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西北民族大学|毕业证|样本及介绍ebu的工作环境。立即免费加入求职必备网。看看您认识哪些西北民族大学|毕业证|样本及介绍ebu毕业证样本。西北民族大学|毕业证|样本及介绍ebu毕业证样本及介绍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西北民族大学(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简称“西北民大”,位于甘肃兰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是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中央部属高校,为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1]。截至2019年3月,学校建有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776亩,其中西北新村校区359亩,榆中校区1417亩,图书资料400万余册(含电子图书),博物馆馆藏文物2964件,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4.7亿元;设有28个教学单位,有71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1914人,全日制在校生26544人,其中本科生24258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795人。[1]。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
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1个
院系设置
28个教学单位
校 训
勤学,敬业,团结,创新。简 称
西北民大(xbmu)
创办时间
1950年
类 别
公立大学
类 型
综合类
属 性
部属高校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4年入选)
省部共建高校(2015年入选)
主管部门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现任领导
现任书记:邓光玉
现任校长:郭郁烈。。西北民族学院
1949年9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根据毛泽东的有关指示精神,在西北重镇兰州创办了“藏民问题研究班”。同年11月,藏民问题研究班扩大为藏民学校,校址暂借兰州市西三十里西果园兰州农业专科学校旧址。
1950年1月,改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简称“革大三部”)。8月,经中共中央西北局报请政务院批准,在“革大三部”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西北民族学院。[2]
首任校长开学讲话
1951年3月,学校根据原政务院《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的规定,本科设立语文系、政治系,语文系设蒙古语文、藏语文、维吾尔语文三个专业,政 治系分汉、维两种语言授课班。设短期军政干部训练班和予科。学校由临时校址迁到兰州市区第二新村。
1952年下半年,根据全国院系调整方案,西北大学文学院民族学系和兰州大学文学院少数民族语文系,于11月初转入学院语文系。
1953年4月,西北检察署商得西北民委同意,委托学校在司法系设检察班,并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法部的少数民族学生转入该班学习。
1954年8月大区撤销后,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会同中央教育部、中央民委于9月14日电报通知:学院改由中央教育部直接领导,中央民委指导,由甘肃省具体指导和管理。
1957年元月,教育部决定青海民族学院藏文大专班学生并入学院藏文专业学习。
1958年8月,教育部、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发出 《关于下放西北民族学院的通知》,决定将西北民族学院全部下放甘肃省领导。甘肃省人民委员会于9月发出将西北民族学院交由省高等教育局领导,并由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协助指导的通知。
历史照片(4张)
1958年,铁道部根据兰新、兰青线延伸修建,洽请学院设立了民族铁道系。1959年甘肃教育厅提出增设了民族教育系,后改为政治教育系。1960年试办汉语专修科,从1963年起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培养维吾尔等族学生。在此期间停办了一些专业:1960年停办蒙古语言文学专业;1961年停办法律系;1962年停办维吾尔语言文学专业;1964年停办铁道系;1965年停办艺术科。由于三年困难时期和停办专业;在校学生人数从1961年以后急骤减少,到文革前只有1000多人。
1970年4月,甘肃省革委会通过了撤销西北民族学院的决定。600余名教职工分配到各地,校产、设备,图书被瓜分殆尽。
1972年10月,国务院指示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恢复西北民族学院,次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恢复西北民族学院。西北民院面向本省为主兼顾西北地区和西藏自治区。
1973年恢复后,当年复办的专业有藏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医疗和干部培训。除医疗系招收的是西藏选送的学生,培养中级医士外,其余均招收工农兵学员。1974年恢复蒙古语言文学专业。
1975年,甘肃师范大学外语系蒙古语言文学专业并入学院。
1979年2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联合下达了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将西北民族学院领导关系改为国家民委和甘肃省双重领导,以国家民委为主的通知。
1982年1月,学校被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之一。[3]
2002年12月,中国科学院与国家民委签署了共建西北民族学院6所国家民委所属院校的共建协议。
西北民族大学
校园环境(6张)
2003年4月,经教育部和国家民委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9月,学校举行了更名暨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庆典大会。
2007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
2008年,学校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是全国唯一首批被认定为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的民族院校。
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西北民族大学口腔医院建立。
2013年,依托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成立西北民族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4年9月,学校入选教育部、农业部、国家
西北民族大学博物馆(2张)
林业局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2015年10月,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共建西北民族大学。
2016年7月,国家民委与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共建西北民族大学,同年被列为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1]
2018年5月,西北民族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成立。
2019年4月,国家民委和甘肃省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共管西北民大直属附属医院。
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办学条件
西北民族大学院系专业
截至2019年3月,学校设有28个教学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法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体育学院、文学院、藏语言文化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美术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预科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有71个本科专业,学科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1]
专业设置 | |
学院 | 专业 |
经济学院 | 经济学、金融学、保险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美合作办学) |
法学院 | 法学、法学(藏汉双语) |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社会学、社会工作、民族学 |
