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毕业证|样板|模板图片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毕业证样本有多处防伪标识。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山东大学堂内设的师范馆;1903年从山东大学堂分出并成立山东师范学堂;1944年成立山东省师范专科学校;1950年10月,在原华东大学教育学院和山东省行政干部学校的基础上组建山东师范学院,系建国后山东省成立最早的本科高校;1952年,齐鲁大学的物理、化学、生物三系并入;1981年更名为山东师范大学。[7]山东师范大学(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学校是一所综合性高等师范院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培计划”、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111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山东省首批重点建设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属重点大学。[1-6]。截至2018年12月,学校建有千佛山校区、长清湖校区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近4000亩,建筑面积141.0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46665.21万元;设有21个学院(部),84个本科专业;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馆藏书刊411.05万册;学校有专职教师1990人,全日制本科生31582人。[4]。。山东大学堂师范馆
1902年10月,由候补道方燕年主持, 于山东大学堂附设师范馆。[11]
山东师范学堂
1903年9月,师范馆从山东大学堂分出,正式成立山东师范学堂。[11]
1906年,山东仿照直隶高等师范学堂举办山东全省师范学堂优级预科(又称公共科),鞠承颖(字思敏)等即继续肄业此科1年, 为优级预科生。同年七月,山东提学使在济南趵突泉街创办优级师范选科学堂,拟定的优级师范选科简章规定:优级师范选科之设,以养成初级师范及中学堂教员为宗旨,招收师范简易科毕业或中学堂肄业二年之学生,分设预科和本科, 预科1年毕业,本科2年毕业。至1910年共毕业518名,均升入本科。后该校裁撤。[12]
山东省师范专科学校
1938年7月,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提出了战区教育设施方案,派人赴战区设立临时政治学院,招收战区失学的高中毕业生,训练一年后赴战区服务。[13]
1941年春,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在安丘贾孟店子村筹建山东省立临时政治学院,同年8月开学。院长徐家驹,教务主任潘清民,训育主任佟秀廷,总务主任王兆楼,教员多半是战前省立第四师范的教师及社会名儒。第一级文科、法科各两班,学生150人。[13]
1942年2月,安丘原校毁于日军炮火,3月迁往昌乐,时有6个班学生,师生员工300余人。[14]
1943年秋,学院随省府迁至安徽阜阳。[13]
1944年,山东省立师范专科成立。[11]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学院迁至济南的胜利大街,次年招收新生。[15]
1947年4月,山东临时政治学院改建为山东师范专科学校。[16]
1948年,山东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山东省立师范学院。[17]
1949年11月,华东大学教育学院改建为山东师范学院。[18]
1950年,山东师范学院(部分)并入华东大学和山东省行政干部学校。[18]4月,山东师范学院撤销。[18]
山东师范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
1950年9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华东大学与山东大学合并,原华东大学教育学院的人员与山东省行政干校调出的部分人员,在济南城南关营盘街前济南蚕桑学校旧址筹建山东师范学院。9月18日,华东大学66名学生转到山东师范学院,10月15日至25日招收新生进行报名,10月27日至29日举行新生考试。学校创办时间定为1950年10月29日。[19]
1952年,院系调整进行调整,原齐鲁大学(cheeloo university)物理、化学、生物三系同时并入。[11]
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20]
1958年7月,山东师范学院体育系参与合并组建山东体育学院。8月,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与山东艺术学校合并组建山东艺术专科学校。[21-22]
1962年,山东师范学院教育系停止招生。[23]
1963年,山东师范学院生物、地理部分学生并入山东财经学院。[23]
1964年,山东艺术专科学校降级为山东艺术学校,以山东师范学院名义招生。[22]
1965年,济南英语专科学校并入山东师范大学。[24]
1970年9月,学校机关及部分系部迁到聊城办学;[11]
1974年,机关及大部分系部迁回济南,同时筹建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即聊城大学的前身);[11]山东省化学石油工业学校创建。[11]
山东师范大学
1981年8月,经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山东师范大学。[11]
1985年,山东省化学石油工业学校更名为山东化工学校。
2001年,山东化工学校并入山东师范大学。[11]
2006年,学校成立研究生学院(2012年11月更名为研究生院)。
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1]
2011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2年11月,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重点建设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25]
2014年3月,学校被确定为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6]
2017年1月,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27-28]
2018年12月,加入山东省高等学校“长青联盟”。[29]
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
山东师范大学办学条件
山东师范大学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设有教育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 体育学院等21个二级学院;共有84个本科专业。[4][30]
院系 | 专业 |
教育学部 | 教育(师范类) |
教育技术学(师范类) | |
小学教育(师范类) | |
学前教育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 |
经济学院 | 金融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
法学院 | 法学 |
