,华东师范大学成为中国首批博士和硕士授予单位,12个专业有权授予博士学位,51个专业有权授予硕士学位。数学系研究生王建磐是华东师范大学培养的第一名博士,也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18位博士之一。

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设立研究生院(试办)的33所高等院校之一。[8]

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

1993年初,学校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院为实体的管理体制,以学院为单位开展了专业、学科建设和改造,以后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了多种二级学院。

1996年,学校参与了上海市师范结构调整,构建基础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一体化的办学体系。

1996年4月,学校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

1997年5月20日,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共建华东师范大学。

1997年8月,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华东师大,上海市南林师范学校划归华东师大管理,9月与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心理系特殊教育专业合并组建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9-10]

1998年9月,上海教育学院,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并入华东师大,以后又重新组建了继续教育学院(2013年改为开放教育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

1999年6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乔登江到华东师大物理系工作,成为学校第一位院士。

1999年12月,河口海岸研究所陈吉余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学校第一位当选院士的教师。

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

2000年,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确立为首批22个国家级华文教育基地之一。

2001年,学校成为中国24所首批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试点高校;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11]

2002年,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学校启动闵行校区规划建设。

2006年,学校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6年9月,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大,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2007年,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校科技园升级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2008年,成为首批获得开设mba教育的师范院校;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在学校成立国内第一个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12]

2011年3月,由学校携手纽约大学建设的上海纽约大学在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奠基。

2012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4年,学校首设教学贡献奖;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13]

2015年3月,学校与中国气象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6月,学校与法国里昂商学院合作共建的“亚欧商学院”正式成立。[14-15]

2016年4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分别签署合作协议,联合举办物理学、化学和微电子专业菁英班。5月,学校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0月,作为国家海洋局与教育部联合共建的涉海高校,华东师大成立海洋科学学院。[16-18]

2017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入选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合作共建的“庄长恭研究所”成立;首批加入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19-21]

2018年6月,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7月,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基地、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上海青年研究中心揭牌成立。[22-23]

2019年4月,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华东师范大学成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学校与长宁区人民政府举行区校合作共建推进会暨附属医院签约仪式。7月,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8月,被教育部评为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4-28]

丽娃河

华东师范大学办学条件

华东师范大学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1月,学校有教职工3990人,其中专任教师2317人。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1827人,其中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院士)13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2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及讲座教授3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5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及国家教学名师入选者9人,人社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人。青年千人2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3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9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2人,上海市"东方学者"入选者32人,上海市"领军人才及后备"入选者27人,上海市"千人计划"入选者21人,"双百人才计划"入选者(含紫江优秀青年学者、紫江青年学者)174人次。[8]

两院院士
院士类别姓名备注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专职,计算机科学家
张经专职,地球化学专家
何鸣元专职,化工专家
麻生明专职,有机化学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乔登江专职,核技术专家
陈吉余专职,河口海岸学家

资料来源:2015年2月华东师范大学官网[29]

华东师范大学院系专业

截至2019年7月,学校设有4个学部(地球科学学部、教育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信息学部),30个全日制学院,4个书院,8个实体研究院,2个管理型学院(开放教育学院/上海教师发展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另有设在学校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开办83个本科专业。[8]

 院系设置(截至2019年7月)
地球科学学部地理科学学院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
崇明生态研究院
教育学部教育学系
课程与教学系
教育信息技术学系
教育管理系
学前教育学系
特殊教育学系
教育康复学系
教育心理学系
艺术教育部
高职部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高等教育研究所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教育经济研究所
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
开放教育学院
上海教师发展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
教育高等研究院
考试与评价研究院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
言语听觉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经济与管理学部经济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统计学院
亚欧商学院
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
中国金融研究院
信息学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软件工程学院
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
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
“智能+”研究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历史学系
哲学系
政治学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
法学院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
社会法治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研究院
企业合规研究中心
上海海峡两岸法学研究中心
立法与法治战略研究中心
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
社会工作系
人口研究所
民俗学研究所
人类学研究所
外语学院英语系
日语系
法语系
德语系
俄语系
翻译系
大学英语教学部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汉语言系
汉语国际教育系
汉语基础教学中心
汉语教师培训中心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心理学系
应用心理学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所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
体育与健康学院运动学系
体育教育系
社会体育系
大学体育教学部
传播学院新闻学系
广告学系
广播电视学系
出版与文化系
音乐学院
美术学院
设计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物理学系
材料科学系
电子科学系
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极化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系
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
上海分子治疗与新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系
生命医学系
生命医学研究所
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所
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
城市发展研究院
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
孟宪承书院
经管书院
大夏书院
光华书院

