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证样本_大学毕业证_高中/中专-毕业证大全

因为有缘我们才相聚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

▂▃▅▇ 主页 > 学校所属 > 院校介绍 > 正文

滁州学院|毕业证|样本图片uqu

滁州学院|毕业证|样本图片uqu历届大学毕业证{模板}图片、学位证样本、报到证样本、档案等。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滁州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50年的滁州师范学校;1977年设立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滁州分校);1980年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并定名为滁州学院。[1]滁州学院是安徽省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截至2018年2月,学校占地面积108.9万平方米,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2.5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19.8万册;设有17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115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8人、副高级职称240人,博士251人(含在读78人)、硕士727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7867人。[2]。院 训

修德、求是、博学、笃行

院 歌

《滁州学院校歌》

地 址。简 称

chzu

创办时间

1950年

类 别

公立大学

类 型

综合

属 性

安徽省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2014年入选)

主管部门

安徽省。。[2]

学院专业
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汉语言文学(非师范)、新闻学(网络新闻传播方向)、语文教育(专科)[12]
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审计学、物流工程[13]
数学与金融学院金融工程、经济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14]
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科)、初等教育(专科)[15]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16]、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外国语学院英语、英语(师范)、商务英语[17]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18]
音乐学院音乐学[19]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0]
美术与设计学院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含中韩合作办学2+2国际班)、环境设计、广告学、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21]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地理科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土木工程[22]
体育学院体育教育[23]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制药工程、应用化工技术(专科)[24]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科学、园林[25]

滁州学院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建有一个省级重点学科;依托“安徽省热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设立“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安徽省重点学科:应用化学[26]

滁州学院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5月,现有教职工117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9人、副高级职称232人,博士274人(含在读98人)、硕士737人。[27]

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新提升。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推进“博士化”工程,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有效支撑学科建设。实施“双百”“双证”“青蓝”计划,提升教师“双能”素质。引进国家级人才10余人。获批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办ⅱ、ⅲ类引才平台各1个。认定“双能型”教师402人。1名教授作为全国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应邀出席全国两院院士大会。1名教授入选新疆天山英才工程培养人选。1名教授入选我省第五批“特支计划”。学校高质量完成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金寨县农村宅基地调查和利用技术服务项目”,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充分肯定,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彰显。[27]

全国模范教师:许志才

全国优秀教师:赵振华[28]

省级教学名师:许志才、郑平建[29]、戴仕宝、陈桂林[30]、许雪峰、薛连海、宋德如[31]、诸立新、张晓旭[32]

省级教坛新秀:李庆宏、贲培云、郑爱龙、葛浩、于春燕、吴文杰[33]、翟明清、夏岩磊[30]、王敏、秦莉、黄述亮、张玲[31]、姚光顺、顾留碗、吴小芳、周亮广[32]

全省模范教师:葛秀涛、景刚副

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李虎、翟明清

全省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邢存海

全省优秀教师:王晓梅、叶高副、邢存海、刘利副、许雪峰

全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吴开华

全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赵生慧[28]

 省级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团队负责人立项年度
应用数学教学团队许志才2008年
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团队郑平建2010年
化学工程与工艺教学团队薛连海2010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汪才明2011年[34]
金融工程教学团队翟明清2013年[30]
大学数学本科教学团队李庆宏2014年
教师教育教学团队宋德如2014年[31]
食品加工与品质控制教学团队蔡华珍2015年
化工原理教学团队郑建东2015年[32]

滁州学院教学建设

数据截至2019年5月,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通过新建、调整和改造,优化专业布局,培植应用型专业生长点,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学科专业转型被教育部评估中心推介为转型发展典型案例。“单一师专升本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调整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地理信息科学、物联网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3个应用型专业获批安徽省一流(品牌)专业。拥有省级产业创新团队1个、滁州市“221”产业创新团队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8个,获批设立院士工作站2个。地理学获批安徽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b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1名教师入选“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27]

学校的油画作品《抗击非典》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废墟上的阳光》获得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铜奖。

国家级特色专业:地理信息科学[2]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地理信息科学[35]

安徽省特色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自动化、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网络工程[36]、物联网工程[31]、新闻学[32]

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网络工程[37]、测绘工程、工商管理[30]、食品质量与安全、地理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31]、学前教育、旅游管理、自动化[32]

安徽省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应用型信息人才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37]、滁州学院—安徽华塑盐(化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30]、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31]、滁州学院—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化工实践教育基地[32]

安徽省精品课程: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中国地理、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能、计算机网络[38]

安徽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数学、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37]、单片机应用技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0]、gis基础应用技能、大学物理、数据结构、旅游地理学[31]、食品化学、教育心理学[32]

安徽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37]、卓越食品工程师计划[30]、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计划[31]、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国际商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32]

安徽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地方性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区、卓越工程师计划、地方性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区[39]

安徽省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综合训练中心[36]、食品实验实训教学中心[31]、测绘实验实训中心[32]

安徽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网络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1]、地理信息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2]

滁州学院教学交流

截至2016年3月,学校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联系,互派教师做访问学者。与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开展了“4+1”硕士培养,与美国科罗拉多理工大学开展了教师培训项目。与马来西亚城市理工大学举办了“6+7课程”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项目,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举办了交换生项目,与韩国韩瑞大学、韩国湖南大学联合举办了“3+2”、“4+2”以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2”、公费交换生等校际合作项目,互派留学生。[2]

滁州学院学校荣誉

2010年,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40]

