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东华大学|毕业证|长什么样cws的工作环境。立即免费加入求职必备网。看看您认识哪些东华大学|毕业证|长什么样cws毕业证样本。东华大学|毕业证|长什么样cws毕业证样本及介绍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东华大学(donghua university)简称“东华”,地处中国上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2011计划“牵头高校、”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是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重点高校之一、首批28所全国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院校之一、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成员、“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成员、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在2016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东华大学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34位、上海高校第6位。[1-7]。截至2019年5月,东华大学有松江校区、延安路校区和新华路校区,分别位于松江区和长宁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建筑面积78万余平方米;学校设有18个学院(部),本科专业55个,学科涉及工学、理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有各类学生近3万人,其中本科生14204人,研究生6822人,各类留学生4827人;教职工共2209人,专任教师1336人。[3-4][8]。科研流动站6个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1个[3]
二级学科5个
院系设置
18个学院(部)。简 称
dhu[1]
创办时间
1951年
类 别
公立大学
类 型
综合
属 性
全国重点大学(1960)
211工程(1995)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
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7)
111计划(2007)展开
属性
全国重点大学(1960)
211工程(1995)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
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7)
111计划(2007)
2011计划(2014)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2011)
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1954)[9]
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收起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
现任领导
刘承功(党委书记)
俞建勇(校长)[10]
专职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
本科专业
55个。。南通学院纺织科
东华大学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912年实业家张謇创办的南通纺织染传习所。[1]
南通纺织专门学校(2张)
1912年4月,张謇与其兄张詧借资生铁厂和大生纺厂的房舍倡办纺织染传习所,中国纺织领域以学校形式培养专业人才由此开端;同年秋,改称南通纺织学校,是中国最早的纺织高等院校,张詧任校长,张謇任名誉校长。1913年,张謇等人捐建校舍于大生纱厂东南侧,改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1927年改为南通纺织大学,后又改称南通大学纺织科、南通学院纺织科。1938年9月至1949年8月,南通学院纺织科迁沪办学。[11]
中国纺织工学院
1930年秋,中国纺织染工业补习学校改组为中国纺织染工业专科学校,校址在上海戈登路1252号。1946年秋,改名中国纺织染工程学院,是年冬迁至西康路293号。1948年,易名中国纺织工学院。[12]
文绮染织专科学校
1936年,实业家诸文绮集资在闵行镇东置地筹建文绮染织专科学校。1937年第一期校舍竣工后,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学校未能招生开学。抗日战争胜利后,诸文绮复集中财力,进行学校的第二期工程建设,并于1946年秋落成开学。[13]
国立交通大学纺织系
1937年,国立交通大学在工学院设立纺织工程系。1940年,学校迁渝,纺织系停办。1946年由陈维稷主持恢复纺织系。[14]
诚孚纺织专科学校
1940年,李升伯、张方佐等人在上海筹划创办诚孚纺织专科学校,以培养纺织专门人才、振兴中国纺织工业为办学宗旨。为避免日伪干扰,学校暂名为诚孚高级养成所。办学初,分正班和特班两种学制,正班招收中等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和机械科的毕业生,学制两年,特班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1930年春季和秋季,两班分别开始招生。1944年,学校处境险恶,停止招生。抗战胜利后,定名为诚孚纺织专科学校,学制三年,1946年招生开学。1948年,国内政治动荡,再次停止招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恢复招生,先后共招生六届。[15]
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
领导关怀(29张)
1942年,苏州工业专科学校的部分老校友倡议在上海建立一所专科学校,为纺织工业培养人才,得到纱厂联合会(即苏、浙、皖、沪、鲁、豫六区纺织同业公会)的赞助,成立以纺织企业家为主的校董会,江上达为主席校董,聘请原苏州工专校长邓邦逖为校长,设纺织、机械、染整3个专业。1942年夏,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同年秋,在上海的原苏州工专实习班全体师生转入上海工专。抗战胜利后,学校迁至福履理路(今建国西路)496号和赵主教路(今五原路)165弄5号两处。1946年,学校改招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撤销应用化学科,增设管理科。194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令上海工业专科学校改名为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恢复五年制,招收初中毕业生;同年,学校迁入大西路光华大学旧址办学。[12]
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
1950年6月,在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华东纺织管理局主持,会同上海棉纺织业同业公会,将4所分散的私立纺织院校(中国纺织工学院、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诚孚纺织专科学校、文绮染织专科学校)合并为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由华纺局副局长张锡昌兼任院长,周承佑、浦增锷任副院长。[15]
东华大学合并发展
华东纺织工学院
1951年6月,国家为加速发展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纺织工业,整
上海纺织工学院(7张)
合交通大学纺织工程系、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合并建立“华东纺织工学院”,隶属于国家纺织工业部。校名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舒同题写。选定上海延安西路与中山西路交叉处的原光华大学校址及附近农田作为新校园基地。建院筹备会由华纺局副局长张方佐为筹备会主任。1951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纺织技术专家、教育家张方佐担任首任院长,黄玠然、钱宝钧为副院长。[15]
1952年至1956年,先后有6所院校系科并入华东纺织工学院,依次是:
华东纺织工学院(20张)
南通学院纺织科、武汉中南纺织专科学校、四川乐山技艺专科学校印染班、苏州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上海华东交通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科、青岛工学院纺织系,学校由此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理工结合的一所纺织高等学府。
1954年,学校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是新中国首批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
1956年,创办夜大学。
195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同年9月5日,学校成立中国第一个化纤科研机构——化纤研究室(现化学纤维研究所)。
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64年,国务院决定将华东纺织工学院制丝专业、无锡轻工业学院纺织系并入苏州丝绸工学院,更名为苏州纺织工学院(现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16]
1966年“文革”爆发后,学校停止招生5年。
上海纺织工学院
1969年,学校划归上海市领导,1972年4月更名为上海纺织工学院。
东华大学(51张)
1971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6年,建立环境工程专业,是国内最早的环境类学科之一。[17]