体育学院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体育教育 | |
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
汉语言 | |
秘书学 | |
国际教育学院 | 汉语国际教育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师范类) |
俄语(师范类) | |
日语(师范类) | |
西班牙语 | |
朝鲜语 | |
音乐学院 | 音乐学 |
美术学院 | 美术学 |
新闻与传媒学院 | 广播电视编导 |
戏剧影视文学 | |
新闻学 | |
历史文化学院 | 历史学(师范类) |
世界史 |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 |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
统计学 | |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电子信息工程 | |
物理学(师范类) |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
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制药工程 | |
化学 | |
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科学(师范类) |
生物技术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
地理与环境学院 | 地理科学(师范类) |
地理信息科学 | |
心理学院 | 心理学(师范类) |
应用心理学 |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物联网工程 | |
网络空间安全 | |
通信工程 | |
商学院 | 电子商务 |
旅游管理 | |
公共管理学院 | 公共事业管理 |
行政管理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
哲学 | |
参考资料:[31] |
山东师范大学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设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有6个山东省立项建设一流学科、2个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学科排名前1%。[4]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地理学[32-34]
授权学科
一级学科博士点: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5]、理论经济学[36]、世界史[37]、美术学[38]
一级学科硕士点: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美术学[39-40]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41]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教育学原理[41]
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化学、生物学
山东省一流立项建设学科:生物学、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教育学[4]
学科评估
2017年,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统计,化学、植物与动物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2017年)中,24个学科参评,13个学科进入前50%。[42]
山东师范大学师资力量
据2019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专任教师199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010人,正高级职称361人、副高级职称712人、博士生导师195人、有6名双聘院士、22人次入选国家“万人计划”、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全国“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界)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9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荣誉称号、8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2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学科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先后16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3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入选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9人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43-44]
双聘院士:徐至展、郭柏灵、佟振合、朱健康、曹进德、张勇民[44]
国家“万人计划”:商志晓、万光侠、唐波、张春阳、魏建、徐继存、吕文明[4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唐波[44]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赵彦修、戚万学、唐波、曾庆良、董育斌、何洪彬[44]
国家级“教学名师”:朱德发、王玮、戚万学、李法曾[44]
长江学者:董育斌、王宏、李娜[44]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唐波、周军、张春阳、蔡阳健[44]
全国“四个一批”人才:商志晓、万光侠[44]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薛成山、张庆刚、辛寅昌、曾庆良、董育斌、何洪彬[44]
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董育斌、曾庆良[44]
教育部“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赵彦修、唐波、王传奎[44]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唐波、戚万学、吴义勤、孙立祥、张茂聪[44]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李娜[44]
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入选者:唐波、曾庆良[44]
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吴义勤、张文新、刘希玉、冯献忠、董育斌、王敦友、于天龙、胡斌、张磊、马长乐、郑元杰、王传奎、江林昌、何洪彬、徐继存、李平[44]
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李娜、李登旺、李华[44]
