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证|样板|模板图片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毕业证样本有多处防伪标识。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学校的前身海州师范学校曾是“海赣沭灌”地区的最高学府,是早期党组织诞生地和革命活动基地,是受教育部表彰“办得好”的师范学校之一,以其治校严、校风正、师资强而享誉省内外。学校已逾百年办学历史,培养了近10万名致力于苏北乃至全国基础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和各方面杰出人才,涌现出一大批教育专家和知名学者。[1]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lianyungang normal college)位于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江苏省连云港市,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与江苏师范大学合作举办本科教育。。学校起始于1914年创办的江苏省立第八师范。1956年更名为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1998年,海州师范学校与连云港师范学校、连云港教育学院三校合并,筹建连云港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正式成立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连云港市经济管理干部学校并入。[1]2011年,学校与江苏师范大学采取以分校区、半紧密型合作模式,建办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2]。。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
创立初期
海州师范图书馆(三十年代)
1914年7月,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简称“海师”)的前身——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在灌云县城板浦陶公祠开办;
1917年,海州官立中学堂(前身为1802年海州石室书院,始建于1906年,今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改组建为江苏省立第十一中学。[5]
1928年2月,江苏省立第十一中学兼办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易名为“江苏大学区立东海中学”。同时,在第八师范原址开设一个“乡村师范科”及附属小学和在海州东门里大仓巷开设附属实验小学。[5]
1928年5月,学校改名“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区东海中学”。
1928年9月,学校改名为“中央大学区立东海中学”。
1928年9月,中国共产党海属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东海中学支部建立。
东海师范校门(三十年代)
1929年8月,学校更名为“江苏省立东海中学”,附属实验小学改名为“江苏省立东海中学实验小学”。[5]
1930年3月,江苏沿海渔业保护会议议决在学校开设“渔村师范科”。
1932年7月,江苏省立东海中学改为江苏省立东海师范学校。改为师范后,初中部继续保留,高中普通科停止招生。江苏省立东海中学实验小学也相应改名为江苏省立东海师范附属小学校(校址在大全巷即今海州实验中学校园内)。
1932年8月,“乡村师范科”单独成立江苏省立灌云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今运河高等师范学校),与其附属小学(今连云港市苏光中心小学)一起脱离本部。[5]
1932年12月,“渔村师范科”单独成立江苏省立简易渔村师范学校(后更名为江苏省连云港水产学校,今江苏海洋大学海洋与水产学院)。
1937年11月,日军频繁轰炸海州,学校被迫停办,师生临时解散,图书、仪器,校具委派事务员保管,印信、契约、文卷移置江苏省立盐城中学,后移至盐城乡间。[5]
1939年5月,日军为在连云港登陆,对海州进行多次战术性轰炸和进行报复性轰炸,东海师范学校被炸毁。[5]
日寇统治时期
淮海省立东海师范校园全景(20世纪40年代)
1939年7月,日伪成立苏北第二师范学校筹备委员会,江苏省东海师范学校改为苏北第二师范学校。[5]
1940年9月,苏北第二师范在原海师附小旧址(今海州实验中学)建立。
1942年7月,苏北第二师范改名为苏淮特别区东海师范学校。
1943年,学校改名为淮海省立东海师范学校。[5]
1944年,学校开设淮海省立东海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1945年8月,日本战败,学校停办。
国民党接管时期
1945年12月,筹备恢复江苏省立东海师范学校。
淮海省立东海师范教师办公场景
1946年2月,"淮海省立东海师范学校"复名为"江苏省立东海师范学校",招收师范和初中各两个班。"淮海省立东海师范附属小学校"复名为"江苏省立东海师范附属小学校"。[5]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即将打响,国民政府通知校生学校南迁镇江,350名师生随国民党西撤军队抵徐州万慈小学;102人走南路辗转流落到镇江。[5]
解放与建国后
1948年11月7日,海州、新浦宣告解放。学校开始复校工作。
1948年11月30日,徐州解放,滞留徐州的师生陆续返回,留在本地的教师被动员回校。学校开始整理学籍,调整班级。[5]
1949年2月,学校初中部和师范部同时开办上课,并正式定名为"山东省东海师范学校"。学校接收东海县中(今江苏省新海中学)海州分校与私立乐德女校在海州中学堂原址(今二附小)开办东海师范二部。[5]
海师60年代老校门
1951年12月17日,学校接收国英中学,改为东海师范三部。
1953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并决定成立徐州专署,将原山东省代管的新海连市及赣榆、东海重新划回江苏。学校随地方领属关系变更改名江苏省东海师范学校。[5]
1953年7月2日,新海连市政府决定,学校初中部与师范部分离,初中部所有班级划出,单独立校,成立新海连市初级中学(今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由市政府领导,[5]附属小学在原海师三部(海州中学堂址)重建,校名为“江苏省东海师范附属小学”。
1955年,鼓楼小学划为江苏省东海师范附小二部。
1959年6月6日,江苏省东海师范学校更名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江苏省东海师范附属小学校更名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1972年,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更名为连云港市海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2张)
1980年,连云港市海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更名为江苏省海州师范附属小学。
1982年,江苏省海州师范附属小学二部划出,单独建校,定名为海州师范第二附属小学。[6]
1990年,学校除普师班外,设幼师、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专业班,有在校学生765人,学校占地面积56201平方米,建筑面积19819平方米,馆藏图书85000余册。附属小学2所,教育实习基地24个。
海师附小
1994年,连云港市委、市政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海属地区早期革命活动,在海州师范校园内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中国共产党海属地区早期组织活动基地纪念标志”。
1995年,学校被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全市1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1997年,学校被命名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州师范校园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窗口”和连云港市重要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5]