1978年10月,学校和上海市纺织工业局、普陀区人民政府、上海石化总厂共同创办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金山校区)。
1979年,学校重归纺织工业部领导。同年,学校成为国内第一批培养管理工程专业研究生单位。
1980年,恢复华东纺织工学院校名。
1981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并于1991年获批设立首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
中国纺织大学
中国纺织大学(10张)
1985年,经纺织工业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并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为校名题字。[18]
1986年,学校成立奖学金基金会,建立选拔、培养优秀学生制度,人民贷学金和人民奖学金并存。[19]
1989年至1992年,由企业和知名人士、教授、专家存款设立“五爱奖学金”、“陈维稷奖学金”、“梁溪唐氏奖学金”、“诚孚同学联谊会奖学金”、“纺织工程学会奖学金”、“宝钢奖学金”和“美国杜邦公司奖学金”等。[19]
1994年11月,中国纺织总会管理干部学院并入中国纺织大学。
1995年起,学校每年承办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装论坛。同年9月,学校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
1997年5月,通过“211工程”可行性论证和立项审核。同年10月31日,中国纺织总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中国纺织大学。
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旧址(9张)
1998年9月1日,学校正式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并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共管。
1999年8月30日,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在原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校址)并入中国纺织大学。9月1日,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并入中国纺织大学暨中国纺织大学更名为东华大学揭牌仪式隆重举行。上海纺专原址成为东华大学长宁路校区,直至2006年7月,后被改建为长宁来福士广场。[20]
东华大学
东华大学校史沿革(14张)
1999年9月1日,经教育部批准,中国纺织大学更名为东华大学。同月,国家轻工业局上海玻璃搪瓷研究所并入东华大学。
2002年,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成立,全面负责留学生的招生、培养与管理。同年10月,位于松江大学城的松江校区动工建设。
2003年5月,东华大学无锡校区并入江南大学。9月,首批03届学生进驻松江校区。10月16日,东华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21]
2005年,松江校区基本建成。同年,学校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集体”称号。[22]
2006年4月,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3]
2007年,学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同年,入选首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24]
2009年11月,学校荣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5]
2010年1月,东华大学研究院正式成立。4月1日,学校与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签约共建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26-27]
2010年至2011年,学校先后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2011年1月,获“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6月,首批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8-29]
东华大学与市信经委、长宁区签约共建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
2012年,被教育部评为“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同年,学校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2014年4月24日,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成立,并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纽约时装学院、日本文化学园、伦敦艺术大学等艺术设计院校达成合作共识。7月,东华大学先后与上海联通、上海移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9月,学校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10月,入选国家“2011计划”牵头高校。[2][30-33]
2015年3月30日,学校首所孔子学院在肯尼亚莫伊大学成立,是全球首所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5月,上海高校首个众创空间和上海市大学生文化创意创业基地先后在东华大学成立。11月,学校与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12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与东华大学共建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城市创意经济与创新服务研究基地”在学校揭牌。[34-38]
2016年1月,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首批参与院校。3月,学校与长宁区政府签订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发展合作协议。5月,学校与松江区政府签订校地合作协议。6月,东华大学入选首批“上海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1月,学校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0月,成为通过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认证的全国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院校。[39-44]
东华大学与爱丁堡大学两校领导共同为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揭牌
2017年1月22日,上海时尚之都建设推进大会暨上海时尚之都促进中心揭牌仪式在东华大学举行。8月,被认定为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0月11日,学校当选为中国标准化协会城市家具分会会长单位,10月21日,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实践研究基地在东华大学揭牌成立。12月,获评“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45-48]
2018年3月15日,学校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月27日,学校新增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位点获批数量列上海市第一。5月4日,学校与上海科学院、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7月,教育部公布2018年度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东华大学是上海地区唯一入选高校;同月,学校与福建省教育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2月7日,“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在东华大学成立。[6][49-53]
2019年4月,学校获评第一届“上海市文明校园“;同月,学校与中国银行签署银校战略合作协议。5月,学校获首批上海市大学生文创实践基地授牌。[54-56]
东华大学办学规模
东华大学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8月,学校设有纺织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旭日工商管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8个学院(部),本科专业55个,学科涉及工学、理学等十大学科门类。[57-58]
学院 | 四年制本科专业 | 学位授予门类 | |
东华大学理学院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理学 | |
统计学 | 理学 | ||
应用物理学 | 理学 |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理学 | ||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 法学 | 法学 | |
教育技术学 | 教育学 | ||
公共关系学 | 管理学 | ||
行政管理 | 管理学 | ||
