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证样本_大学毕业证_高中/中专-毕业证大全

因为有缘我们才相聚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

▂▃▅▇ 主页 > 学校所属 > 院校介绍 > 正文

北京科技大学|毕业证|长什么样jvj

北京科技大学校徽北京科技大学|毕业证|长什么样jvj历届大学毕业证{模板}图片、学位证样本、报到证样本、档案等。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1952年,由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山西大学、北京工业学院、西北工学院等高校的部分系科组建为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60年,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1988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首批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和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理事单位。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海淀、管庄2个校区,占地约80.3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97万平方米;共有教职工总数3368人,其中专任教师1836人;设有14个二级学院、53个本科专业;拥有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截至2018年底,学校全日制在校生2.5万余人,其中本专科生13683人,各类研究生10441人,国际学生912人;学历继续教育学生71449人;在站博士后283人。[1-2]。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80个

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16个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4个

二级学科2个。简 称

北科大、北京科大(ustb)

创办时间

1952年

类 别

公办大学

类 型

理工

属 性

全国重点大学(1960年)

211工程(1997年)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06年)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7年)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展开

属性

全国重点大学(1960年)

211工程(1997年)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06年)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7年)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011年)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4年)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18年)

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6年)收起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武贵龙

校长:杨仁树

专职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北京钢铁工业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培养冶金专门技术人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建立钢铁学院。同年4月,北洋大学冶金系和采矿系、唐山铁道学院冶金系、山西大学冶金系、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北京工业学院冶金系和采矿系及钢铁机械专修科、清华大学采矿系金属组合并,在清华大学内正式组建了北京钢铁工业学院,设有采矿、冶金、机械、金热相处理、金属压力加工等5个系,学制四年。

1953年8月,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从清华大学迁到海淀区学院路新校址。

1954年,周恩来总理第一次到北京钢铁工业学院视察。同年学校学制改为五年。

1956年8月17日,周恩来总理陪同西哈努克亲王到钢院参观。同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同年成立了理化系,设置金属物理、冶金物理化学两个专业,学制为五年半。[3]

北京钢铁学院

1960年,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并被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

到1966年初,该院共设有采矿、选矿、钢铁冶金、金风学、金属压力加工、冶金机拔、矿山机械、冶金炉、铸造、金属物理、冶金物狸化学、工业自动化等12个专业;教师达到800多人,本科在校学生5000余人;接受外国研究生、大学生120人。

北京钢铁学院时期主楼街景

“文化大革命”期问,北京钢铁学院遭到破坏,停止招生5年。

1969年10月,林彪“第一号令”下达,北京钢铁学院和周边的兄弟高校一样面临外迁的命运。12月,北京钢铁学院派出50人组成的先遣队,出发去江西, 拟在余干县筹建“五·七“农场,然后以场建校。后因当地不宜办学,先遣队又被派往云南,拟与昆明工学院合并。周总理告诉毛主席:华北有很多钢铁工业,不能没有钢铁学院。因此,北京钢铁学院继续留在北京办学。

1972年,学校恢复招生。到1976年共招收5届三年制学生。

粉碎“四人帮”后,经过恢复整顿,北京钢铁学院建立了正常教学秩序,学制改为四年。

1978年,增设金属腐蚀科学、电子计算机科学、冶金自动化仪表、机械制造、流体传动及控制、应用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管理工程、科技外语等专业。同年开始招收二年制和四年制的研究生。[3]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4]

1984年,北京钢铁学院报请冶金工业部,请求将北京钢铁学院改为北京北洋大学或北京科技大学,均未得到批复。同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

1987年,先后三次申请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北京材料科技大学、中国材料科技大学、中国冶金大学、北方大学等,未果。

北京科技大学

1988年,北京钢铁学院再次重新申请改名时,因北京工业学院已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故国务院办公厅领导与学校领导及部分老教授进行磋商,确定改名为北京科技大学。[5]