连云港教育学院
连云港教育学院
1960年6月,东海师范学校小学教师函授部成立。
1961年,在东海师范学校小学教师函授部的基础上成立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校。
1962年,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校迁往原连云港市卫生学校校址(今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办学。
1964年1月,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校迁回东海师范学校并改称东海师范学校教师进修部。
1966年,教师进修工作中断。
校门风光(4张)
1977年9月,恢复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校,同海州师范学校“一个班子,两块牌子”,负责连云港市区范围内的高师、中师函授工作,培训中小学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
1978年8月,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校借用海州区幸福路原驻军营房单独立校。
1979年8月,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校在连云港市站南中学(即今连云港外国语学校)南侧新建校舍并正式建校。
教学楼(3张)
1982年3月,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校改为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院,在海州师范恢复函授部。
1983年,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院更名为连云港教育学院。
1986年6月,连云港市站南中学更名为连云港教育学院附属中学。[7]
连云港师范学校
1984年,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向江苏省人民政府申请新建连云港第二所师范学校。[8]
1985年5月,连云港师范学校筹建处成立。
1985年9月,连云港师范学校开始招生,借用海州师范教室上课。
体育设施(2张)
1986年,连云港师范学校新校舍建成使用。[5]
1986年,新浦区原教师进修学校(市民路)和云台区原教师进修学校合并,成立新的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校。
1988年。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校定址于连云港师范学校院内,与连云港师范学校“一个班子,两块牌子”。[5]
1988年,连云港师范学校在连云港市站南小学、龙河小学的基础上成立连云港师范学校附属小学。[9]
1998年7月,连云港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兼并刘艞小学,成立连云港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东校区。[9]
连云港市经济管理干部学校
1981年,连云港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连云港市工业干部学校。[8]
1986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云港市工业干部学校成立连云港市经济管理干部中等专业学校。[8]
1992年,经中共连云港市委批准,学校增挂“江苏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连云港分院”牌。[8]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发展
连云港师范专科学校(筹)
师专老校址(原连云港师范学校校址)(6张)
1998年1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下发《省政府关于同意筹建连云港师范专科学校的批复》(苏政复〔1998〕192号),同意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江苏省连云港师范学校和连云港教育学院实行联合办学,筹建连云港师范专科学校。
1999年7月,经连云港市人民政府批准,由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江苏省连云港师范学校和连云港教育学院三校合并,筹建连云港师范专科学校(连政发〔1999〕124号)。
同年9月,江苏省人民政府致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请同意建立连云港师范专科学校的函》(苏政函〔1999〕98号);同年10月,连云港师范专科学校(筹)组建成立。时任副省长王珉、市委书记郁家树为学校揭牌。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0年3月,教育部正式下发《关于同意连云港教育学院、连云港师范学校、海州师范学校合并建立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通知》(教发〔2000〕62号),批准成立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0]
同年8月,连云港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更名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小学;[9]江苏省海州师范附属小学更名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海州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更名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小学;[6]连云港教育学院附属中学更名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学。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
2001年,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小学并入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2002年6月,连云港市经济管理干部学校并入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3年8月,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小学东校区划出,成立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小学。
2007年1月,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学与连云港外国语学校合并。[11]
2009年,学校顺利搬入位于新海新区的新校区。
2011年8月,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小学和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小学合并组建教育集团,成立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小学龙河、盐河校区。
同年10月,学校与徐州师范大学采取以分校区、半紧密型合作模式,建办徐州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1]
2012年3月,徐州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随江苏师范大学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
2014年10月,学校举办百年校庆活动。