传播学 | 文学 | ||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 | 纺织工程 | 工学 | |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 工学 | ||
功能材料 | 工学 | ||
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 | 表演 | 艺术学 |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工学 | ||
数字媒体艺术 | 艺术学 | ||
艺术与科技 | 艺术学 | ||
视觉传达设计 | 艺术学 | ||
环境设计 | 艺术学 | ||
产品设计 | 艺术学 |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艺术学 | ||
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 会计学 | 管理学 | |
会展经济与管理 | 管理学 | ||
旅游管理 | 管理学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 | ||
金融学 | 经济学 | ||
电子商务 | 管理学 | ||
物流管理 | 管理学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管理学 | ||
财务管理 | 管理学 | ||
工商管理 | 管理学 | ||
市场营销 | 管理学 | ||
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工程 | 工学 | |
工业设计 | 工学 | ||
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
电子信息工程 | 工学 | ||
通信工程 | 工学 | ||
自动化 | 工学 | ||
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 轻化工程 | 工学 | |
生物工程 | 工学 | ||
应用化学 | 理学 | ||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复合材料与工程 | 工学 |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工学 |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工学 | ||
东华大学外语学院 | 英语 | 文学 | |
日语 | 文学 | ||
东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安全 | 工学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
软件工程 | 工学 | ||
网络工程 | 工学 | ||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 工学 |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工学 | ||
环境工程 | 工学 | ||
环境科学 | 理学 | ||
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 汉语言(仅招收留学生) | 文学 | |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
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 | 服装与服饰设计(中英合作)、环境设计(中英合作)[59] | ||
东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东华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 - | ||
东华大学创新创业学院[60] | - | ||
东华大学体育部 | - | ||
东华大学mba教育中心 | - |
东华大学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类别、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学校共有1个”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上海市一流学科,1个上海高校i类高峰学科。[3][61]
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纺织科学与工程获评a+,继续名列第一;8个学科位于前30%。纺织科学与工程ⅰ类高峰学科在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第一阶段建设绩效评价中获评优秀。截至2019年5月,学校入围esi世界前1%的学科领域4个(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工科学科领域进入arwu(上海交通大学设立的大学排行榜)世界大学排名前150强。mba教育通过amba认证,蝉联“中国最具影响力mba排行榜”第11位。[3][58]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土木工程、设计学
专业学位博士点:机械、能源动力[62]
一级学科硕士点: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数学、物理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公共管理、科学技术史[63-64]
二级学科硕士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固体力学[64-65]
专业学位硕士点:金融、国际商务、翻译、工商管理(含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会计、艺术、应用统计、新闻与传播、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医药[61][66]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含材料科学与工程、设计学)[67]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学、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68]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服装科学与工程、染整科学与工程
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材料学[69]
上海市重点学科:材料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含纺织工程、服装)、染整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设计艺术学
上海市一流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化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设计学[70]
上海i类高峰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
东华大学是上海市设计学iv类高峰学科暨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理事会成员与协同共建单位,是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建设项目“上海智能电子与系统研究院”协同共建单位,“设计学”、“智能电子与系统”通过协同平台开展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建设。[71-74]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2017年) | ||||
序号 | 一级学科代码 | 一级学科名称 | 评估结果 | 位次百分比 |
1 | 0821 | 纺织科学与工程 | a+ | 前2%或前2名 |
2 | 080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b+ | 10%~20% |
3 | 1305 | 设计学 | b+ | 10%~20% |
4 | 0802 | 机械工程 | b | 20%~30% |
5 | 0811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b | 20%~30% |
6 | 083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b | 20%~30% |
7 | 1201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b | 20%~30% |
8 | 1202 | 工商管理 | b | 20%~30% |
9 | 0703 | 化学 | b- | 30%~40% |
10 | 08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b- | 30%~40% |
11 | 0835 | 软件工程 | b- | 30%~40% |
12 | 0701 | 数学 | c+ | 40%~50% |
13 | 0814 | 土木工程 | c+ | 40%~50% |
14 | 0712 | 科学技术史 | c | 50%~60% |
15 | 081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c | 50%~60% |
16 | 1301 | 艺术学理论 | c | 50%~60% |
17 | 1304 | 美术学 | c | 50%~60% |
18 | 0702 | 物理学 | c- | 60%~70% |
19 | 0810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c- | 60%~70% |
20 | 0831 | 生物医学工程 | c- | 60%~70%[75] |