师资类别 | 师资概览 |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44] | 张怿慈、田仲济、魏璁、秦西灿、薛成山、安作璋、赵富贤、陆有铨*(1991年,第二批) | |||||||
陈龙飞、张林泉、李法曾、李师正、庄万、姚敦义、朱德发、刘祚昌、王明德、冯存元、王青岳、吴玉麟、田凤翰、赵承福、冯静仪(1992年,第三批) | ||||||||
牟光信、严芝学、李长辑、李衍柱、王礼训、高更生、聂景康、赵承福、吴玉麟、刘秀喜、陈玉波、张学惠、郭永盛、张承芬*、张炳炽、裴素华、赵可夫、石明理、陶守正、冯中一、于超、娄礼生、庄维石、王春良、夏之放、孙耕田(1993年,第四批) | ||||||||
王南勋、胡乐德、黄绍鸣、严薇青、刘德庆(1994年,第五批) | ||||||||
王志民、董衡、田淑芬、王钧林(1995年,第六批) | ||||||||
张庆刚、田建国、秦月秋(1996年,第七批) | ||||||||
赵彦修、张玉来*、常立学*、辛寅昌(1997年,第八批) | ||||||||
赵遵田、赵庆祯、姜振昌(1998年,第九批) | ||||||||
商志晓、宫志峰、刘代成(1999年,第十批) | ||||||||
帅相志(2000年,第十一批) | ||||||||
唐波、王玮(2001年,第十二批) | ||||||||
戚万学*、陈德展、石敬民、吕周聚、李玉江(2002年,第十三批) | ||||||||
吴义勤*、王传奎(2003年,第十四批) | ||||||||
董育斌、臧金兰(2006年,第十五批) | ||||||||
傅希林(2008年,第十六批) | ||||||||
刘弘(2010年,第十七批) | ||||||||
曾庆良、满宝元(2012年,第十八批) | ||||||||
魏建(2014年,第十九批) | ||||||||
张春阳、何洪彬(2016年,第二十批) | ||||||||
王宝山(2018年,第二十一批) | ||||||||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4] | 商志晓、戚万学*、唐波、石敬民(2003年) | |||||||
王传奎、陈德展(2004年) | ||||||||
董育斌、张文新(2005年) | ||||||||
吴义勤*、刘希玉、韩美(2006年) | ||||||||
刘弘、周均平、帅相志(2007年) | ||||||||
满宝元、李天平(2008年) | ||||||||
刘培玉、唐汉卫(2009年) | ||||||||
曾庆良、王宝山、张彩霞(2010年) | ||||||||
毕华林、徐继存、段培永(2011年) | ||||||||
张茂聪、张化祥、王卓(2012年) | ||||||||
李海鸥(2014年) | ||||||||
李平、谭维智(2015年) | ||||||||
张春阳(2017年) |
山东师范大学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据2019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4项,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山东省重点新型智库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6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71项、山东省级精品课程85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3]
国家级教学团队:世界近现代史、德育原理[45]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化学[4]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生物科学、物理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化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音乐学[46]
国家级精品课程:《德育原理》[47]、《中国现代文学史》[48]、《细胞工程》[49]、《中国现代文学史》[50]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现代文学史》、《世界近代史》、《细胞工程》、《中学化学教学设计》[51-52]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青少年心理学》[53]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物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4]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5]
山东省重点新型智库:山东基础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56]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定向山东农村基础教育的“3+1”教师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7]
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现代教学论基础》[58]、《细胞工程》、《发育生物学》、《外国法制史》[59]、《键盘乐器演奏基础》[60]、《钢琴与幼儿歌曲伴奏》[61]
山东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酶工程》[62]、《青少年心理学》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 |||||||||||||||||||||||||||||||
获奖项目 | 项目完成者 | 获奖等级 | 获奖时间 | ||||||||||||||||||||||||||||
1 |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实践研究 | 张茂聪 | 二等奖 | 2018年 | |||||||||||||||||||||||||||
2 | “互联网+”大数据视野下高中生涯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 高峰强 | |||||||||||||||||||||||||||||
3 | 学校课程建设的理论构建与区域推进 | 徐继存 | |||||||||||||||||||||||||||||
4 | 高校与科研院所协同驱动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 朱忠琴 | |||||||||||||||||||||||||||||
5 | 高师院校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研究与层级化建设 | 徐继存、吉标、孙宽宁、车丽娜、周海银 | 2015年 | ||||||||||||||||||||||||||||
6 | 高等院校师范生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 戚万学、唐汉卫、王夫艳、赵昌木、安利国 | |||||||||||||||||||||||||||||
7 | 高师教育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 戚万学、魏薇、路书红、陈玉玲、乔资萍 | 2005年 | ||||||||||||||||||||||||||||
8 | 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许庆朴、韩玉贵、马永庆 | 2001年 | ||||||||||||||||||||||||||||