现代教育技术学院 | 教育技术学、应用心理学、数字媒体艺术 |
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 |
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 |
维吾尔语言文学学院 | 汉语言(维汉翻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 |
藏语言文化学院 | 汉语言(藏汉翻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 |
蒙古语言文化学院 | 汉语言(蒙汉翻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英语(蒙英双语)、俄语、阿拉伯语 |
新闻传播学院 | 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 |
历史文化学院 | 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 |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藏汉双语)、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
电气工程学院 | 物理学(藏汉双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物联网工程 |
化工学院 | 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及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环境工程 |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 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动物科学、动物医学 |
土木工程学院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土木工程 |
医学院 | 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 |
口腔医学院 | 口腔医学 |
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工商管理(藏汉双语)、会计学、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 |
音乐学院 | 音乐表演(演唱、演奏)、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舞蹈学院 | 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 |
美术学院 | 绘画(中国画、油画)、视觉传达设计(唐卡)、环境设计 |
预科教育学院 | 少数民族预科、协作计划少数民族预科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学院[4] |
西北民族大学师资力量
西北民族大学风景(5张)
截至2019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1914人,其中专任教师1263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人员265人,副高级职称人员489人,具有博士学位333人,硕士学位717人;博士生导师30人,硕士生导师456人;人才队伍中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1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9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6人,领军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0人,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人选19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教学标兵2人;甘肃省教学团队8个,领军人才8人,优秀专家6人,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3人,跨世纪学科带头人5人,“555”创新工程人才人选6人,“333”科技人才工程人选6人,教学名师1人,“园丁奖”8人,青年教师成才奖47人。[1]
国家级教学团队:蒙古语言文学主干课教学团队(额尔登别力格)
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生命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2017年)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蔡葵蒸
全国优秀教师:于洪志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乌兰、丁俊、马效佩、扎西当知等
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杨惠玲
甘肃省级教学团队:蒙古语言文学主干课程教学团队(2009年,额尔登别力格)、藏语言文学主干课程教学团队(2010年,道吉仁钦)、20世纪中国文学教学团队(2011年,张天佑)、精细化工教学团队(2012年,苏琼)、口腔内科学教学团队(2013年,李志强)、西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教学团队(2014年,尹伟先)、口译课程教学团队(2015年,王谋清)、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团队(2017年,何烨)[5]
西北民族大学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9年3月,学校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8个甘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甘肃省级特色专业;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甘肃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5门甘肃省级精品课程;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5个,其中创业示范基地1个,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个,创业孵化园1个,众创空间1个,科技园等1个。[1]
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蒙古语言文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社会学、汉语言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社会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民族信息技术实验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民族语言文化与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复合应用型(动物医学、动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甘肃省级特色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会计学、历史学、阿拉伯语、口腔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金融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物理学、民族学等[5]
甘肃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数字传媒实验教学中心、电气电信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实验教学中心、动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教学中心、广播电视综合实验室等[6]
省级以上精品课程一览表 | ||
类别 | 课程名称 | |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 藏族民间文学 | 民族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创作 |
精品课程 | 油画色彩 | 中国民族关系史 |
蒙古族古代文学 | 牙体牙髓病学 | |
文学概论 | 中国古代文学 | |
梵文声明学 | 蒙古族历史 | |
数学分析 | 数学建模 | |
油画写生 | 口译 | |
藏族史 | 口腔组织病理学 | |
蒙古族现当代文学 | 形势与政策(思政类精品课) | |
藏族历代文学作品选 | 古藏文文献 | |
现代蒙古语 | 外国文学 | |
蒙古民间文学概论 | 牙周病学 | |
中国历史文献学 | 语言学概论 | |
藏族民间文学 | 翻译学概论 | |
英语语音学 | 考古学通论 | |
中国山水画创作与教学 | 人体解剖学 | |
写作基础(蒙文) | 动物外科学与手术学 | |
动物外科学与手术学 | 芭蕾基训 | |
备注:资料不全,故列举部分 |
教学成果