东华大学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10月,全校教职工2209人,专任教师1336人(截至2018年8月,研究生导师1014人,博士生导师316人),专职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专职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含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级职称教师900余名,共有4个国家级/市级教学团队。2018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63]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友尚(双聘)、褚君浩(双聘)、赵进才(双聘)、李大潜(双聘)、朱美芳(专职,材料学院)[76]
中国工程院院士:郁铭芳(专职,纺织学院)、周翔(专职,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王浩(双聘)、周勤之(专职,机械学院)、李伯虎(双聘)、俞建勇(专职,材料学院)、刘源张(双聘)、柴天佑(双聘)、谭建荣(双聘)
长江学者:卿凤翎、孙刚、朱美芳、顾伯洪、丁永生、benjamin s. hsiao、王子栋、刘向阳等
东方学者:史向阳、陆昌瑞、王宏志、蔡正国、左伟伟、杨建平、于剑
外国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程正迪、俄罗斯工程院院士kirille.perepelkin、欧洲科学院院士michel marie deza、匈牙利科学院院士julius.vancso、美国工程院院士coralel.brierley、美国工程院院士雷伊·鲍曼
注:以上外国院士含兼职及顾问教授。[77-85]
国家级、市级教学团队列表 | ||||
团队名称 | 领衔老师 | 级别 | ||
轻化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 何瑾馨 | 国家级 | ||
纺织材料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 邱夷平 | 国家级\市级 | ||
纺织工程教研室教学团队 | 郁崇文 | 国家级\市级 | ||
决策支持系统教学团队 | 宋福根 | 市级 |
东华大学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9年7月,学校入选“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特色专业等国家级项目50余项;建有国家特色专业10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
东华大学(45张)
培养计划”专业11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6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个,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4个,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专业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双语课程3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2门,上海市级精品课程69门,上海高校市级全英文示范性课程15门,上海高校市级优质在线课程5门,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3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上海市软件人才联合培养基地,1个上海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1个上海市大学生文创实践基地。截至2018年1月,构建了国家级、上海市级、校级和院级四级产学研联合培养实习实践基地224个,其中包括2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4个上海市级示范级实习实践基地、10个上海市级实习实践基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入选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易班工作站入选全国高校十佳易班工作站,基于易班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工程获“第六届全国高校百佳网站”和“最佳学研促进奖”。“易网工程”育人工作室入选教育部第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58][86-92]
国家特色专业: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日语、应用物理学、环境工程、功能材料、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纺织工程、机械工程、轻化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自动化[93]
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环境工程、纺织工程、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58]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工程、轻化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自动化、电子商务、纺织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94]
上海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软件工程、应用物理学[94]
国家级众创空间:“尚创汇”众创空间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东华大学—上海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又名东华万瑞智慧医疗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和瑞金医院合作共建)、东华大学—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东华大学—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95-97]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纺织教育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98-101]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管理决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02]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3]
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上海纺织(集团)公司联合培养实践基地、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联合培养实践基地[103-104]
全国分析检测人员能力培训委员会培训机构和考核基地:分析测试中心[105]
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99]
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专业:传播学
上海市软件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众恒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106]
“高雅艺术进校园”上海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上海大学生服饰艺术实践基地[107-109]
首批上海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110]
上海市大学生文创实践基地:东华大学文创实践基地[111]
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尚创汇·东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112-113]
市级培训基地:上海市创意产业人才培训基地[114-115]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培训平台:全国纺织服装企业人才培训中心[116]
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培训平台:全国纺织服装师资培育与专业发展中心[117]
上海高校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陈闻时装艺术工作室[118]
上海高校紧缺艺术人才创新工作室:非遗传承之服饰研究及创新设计[119]
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20]
国家级精品课程 | 高分子材料成型原理 | 纺织材料学 | 服装设计 |
机织学 | 染整工艺原理 | 高分子化学 | |
纺纱学 | 针织学 | 环境监测 | |
非织造学 | 服装结构设计 | 决策支持系统导论 | |
国家级视频公开课 | 纺织的科技奥秘——纺织专业导论 | 时装奢侈品牌设计探秘 | 现代企业决策与仿真 |
国家级资源共享课 | 环境监测 | 纺纱学 | |
国家级双语课程 | 机织学[121] | 纺织材料学[122] | 针织学[123] |
上海市精品课程(部分) | 自动控制原理 | 染料化学 | 高技术纤维 |
机械原理 | 服装材料学 | 消费行为学 | |
软件工程 |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
客户关系管理 | 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 | 大学英语口语 | |
数据库系统原理 | 财务管理 | 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 | |
高分子材料成型原理 | 室内纺织品专题设计 | 新型纺纱技术 | |