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本科招生专业(类)一览表
单位专业名称专业性质/专业备注
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公费师范
汉语言文学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言仅招收留学生
外语学院英语公费师范
英语
翻译
德语
法语
西班牙语
日语
俄语
经济与管理学部金融学类含金融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3个专业
工商管理类含工商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房地产开发与管理6个专业
工商管理(中法创新实验班)学校与法国里昂商学院合办,专业课程为全英文授课,须学法语;后两年可申请去法国,另按法方规定缴纳学费
公共管理类含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2个专业
统计学类含统计学、金融工程、保险学3个专业
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类含新闻学、广告学、出版学3个专业
历史系历史学公费师范
历史学
哲学系哲学
政治学系政治学类含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关系学2个专业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公费师范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法学院法学
法学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专业
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类含社会学、社会工作2个专业
教育学部教育学类师范;含学前教育、艺术教育、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心理)、教育康复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技术学7个专业
学前教育公费师范
特殊教育公费师范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心理学类含心理学、应用心理学2个专业
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公费师范
数学类含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2个专业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物理学公费师范
物理学类含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专业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公费师范
化学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公费师范
生物科学类含生物科学、生物技术2个专业
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公费师范
地理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
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含环境科学、环境工程2个专业
生态学(类)含生态学、环境生态工程2个专业
信息学部电子信息类含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4个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美术学院美术学类含美术学(美术教育)、绘画、雕塑3个专业
设计学院设计学类含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公共艺术4个专业
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
播音与主持艺术
音乐学院音乐学(音乐教育)
音乐表演(声乐)
音乐表演(钢琴)
音乐表演(管弦乐)
体育与健康学院体育教育公费师范
体育学类含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2个专业
运动训练

资料来源:[30][31][32]

华东师范大学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9年1月,学校拥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3门,国家级双语课程5门,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33]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文理科基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基地类别专业获批年度
国家文科基地中国语言文学1994
历史学
国家理科基地数学1996
地理学
心理学1997
物理学2008

资料来源:[34]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获评年份示范中心名称
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
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心

资料来源:[35-36]

 国家级特色专业
 批次专业名称
第一批(2007年)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心理学、软件工程、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方向)
第二批(2007年)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科学、对外汉语
第三批(2008年)化学、生物科学
第四批(2009年)哲学、学前教育
第六批(2010年)英语、体育教育、统计学

资料来源:[33]

 国家级精品课程
 年份课程名称负责人所属院系
2004数学分析庞学诚数学系
2005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陈志杰数学系
综合英语邹为诚外语学院
2006体育心理学季浏体育学院
2007教育心理学吴庆麟心理学院
气象学与气候学束炯地理学院
2008大学语文谭帆中文系
实验心理学杨治良心理学院
经济地理学曾刚地理学院
2009汉译英张春柏外语学院
西方社会学理论文军社会学系
健美操周 燕体育学院
发展心理学桑标心理学院
计量地理学徐建华地理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余玉花社科部
2010国学专书系列讲读胡晓明中文系
运动解剖学李世昌体育学院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郑祥民许世远地理学院
2008幼儿园课程朱家雄学前教育学系
心理学导论梁宁建心理学院
2009古代汉语徐莉莉中文系
2010外国文学史陈建华中文系
异常心理学耿文秀心理学院

资料来源:[37]

  国家级双语课程
  入选年份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所属院系
2007神经生物学

(neurobiology)

张季平生命科学学院
2007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

(object-oriented analysis and design)

刘 静软件工程学院
2008全球变化

(global change)

陈中原地理科学学院
2009水生动物营养学

(nutrition of aquatic animals)