校园风光(8张)

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

1998年,学校由冶金工业部划转教育部直属。同年,北京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并入。

2006年,成为首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2008年,学校体育馆作为奥运会、残奥会竞赛场馆,完成了北京奥运会柔道、跆拳道,残奥会轮椅篮球、轮椅橄榄球四项赛事。

2010年6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6]

2011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2013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7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7]

2014年,学校牵头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

2016年,成立基础教育管理中心[8]。同年12月,入选首批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

2017年9月,北京科技大学入选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同年,成为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共建高校;入选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2][10]

2019年8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9月,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理事单位。[11-12]

学校风貌

北京科技大学办学条件

北京科技大学院系专业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4个二级学院和研究生院体育部、管庄校区、天津学院、顺德研究生院等机构,开办53个本科专业。[2]

学院名称专业名称科类学制
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工学四年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学四年
安全工程工学四年
采矿工程工学四年
矿物加工工程工学四年
矿物资源工程工学四年
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冶金工程工学四年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工学四年
材料物理工学四年
材料化学工学四年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学四年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工学四年
纳米材料与技术工学四年
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工学四年
车辆工程工学四年
物流工程工学四年
工业设计工学四年
视觉传达设计艺术学四年
机器人工程工学四年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工学四年
环境科学工学四年
环境工程工学四年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工学四年
自动化学院自动化工学四年
智能科学与技术工学四年
测控技术与仪器工学四年
人工智能工学四年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学四年
信息安全工学四年
物联网工程工学四年
通信工程工学四年
电子信息工程工学四年
数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理学四年
信息与计算科学理学四年
应用物理学理学四年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应用化学理学四年
生物技术理学四年
生态学理学四年
文法学院行政管理管理学四年
社会工作法学四年
法学法学四年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四年
外国语学院英语文学四年
日语文学四年
德语文学四年
东凌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管理学四年
会计学管理学四年
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四年
金融工程经济学四年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学四年
工程管理管理学四年
工业工程工学四年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工学四年
高等工程师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卓越计划)工学四年
机械工程(卓越计划)工学四年
自动化(卓越计划)工学四年
能源与动力工程(卓越计划)工学四年
冶金工程(卓越计划)工学四年
矿物资源工程(卓越计划)工学四年[13-14]

北京科技大学学科建设

流动站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

  流动站名称所在学院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矿业工程、力学、土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
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冶金工程
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科学技术史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热物理
自动化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化学
东凌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15]

学位点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0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2]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科学技术史、物流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16]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科学技术史、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力学、统计学、生物学、地质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外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等[17]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mba(含emba)、mpa、法律、会计、翻译、社会、文物与博物馆、工程[2]

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机械工程、仪器仪表工程、材料工程、冶金工程、动力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化学工程、地质工程、矿业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车辆工程、工业工程、生物工程、项目管理、物流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18]

重点学科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4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4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7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2个。[19]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科学技术史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科学技术史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热能工程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力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系统结构、岩土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环境工程

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纳米材料与器件物理学、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19]

学科评估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2017年)
 一级学科代码一级学科名称评估结果位次百分位
0712科学技术史a+前2%或前2名
0806冶金工程a+前2%或前2名
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a2%~5%
0802机械工程b+10%~20%
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b+10%~20%
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b+10%~20%
0819矿业工程b+10%~20%
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b+10%~20%
0837安全科学与工程b+10%~20%
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b20%~30%
0502外国语言文学b20%~30%
0703化学b20%~30%
080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b20%~30%
0814土木工程b20%~30%
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b20%~30%
1202工商管理b20%~30%
0701数学b-30%~40%
0702物理学b-30%~40%
0801力学b-30%~40%
0804仪器科学与技术c+40%~50%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c+40%~50%
1204公共管理c+40%~50%
0202应用经济学c50%~60%
0714统计学c-60%~70%
0817化学工程与技术c-60%~70%[20]