化工原理实验 | 信息系统与数据库技术 | 纺织品整理学 | |
纤维化学与物理 | 生物工艺原理 | 工业通风 | |
信号与系统 |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 暖通空调设计及软件应用 | |
运作管理 | 礼仪学 | 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 | |
通信电子电路 | 供应链管理 | 流体输配管网 | |
自动检测技术 | 材料科学实验 | 暖通空调 | |
创新设计思维 | 表明活性剂化学及应用 | 健身排舞[124] | |
攀岩[125] | 大学心理健康 | ||
上海高校市级全英文示范性课程 | 针织学 | 消费行为学 | 纺织结构复合材料 |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 国际企业管理 | 高分子科学导论 | |
纺织材料学 | 非织造学 | 纺纱学 | |
机织学 | 纺织经济概论 | 跨文化管理 | |
市场营销学 | 商务统计学 | 零售管理 | |
上海高校市级优质在线课程 | 创业决策 | 纺织品整理学 | 信息系统与数据库技术 |
金融风险管理 | 纺纱学 |
教学成果
截至2018年8月,东华大学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篇,列全国高校第30位,获省部级教学成果130余项。2018年,学校获国家级规划教材15种22本,部委级规划教材257本,有四个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3][126]
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奖东华大学获奖项目 | ||
成果名称 | 获奖等级 | 主要完成人 |
入耳入脑入心同向同行同频:以思政课为核心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 一等奖 | 许宁生,焦扬,陈锡喜,沙军,赵宪忠,褚君浩,姜智彬,刘淑慧,顾铮先,曹文泽,李梁,张黎声,李江,李国娟,吴强,桂永浩,顾钰民,宗爱东 |
构建艺术与工科专业共生发展命运体,多维协同培育国际化时尚创意设计人才 | 二等奖 | 李俊,周洪雷,王朝晖,于晓坤,姚卫新,肖平,夏雅琴,李敏,陈彬,汪芳,彭波,吴翔,张向辉,崔玉梅 |
材料类专业人才多维度全过程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二等奖 | 朱美芳,马敬红,吴文华,王燕萍,韩克清,张青红,戴蓉,张清华,龚静华,丁怡 |
互联网+创新创业决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 | 二等奖 | 宋福根,张科静,董平军,马彪,晏爱敏,王扶东,魏红芹,黄基诞,曹文斌 |
学生成绩
东华大学学生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
东华大学学生合唱团荣获世界级合唱节比赛金奖(2张)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央电视台cctv杯全国模特大赛、上海市发明创造三枪杯竞赛、if和红点国际设计大赛、世界可穿着艺术设计大赛、头脑奥林匹克世界总决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国内外重大竞赛中多次获奖。[3][127]
东华的运动传统是足球和射击。东华大学足球队成立于1957年,1960年被确定为上海市高校足球重点队,并入选教育部批准的培养高水平足球运动员试点高校和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体育局命名的“上海市足球传统学校”,曾夺得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上海市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东华女足成立于2016年,成立当年即获上海市大学生女子足球联赛冠军,2017年首获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国大学生女足组队资格,并在2018年首获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联赛总冠军、首届亚洲大学生体联亚洲杯足球赛亚军。截至2014年6月,东华射击队取得了打破全国和上海市大学生射击记录近30人次、获得冠军近百人次。截至2019年5月,2015年以来,学生在男女足球、田径、攀岩、体育舞蹈、射击等比赛中获41个全国冠军,学校进入“中国高校体育竞赛榜”前20名。[128-132]
2016年,东华大学研究生获1篇中国复合材料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7年,东华大学研究生共获各类优秀论文10篇,其中包括中国纺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篇,另有4人获王善元优博基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7-2018学年,东华大学研究生共发表sci检索论文596篇,其中包括1篇esi高倍引论文、一区论文占比22.9%、二区论文占比38.5%,发表ssci论文两篇,ei检索论文65篇,cssci和csci论文69篇,获得103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及20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3][133]
截至2018年1月,在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评选的“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中,东华大学4人获评,是上海市唯一一所连续三届获此殊荣的高校。[86]
东华大学学术研究
东华大学科研机构
截至2019年5月,东华大学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个国家“111”引智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3]
光影·锦绣东华(28张)
国家重点实验室: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134]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5]
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环境保护纺织工业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136]
国家级质检中心:国家眼镜玻璃搪瓷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轻工业珠宝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性能纤维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服装设计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民用航空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纺织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37]
国家“111计划”引智基地:纤维材料先进制造技术与科学创新引智基地、纺织生物医用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科创中心2016年7月12日揭牌成立(2张)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产业用纺织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先进玻璃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38]
教育部研究中心:磁约束核聚变教育部研究中心东华大学分中心[135]
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东华大学“城市创意经济与创新服务”决策咨询研究基地、纺织行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研究中心、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实践研究基地[139-142]
市级科研机构:上海航天工艺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仓储物流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与民用航空复合材料东华大学协同创新中心、东华大学轻质结构复合材料研究所三位一体建设)、纺织产业关键技术协协同创新中心、海派时尚设计及价值创造协同创新中心、时尚传播与上海市国际时尚之都建设研究中心、上海联合电子商务研究所、先进纤维与低维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135][143-146]
校级科研机构:东华大学研究院、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科创中心、新型面料快速反应中心、21世纪绿色纤维开发中心、化纤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医药用纺织材料技术开发中心、车用纺织材料开发中心、建材用纺织技术开发中心、农用纺织材料技术开发中心、土工合成材料技术开发中心、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地毯装备研究中心、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纺织科技创新中心、时尚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莎士比亚研究所、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平台、东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140][147-150]
中共中央编译局共建科研机构:中共中央编译局·东华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中心[142]