陈立侨生命科学学院
2010软件工程数学

(software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朱惠彪软件工程学院

资料来源:[38]

   国家级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负责人获评年份
心理学教学团队吴庆麟2008
体育理论教学团队季 浏
实验心理学教学团队杨治良2009
自然地理教学团队郑祥民2010
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团队张春柏

资料来源:[39]

上海高校紧缺艺术人才创新工作室:非遗文化衍生品研发工作室[40]

上海高校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石春轩子中国声乐艺术工作室[41]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委宣传部共建)[42]

其他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培养基地平台: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教育部华东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华东高师师资培训中心、首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研究基地)、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上海华文教育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上海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上海市创意产业人才培训基地、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基地、上海市学校体育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等[43-51]

教学成果

2001-2014年,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20项。[52]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成果名称完成人获奖等级获奖时间
着眼“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陈群、王建磐、戴立益、赵健、吴成领、荀渊、周彬、苟健、华春燕、吴薇、王玉琼、张华瑞、陈灵犀一等奖2014年
创建高校野外联合实践教学共享体系,开辟地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郑祥民、杨胜天、王乃昂、王腊春、曾从盛、邓辉、林爱文二等奖
开拓·创新·推广:大学语文建设三十年谭帆、徐中玉、齐森华、程华平、彭国忠、归青、查正贤、杨焄、刘晓军、赵厚均二等奖
面向教师教育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吴庆麟、皮连生、庞维国、胡谊、沈烈敏、郝宁、周加仙、库逸轩、林立甲二等奖
实践导向、任务引领、项目驱动——上海市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徐国庆、谭移民、匡瑛、李小华、鲍贤俊、陆国民、茅维兰、曾海霞、朱建柳、付雪凌一等奖
“新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研究叶澜、李政涛、吴亚萍、卜玉华、王浩、丁伟明一等奖
中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季浏、汪晓赞、谭华、潘绍伟、董翠香、朱伟强一等奖
江苏锡山高中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与实践创新唐江澎、夏雷震、佟柠、张克中、胡晓军、崔允漷一等奖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崔允漷、周文叶、朱伟强、徐淀芳、周文胜、唐江澎二等奖
基于师幼共同成长的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朱家雄、华爱华、李慰宜二等奖
多目标、多主体、多途径中学校长培训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陈玉琨、代蕊华、沈玉顺、刘莉莉、王俭、杨全印二等奖
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陈东珍、蔡蓓瑛、刘春玲、梁志华、马珍珍、孙爱青二等奖
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顶层设计与实验研究张华、李雁冰、高振宇、仲建维、李树培、安桂清二等奖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教师教育课程群建设俞立中、任友群、戴立益、荀渊、万明霞、秦虎、党远鸿二等奖2009年
拓展高校体育课程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季浏、季克异、陈文斌、张惠红、汪晓赞二等奖2005年
数学专业分层次教学研究与数学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王建磐、张奠宙、柴俊、胡善文、林磊二等奖
地理学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刘敏、张超、应龙根、蔡永立、徐建华二等奖
“教育心理学”课程立体化建设吴庆麟、沈烈敏、庞维国、胡谊二等奖
文科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陈锡喜二等奖
《教育原理(第二版)》(教材)金一鸣二等奖
历史系基地班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王斯德、李学昌、余伟民、李宏图、郑寅达二等奖2001年
深化和拓展邓小平理论教学的思路和实践宋进、姜国祥、陈锡喜、都培炎、曹景文二等奖
地理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规格和课程方案的研究与实践张超、王远飞、陈澄、洪雪晴、吴沛林二等奖
校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张奠宙、柴俊、陈志杰、袁震东、赵书钦二等奖
国家理科基地《心理实验》课程改革和实践杨治良、郭秀艳、蔡华俭、王新法二等奖

资料来源:2015年2月华东师范大学官网[52]

学生成绩

2013年, 该校与巴黎高师联合培养的2009级博士生竺淑佳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权威杂志nature structural &molecular biology 刊发了学术成果“allosteric signaling anddynamics of the clamshell -like nmda receptor glun1n-terminal domain”;