北京科技大学师资力量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教职工总数3368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504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814人,其中专任教师1836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双聘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双聘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5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5人、青年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4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1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103人。[2]

   类别名录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国治、葛昌纯、陈难先(双聘)、李应红(双聘)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正寰、蔡美峰、谢建新、王一德(双聘)、王海舟(双聘)等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谢建新、林均品、张欣欣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孙冬柏、周国治、傅杰、杨天钧、高征铠等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乔利杰、张济山、曲选辉、朱鸿民、谢建新、姜建壮、邢献然、

姜勇、吴爱祥、吕昭平、林均品、王沿东、隆克平、王戈、张立峰

"长江学者"青年学者陈骏、尹升华、覃京燕、侯新梅、贺威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乔利杰、何学秋、曲选辉、谢建新、郭占成、张跃、吴爱祥、

姜建壮、邢献然、乔红、王沿东、隆克平、吕昭平、李正平、

姜勇、王守国、张立峰、焦树强、陈骏

"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姜建壮、吕昭平、万向元、郭宏、刘雪峰、李从举、邢奕、

罗海文、张立峰、秦明礼、刘新华、焦树强、尹升华、贺威

国家级教学名师余永宁、蔡美峰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曲选辉、王戈、姜建壮、毛卫民、谢建新、孙冬柏、王成彦等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董超芳、焦树强、陈骏、冯妍卉、吴渊、侯新梅、贺威、查俊伟、

夏志国、尹升华、廖庆亮、从道永、王飞、杨树峰、张海君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吕昭平、张立峰、刘雪峰、邢奕、李从举、罗海文、焦树强
"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白洋、陈骏、吴渊、陈坤龙[21]
国家级教学团队材料学教学团队
机械设计制图课程教学团队

北京科技大学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教育中心:北京科技大学—太原钢铁集团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2]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北京科技大学—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23]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安全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矿物资源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物联网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矿物资源工程(采矿工程方向)、冶金工程(钢铁冶金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压力加工方向)、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冶金机械方向)、能源与动力工程、自动化[24]

精品课程
课程名称所属申报获批年份负责人
机械原理双语教学国家级双语示范课2010年韩建友
环境化学国家级双语示范课2010年弓爱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国家级精品课程2009年彭庆红
地质学与矿物学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年谢玉玲
机电系统原理及应用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年郗安民
冶金物理化学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年周国治、郭汉杰
传热传质学国家级精品课程2006年张欣欣
岩石力学与工程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李长洪
大学英语国家级精品课程2008年张敬源
生产管理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年张群
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国家级精品课程2006年余永宁
数字电子技术国家级双语精品课程2007年穆志纯
管理学原理国家级双语精品课程2006年高俊山
固体电解质国家级双语精品课程2009年赵海雷
传热传质学国家级双语精品课程2006年张欣欣
大学物理实验北京市精品课程2005年吴平
管理信息系统北京市精品课程2006年高学东
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北京市精品课程2006年余永宁
工程流体力学北京市精品课程2006年刘向军
管理学原理北京市精品课程2006年高俊山
大学物理北京市精品课程2006年马星桥
传热传质学北京市精品课程2006年张欣欣
机械设计北京市精品课程2007年李威
生产管理北京市精品课程2007年张群
钢铁冶金学北京市精品课程2007年王新华
经济与管理北京市精品课程2007年戴淑芬
大学英语北京市精品课程2008年张敬源
矿床开采工程北京市精品课程2008年杨鹏
机械设计基础北京市精品课程2009年李威
基础英语北京市精品课程2009年彭漪
机械设计制图北京市精品课程2009年尹常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北京市精品课程2009年彭庆红
冶金工程实验技术北京市精品课程2010年陈伟庆
当代语言学导论北京市精品课程2010年何伟
机电系统原理及应用北京市精品课程2010年郗安民
岩石力学与工程北京市精品课程2013年李长洪[25]