综合服务平台:东华大学上海环东华时尚创意中心、上海时尚之都促进中心(非营利性社会组织)[151-154]
上海设计之都公共服务平台:上海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服务平台[155-156]
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项目: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服务基地、海派时尚流行趋势公共服务平台[157-159]
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发展资金重大项目:基于云计算的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基地、文化时尚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基地[160-161]
国家检验检测机构:东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162]
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东华大学科研成果
截至2019年5月,学校产学研合作项目达5000余项;科研项目连续三
坚持特色发展 助力航天事业
年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1世纪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28项;近两年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项,国际专利授权数量、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在高等院校中名列前茅。大批科研成果应用于航天航空、国防军事、重大建筑工程、环境保护等领域,为系列航天员专用服装研发、中国国战略武器的研制,神五至神十一载人航天工程和“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等的发射成功做出了贡献。[3]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入选项目 | ||
年份 | 获奖项目 | |
2000 | 年产100吨莱赛尔纤维的国产化工艺与设备的研究 | |
2001 | 高纯粘胶基碳纤维的研制及300kg/y粘胶基碳纤维扩试线 | |
2002 | 舱外航天服外层防护材料研究项目[163] |
2007-2019年东华大学重大科研成果 | ||
年度 | 奖励名称/等级 | 项目名称 |
2019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纺织面料颜色数字化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
2018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涤纶工业丝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
2017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树脂镜片超硬化和减反射技术及其产业化 |
2017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高性能卫星大型可展开柔性天线金属网材料经编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
2016 |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数字化全成形经编装备及智能生产管理系统 |
2015 | 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 高品质纳米纤维素纤维高效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 |
2015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功能性篷盖材料制造技术及产业化 |
2015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高保形弹性聚酯基复合纤维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
2015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耐用高效荧光照明灯的节能环保制备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 |
2015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进步奖三等奖 | 镀膜防蓝光镜片的设计和产业化 |
2014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新型共聚酯mcdp连续聚合、纺丝及染整技术 |
2014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超高分子量ppta制备液晶纺丝及芳纶产业化关键技术与装备 |
2014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2兆瓦及以上风电叶片用玻纤多轴向经编增强材料 |
2014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高模量芳纶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其成套装备研发 |
2014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奖一等奖 | 细菌纤维素(bc)高效生产与制品开发 |
2014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中国化纤流行趋势战略研究 |
2014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高弹工艺地毯关键技术开发 |
2014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高蓬松高稳定摇粒绒制备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 |
2013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超大容量高效柔性差别化聚酯长丝成套工程技术开发 |
2013 | 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 多元共聚酯连续聚合和柔软易染纤维成型及节能染整关键技术 |
2013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多元共聚酯连续聚合和柔软易染纤维制备及染整技术 |
2013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 ge2286双面成型提花经编机 |
2013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 生态亲和型功能纤维系列产品设计与产业化技术开发 |
2013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 新型搪瓷钢板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
2013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 长寿命高效率节能荧光灯的低碳制备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 |
2012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竹浆纤维及其制品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
2012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大容量短流程熔体直纺涤纶长丝柔性生产关键技术及装备 |
2012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航天器用半刚性电池帆板玻璃纤维经编网格材料开发 |
2012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熔体直纺涤纶长丝纺丝工程模拟计算系统及工艺优化 |
2011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高品质熔体直纺超细旦涤纶长丝关键技术开发 |
2011 |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竹浆纤维制造与纺织染整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
2011 |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一步法异收缩混纤丝产业化成套技术与应用 |
2011 |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ptt聚合、纺丝以及纤维后加工关键技术集成开发 |
2011 |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高强聚丙烯工业丝生产关键技术与设备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
2011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 环保无铅日用玻璃制备关键技术 |
2010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黄麻纤维精细化与纺织染整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
2010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无铅低钠电光源玻璃制备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 |