物理系无线电物理专业博士生门卫伟为第一作者、范明霞为通讯作者的论文“the corpus callosumo f albert einstein' s brain :anothercluetohis highintelligence?”发表在神经科学领域权威期刊brain 杂志,揭示了爱因斯坦大脑胼胝体与常人不同之处,吸引了《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等全球媒体的关注。

陈大康教授指导的博士生谢仁敏的论文《晚清小说低潮研究——以宣统朝小说界为中心》入选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数学系张蛟、物理学系郝强两名博士生的论文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5月,2010级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全培荣获“2012年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 物理学系纳米物理学专业2011 级研究生熊智淳获得“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在各类赛事中,健美操队运动员11级运动训练专业研究生车磊、陶乐,10级运动训练专业研究生涂子通与中国健美操队其他运动员默契配合, 夺得世界运动会健美操比赛7个项目中的三人操、五人操、有氧舞蹈、有氧踏板4 枚金牌;

校辩论队在德教联合总会大专华语辩论会之精英邀请赛2013( 德辩2013)上获得银牌;

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总决赛中, 公共管理学院何天琦获一等奖;

在第十三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 该校选送的6件作品共获得一、二、三等奖各两项, 在新增的“ 累进创新奖”评选中,该校项目《绿色碳基纳米水处理装置》因在科技累进孵化方面的明显成果获得金奖。[53]

备注:以上为2013年度学生成绩汇总,2012年度-2009年度数据请参考资料[54]

华东师范大学学科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7张)

截至2019年10月,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可授予20种硕士专业学位,以及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有2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教育学、地理学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6个上海市高峰学科(i类2个,ii类2个,iv类2个),1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和17个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4个,b类13个)。[8][55]

根据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学校a类学科12个,数量并列全国高校第19位;学科优秀率30%,并列全国高校第16位;a档及以上学科7个,并列全国高校第12位。[56]

根据2019年3月公布的esi数据显示,在esi统计的22个学科中,华东师范大学的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地球科学、数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总论、计算机科学等12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esi排名中国内地高校第37位(1%学科数并列第18位)。在2018年自然指数排行榜中(包括化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等学科领域),学校综合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123名,其中化学学科位列全球第59位。[57-60]

学校实施“2+4”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结合教育部认定的“双一流”建设学科(教育学、生态学、统计学)和学校实际,重点建设教育科学(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地球科学(包括地理学、生态学)2个优势学科群及软件工程、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统计学4个特色学科。[61]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公共管理、美术学[62]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公共管理、美术学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教育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海洋科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教育、法律、新闻与传播、金融、应用统计、工程、艺术、体育、国际商务、保险、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翻译、应用心理、社会工作、出版、汉语国际教育

资料来源:2019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官网[63][64-66]

  重点学科
  学科类别学科名称
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地理学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中国古代文学、基础数学、光学、生态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中国哲学、世界史、动物学、运动人体科学、系统分析与集成
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国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基础数学、光学、物理化学、人文地理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上海市i类高峰学科教育学、世界史
上海市ii类高峰学科地理学、统计学
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崇明生态研究院(牵头单位)
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教育学、地理学、统计学、生态学
上海市一流学科(b类)哲学 、政治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软件工程、公共管理

资料来源:[67-68][69-70]

华东师范大学合作交流

华东师范大学

截至2019年1月,学校先后与法国高师集团,美国纽约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世界25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与法国高师集团成立联合研究生院;与法国里昂高师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成立中法科学与社会联合研究院;与美国纽约大学联合创办的上海纽约大学,是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创办的大学;与法国里昂商学院合作共建亚欧商学院;与以色列海法大学合作共建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共建先进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学校设有国家汉办所属的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作为中方合作院校建设8所孔子学院。[8]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学校