9 | 高等学校世界近现代史通用教材创新体系建构(教材) | 王玮、曹胜强、刘文涛、李树房、陈海宏 | |||||||||||||||||||||||||||||
10 | 面向21世纪生物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和课程方案的改革与实践 | 李法曾、安利国、侯福林、肖正明、李师鹏 | |||||||||||||||||||||||||||||
11 | 以教学教学为龙头全面带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改革的深入 | 朱德发、魏建、李掖平、张光芒 | |||||||||||||||||||||||||||||
12 | 面向21世纪高师公共课心理学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 | 黄希庭、郭亨杰、张承芬、卢家楣、陈红 | |||||||||||||||||||||||||||||
13 | 以改革开放的精神建立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现代化植物学硕士专业 | 姚敦义、赵可夫、张慧娟、刘彭昌 | 1993年 | ||||||||||||||||||||||||||||
14 | 系统改革,为全国高师物理专业建设做贡献 | 张怿慈、俞雪珍、李法和 | 1989年 | ||||||||||||||||||||||||||||
参考资料:[63-67] |
教学成果
2018年2月,学校在第八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中,共获得23项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13项。[68]
第八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 | ||||||||||||||
课题名称 | 完成人 | 获奖等级 | ||||||||||||
科教融合培养创新型化学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 唐波、陈蓁蓁、毕华林、张春阳、董育斌、张志德、刘玉法、王栩、刘金凯、刘庆俭 | 特等奖 | ||||||||||||
高师院校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团队的建构与实践 | 徐继存、毕华林、车丽娜、孙宽宁、潘庆玉、吉标、张莉、王飞 | 一等奖 | ||||||||||||
厚基础+精技能: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 马池珠、韩晓玲、魏拥军、刘新阳、谭金波、常淑娟 | |||||||||||||
基于“三位一体”高水平人才培养平台,促进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 毕华林、张春阳、董育斌、王金山、崔官伟、刘金凯、陈蓁蓁、李娜、李平、王栩 | |||||||||||||
基于国家标准的教师教育课程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 | 王成新、任建兰、张晓青、陈培安、徐志梅、焦秋生、董春玲,郑昭佩、程钰、高宝棣、吴莹 | |||||||||||||
基于国家战略需求的地理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 王成新、任建兰、张晓青、陈培安、徐志梅、焦秋生、董春玲,郑昭佩、程钰、高宝棣、吴莹 | |||||||||||||
教育硕士(数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结构优化与实践创新研究 | 傅海伦、杨泽忠、葛倩、王雪梅、于文华、王彬、魏延松 | |||||||||||||
理论引领、实践突破、机制创新:师范院校教学与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和实践 | 王新华、李逢庆、赵建民、刘方爱、尹苗、裴光刚、贾斐、丁翠红、杨杰 | |||||||||||||
通信工程专业“全方位培养,差异化成才”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 杨峰、郑向伟、张化祥、翟临博、王春静、赵景梅、张田 | |||||||||||||
以特色教材建设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逆境植物学课程体系建设 | 王宝山、范海、宋杰、隋娜、陈敏、袁芳 | |||||||||||||
传媒类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马池珠、王宏、王虎、李掖平 | 二等奖 | ||||||||||||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 王向东、葛书林、田磊、王晖、于莹、王相英、李斌、孟桦、孙春、于涛 |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群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滕树云、程传福、赵曰峰、王春兴、刘杰、修显武、任莹莹、赵丽娜、孙平 | |||||||||||||
互利双赢目标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模式创新研究 | 张幼冬、王其和、郑翠、张庆艳、刘丽、侯磊、张琴凤 | |||||||||||||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综合改革与实践 | 杨桂文、安利国、尹苗、邵群、祝建平、戴美学、刘箭、张福淼、李华 | |||||||||||||
基于馆校合作的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李 健、胡桂香、肖 斌、高守宝、王书运、陈传松、高 嵩、桂维玲、杜 伟、李登旺 | |||||||||||||
教育硕士(地理)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材体系建设 | 徐志梅、焦秋生、王成新、任建兰、刘长增、朱承熙、赵 勇、陈树洪、赵健羽、马金玉、庞 绪 | |||||||||||||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三维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 徐继存、王飞、亓玉慧、王永明、高盼望、车丽娜、孙宽宁 | |||||||||||||
旅游管理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孙凤芝、贾衍菊、潘华丽、夏同水、黄春霞、韩苗苗 | |||||||||||||
文学理论实用教程 | 杨守森、周波、杨存昌、赵奎英、刘蓓、和磊、孙书文、李辉、任传霞、李江峰、吴承笃、杨光、李红春、邹强、厉运伟 | |||||||||||||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生态模式及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 刘方爱、马胜利、苑兆忠、王新华、吕蕾、侯剑、李田来、高保忠、赵晓晖 | |||||||||||||
以学生为主体,以成果为导向的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平台建设与应用 | 魏建、刘子凌、李宗刚、周志雄、洪亮 | |||||||||||||
音乐教育方向研究生“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冯巍巍、唐宁、查汪宏、李海鸥、宋莉莉、黄明水 | |||||||||||||
参考资料:[68] |
山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