注:质量工程名单不全。

教学成果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部分)
   项目名称获奖等级获奖时间
《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26]
发挥材料学科优势,培养高水平创新型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
全国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材立体化建设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
发扬特色与拓宽面向相结合的行业院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
强化节能减排意识,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创建与推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27]
依托行业特色优势,区位协同、学科融合构建冶金与能源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8年[28]

学生成绩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学术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大赛等历年国家及北京市的各种竞赛中多次获奖,mei机器人团队、智能车队先后获评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原创校史话剧《绽放》获得校园戏剧最高奖;学生田径代表队在全国及北京市高校竞赛中数度摘桂;女篮代表队在北京市高校联赛中连续12次夺冠,并于2005年挺进cuba全国八强。[2]

北京科技大学学校荣誉

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北京市文明校园、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

2008年,学校体育馆团队被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3年5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

2019年8月,获评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9]

学校全景

北京科技大学学术研究

北京科技大学科研平台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1个国家科学中心,1个“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创新引智基地等。[2]

学校设有融合创新研究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院、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沿海协同创新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科研机构。[30]

  类别基地名称管理部门
国家科学中心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发改委
国家重点实验室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
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
国家专业实验室固体电解质冶金测试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发改委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板带生产先进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部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科技部
材料科学数据共享网科技部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
国家级国际科技

合作基地

材料服役安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科技部
环境与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科技部国

际合作司

教育部科学中心教育部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教育部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流体与材料相互作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
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
钢铁流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
材料先进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
腐蚀与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金属电子信息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
先进板带生产装备及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
零件近净轧制成形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
钢铁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
北京实验室现代交通先进金属材料北京实验室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先进粉末冶金材料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教委
腐蚀—磨蚀与表面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教委
新能源材料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教委
分子与微结构可控高分子材料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科委
冶金工业节能减排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科委
功能分子与晶态材料科学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科委
材料领域知识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科委
稀贵金属绿色回收与提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科委
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科委
高端金属材料特种熔炼与制备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科委
工业典型污染物资源化处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科委
材料基因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科委
金属轻量化成形制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科委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科委
磁光电复合材料与界面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科委
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表面纳米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
北京高校节能与环保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弱磁检测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科委
北京市融合网络与泛在业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科委
北京市工业波谱成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科委
北京市交通与能源用特殊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科委
高等学校学科

创新引智基地

先进金属和金属间化合物结构和功能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外专局
工程结构材料服役安全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外专局
工业节能与能效经济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外专局
功能性纳器件基础与应用引智基地教育部、外专局
材料基因工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外专局
人文社科基地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国家文物局
北京企业低碳运营战略研究基地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哲学社会

科学规划办

农业部农药登记

残留试验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农药残留与环境毒理实验室农业部
省部级国际科技

合作基地

材料服役安全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北京市科委
国际高技术创新转移中心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北京市科委
城市和生活污染物处理与资源化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北京市科委
赛博(网电空间)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北京市科委
弱磁检测及应用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北京市科委
稀贵金属绿色回收与提取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北京市科委
先进粉体材料研发与应用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北京市科委
先进绿色微纳能源系统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北京市科委
北京市高等学校

高精尖创新中心

北京市新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北京市新材料技术转移中心北京市[31]

北京科技大学研究成果

1978年至2018年12月底,学校共申请专利7812项,授权专利4630项;有20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委级等各种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176项。1999年教育部的《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高校获奖重大成果一览表》中收录北京科技大学12项重大科研成果。

据教育部统计,1978—2011年,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数量列全国高校第4。2019年1月,学校7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主持完成3项、参与完成4项。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近五年学校 “高性能铜铝复合材料连铸直接成形技术与应用”“露天转地下高效转型建设大型数字化地下金属矿山的研究与实践”“电弧炉炼钢复合吹炼技术的研究应用”“复杂组分战略金属再生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等科研成果应用到了国民经济建设中,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2018年发布数据,2017年学校师生发表论文被“scie”“ei”收录数量分别居全国高校第31位和21位。[2]