据2019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拥有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海宁高级中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天山学校、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高级中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枫泾中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进华中学、华东师范大学张江实验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乐东黄流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盐城实验中学、华东师范大学澄迈实验中学、上海市民办新华初级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南校、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杨行中学、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中学、上海民办华二浦东实验学校、上海民办华二初级中学、上海市天山初级中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华东师范大学宝山实验学校、华东师范大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华东师范大学弋阳实验学校、上海民办华二宝山实验学校、华东师范大学济南实验学校、上海民办华东师大二附中紫竹双语学校、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前滩学校、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双语学校、华东师范大学芜湖外国语学校、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幼儿园、华东师范大学弋阳实验幼儿园、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重庆中旭科创学校、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台州学校、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贵阳学校(筹)、华东师范大学上饶实验中学(筹)等成员校,自办与合作举办的附属中小学、幼儿园共39所(正式招生办学)。[8][71]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医院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72]

华东师范大学学术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科研机构

截至2019年1月,学校理工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民政部研究中心,1个出版总署重点实验室,10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学校文科拥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1个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室,2个上海市高校智库,9个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获教育部备案。[8]

 科研平台
 机构类别机构名称
2011协同创新中心金融风险定量计算与控制协同创新中心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可信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协同创新中心
金砖国家合作与全球治理协同创新中心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极化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言语听觉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纳光电集成与先进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与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软科学研究基地创新战略研究中心
其它教育部所设研究机构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上海研究部
民政部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高可信计算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核心数学与实践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多维度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分子治疗与新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智库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俄罗斯研究中心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可信嵌入式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实体研究院: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院、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崇明生态研究院、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8]

资料来源:2019年1月华东师范大学官网[73-74]

华东师范大学科研成果

华东师范大学“大师石”

2013年,该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项, 位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国高校第九; 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35项, 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国高校第七;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6项,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国高校第七;获批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年度课题17项,位居全国高校第一。[53]

根据“自然亚洲”(natureasia) 网站2013年6月发布的亚太地区“自然出版指数(nature publishingindex:npi)”中国排名, 华东师范大学学者过去12个月在《自然》(nature) 及其系列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篇, 总贡献点数(corrected counts:cc) 为2.14, 在内地高校中列第十二,在全国科研机构中列第十五。[53]

2013年,该校何积丰院士获201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53]

资料来源:2014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官网[53]

2019年8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集中受理期申请项目评审结果,华东师大共有164项获得资助,获批直接经费9346.7万元。获批项目包括面上项目101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4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重点项目3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75]

华东师范大学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闵行校区图书馆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现由闵行校区图书馆和中山北路校区图书馆组成,馆藏资源包括古今中外各类印刷型文献和数字文献。馆藏文献的学科范围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等学科领域,尤以教育学、地理学、文史哲等学校重点学科领域的文献见长。截至2018年底,图书馆拥有印刷型文献总量 471.30 万余册,其中图书 388.08 万余册,期刊合订本 40.14 万余册,古籍文献 33.26 万余册,学位论文 4.85 万余册,非书资料 4.95 万余册;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 157 个( 449 个子库),其中电子期刊 7.54 万余种,电子图书 211.1 万余种,学位论文 568.96 万余篇。[76]

学术期刊

截至2019年1月,学校主办和承办人文社会科学类中文学术期刊23种、英文学术期刊4种。[77]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杂志,分为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三种期刊。三刊均已连续多次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文献研究评价中心(cssci)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cscd)等单位确定为各类“核心期刊”或“引文索引来源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78]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十年动乱”期间被迫停刊,后于1978年复刊。该刊以致力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专业领域的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形成了“严谨、严肃、严格”的办刊风格。2001年, 该刊被确定为“中国期刊方阵”中的“双效期刊”;2004年,该刊“世界史研究”栏目入选教育部“学报名栏”;2006年, 该刊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2012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术期刊资助入选期刊。[78]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复刊于1978年。 该刊主要刊登华东师大师生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同时适量刊登历届校友和海内外科研人员的优秀论文,以及反映有关科研课题最新研究进展的学术简报;其内容涵盖数学、物理学、电子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教育信息技术、化学、地理学、生物学及环境科学等领域。该刊多次获得教育部“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等称号。[78]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创刊于1983年,是中国高校中第一本教育科学专业类学报。 该刊开设了教育理论、教育改革、教育史、心理学等栏目以及如“海外来稿”、“专题讨论”等特色专栏。该刊已连续多次被华东地区六省一市新闻出版局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的称号,曾多次获得“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上海市最佳学报”的称号。[78]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学校领导