据2019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与28个国家和地区的132所院校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有本专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1个;在韩国、肯尼亚、美国、巴西合作建设4所孔子学院和1所孔子学堂。[3]
山东师范大学学术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科研成果
2018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项目71项,36项成果获山东省第三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4项。[4][69]
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本科生共发表475篇,其中2017-2018学年有200篇,多篇论文发表在高水平sci期刊和国际顶级期刊。[4]
获奖项目 | 完成人 | 获奖等级 | 获奖时间 | ||||||||
细胞稳态调控活性分子的荧光成像研究 | 唐波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2018年 | ||||||||
有限值动态系统的分析与控制 | 李海涛 | 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 |||||||||
基于新反应的杂环合成方法学研究 | 徐显秀 | ||||||||||
乳腺癌诊断新型影像学标志物的研究与应用 | 郑元杰 | 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
山东省林木种质资源保存评价与应用 | 樊守金 | ||||||||||
参考资料:[69] |
山东师范大学科研平台
据2019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个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引智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6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5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山东省理论建设重点研究基地。[3]
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引智基地:分子与纳米探针创新引智基地计划[6]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农药医药中间体(精细化学品)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0]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齐鲁文化研究院[56]
山东省重点实验室:逆境植物实验室、分布式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实验室、光学与光子器件技术实验室、动物抗性生物学实验室、医学物理图像处理技术实验室、精细化学品清洁合成实验室[71]
山东省工程实验室:山东省绿色化工材料工程实验室[72]
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盐生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光电磁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信息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城市环境安全预警预报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物流优化与预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光场调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3]
山东省理论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56]、齐鲁文化研究基地[56]
山东师范大学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是科技部主管,由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山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以宣传可持续发展为办刊宗旨的国家级政策指导性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等。[74-75]
山东师范大学(11张)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文刊)曾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 2001年、2003年、2005年连续三届荣获国家期刊奖,其中获得提名奖1次、全国百种重点期刊2次。200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b级重要期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74]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系反映理科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和体育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
该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地理学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数学文摘》、《中国天文学文摘》等十几种数据库的刊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多次获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新闻出版局评选的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5年获全国高校优秀学报二等奖;1997年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称号;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2004年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5年被《中国数字化期刊群》收录为中国核心期刊。[76]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山东师范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该刊主要刊登文学、语言学、史学、教育及心理学、哲学、政治学等方面的论文。截至2014年6月,该刊被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评为《中国人民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核心刊物、中国期刊网(cnki)全文入编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列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刊”、“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源刊”。[77]