2015年2月,学校升本、申建海州师范学院写入了连云港市《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入20项重点突破事项。[12]
2015年8月2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下发《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建设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连云港师专升格为海州师范学院。[4]
2018年3月,学校升本被列入江苏省“十三五”时期高校设置规划。[13]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办学条件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师资力量
教学楼
据2015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教职工527人,专任教师419人,其中正高职称52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比例为67%;现有博士15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68.46%。先后有5人获曾宪梓教师奖,1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1人,市级教学名师5人,16人入选省“333”人才培养工程,1人获连云港市青年科技奖,24人入选省高校“青蓝工程”,81人次入选连云港市“521”人才培养工程,4人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2人入选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对象。[1]
全国优秀教师
汤炳书[14]
省教学名师
汤炳书[15]
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陈留生[3]
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对象
姚荣斌、路和
市教学名师
赵洪奎、李明高、陈留生、[16]胡碧霞、王传斌
享受市级政府特殊津贴
刘爱琳、[16]陈留生、[17]杨全民、李明高[18]
省优秀教学团队
小学学科教学论与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钱进[19]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院系设置
师范校园
据2015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国际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人文与美术学院、外语与经管学院、学前教育与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体育学院、海洋港口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设有40个专科专业,与江苏师范大学联合举办本科专业13个。[1]
学院名称 | 专科专业及方向名称 | 与江苏师大合办本科专业名称 |
人文与美术学院 | 主持与播音(艺术)、文秘(涉外文秘方向)、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艺术)、语文教育 | 汉语言文学、美术学 |
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 统计实务(统计与信息管理)、保险实务(财产保险方向)、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会计电算化、会计与统计核算、计算机信息管理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外语与经管学院 | 应用韩语、商务英语、商务日语、报关与国际货运、旅游管理、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旅游英语、物流管理、酒店管理、旅游管理 | 英语教育、旅游管理、物流管理(海港物流) |
海洋港口学院 | 应用电子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化学制药技术、药物分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 生物技术(海洋生物制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港船机械)、制药工程(海洋药物)、生物科学(海洋生物科学) |
学前教育与音乐学院 | 音乐教育、音乐表演(艺术)、学前教育、心理咨询 | 学前教育 |
初等教育学院 | 小学教育、营养与食品卫生、青少年工作与管理(儿童文化方向) | 小学教育 |
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体育)、社会体育(健身与休闲) | 体育教育 |
国际教育学院 | 学前教育(海外本科直通车)、应用韩语(海外本科直通车)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教育 |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建设
据2015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
校园风光(9张)
校拥有6个省级特色专业,5门省级精品课程,3个省重点专业群,2个国家财政重点扶持专业,26个校内实验实训中心,省级实验实训基地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地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1个,新建和调整了15个校内实训基地,优化重组22个实训基地和144个实验实训室。[1]
国家财政重点扶持专业
应用电子技术[1]、环境艺术设计[20]
省品牌专业
美术教育[1]
省级特色专业
初等教育、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美术教育、数学教育[20]、物理教育
省重点专业群
数学与应用数学、儿童教育与发展、艺术设计[21]
省级精品课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英语写作、大学体育、声乐、儿童文学[22]
省级在线开放课程
色彩人物
省重点专业群共建专业
数学教育、保险实务(财产保险方向)、美术教育、动漫设计与制作、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初等教育、心理咨询、学前教育、营养与食品卫生、青少年工作与管理[21]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23]
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田野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24]
省级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
儿童教育与发展实训平台
省级实训基地
旅游管理、生化制药、港口涉外商务[21]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校荣誉
校园环境
据2015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获评全国诗教先进单位、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高校和谐校园、江苏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先进单位、江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创先争优先进集体、江苏省价格诚信单位、江苏省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江苏省德育先进集体、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优秀继续教育基地、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1]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对外交流