2000年至2012年,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甘肃省教学成果奖29项。2018年,学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国际级奖项25项,国家级奖项173项,省部级奖项506项。[7]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藏汉翻译教程》(贺文宣)
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创新机制下的民族院校大学物理公共课教学改革与实践》(2017年,张国恒等)等[8]
西北民族大学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3月,学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资格和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博士研究生资格,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7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16个甘肃省重点学科,4个学科入选甘肃省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其中甘肃省优势学科1个,甘肃省特色学科(a类)3个。[1]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
重点学科
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计算机应用技术、社会学、应用数学、法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甘肃省优势学科:民族学
甘肃省特色学科(a类):中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民族信息技术、生物工程
甘肃省重点学科: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畜牧学、兽医学、工商管理、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宗教学、民俗学、格萨尔学[9]
硕博学位授予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民族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畜牧学、兽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法律、艺术(音乐、美术、舞蹈、艺术设计)、社会工作、工程(计算机技术、化学工程)、临床医学、金融[10]
西北民族大学学术研究
西北民族大学科研平台
截至2019年3月,学校建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民族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甘肃研究基地,4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 3个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甘肃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个甘肃高校新型智库,1个甘肃省技术创新中心,3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民委创新团队,2个甘肃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1]
学校是“甘肃省民族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牵头主持单位; “一带一路安全问题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核心协同单位,设有3个独立建制的科研机构:西北民族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西北民族大学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研究中心。[1]
国家联合实验室:中国-马来西亚清真食品国家联合实验室
教育部民族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教育重点研究基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创新团队:动物医学生物工程创新团队
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生物工程与技术实验室、口腔医学综合实验室、电子材料实验室、藏文信息技术实验室
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文献研究基地、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中亚与中国西北边疆研究中心、西亚东非研究中心、喜马拉雅区域研究中心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心、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心、西北民族问题研究中心
甘肃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西北民族民间音乐—花儿的传承与开展
甘肃高校新型智库:甘肃省宗教问题研究智库、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研究中心
甘肃省技术创新中心:甘肃省动物细胞技术创新中心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新型建材与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民族语言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口腔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高校环境友好复合材料及生物质利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高等学校民族信息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1][11]
西北民族大学科研成果
西北民族大学校园景色(2张)
2001年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27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主持2项、子课题9项,“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7项,省部级项目692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175项。学校出版了《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和《英藏敦煌藏文文献》。[1]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1999年)、《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和藏文网站》(2001年)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技进步二等奖:《外墙保温及围护用断热节能复合板块成套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示范》(2015年)[12]
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外墙保温及围护用断热节能复合砌块与工艺设备成套技术》、《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断热节能复合板块墙体成套技术》(2009年)等
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动物细胞培养用胎牛血清系列产品开发及标准化的试验研究》(2011年)、《新型免拆复合保温模板现浇混凝土节能墙体结构体系研究》(2018年)等
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兰州大尾羊资源保护与种质特性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2011年)、《藏语/汉语远程教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2015年)、《兰州大尾羊种质资源保存与种群扩繁关键技术研究》(2015年)等
西北民族大学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7年底,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有纸质图书2096099册,当年新增126582册,纸质文献中,清代以前的珍贵文献7万册,电子图书 2142388册,数据库47个。[7]学校设有西北民族博物馆,有馆藏文物2963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25件、三级文物88件,展馆总面积585平方米。[13]
榆中校区图书馆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2张)
截至2019年3月,学校出版发行《西北民族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藏文版、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1]
