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证样本_大学毕业证_高中/中专-毕业证大全

因为有缘我们才相聚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

▂▃▅▇ 主页 > 学校所属 > 院校介绍 > 正文

沈阳工程学院|毕业证|样板|模板

了解沈阳工程学院|毕业证|样板|模板的最新动态,查看沈阳工程学院|毕业证|样板|模板毕业证样本的更多信息,搜索并申请适合您的职位,该毕业证样本及介绍由求职必备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历届大学毕业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学校是2003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与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合并组建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原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东北电力管理局技工学校,此后历经沈阳电力学校、沈阳电力学院、东北电业管理局沈阳培训中心、沈阳电力专科学校等历史时期,1992学院更名为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原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47年的哈尔滨青年干部学校,此后历经东北青年干部学校、东北团校、辽宁省团校、辽宁青年干部学院、辽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等办学阶段,1999年更名为辽宁商务职业学院。[1]沈阳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文、管、法等学科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是辽宁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共建的省属重点本科院校,是辽宁省内唯一一所以能源电力为主干学科的地方本科高校,是“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高校”,获评“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cdio工程教育联盟、中国电力高校联盟成员单位。。王炳华、翟若愚、郑宝森。简 称

沈工院

创办时间

2003年

类 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理工类

属 性

省属普通本科院校。。五、东北管理局沈阳培训中心(1984年6月—1985年9月)

1984年6月,成立东北电业管理局沈阳培训中心。

六、沈阳电力专科学校(1985年9月—1992年4月)

1985年9月,被国家教委批准升格为大专,校名为沈阳电力专科学校。

七、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1992年4月—2003年4月)

1992年4月,学校改名为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1952年—2003年4月校址在沈阳市长江街134号。

沈阳工程学院原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历史沿革

1947年,哈尔滨青年干部学校创建。

1948年,哈尔滨青年干部学校更名为东北青年干部学校。

大学生活动中心

1951年,东北青年干部学校更名为东北团校。

1954年。东北团校更名为辽宁省团校。

1966年,辽宁省团校停办;1978年辽宁省团校复校。

1984年,辽宁省团校更名为辽宁青年干部学院。

1985年,辽宁青年干部学院升格为辽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1999年,辽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升格为辽宁商务职业学院。

沈阳工程学院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历史梗概

1947年6月,成立以短期干部培训为主的哈尔滨青年干部学校。校址为哈尔滨道里区地段92号。

1948年11月,学校随中共中央东北局机关由哈尔滨迁至沈阳,校名改为东北青年干部学校。为新中国的建立培养了大批干部,校址为沈阳市和平区北二马路4段79号。

1951年11月,学校改名为东北团校。成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为共青团事业培养优秀干部的基地和摇篮,校址为沈阳市和平区北二马路4段79号。

1954年11月,成立辽宁省团校,以短期培训形式为各级党组织培养青年干部。

1958年8月,学校改名为辽宁省团校。校址为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2段4号。

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停止办学。

1978年4月,辽宁省省委决定恢复辽宁省团校。开始短期培训共青团干部。

1985年2月,经辽宁省省政府批准成立为辽宁青年干部学院。校址为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2段4号。

1986年改名为辽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正式纳入国家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体系。1989年学院完成了校园易地换建工作,校址迁入沈阳市东陵区文萃路94号。

1999年7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院由成人高等院校转制为普通高职院校,更名为辽宁商务职业学院。[3]

沈阳工程学院沈阳工程学院历史沿革

2003年,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合并升格为沈阳工程学院

2004年10月,沈阳工程学院整体搬迁至新校区,沈阳道义经济开发区正义三路18号

2009年,校址地址更名为沈阳市沈北新区蒲昌路18号

2011年10月,被确定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在“动力工程、电气工程”两个领域获得工程硕士学位授权。[4]

2015年,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在辽宁省内一本b段招生。

2015年6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

2016年3月,沈阳工程学院获得招收来华留学生资质。

2018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6]

沈阳工程学院办学条件

沈阳工程学院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640余名专任教师中,副高级以上教师占43%,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86%;“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80%。拥有省级高校各类教学、科技创新团队11个;有省市各类名师、专家40余人,他们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专业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等各级优秀教师。[7]

学校正门

辽宁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教学团队、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团队、[8]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热能与动力工程教学团队等。

辽宁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

智能电网故障诊断-安全预警-自愈控制团队[9]

沈阳工程学院院系设置

根据2017年12月学校官网资料显示,学校设有研究生部、电

图书馆

力学院、能源与动力学院、自动化学院、机械学院、信息学院、新能源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1个教学院(部);设有思政教研部、基础教学部、体育教学部、公共外语教学部、计算机基础教学部、工程实训中心等6个教学部(中心)。业(有10个专科专业招生)。[10]

沈阳工程学院学科建设

2011年,学校被确定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动力工程”“电气工程”两个领域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有2个辽宁省优势特色(培育)学科。

辽宁省优势特色(培育)学科:热能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11]

沈阳工程学院教学建设

根据2017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开设有37个本科专业,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辽宁省优势特色专业1个,省转型发展试点专业4个,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国家级精品课程

电机学、热工过程控制仪表。[12]