2011年6月,获2010年度“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41]

2011年11月,被评为第九届“安徽省文明单位”。[42]

2011年12月,获第三届全国文明单位。[43]

2011年12月,获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44]

2011至2014年度,连续四年获得省教育厅节能工作考核“优秀”等次。[45]

2012年2月,获2011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46]

2014年,获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2014年,入选安徽省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45]

2015年2月,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43]

滁州学院学术研究

滁州学院科研机构

校园风光(12张)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建有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校级研究机构8个;建有安徽省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滁州市食品加工研究院。[2]

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安徽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2]

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2]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热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

校级研究机构:地理信息技术研究所、化工技术研究所、滁州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工程中心、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理国情与区域环境研究所、皖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所、凤阳花鼓音乐研究所[47]

滁州学院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3月,学校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87项,厅(市)级科研项目572项;与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18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6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705篇,其中被sci、ei检索304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74部。[2]

“植物蛋白挤压组织化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及相关类群的系统进化研究”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wdx60特大比表面积吸附树脂研发”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的鉴定及相关生物学研究”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

滁州学院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14万册,电子图书92万册[2]。截至2013年6月30日,学校图书馆拥有电子图书72.79万册,中外文报刊1980种,收藏有清华同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中国优秀硕博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万方《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中国法规大典》、《springerlink》、《ebscohost》《银符考试模拟题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图书以及自建的特色数据库《吴敬梓研究专题数据库》等20余个数据库。[48]

学术期刊

《滁州学院学报》为综合性双月刊,逢双月月末出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

学报封面

准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1982年创刊,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49]

《滁州学院学报》每年1、3、4、6期刊登社会科学研究类学术论文;2、5期刊登自然科学研究类学术论文;开设“江淮分水岭研究”“皖东文化研究”和“皖东发展研究”三个特色栏目。

2009年学报被安徽省教育厅和新闻出版局联合评为优秀学报;2010年荣获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优秀期刊称号。

滁州学院文化传统

滁州学院校徽校名

“滁州学院”四字系郭沫若先生书法字体。郭沫若曾于1964年为滁州学院前身“滁县师范学校”题写过校名,“滁”“学”二字均源自其中;“州”“院”二字均选自郭沫若的其他书法手迹。

校名校徽

滁州学院校徽以“滁”、“u”(university的缩写)和“1950”为基本元素。

篆字“滁”为核心,呈现了滁州学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旗帜的形制,代表着滁州学院团结进取、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盾牌的形制,承载了滁州学院人知难而进、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奖杯的形制,抒发了滁州学院人崇高的集体荣誉感和不断创新的卓越情怀。结构精密的芯片形制,象征着滁州学院科技与人文并举的时代风范。

校名“滁州学院”采用郭沫若的字体,突显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1950”字样标志了滁州学院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奋斗历程。中英文有机融合的方式,体现了滁州学院国际化办学的豪迈姿态。

校徽呈现开放形态,展示着滁州学院人海纳百川的胸怀。汉字“滁”中的山、水、人的元素,描绘了滁州学院依山傍水的美丽校园,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50]

滁州学院校训

学校活动图片(11张)

修德、求是、博学、笃行

“修德”,即做人之本,应努力提高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

“求是”,即勇于追求真理,探索规律。

“博学”,即广泛地学习各类知识。

“笃行”,即强调重视实践,实现知行统一。[50]

滁州学院名人题词

美国东亚太平洋总干事朱晓陵为学校题词

2003年11月27日,美国基督教协会东亚太平洋总干事朱晓陵先生(滁州籍人)

来校参观考察时用大红纸为学校题词:“今天见到家乡有这样的大学,终生难忘。祝愿在新的进程中更有丰硕的成果。”[51]

著名音乐人舒楠校友为母校题词

2010年4月22日,著名音乐人、滁州学院音乐系1992届校友舒楠

用大红纸为学校题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灵家园,母校在我心中是永远的温暖和宁静!祝福她!”[52]

教育部师范司司长管培俊题词

2004年5月,国家教育部师范司司长管培俊用大红纸为学校

题词:“办好滁州学院,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经济、基础教育发展服务。”[53]

滁州学院学校领导

滁州学院历任领导

  滁州师范学校时期
  职务姓名时间
校长杨汉章兼,1950-1951年在任
沈长缨1951-1953年在任
辛艰1953-1956年在任
马孝伯1956-1957年在任
耿基1957-1968年在任
熊盛发革委会主任,1968-1969年在任
张鸣洲1969-1977年在任
张有理1977-1979

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分校)时期
 职务姓名时间
教学点领导小组组长孙秀山兼,1978年在任
党委第一书记马爱民兼,1979-1980年在任
党委书记赵璧如1978-1979年在任
马孝伯1979-1980年在任

滁州师范专科学校时期
 职务姓名时间职务姓名时间
党委第一书记张曙东兼,1980-1984年在任校长马孝伯1980-1984年在任
党委书记马孝伯1980-1984年在任孙秀山代校长,1984-1988年在任
孙秀山1984-1993年在任宁永禄1988-1993年在任
孙谦1993-1997年在任甘霖1993-1998年在任
凌炳余2000-2004年在任邱克2000-2004年在任

滁州学院时期
   职务姓名时间
滁州学院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贤忠兼,2004年6-12月在任
党委书记余在岁2005-2012年在任
庆承松2012-2017在任[54]
陈润2017年-至今在任
校长邱克2005-2010年在任
许志才2010-至今在任[55]

相信自己能做到比努力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