  科学技术获奖项目(部分)
  项目名称获奖级别年份类型
电弧炉炼钢复合吹炼技术的研究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6年主持
材料海洋环境腐蚀评价与防护技术体系创新及重大工程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6年主持
高效低耗特大型高炉关键技术及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6年参与[32]
一维氧化锌的界面调控及其应用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8年主持
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与强韧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8年主持
复杂组分战略金属再生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8年主持
清洁高效炼焦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及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8年参与
基于m3组织调控的钢铁材料基础理论研究与高性能钢技术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8年参与
超大型水电站用金属结构关键材料成套技术开发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8年参与
区域环境污染人群暴露风险防控技术及其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8年参与[33]
大型水电站用高强度易焊接厚板与配套焊材焊接技术开发应用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17年参与
基于准一维半导体纳米结构的柔性光电探测器研究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017年参与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城市建设多灾害防御技术与应用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017年参与
面向异构通信环境的云计算资源管理关键技术及iaas系统应用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2017年主持
烧结高温烟气循环提质节能减排新工艺与工业化应用研究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2017年主持[34]

北京科技大学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8年底,学校图书馆实体馆藏文献总量231万册(件),订有数字资源108种、270个数据库,形成具有冶金、材料特色,工、理、管、文等多学科共存的馆藏体系;自建了冶金、材料馆藏中文期刊题录库、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机构库、教学参考信息服务平台、摇篮书苑讲坛等数据库;与近80余家图书情报机构建立了馆际互借和资源共享关系。[35]

学术期刊

《工程科学学报》于1955年创刊,月刊,主要刊载工学学科的研究成果,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ei数据库的文献源期刊。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于1985年创刊,双月刊主要栏目有科学学、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文艺学、语言学、历史学和教育学等。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于1994年创刊,月刊,主要刊载矿物、冶金和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是scie、ei、ca、csa等中国国内外检索系统或数据库的文献源期刊。[36]

《思想教育研究》于1985年1月创刊,主要栏目有本刊特稿、名家访谈、学科建设、理论探讨、社会思潮研究、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观察与思考、高校党建、借鉴研究、调查研究、博士生园地等。2008年、2014年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7年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37]

《物流技术与应用》于1996年创刊,月刊,主要栏目有焦点报道、特别策划、本期专题、权威论坛和物流资讯。

《金属世界》于1986年创刊,双月刊,报道中国冶金、有色金属及金属加工工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普及生产和加工方面的科学知识,展示和推动金属领域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介绍冶金、有色金属和金属加工行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和新经验。主要栏目有热点聚焦、成果展示、工艺装备、企业访谈、管理与文化、权威论坛、业内信息和金属漫谈等。

《粉末冶金技术》于1982年创刊,双月刊,报道与专业有关的科研成果、生产实践经验、材料制品的应用、检测与试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标准化、国内外发展动向的综述和评论、学术活动和工业生产信息等。主要栏目有研究与开发、材料制品应用、工艺与设备、文献综述、四海文苑、粉末冶金产业动态等。是冶金工业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36]

学校全景

北京科技大学合作交流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与中国国内150多个省市区政府、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先后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英国牛津大学等180多所中国以外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2]

北京科技大学文化传统

北京科技大学形象标识

校徽

学校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

徽志是由两个同心圆构成的图案。外环由北京科技大学中英文名称和建校年份“1952”组合而成;内环以“鼎”为主体造型,嵌入校训“求实鼎新”。

鼎作为“国之重器”,是中华悠久文化的象征和作为“国之重器”,是中华悠久文化的象征和中国冶金科技文明的代表。这一图案反映了北科大的学科背景、行业特色和文化根源,体现了学校引领钢铁行业发展、支撑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卓越贡献,彰显了学校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创新发展的坚定信心。