馆藏资源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拥有2个图书馆,图书馆总面积达到75804平方米,阅览座位数6000个。图书馆还拥有纸质图书411.05万册,当年新增46803册,生均纸质图书100.52册,图书馆还拥有电子图书295万余册,数据库197个,馆藏古籍20万册,民国时期中外文图书期刊15万册。[4]
山东师范大学文化传统
山东师范大学学校标识
校徽
山东师范大学标志主体部分由学校英文名称(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首写字母“s、n、u”构成。字母“n”采用鲜明的红色,打破了造型左右对称的结构,产生一定的变化,规矩而不呆板。
校徽
三个字母组合在一起像一本打开的书。上方红色的烛光形象征着教师教书育人,寓意用知识照亮学生的心灵。烛光形还可看作一个水滴,象征着对学生的培育和知识的传授,以此图形传达出山东师大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标志的造型语言采用规整的几何图形与饱满的有机形相结合,各种造型因素的构成、组合均严格、规范。以此设计风格表达出该校科学严谨的治学、办校态度。
标志的色彩选用红蓝二色。蓝色代表智慧、深邃,象征学校师生在教学、科研方面的能力和成就;红色代表热情、生气勃勃,象征着山东师大永远充满活力与希望。[78]
校训
博学笃行、弘德明志[79]
“博学”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猎取,同时“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阔的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训把“博学”作为第三条,旨在强调学识,体现着学校重视学识渊博,倡导追求新知,激励探索真理。通过广泛学习,达到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基础知识,娴熟的基本技能,文理兼容,百科俱收。
“笃行”与“博学”同一出处。意谓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道德、理想与学识,最终都要通过实践来检验,都要通过实践去落实。只有具有明确的道德目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渊博的学识,才能真正做到“笃行”。校训把“笃行”作为最后一条,旨在强调实践,体现着学校倡导实践理性,注重知行合一。
“弘德”,出自东晋常璩撰《华阳国志》中卷十(下):“恢弘德教,养廉免耻。”“思弘德化,思弘德教。”《隋书》卷七七《隐逸传》中《徐则传》中有“人能弘德,道不虚行”一语。“弘德”意谓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国。“为政以德”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核心。以德立身、以德立国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基本精神。“德主刑辅”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
“明志”出自三国诸葛亮撰《戒子训》:“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明志”意谓表明志向,树立理想。理想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理想远大,目标明确,才能积极进取,自强不息。校训把“明志”作为第二条,旨在强调理想,体现着学校注重理想信念教育,激励广大师生员工为实现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追求。 “博学”,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校歌
《山东师范大学校歌》 作词:宫志峰 作曲:梁发勇 这是泰山的早晨,召唤着红日和白云, 这是泉水的波纹,浇灌着鲜花和绿荫, 这是历史的回音,启迪着真情和诗魂, 这是未来的画卷,激荡着理想和探寻, 啊 美丽的山东师大,百花之园绿叶之根, 美丽的山东师大,我们无悔的青春。 从这里我们走上神圣的讲坛, 们担负起科教兴国重任重任。 这是泰山的早晨,召唤着红日和白云, 这是泉水的波纹,浇灌着鲜花和绿荫, 这是历史的回音,启迪着真情和诗魂, 这是未来的画卷,激荡着理想和探寻, 啊 美丽的山东师大,百花之园绿叶之根, 美丽的山东师大,我们无悔的青春。 从这里我们走向崭新的时代, 生命的烛光伴随日月星辰, 伴随着日月和星辰。[80] |
山东师范大学校园文化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连续27年“山东师大之春”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以弘扬齐鲁文化为特色,以学院文化艺术活动为辅助,以班级和社团文化活动为基础,包括20余项的子活动。[4]
山东师范大学学校领导
山东师范大学现任领导
职务 | |
党委书记 | 商志晓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曾庆良 |
党委副书记 | 王焕斌、张文新 |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 姚东方 |
党委书记、副校长 | 王洪禹 |
满宝元 | |
王传奎 | |
万光侠 | |
参考资料:[81] |
山东师范大学历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任职时间 | |||
党委书记、校长 | 田佩之 | 1950.10-1952.7 | |||
李芸生 | 1966.5-1970.10 | ||||
郭林 | 1978.7-1982.6 | ||||
校长 | 余修 | 1952.7-1955.1 | |||
彭畏三 | 1955.11-1957.10 | ||||
张滨黄 | 1957.11-1960.5 | ||||
许用思 | 1959.8-1960.5 | ||||
刘洪轩 | 1960.12-1966.2 | ||||
管梅谷 | 1985.1-1990.9 | ||||
陈龙飞 | 1990.9=1995.9 | ||||
谷汉民 | 1995.9-1998.8 | ||||
赵彦修 | 1998.8-2014.12 | ||||
唐波 | 2014.12-2018.11 | ||||
曾庆良 | 2019.2-至今 | ||||
党委书记 | 余修 | 1952.7-1956.4 | |||
苏克强 | 1956.4-1957.3 | ||||
刘洪轩 | 1957.3-1957.11 | ||||
许用思 | 1957.11-1960.5 | ||||
刘砥石 | 1960.6-1960.7 | ||||
张滨黄 | 1962.10-1966.2 | ||||
高中正 | 1982.6-1985.1 | ||||
崔惟琳 | 1987.2-1990.9 | ||||
徐卓斌 | 1991.3-1994.1 | ||||
周志仁 | 1994.1-1998.8 | ||||
宫志伟 | 1998-8-2010.5 | ||||
商志晓 | 2010.5-至今 | ||||
参考资料:[82] |
国家重点学科
二级学科1个
院系设置
研究生院、24个学院(部)
校 训
弘德明志 博学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