省级精品课程

电厂汽轮机、工程流体力学、实用英语、市场营销、社会调查、继电保护、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电厂锅炉、电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高等数学。[13]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4]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15]

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自动化

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16]、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检测与自动控制实验教学中心、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14]、检测与自动控制实验教学中心[17]

辽宁省重点支持专业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热能工程

沈阳工程学院对外交流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先后与加拿大红河学院、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卡利多尼亚大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等20多所国外高校缔结友好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合办“电气工程”本科教育项目。中加合办的红河国际学院历经30年合作办学,已成为辽宁省国际教育合作的典范。[7]

沈阳工程学院学术科研

沈阳工程学院科研成果

2009年至2015年,

教学楼

学校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12项,省市级科技项目530项,横向项目160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9项。[2]

沈阳工程学院科研平台

根据2017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辽宁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程研究中心,4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社会管理创新研究基地,1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高校工程中心,1个辽宁省高校对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基地,6个沈阳市重点实验室,1个沈阳市工程中心,3个校企合作研究中心。[2]

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洁净燃烧发电与供热技术[15]、太阳能光伏应用技术[18]、辽宁省电网节能与控制重点实验室等[14]

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电力仿真控制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

辽宁省燃烧技术中心

辽宁省高校工程中心

电力仿真控制技术中心[19]

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

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其分布式并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沈阳工程学院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学报影响因子较2005年提升6倍;2009年学报共有两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98篇文章被索引。学报主编独创的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特色办刊理论和"12345"运作模式曾多次在全国学报学术会议上交流。2011年,社科版在全国人文社科期刊中排名有新的进展,进入全国前40%以内。学报2刊年内又获得3项国家级奖励,学报自然版获得"第三届中国高校特色期刊奖",连续三届获此殊荣,成为教育部仅有的14种期刊之一;学报社科版连续两届荣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其"文艺美学栏目"获得"全国人文社科学报特色栏目"。[20]

图书馆藏

截至2014年7月,图书馆藏图书文献126.3万册,(其中,电子图书46.8万册,电子期刊19.2万册)。数据库资源主要有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金图国际高校英语学习资源总库、ebsco西文数据库等。

沈阳工程学院校园文化

校训

明德致知 精工博学

“明德”:出自儒家典籍《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德”字在古代写作“悳”,有“真心”之意;“明”则为彰显、发扬。选取“明德”一词,意在崇尚至善,彰显美德,培养师生员工完善人格,修已立人,追求崇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永恒的时代和谐之风。

“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致知在格物”即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接触和体察事物。选取“致知”一词意在强调探求真知的过程就是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行先于知,最终达到知行并重、知行合一。

“精”:意为用功深到而专一,有“精通”“最佳”“长于”“善于”等义。“工”为象形字,在甲骨文字中为工具形,即持有工具,后引申为“工程”“技巧”“技术和技术修养”等涵义。“精工”两字结合,可产生“精良高超的技术”“优秀杰出的工科人才”等义。选取“精工”一词,与我院培养以工程教育为主、具有工程背景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吻合。

“博”有广、通、丰富等意。选取“博学”一词,旨在倡导师生做学问不但要求精,还要求深、求广,要以开放的眼光和胸襟海纳百川,博采众长,追求卓越品质,不断进取完善。

校训8个字,读之韵味流畅,品之立意高远;上下两句相互承接,四层内涵融汇贯通,取意远古先训又纳入现代精神,蕴涵了现实与传统教育的传承关系,构成了工院精神的丰富内涵。[21]

校徽

校徽主图案由“沈阳”两字的汉语拼音首位“s”“y”经过艺术变形构成了一

个富有动感的“工”字。“工”字体现了学院以“工”为主的办学特色。图案下部是中英文校名,中文采用毛泽东的手书体,刚劲、浑厚;英文为arialblack体,庄重、大方。

图案中间三条向上攀升的“s”,似召唤未来之手,似迎风张开的翅膀,似向上升腾的火焰,又似莘莘学子舞动的青春,昭示着工院学子团结向上、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时代风貌。“s”与“y”共同勾勒出了一只展翅腾飞的雏鹰,她以昂扬的姿态振翅高飞,蕴含着“天高任鸟飞”的勉励之情,表达了学院满载着激情与梦想,不断飞向新的目标,各项事业蓬勃向上的美好愿望。校徽犹如字母“e”,体现了学院紧跟社会步伐,与时代同步,不断创新、服务社会的时代理念。

校徽图案主色调为蓝色。蓝色旷远而深邃,代表着辽阔的大海与浩瀚的苍穹,寓意师生员工拥有宽广豁达的胸襟和探索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蓝色羽翼随上腾之势由浅及深,由窄渐宽,预示着工程学院发展之路愈加宽广,办学空间更为开阔,象征着学院各项事业奔腾向上、永不止步。[22]

沈阳工程学院学校领导

沈阳工程学院历任领导

院长年份党委书记年份
张铁岩2004年09月—2015年10月张振威2003年9月—2014年3月
芮小苗2015年10月—2018年08月宋焕斌2014年3月至今
李荣德2018年08月—至今[23]————————

相信自己能做到比努力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