《西北民族研究》为cssci来源期刊,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被评为首届甘肃省十佳期刊、首届全国民族地区学报名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评为首届全国民族地区自然科学版十佳学报、首届中国高校民族类特色科技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藏文版)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全国民族地区民族文字版十佳学报。《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被评为首届全国民族地区民族文字版优秀学报。[14]
西北民族大学合作交流
2011年起,四川大学对口支援西北民族大学,2016年,学校与四川大学正式签订联合培养本科生协议,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俄语专业学生,先后与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吉隆坡建设大学和伊斯兰科技大学3所学校签署协议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与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7]
2018年,学校共接收来自韩国、加纳、尼日利亚、墨西哥、利比里亚、喀麦隆、巴基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也门、香港及台湾共计13个国家及地区的24名来华留学生。[7]
鸟瞰榆中校区
西北民族大学文化传统
西北民族大学学校标识
校徽
整体设计体现西北民族大学的办学特色和理念追求。
校徽由深浅两色组成,外圆、白底深蓝色字,上嵌仿毛体汉字校名,下列大写英文校名。内圆、深蓝色衬底,阿拉伯数字“1950”标明学校创立的时间。
校徽
1、深蓝色内圆寓意知识浩瀚和学无止境。黄、绿、蓝寓意天文、地理、人学;横看象征不断翻动的教科书本,竖看意喻无限延伸的学术台阶,形象地展示了民大师生奋发向上、追求真知的科学精神。
2、深蓝色内圆象征西北民族大学的和谐校园,黄、绿、蓝诸色代表多民族文化和各民族学子。内圆及其中各色图案交相辉映,蕴涵多元一体的文化氛围和各民族师生和谐共进的办学理念。
3、黄色象征黄土地和黄河水,寓意着西北民大人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黄土地精神和黄河精神;绿色象征生机和活力,寓意西北民族大学生机蓬勃,前程无限美好;蓝色象征蓝天和大海,寓意西北民族大学将以无比宽广的胸怀拥抱世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15]
校旗
学校校旗为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中文校名,中文校名正下方为英文名称,左上角配以学校徽志。[16]
西北民族大学精神文化
精神
黄土地精神,黄河精神
民大教授教学
诠释:黄土地和黄河养育了西北民族大学,民大人秉承并发扬了黄土地精神和黄河精神。
这就是朴实无华,甘于清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黄土地精神和志存高远,奔流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黄河精神。
这种精神的深层内涵是“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是几代民大人的承传和积淀的结果,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激励民大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17]
校训
勤学,敬业,团结,创新
“勤学”,即勤奋学习。语出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以勤学为训词,意在要求全体师生辛勤耕耘,刻苦钻研、勤以治学、勤以求学。以“勤学”作为民大人求学治校的内在精神,是保障学业有成、事业辉煌的根本前提。
“敬业”,即对待事业的一种精神和态度。语出宋代理学家朱熹“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敬业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于教育事业来说,就是要热爱教育事业,投身于教育事业,忠诚于教育事业,献身于教育事业。“敬业”是民大人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
“团结”,是一种美德,是凝聚力的象征,是力量的基础。对于民族高校而言,团结显得尤为重要。各民族师生之间,教工之间,学生之间,领导与群众之间,教学与管理之间,都必须团结一致,和谐发展。“团结”是民大教育事业稳步前行的有力保障。
“创新”,即超越和突破。语出《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教育迫切需要以开放式思维模式培育开拓型人才,积极探索求新之路。要将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融为一体,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前进。更新观念、创新体制是深化民族教育改革、推动民大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18]
校庆日
校庆日为8月8日。[16]
校歌
《西北民族大学校歌》 扬起时代的风帆,荡起那人生的双桨 青春的激情放飞理想,畅游人类知识的海洋 啊哈嘿,我们在大西北美丽的校园相聚 跳动的心啊,和那黄河一起歌唱 我们在大西北美丽的校园相聚 跳动的心啊,和那黄河一起歌唱 张开智慧的翅膀 托起那祖国的希望,崇高的信念给我力量 谱写生命华美的乐章 啊哈嘿,我们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 七彩的梦啊,在那蓝天自由翱翔 我们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 七彩的梦啊,在那蓝天自由翱翔 | 民大校歌 |
西北民族大学学校领导
西北民族大学现任领导
职务 | 名单 | |
党委书记 | 邓光玉 |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郭郁烈[19] |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玉苏甫江、李辉、王彦斌、马世俊 | |
党委副书记 | 石迎春 | |
副校长 | 白日霞 | |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 杨晓 | |
校长助理 | 郎永杰[20] |
西北民族大学历任领导
西北民族大学历任党委书记、校长一览表 | ||||
历任党委书记 | 任期 | 历任校长 | 任期 | |
张宣 | 1951.12~1952.4 | 汪锋 | 1951.2~1956.9 | |
张养吾 | 1952.4~1957.4 | 蒙定军 | 1959.1~1967.12 | |
蒙定军 | 1960.11~1964.11 | 苏克勤 | 1973.7~1977.8 | |
韩丰 | 1964.11~1970.1 | 蒙定军 | 1977.9~1982.5 | |
苏克勤 | 1973.7~1977.9 | 张宣 | 1982.5~1983.5 | |
蒙定军 | 1977.9~1982.5 | 赵启明 | 1983.5~1983.8 | |
张宣 | 1982.5~1983.5 | 何乃光 | 1983.8~1987.5 | |
赵启明 | 1983.5~1984.3 | 阎思圣 | 1987.5~1991.4 | |
何乃光(代) | 1984.3~1985.3 | 马麒麟 | 1991.5~2000.6 | |
王应国 | 1985.3~1990.7 | 高瑞 | 2000.6~2005.1 | |
李希 | 1990.7~1993.11 | 金雅声 | 2005.1~2008.7 | |
宋耀禄 | 1993.11~2000.5 | |||
马麒麟 | 2000.6~2002.11 | |||
李伟 | 2002.12~2005.1 | |||
谢玉杰 | 2005.1~2008.7 | |||
金雅声 | 2008.7~2015.9[21] |
西北民族大学知名校友
西北民族大学党政领导
穆永吉,回族,甘肃省副省长。
石宗源,回族, 曾任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党组书记,国家版权局局长。原贵州省委书记、贵州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十七届中央委员。
沙新,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副社长、总。
沙拜次力,藏族,曾任甘南州州长。甘肃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甘肃省两西农业建设指挥部)党组书记、主任(指挥)。
杨健,汉族,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北京市律师协会会员。
孔国柱,青海省司法厅副厅长,司法厅党组书记、厅长。
乌伦赛,政协内蒙古七届委员会副主席。
梁明远,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马有功,原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于永茂,原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正院级副院长。
马学军,平凉市委书记。
吴廷富,原甘肃省文史馆馆长、回族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