华东师范大学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梅兵[79]

校长:钱旭红

党委常务副书记:王宏舟[80]

党委副书记:杨昌利

副校长:郭为禄、孙真荣、李志斌、汪荣明[81]

华东师范大学历任领导

 历任校长
 姓名在任时间
孟宪承1952.1-1966
刘佛年1978.8-1984.6
袁运开1984.7-1992.12
张瑞琨1992.12-1997.1
王建磐1997.1-2005.12
俞立中2006.1-2012.7
陈群2012.7-2018.01
钱旭红2018.01-

资料来源:2018年1月华东师范大学官网[82-83]

 历任党委书记
 姓名在任时间
周抗1952.2-1953.5
胡友庭1953.5-1955.12
常溪萍1954.6-1965.8
姚力1965.10-1966.7
魏进1970.12-1975
陈准堤1977.6-1978.2
施平1978.8-1984.6
王璞1984.7-1986.7
严凤霞1986.7-1989.9
徐豫龙1989.9-1993.10
陆炳炎1993.10-2000.10
张济顺2000.10-2011.7
童世骏2011.7-2019.12

资料来源:2015年2月华东师范大学官网[84]

华东师范大学知名校友

2015年圣约翰大学校友在华东师范大学合影[85]

20世纪50年代初高校调整后,许杰、徐震堮、施蛰存、徐中玉、钱谷融、程俊英、周子美、余振(李毓珍)、万云骏、史存直、彭鹏、林祥楣等一大批一流学者均执教于华东师大。从钱谷融先生引发全国讨论的“文学是人学”命题、王元化先生撰就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学著作,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研究方法论大讨论,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论争等,中文系都在学术界赢得了巨大声誉,获得了“中国批评家摇篮”的美誉。70年代,华东师大西语系(今外语学院)还有一个雅号叫“大使培训班”,言下之意是出过许多大使,同时,这个系也有意为国家的外交战线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86]

华东师范大学学界

 姓名荣誉\职务
马钦荣上海财经大学原党委书记(2004-2012)
王行愚华东理工大学原校长(1994-2004)
王建磐华东师范大学原校长(1997-2006),中国首批自主培养的十八位博士之一
王小明上海科技馆馆长
江景波同济大学原校长(1983-1989)
陆善镇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
游旭群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
孟宪承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国家确定的十八位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之一
刘伯里中国工程院院士
唐崇惕中国科学院院士
匡定波中国科学院院士
汪品先中国科学院院士
宋大祥中国科学院院士
薛永祺中国科学院院士
席南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学术院长
乔登江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技术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陈吉余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口海岸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何鸣元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工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何积丰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院长、终身教授
麻生明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张经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海洋学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程正迪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袁振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俞新天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党组书记,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关系学会会长、上海台湾研究会会长
龚晋慷美国太平洋大学副教务长、研究生院院长
孟宪勤上海大学首任党委书记(1984-1993)
杨德广教育家,曾任上海大学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唐海燕历任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院长、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校长、上海商学院院长等职
肖刚时为国内最年轻教授(34岁)
郑伟安时为国内最年轻博导(35岁),现为华东师范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千人计划”、长江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汉臣少将,博导,技术三级教授(享受军职待遇)
鲁白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发育研究室主任,现中国葛兰素史克研发部副总裁
钱卓世界“聪明鼠之父”
肖国镇密码学家,中国现代密码学的开拓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元化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
王养冲历史学家
冯契哲学家
陈旭麓历史学家
苏渊雷文史学家
吕思勉历史学家,一级教授
郭圣铭历史学家
薛沛建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党委书记
连平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张志超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教授,被行内尊称为“人民币汇率之父”
孙笑涛代数几何学家
蔡金星数学家
林华新算子代数学家
倪维明数学家
谈胜利代数几何学家
陈彪如经济学家
郁星星图论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政界