2010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节能轻质高温耐火材料的研制及产业化 |
2009 |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黄麻纤维精细化与纺织染整关键技术 |
2009 |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舒适性超薄苎麻面料系列关键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 |
2008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超高支纯棉面料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
2008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织物变性涂料连续染色新工艺新技术 |
2007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环锭紧密集聚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
2007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纺织染整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164] |
东华大学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东华大学图书馆重点收藏纺织工程、化学纤维、纺织材料、高分子材料、染整、纺织机械和服饰等书刊资料。特别是馆藏中有纺织、化纤等早期中外文书刊,有些已是孤本。
截至2017年底,馆藏纸质文献216万余册,生均纸质图书数78册,电子书中文累计数210万册,外文累计数9.5万册,数据库89个,中文电子期刊3.7万种,外文电子期刊3万种。[58][165]
学术刊物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6年创刊,双月刊),由中国教育部主管,东华大学主办的,以纺织科学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的学术性期刊,设有纺织与服装工程、纤维与材料工程、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计算机与信息工程、机械与制造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与管理工程、基础科学等栏目。期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化学文摘(美)、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美国textile technology digest、英国world textile abstracts、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俄罗斯реферативныйжурнал(文摘杂志)及中国《中国纺织文摘》等收录。东华大学学报已被列为全国纺织核心科技期刊和上海市核心科技期刊。[166-168]
《东华大学学报(英文版)》(1984年创刊,双月刊),由中国教育部主管,东华大学主办的,以纺织科学及相关学科为特色的学术性期刊。主要刊登研究论文、理论研究、应用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科研学术论文。期刊被elsevier推出的scopus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科学文摘》(s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aj))等收录。[169]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创刊,季刊),是由中国教育部主管,东华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政治经济学 、法学、语言与文学、管理学 、教育学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期刊被elsevier推出的scopus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英国《科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2016)、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收录。[170]
《中国服饰》:1973年创刊,由东华大学和中国纺织工业出版社共同主办,系中国服装协会会刊、国家级期刊。期刊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科技期刊数据库、龙源国际期刊网收录。期刊主要栏目包括:品牌运作、产业数据分析、设计趋势、社产技术、产业热点透视等。[171-172]
《国际纺织导报》:1997年创刊,由东华大学主办、德国专业出版机构协办的国家级期刊。被万方数据库、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中国知网、维普收录。期刊主要栏目包括纤维与纱线、纤维生产、纺纱、机织、服装、产业用纺织品。[173]
《产业用纺织品》:1983年创刊,东华大学和全国产业用纺织品科技情报站主办,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刊。期刊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主要栏目包括综述、产品开发、研究报告、专论、应用、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热熔胶和粘合衬技术。
《创意经济与管理》: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创意经济委员会和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主办期刊。[174]
《纺织服装教育》(textileand apparel education):由中国教育部主管,东华大学和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共同主办。期刊被期刊主要栏目包括:高教论坛、学科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教学管理、职业教育、研究生教育。[175]
《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由东华大学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年刊出版物。[176-177]
东华大学合作交流
东华大学对外交流
学校从1954年开始招生外国留学生,是中国政府奖学金、上海市政府奖学金院校。学校与全球100多所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2010年,学校获批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2015年,与肯尼亚莫伊大学建立首家纺织服装特色的莫伊大学孔子学院。持续开展中英人文交流,海派旗袍两度亮相爱丁堡艺术节,英国国务大臣兼妇女及平等事务部长贾斯蒂·格里宁来访。女足获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国大学生女足组队资格,并代表中国大学生女足完成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出访任务。学校连续两年举办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下中法大学生体育文化交流活动。学校与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德国劳特林根应用技术大学、日本文化学园等合作举办学位或学历教育项目,其中与日本文化学园合作举办的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评“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已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35所学校签署了学生交流协议。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居全国高校第10位,是首批28所全国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高校之一。学校建立交换生全英文授课平台,选拔优秀学生赴中国以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此外,学校积极推进校友会、基金会和校董会建设。(数据截至2019年5月)[3][178]
东华大学学术交流
截至2019年11月,东华大学成功举办了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学术会议、第七届自然计算和第八届模糊系统与知识发现国际学术会议、第八届国际薄膜物理与应用会议、第十二届亚洲纺织会议、第25届国际数据工程大会、第四届图像和信号处理国际学术会议、第四届生物医学工程和信息学国际学术会议、美国纤维学会春季年会、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上海国际莎士比亚论坛、中国长三角遗传学大会、第五届先进云计算和大数据国际会议、国际纺织生物医用材料大会、中英时尚论坛、第二十届国际时装院校联盟(iffti)年会、首届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学术论坛、第二届中欧眼视光科技国际会议、2019国际时尚科创高峰论坛、第六届国际静电纺大会、第四届时尚传播国际论坛等一系列学术会议。2018年,学校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纺织服装教育大会,联合18个国家33所纺织特色高校成立“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是当前中国参与高校最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覆盖率最高的世界纺织类高校联合组织。学校每年承办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时尚论坛暨环东华时尚周。[3][178-189]