在汉语中,“鼎”还具有“鼎力”、“鼎盛”、“鼎新”等正向联想和竭尽全力、团结同心、国家兴盛、社会和谐等一系列正面引申义,代表了北科大人沉稳刚毅、众志成城、为中华之崛起、奉科技以强国的精神品格。

“鼎”的正中是以小篆体书写的校训,具有鲜明的历史厚重感、文化传承性和视觉冲击力。校徽与校训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仅便于识别和记忆,更能体现和激励全体师生“求实鼎新”的精神追求。

校徽色调为“北科蓝”,与整体设计风格和校训内涵统一,体现了学校坚实深厚的学术底蕴、朴实严谨的治学准则和开放包容的大气姿态。[38]

校旗

学校校旗为长方形旗帜,长宽比为3:2,中央印有校标和规定字体的校名。[1]

北京科技大学精神文化

校训

求实鼎新

“求实”,意为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客观冷静的研究探求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知,代表了学校恪守学术规律、追求科学真理的价值取向;“鼎新”,语出《周易·杂卦》“鼎,取新也”,意为树立新的标准、风气等,体现了学校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特征。

“求实鼎新”合并使用,既是对学校“学风严谨、崇尚实践”优良传统的传承,也是对全体北科大人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激励和号召,更是学校深化改革、科学发展、不断铸就新辉煌的有力宣言。[38]

学校使命

钢铁强国、科教兴邦[1]

校歌[39]

《北科华章》[39]

词:刘晓东、王鹂、解红叶、

陈小旺、关望、郝竹青

曲:禹永一

燕都古郡,壬辰上庠,

师从北洋,教承冶矿。

肇造华夏,兴国安疆,

熔铁铸金,历练辉煌。

蓟门巍巍,屹立国家希望,

满井苍苍,泽润钢铁脊梁。

举矿冶之星火,抚百年之国殇,

奉科技以立校,育强国之栋梁。

弘德育人,师韵兰香,

呕心治教,克勤业广。

风华砥砺,为仕坦荡,

学风以谨,实践为尚。

刚柔并济,德才昭彰,

融冶以新,震铄四方。

吾青年之盛志,如天光之正当,

为中华之崛起,襄北科之华章。

《摇篮颂歌》[39]

词:闫拓时、柯群生

曲:禹永

满井边,一学堂,

求实鼎新,熔基锻梁。

师韵若兰吐芬芳,

年华无悔付寒窗。

百炼成钢寄耳旁,

汗水挥洒有余香。

啊成长的摇篮,引我多少幻想。

啊成长的摇篮,给我多少力量。

为你歌唱,为你歌唱,心醉神扬。

满井边,一学堂,

与时俱进,科技兴邦。

惟学无际天地贯,

崇实求是创新天。

银杏傲立百木竞,

英才万千谱华章。

啊成长的摇篮,引我多少幻想。

啊成长的摇篮,给我多少力量。

为你歌唱,为你歌唱,心醉神扬。

北京科技大学学校领导

北京科技大学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党委书记武贵龙
党委副书记、校长杨仁树
党委副书记、党委常委权良柱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党委常委戴井岗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党委常委薛庆国
党委常委、副校长王维才
吴爱祥
何民庆
臧勇
吕昭平[40]

北京科技大学历任领导

姓名职务任期
魏景昌党支部书记1952.12—1953.10
林楠党总支书记1953.10—1954.11
杜若牧党总支书记1954.11—1956.4
高芸生党委书记1956.9—1966.7
院长1956.6—1966.7
金昭典党委书记1973.8—1975
成克党委书记1975—1979.2
叶志强党委书记1979.2—1980.8
刘少华党委书记1980.8—1983.5
张文奇院长1979.2—1983.10
符荣党委书记1983.5—1992.4
王润院长1983.10—1990.10
李静波党委书记1992.4—1995.4
校长1990.10—1993.3
杨天钧代党委书记1995.4—1997.12
校长1993.3—2004.6
刘建平党委书记1997.12—2003.1
徐金梧校长2004.6—2013.1
罗维东党委书记2003.1—2016.5
张欣欣校长2013.1—2018.7[40]