 姓名荣誉\职务
李源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韩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王沪宁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傅杰中纪委原副书记
崔天凯中国驻美国大使
何宪人事部副部长
楼志豪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中华海外联谊会副会长
李君如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全国政协常委,中央直属机关侨联主席
殷一璀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云耕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杜家毫湖南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代理省长、党组书记
王军民山东省委副书记
张连珍江苏省政协主席
杨新力江苏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
吴德刚甘肃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
施平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常务副主任
范德官上海市委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
杨定华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培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吴汉民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沈红光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张俊芳民进中央常委,天津市副市长
刘慧晏云南副省长
王新奎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张帆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福建省委员会主任委员,福建省社科院院长
罗黎辉云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
刘运来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
陈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华君铎上海世博会中国政府总代表
黄屏中国外交部领事司司长
江谟辉国际劳工组织副总干事高级顾问
袁自煌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规建设司副司长
蔡玉贺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
宋永刚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
舒庆中共郑州市委常委,巩义市委书记
李逸平上海市委副秘书长
斯福民上海市宝山区委书记
金建忠上海市嘉定区委书记
张恩迪上海浦东新区副区长,现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姚凯上海市社团管理局副局长
成岳冲宁波市副市长
陆军宁夏石嘴山市副市长
雷云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委讲师团团长,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兼主席

华东师范大学商界

 姓名荣誉\职务
王佳芬光明乳业总裁
鲁白中国葛兰素史克研发部副总裁,1996年到2009年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儿童发育研究所神经发育研究室主任
王征荣丰控股董事长
汤亮奥盛集团总裁、上海市商会第十二届执行委员会副会长
江南春分众传媒创始人,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
沈习武北京尚洋信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肖松林美中上海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上海市侨商会副会长
黄俊上海国际医学园区董事长
方洪波美的集团总裁
陈琦伟亚商集团董事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创业资本研究中心主任
査建渝上海华侨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华东师范大学其他

 姓名荣誉\职务
刘翔2004年男子110米栏雅典奥运会冠军
董卿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林海东方卫视节目主持人
阎华东方卫视新闻主播
吕宁思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
邱震海香港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
许子东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锵锵三人行》嘉宾主持,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马洪涛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主持人
傅琰东“中国魔王”傅腾龙之子,傅氏幻术第四代传人,现今国内学历最高的青年魔术师,美国ibm魔术师协会会员,中国魔术师协会理事
秦文君当代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小鬼鲁智胜》
何国卿全美esl教师大奖的唯一华人获得者
马革顺合唱教育家、指挥家
刘雪庵音乐家
王小鹰作家,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陈丹燕当代女作家
姚雪垠作家(大夏大学副教务长,代理文学院院长)
赵丽宏作家,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
赵昌平上海古籍出版社总
黄梦乐作家,前《时代华人》主编,现《御》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文化传统

华东师范大学学校标志

校训

“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求实,汉语词语之一,其意思是讲求实际、客观地或冷静地观察以求得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该词语出自于孙犁的《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二)》。

创造,有意识的对世界进行探索性劳动的行为,指将两个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联系起来,以达到某种目的行为。

为人师表,出自《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师表:榜样,表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87]

校训碑

校标

学校校徽
关键词:华、东、水杉、树人、挺拔。

1.标志以“华”、“东”两字以及校树“水杉”作为基础造型元素。

2.“华”、“东”在寓意“华东师范大学”的同时另含深意;

“华”:该校前身大夏大学、光华大学校名中均有华夏之意,旨在继承;

“东”:中国东部,世界东方之意。

3.“水杉”形象的融入,寓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4.标志以汉字作造型元素,立意凸显东方属性,寓意弘扬东方文明。

5.标志形态积极、向上、挺拔、健康,厚重而有内涵,符合大学属性。

6.深红色,象征活力、理性、包容、大气。[87]

校标(3张)

60周年校庆标识
60周年校庆标识含义:数字“6”和“0”分别以果实桃和李子的的形象变体表达,说明该校举办60周年校庆,同时寓意着该校作为重点师范大学,60年来奋发进取,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字体颜色采用该校视觉标识系统的主色调红色。[88]

60周年校庆标识(2张)

校歌

相信自己能做到比努力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