东华大学文化传统
东华大学校名内涵
东华大学(8张)
东华寓意中国东方、东方的精华。
东代表东方,华代表古代的华亭县。因为东华大学的位置恰好在古代的华亭县。上海市就是由华亭县发展而来。
在明清两代,全国各地进贡到皇宫的服装和面料都是由东华门进出,不能从西华门午门等进出。所以,东华也就成为纺织服装的代名词。
东华大学本部在解放前是光华大学旧址,1951年该址划归东华大学前身华东纺织工学院。[190]
东华大学校训
校训:崇德博学,砺志尚实。
崇德。“崇”是推崇提倡的意思,“德”指道德、德行。“崇德”指崇尚有德之人、推崇高尚的德行。
东华大学校训及释义
博学。“博学”指广义的学习。
砺志。“砺”,是指“磨冶”、“磨炼”之意。“砺志”指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成就事业。
尚实。“尚实”,指脚踏实地、朴实无华的作风。
校训的整体含义:激励师生修身立德、博学专攻、磨心砺志,求真求新,德才兼备。[191]
东华大学校标
校标(6张)
校标内含“donghua”拼音首字母dh的变形;标志中的图案意指太阳、月亮,寓意东华传承的人类文明与日月同辉;图案也意指经线和纬线绣成的锦缎,表明东华大学源自以纺织为特色的学校,蕴含了东华大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昭示东华大学在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学科领域不断拓展,科研成果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军事、建筑、环保、新材料等高科技领域,创造出顶天立地、与日月同辉的光辉业绩,表示东华大学蒸蒸日上,蕴含着勃勃的生机,意寓“经纬征程,日月东华”。[192-193]
东华大学校歌
《东华之歌》
日月辉映,孕育灿烂人类文明;
经天纬地,织就绚丽锦绣中华;
崇德博学,海纳天下才俊精英;
东华大学校歌
励志尚实,铸就辉煌东华前景;
啊,东华,东华;桃李万千五洲芬芳;
啊,东华,东华;宏图伟业与日俱长;
爱校荣校,建设美好精神家园;
崇尚学术,弘扬严谨治学风范;
追求卓越,实现科教兴国夙愿;
敬业奉献,谱写不朽报国诗篇;
啊,东华,东华;桃李万千五洲芬芳;
啊,东华,东华;宏图伟业与日俱长。[194]
东华大学校庆日
学校确定每年10月6日为校庆日。[192]
东华大学校友会
东华大学校友会是在东华大学领导下进行工作的一个社会团体组织,由东华大学校长任会长。东华大学校友会成立于1986年10月,在全国50多个省市和美国、香港等地亦成立了东华大学地方校友会。[195]
东华大学东华精神
积极向上、爱校荣校、崇尚学术、追求卓越、敬业奉献[196]
东华大学校园环境
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
延安路老校区毗邻虹桥开发区,位于延安西路、中山西路、轨道交
东华大学校区概览[129]
通三号、四号等交通干线交界点。[129]
环草坪广场主体区域
广场中心是大草坪,是师生常去的休息、锻炼、温习功课的露天场所。
正对着草坪广场的是18层教学大楼,这座高楼也是延安路校区的地标性建筑。学生们入校和毕业仪式通常都在这座大楼中的演讲厅举行。
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
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内藏有一座市级博物馆——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该博物馆作为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立项的科普项目,2009年1月面向
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9张)
社会正式开馆,现已被命名为“上海市科普旅游示范基地”和“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这座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个全面综合反映中国纺织服饰历史文化和科技知识的博物馆[197-198]。展馆分为科普馆、古代馆、近代馆和少数民族馆四个分馆。博物馆还会不定期举办各类展览,已举办过“上海摩登——海派服饰时尚展”、“上海历史图像记忆展”等。
中心大楼
中心大楼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心有一处花园,课余时间有教师和学生们驻足停留、休息谈天、开展课余活动。
环草坪广场主体区域(6张)
延安路校区图书馆
延安路校区图书馆前身为华东纺织工学院图书室,创建于1951年,1982年在纺织工业部的大力支持下,建设新馆,1983年正式迁入使用,时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的陈维稷为图书馆题写馆名。
校园运动区
这里有曾为2008年奥运会阿根廷队作为训练基地的大操场,有小足球场
延安路校区校园运动区(9张)
、网球场,还有集乒乓房、羽毛球馆、体操房、攀岩墙、健身房于一体的体育馆。[129]
东华大学松江校区
东华大学松江校区(26张)
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坐落在松江新城区,位于松江大学园区的东北部,北临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松江大学园区距上海市中心30公里,周围有沪杭高速公路、沪青平高速公路、318国道、轨道交通9号线等。松江校区占地面积约1500亩,拥有图书馆、体育馆、多媒体教室、基础与专业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会议中心、影剧院、活动室和多功能餐厅等教学、科研及生活设施。[199]
松江校区融合江南园林特点与现代建筑风格为一体,体现东华大学的校园风貌。校区中心有100余亩的湖泊——镜月湖(被国家水利部正式命名为“国家生态水利风景区”,是松江区七个水利风景区之一,也是松江大学园区中唯一的国家生态水利风景区)和图文信息中心大楼标志性建筑,周围环绕有教学区、实验区、学院区和运动生活区4大区域。[199]
中心区
图文信息大楼:大楼总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由图书馆、学术会议中心、计算中心和网络中心等组成。计算中心有9个机房,配有1000多台计算机,为全校学生提供上机服务。会议中心拥有3个多功能报告厅和7个小会议室,安装现代化的电气设备和音响系统,可举行各类报告会、学术研讨会。
教学区
体育馆:场馆总建筑面积10480平方米,为学生上课和业余活动用室内体育场地,包括篮排球、手球、羽毛球、乒乓球、攀岩等场地及跆拳道房、武术健身房、室外游泳池等。
第一、二教学大楼:大楼总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共有各类教室150余间,座位1.5万个。其中多媒体教室近70间,配有计算机、投影仪、实物展示台,网络,音响设备,教师可以通过上网查询、下载、传递、转播等电子手段上课。
实验区
综合实验楼:大楼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1楼和a区各楼层为物理实验室,b区2—3楼为电子电路实验室,4-5楼设9个语音室。
化学实验楼:大楼总建筑面积约6400平方米,实验设施齐全,能为纺织、化工、材料类学生提供化学实验环境。
工程训练中心:中心总建筑面积约4600平方米,分设锻工、铸造、焊接、车工、铣工及数控等10余个车间,可供全校各类专业学生进行金工实习。
纺织、机械实训楼:大楼总建筑面积约7200平方米,可供专业学生进行纺织、机械类实验和实习。
学院区
一号学院楼:大楼总建筑约1.1万平方米,一、二楼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东华大学(11张)
学院,三楼为人文学院,五楼为外语学院。
二号学院楼:大楼总建筑约1.4万平方米,a区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b区为理学院。
三号学院楼:大楼总建筑约2.1万平方米,为纺织学院、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四号学院楼:大楼总建筑约3万平方米,为机械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五号学院楼:大楼总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分析测试中心。
运动生活区
学生活动中心
学生活动中心:活动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内设3500平方米的第一餐厅,共有3000个座位。其余近1万平方米为学生活动中心,分为艺术排练、休闲娱乐等区域。中心共有乒乓房、健身操房、琴房、桌球房、视听室、音乐室、棋牌室等40多个活动室;一楼公共服务区内设教育超市,书店,邮局,银行自动取款机和一个1000座位的剧场。
第二餐厅:餐厅总建筑面积约8400平方米,1—2层为普通餐厅,3楼为招待餐厅,共有9个小包间和1个大堂,可举办各种招待、宴请活动。
运动场地:学校共有一个400米塑胶跑道的标准田径场,内设人工草皮足球场,另有10个篮球场,9个排球场,8个网球场,1个沙滩排球场和1个手球场;一座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体育馆和一座有10000座位看台的体育场;体育场建设标准达到国际田联要求,2007年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在东华大学体
李培根院士返回母校(6张)
育场成功举办。
教师之家:大楼建有185个单人客房,内设空调、淋浴、电视、电话、网络等现代化设备,可供教师临时住宿。
学生宿舍:学校学生入住东方明珠二期学生公寓,地址:文汇路300弄。本科生4个人1间,房内有阳台,电扇,电话;每层厕所公用,楼底层有公共浴室。
双休日松江大学园区和市区有直达车,可将学生送往市区。平时大学园区内有3、4、8路车和各类专线车,周围有轨道交通9号线,学生可以乘车到松江老城区和上海各地。[199]
注:松江校区以上数据均截至2016年5月。[199]
东华大学学校领导
东华大学现任领导
东华原创大师剧《钱宝钧》(51张)
党委书记:刘承功
校长、党委副书记:俞建勇[200]
党委副书记:刘淑慧、崔运花、金海燕
纪委书记:金海燕(兼)
副校长:刘春红、邱高、卿凤翎、陈革、陈南梁、舒慧生[201]
东华大学历任校长
1951~1952年:张方佐
1952~1957年:盛华
历任校(院)长(8张)
1957~1977年:温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