北京科技大学杰出校友

北京科技大学两院院士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38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2]

  类别名录
中国科学院院士魏寿昆吴自良柯俊张兴钤
肖纪美邹世昌王崇愚徐祖耀
高庆狮陈难先李依依周国治
叶恒强葛昌纯张统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唐徐匡迪殷瑞钰陈先霖
周邦新涂铭旌崔崑雷廷权
胡正寰陈国良柯伟钟掘
关杰刘玠何季麟王一德[41]

北京科技大学党政领导

   姓名职务
罗干十六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中央政法委书记
刘淇十六届、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北京市市委书记,
原中央文明委副主任,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
黄孟复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全国工商联主席,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
徐匡迪十五届、十六届中共中央委员,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
范长龙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刘晓峰农工党十五届中央常务副主席、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郭声琨中共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法委员会副书记,
国务委员、国务院党组成员,公安部部长、党委书记,总警监
单亦和原保利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原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
范维唐原煤炭工业部副部长
桂中岳原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郝振贤原四川省政协常务副主席
贾锡太原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全国人大代表
李登柱十五届中纪委常委、中央国家机关纪工委书记
李克诚原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监事会主席
李敏宽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第七届台盟中央副主席
刘 玠十五届、十六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

原鞍山钢铁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

刘沛原中国驻联合国军事参谋代表团团长、少将
楼大鹏原国际田联副主席、原国家体委专职委员
陆江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中国物流学会名誉会长、亚太物流联盟副主席、原国内贸易部副部长
陆叙生原物资部副部长
马锡广原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副主席
马仲才原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沈国俊原四川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十五届中纪委委员
王宏民原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四连原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王汀明原湖南省政协原主席、全国人大代表
吴溪淳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原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
殷瑞钰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
应文华原国内贸易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务院稽察特派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顾问
张吾乐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

党组副书记兼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原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

赵公卿原重庆市副市长、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周荣昌原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朱新均原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党组书记
朱志辉原中共云南省省委副书记、原华东冶金学院党委书记
靳善忠原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郝远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史和平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殷晓静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副主任
陈德荣浙江省委常委,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省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
邢书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将
陈建华广东省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黄楚平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孙安民全国工商联常务副主席,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
葛红林中共四川省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
冯炯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农工党中央常委
龚世萍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哈斯巴根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曹文虎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永明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付双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孙瑞彬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石家庄警备区党委第一书记
郑新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主任、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刘振江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兼副会长
袁隐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原国务院办公厅局长
高德福中国人民解放军吉林军区参谋长、少将
方凌江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联勤部自动化站站长、少将
费爱国空军装备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长、少将
张祁斌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副参谋长、少将

表中信息,截至2012年9月。[42-43]

北京科技大学院校领导

 姓名职务
刘建平天津大学党委书记
王志强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谢辉北方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闫拓时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
曹胜利冶金工业出版社社长
常跃峰河北钢铁技术研究总院院长
姜军辽宁广播电视大学校长
孔留安河南城建学院院长
雷平喜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李保卫内蒙古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安胜利内蒙古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正厅级)
李丰生梧州学院院长
李家新安徽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李新创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刘树琪泰山学院党委书记
刘振江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兼副会长
马宪平北京教育学院党委书记
任雁秋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王建中辽宁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王萍辉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杨帆北京商务科技学校
张少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党委书记、院长
张宇春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院长
张玉柱河北联合大学党委书记
卢振洋北京联合大学校长
廖清成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相信自己能做到比努力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