百年师范
据2015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外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1]与加拿大联邦学院[25]、韩国草堂大学[26]开展多个合作办学项目和交换生项目,2015年,韩国草堂大学校“韩国语言文化馆”正式揭牌。[27]学校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合作,开设学前教育(海外本科直通车)和应用韩语(海外本科直通车)两个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现代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需要的国际化、应用型幼教双语人才。[28]
学校与江苏师范大学合作,采取以分校区、半紧密型合作模式,以合作培养本科学生为主兼顾研究生教育,建办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2]培养在校本科生2200人。[1]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术研究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机构
截至2013年12月,学校拥有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3]2个市级研究中心、4个市级研究所。
市级重点实验室
连云港市应用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23]
市级研究中心
中国《镜花缘》文化研究中心[29]、全国维果茨基研究会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30]、连云港市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23]
市级研究所
连云港市文化创意发展研究所、[1]连云港区域文学研究所、连云港市民间美术研究所[31]、海州五大宫调研究所、[32]农村学前教育研究所[33]
市一级学会
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研究基地、连云港市心理学与教育学学会、连云港市哲学与社会学学会、连云港市艺术学会[1]
校级重点研究所
校洁净能源与先进材料研究中心、地方文化研究所、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教师发展研究中心
校级研究机构
初等教育研究中心、学前双语教育研究中心、农村学前教育研究所、儿童文化研究所、语文教育研究所、数学教育研究所、当代油画研究所、诗词研究所、朱智贤心理科学研究所、蒋风之二胡艺术研究所、[33]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所、[34]儿童文化创意研发中心、文化艺术中心、[35]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所和职业发展中心、青少年行为矫正理论研究中心
校级研训中心
教师教育研训中心、环境艺术设计研训中心[36]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成果
师表八荒
据2015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近三年来教师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17余篇,其中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296篇,被sci、ei等收录44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与cssci收录85篇,出版专著23部,学术专著、教材40多部。获得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4项,市级社科优秀成果奖75项,市级自然科学优秀成果奖44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及省级研究课题60项,市级课题100余项。[1]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学校图书馆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84万余册,数据库17个。[3]每年订阅报刊1000余种,并实现了与国内外60余所高校馆和学术机构建立了资料交换。收藏了《四库全书》、《故宫珍本丛刊》、《申报》、《大公报》、《中央日报》等颇有特色的文献资料。与此同时,近几年又添置了一定数量的电子文献资源,主要有:读秀学术搜索、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龙源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各种实用学习光盘和随书光盘等。[37]
学术期刊
连云港师专新校区平面图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是经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登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等学术论文。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刊。[38]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化传统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歌
第八师范时期(1914-1927)
黄海茫茫,云台苍苍,我们八师兴起文明之光;莘莘学子,济济一堂,同读同游同欢畅;砥砺海隅,品格优良,练习作事,有法有方;去研究教育,改造教育,实施教育,使海属的教育益昌;看文明之光,山高水长![5]
东海中学时期(1927-1932)
海中海中,济济一堂,道合志同,锻炼体魄,砥砺学行。立下作大事的志向,抱着爱人类的心胸。革命化,铲除封建思想;纪律化,培养合理人生。一个个坚毅勇敢,亲爱精诚。大家努力,爱护我们的海中!发扬我们的海中![5]
东海师范时期(1932-1937)
连云泱泱,锦屏环障,秦陇西域万里驶,扶桑欧美一苇航。巍巍乎,海滨学府,吾校屹立腾光芒。石室攻书,远绍贤哲,古今学术供参详。乐群敬业,师表八荒,教育救国,至大至刚。教育怒流任奔放,民族生命我担光。发扬!发扬!踏着五百壮士的热血,振起五千年的国光。[5]
四十年代的东海师范时期 (1940-1945)
青蓝冰水期愈于师,良金直木砺之绳之。成德兮在兹,达材兮在兹,国亡兴替端寄于斯。济济多士兮帮家之基。[5]
改革开放的海州师范时期(1979-2000)
连云泱泱,锦屏环障,甲寅建校,风雨沧桑,芬芳桃李遍四方。育苗树人,三个面向,才艺超群有专长。敬业乐群,师表至上,春蚕红烛甘当。改革洪流正奔放,谱写教育新篇章。开创!开创!实现四化宏图,振起五千年的国光。[5]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训
敬业乐群,师表八荒
校徽
敬业乐群,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敬业,即专心于学业;“乐群”即为“乐于和好的朋友相处” 。意为专心学习,与他人融洽相处。
师表八荒,师表即为榜样,表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他人学习的榜样。八荒,即“八方”。泛指天下。意为教师要他人学习的榜样而闻名天下。
学校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秉承“敬业乐群、师表八荒”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办学追求,求实创新、开拓进取,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稳步提高。[39]。主要院系
学前教育与音乐、外语与经管学院、体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等
现任校长
褚金星
知名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