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毕业证|样本图片qk0图由教育部统一印制发放给各个大学,青海大学|毕业证|样本图片qk0历届毕业证样本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样本图片有多处防伪标识。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青海大学前身为青海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1960年11月青海工学院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文革”初期青海大学被撤销。1971年恢复成包括工、农两大学科在内的青海工农学院。1988年更名为青海大学,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2001年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整建制划归,2004年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青海大学(qinghai university),简称青大,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教育部与青海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高校之一,“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中西部高校联盟成员,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理事单位,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西部计算机教育提升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对口支援高校。[1-11]。截至2018年4月, 学校占地3000余亩;设有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40个,本科专业69个;有15个学院、26个系(部);有教职工4615人,在校生27000余人。[12]。青海省
硕士点
57 个
博士点
5[13]个。简 称
青大,qhu
创办时间
1958年
类 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综合
属 性
部省合作共建高校
一省一校
211工程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展开
属性
部省合作共建高校
一省一校
211工程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收起
所属地区
青海省西宁市。。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4月,学校下设有医学院、农牧学院、化工学院、
青海大学(20张)
财经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水利电力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生态环境工程学院、昆仑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藏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地质工程系、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系、基础部、体育部等15个院、26个系(部)和14个专业研究所,有71个本科专业[21]。
青海大学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4615人,其中医护和专职科研人员2565人、专任教师1467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329人,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占87%。
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国家“外专千人计划”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级人才2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1人,获国家创新争先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全球唯一基础医学奖等11人,全国及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30余人,省级优秀专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60余人,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人才项目109人,团队项目9个,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160余人。1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6个研究团队入选“青海省人才小高地”。[22-23]
中科院院士(1名):王光谦(清华大学支援)。
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名):肖麓。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梅生
青海大学
伟、陈文光。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1名):马玉寿、马晓岗、毛学荣、王舰、王建军、王纯莹、文绍敦、邓勇、达嘎、刘书杰、刘红星、刘青元、许存和、迟德钊、李丽荣、李杰、杜德志、陈刚、张才俊、张登山、张永成、周青平、俞红贤、格日力、耿排力、唐道城 、铁生年、魏登邦等。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名):杜德志、刘玉皎。
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名):祁得林。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名):杜德志、格日力。
中科院“百人计划”(1名):胡夏嵩。
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名):杜德志、格日力。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2名):张红岩、陈咏华[24]。
青海大学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6月,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设有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47个。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生态学[18]
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内科学(高原医学)、作物遗传育种。
省级重点学科:农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草业科学、水利水电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医学、预防医学、藏医藏药、工商管理、土木工程、园艺、区域经济学等。
一级学科博士点:作物学。
二级学科博士点: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牧草遗传与耕作学、内科学(高原医学方向)、民族医学(藏医学方向)。
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风景园林学、作物学、林学、草学、基础医学、工商管理[21][25-26]。
青海大学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6年6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卓越计划项目9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省级重点建设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25]。
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工程工艺、草业科学、藏医药、预防医
青海大学
学、资源勘查工程、经济学[27]。
国家级教学团队:藏医药教学团队、基础医学教学团队。
国家级精品课程:藏药方剂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藏医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管理学。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西宁)[28]。
教育部国家教育改革体制试点项目:创新藏区藏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与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藏医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
省级精品课程:中医学基础、藏药方剂学、免疫学、病理学、流行病学、内科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企业战略管理、植物学、分析化学、家畜解剖及组织学、工程训练、统计学、程序设计基础、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材料、自动控制理论等[29-38]。
合作交流
学校在接受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对口支援的同时,先后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日本高知大学、新西兰澳克兰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协作关系[22],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签署了交流合作协议,2014年与犹他大学建立青海-犹他”高原医学联合重点实验室,启动了新一轮清华大学—奥克兰大学—青海大学“三兄弟”模式合作项目。[13][39]
青海大学牵头组建的“青海-犹他科技创新联盟”与美国犹他州的“犹他-青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入中美绿色合作伙伴,并被纳入中美能源与环境合作十年框架,在高原医学、盐湖化工和生态环境方面开展合作。[40]
据2017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青海大学加入了教育部下属的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ceaie)和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cciee)《中国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与美国七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并与美国、英国、新西兰、土库曼斯坦、台湾多所大学建立了学生出国留学、交流的渠道。在学生出国留学联合培养、国家留学基金委高水平大学研究生项目、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资格,接收外国留学生来校留学、以及学生赴台交流学生等方面实现了突破。[40]
青海大学学术研究
青海大学科研机构
截至2016年6月,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农业部实验室(中心)4个,省级科技重点实验室18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8个[21]。
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青海大学科研成果
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资料显示,近年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
青海大学学生证
452项,获得资助经费4.7亿元。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289项。完成各类科研项目790项,获得成果488项,其中国际领先10项、国际先进32项、培育新品种35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 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2人次,青海省科技进步奖35项,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奖13项。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900余篇,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13]。
2002-2007年,青海大学累计投入科研总经费11619.12万元,共取得各类科研项目433项。各类科研项目由2002年的46项增加到2006年的111项;省部级以上项目由2002年的33项增加到2006年的6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9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8项。到2007年,田正科研究员先后育成春油菜品种18个,尤其“青油14号”的全面推广,实现了甘蓝型油菜生产的全面优质化。杜德志作为春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方面的学术带头人,主持培育出了“青杂1号”至“青杂4号”油菜品种[41]。四项科研成果获2012年度青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农科院、医学院以第一主要完成单位完成的“高产优质广适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青杂5号的选育与推广”、“藏羚羊高原适应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成果获二等奖;农科院、农牧学院独立完成的“油菜田草害治理综合配套新技术示范” 、“青海花卉种球种苗工厂化繁育技术研究及应用”成果获三等奖;另外,农科院为第四主要完成单位完成的“青海生态经济林浆果资源开发技术集成及产业化”成果获一等奖[42]。
青海大学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07年7月,青海大学图书馆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为115.28万册,其中校本部图书馆46万册、农牧学院图书馆8.5万册、财经学院图书馆25.9万册、医学院图书馆19.2万册、农科院信息所10.3万余册、牧科院信息所3.9万册、青医附院图书馆0.97万册。大部分文献为90年代前出版的,馆藏文献较陈旧。馆藏文献以农牧、医学方面的馆藏最为特色。成立了cnki知识网络服务一级站,是青海唯一普通版、专家版和各专辑代理发行单位[43]。
学报期刊
学校公开出版《青海大学学报》、《青海大学医学院学报》、《青海畜牧兽医杂志》、《青海农林科技》等学术期刊。其中《青海大学学报》是青海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创刊于1983年1月,原名《青海工农学院学报》,1988年随学校名称变更为《青海大学学报》[21][44]。
青海大学校徽校训
校训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