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证样本_大学毕业证_高中/中专-毕业证大全

因为有缘我们才相聚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

▂▃▅▇ 主页 > 学校所属 > 院校介绍 > 正文

安徽农业大学|毕业证|样板|模板

安徽农业大学校徽了解安徽农业大学|毕业证|样板|模板的最新动态,查看安徽农业大学|毕业证|样板|模板毕业证样本的更多信息,搜索并申请适合您的职位,该毕业证样本及介绍由求职必备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历届大学毕业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安徽农业大学的前身是1928年在原省会安庆创办的省立安徽大学,1939年因抗日战争爆发被迫停办,1945年复建国立安徽大学,1954年独立为安徽农学院,1979年成为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5年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199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3年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3年成为安徽省重点支持的四所高水平大学之一。安徽农业大学坐落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中心城区,为安徽省属重点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安徽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同建设,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成为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首批四所“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和“高水平大学奖补资金项目”立项建设高校之一,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和副教授自审权,具有安徽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第一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被教育部列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80个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

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5个

国家重点学科

二级学科1个。简 称

安农大(ahau)

创办时间

1928年

类 别

公立大学

类 型

农林

属 性

省属重点大学

省部共建大学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展开

属性

省属重点大学

省部共建大学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收起。。民国26年(1937年)抗战爆发,日军大举侵华,局势维艰。

次年(1938年)李顺卿及大部分教职员自动离校,校务暂由农学院院长汪洪法代理。省府鉴于校务混乱,乃命汪为代理校长,整顿校务,准备撤退。汪先率留校师生撤到六安,拟在霍邱农场恢复农学院。

不久六安、霍邱告急,计划落空,再迁立煌(今金寨县),同时派人赴汉口筹设结束保管办事处。后汉口告急,学校西撤至沙市(位于湖北境内,现为荆州市中心城区),原拟在沙市复校,因日军逼近,不得已再迁重庆。在重庆,由汪洪法代校长与省府驻渝办事处及在渝的省教育厅长方治办理了交结手续。

至此,经十多年建设,民国28年(1939年)夏,已具相当规模的省立安徽大学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而被迫停办,省立安徽大学农学院也遂告天折,这是安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

安徽农业大学复建国立安徽大学

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初具规模的省立安大,因日寇入侵而被迫停办后,安徽有识之

安徽农业大学历史影像(11张)

士无不扼腕痛惜。抗战胜利后,全省有关学者教授吁请教育部恢复安徽大学,并要求改为国立。

民国35年(1946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恢复安徽大学,校址仍在安庆,并改省立为国立,聘朱光潜、陶因、程演生、杨亮功等12人于4月20日在南京成立安徽大学筹备委员会。先是教育部任朱光潜为主委,朱坚辞,随后改由陶因任主委。

1946年4月,安徽大学在安庆复校,定名为“国立安徽大学”。5月,筹委会迁安庆,6月开始接收原省立安大校址,着手修缮,添置教具。9月,开始招收新生,新生中包括原安徽学院(立煌县)学生。

1946年10月,齐坚如博士应聘就任农学院院长,并接收安徽学院皖南分院并入的两个系,共设农艺、森林、园艺3个系,当时全院教师不到20人,仪器设备短缺。(齐坚如,南京金陵大学林学学士,德国明兴大学森林科博士,特种森林专家,曾任南京政府教育部农业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

1946年11月11日,国立安徽大学正式开学,陶因任校长,国立安大设文、法、理、农4院,有中文、外语、历史、哲教、政治、经济、法律、物理、化学、数学等10个系及先修班。

国立安徽大学有“于京沪一带,仅次于上海同济大学”之誉,直属于当时的中华民国教育部。

安徽农业大学迁校芜湖

民国37年(1947年)陶因辞职,杨亮功继任校长。

民国38年(1948年)春,解放军兵临安庆,教育部强令安大迁校江西,但广大师生在总务长张效良、农学院院长齐坚如、文学院院长叶孟安以及胡子穆、汪贻荪等进步教授支持下,拒绝搬迁。

民国38年(1949年)3月底,解放军包围安庆,校长杨亮功只身携款逃亡,学校遂成立以张效良为首的校务维持委员会,组织师生护校迎解放。

1949年4月23日,安庆解放,在军管会的领导下,正式成立安大校务委员会,由张效良任主委。6月,南京军管会派首席军代表靳树鸿、副代表黎洪模及郑玉琳、朱铨4人接管安大。

1949年7月中旬,长江洪水泛滥,安庆护城圩溃破,国立安徽大学校舍全部被淹。

1949年10月,奉中共中央华东局文教部令,国立安徽大学从安庆迁至芜湖,与省立安徽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安徽大学。

1949年12月4日,新的安徽大学在芜湖赭山(今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校址)成立,废除学院制,内设文艺、历史、教育、法律、经济、数学、物理、化学、园艺、农艺、森林、土木工程12个系,成为当时安徽省唯一的一所系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院系调整

1950 - 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安徽大学先后经历了三次院系调整。

第一次在1950年9月,土木系及艺术系调整并入南京大学。

第二次在1952年9月,依据《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及相关规定,复旦大学的茶叶专修科、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的蚕桑专业部分师生调入安徽大学,安徽大学经济系调往复旦大学,法律系调往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园艺系的1953、1954两级学生调往浙江农学院(今浙江大学)。

第三次在1953年暑假,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化学系调入安徽大学化学系,安徽大学数学系、物理系、教育系、历史系三年级学生调往华东师范大学。

经过三次院系调整,安徽大学由原来的文、理、农、工学科齐全的大学,变成只有农林和师范类专业的大学,这对安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院系调整后的安徽大学由两个学院组成,即师范学院和农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独立办学

1954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转发政务院(后撤销,即今国务院)的决议案:“撤销安徽大学校名和建制,其所属师范学院、农学院分别独立为安徽师范学院(今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学院(今安徽农业大学)。”

1954年4月,根据省政府决定,安徽农学院从芜湖迁往合肥办学,时设农学、林学2个系,茶叶、桑蚕2个专修科。

安徽农业大学初步发展

安徽农学院的建立得到了中共中央和安徽省领导的关怀和重视。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中共中央委员张云逸、中共中央委员、时任农垦部部长王震等,曾分别于1963年、1958年、1959年先后莅院视察,并作了重要指示。

1957年,安徽农学院学报(今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

经过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高潮,1958年的“大跃进”,1960年全院发展到9个系、16个专业、3个专门化和1个专修科,在校学生达1900多人,比单独建院的1954年增长五倍多。

1961年秋,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高校六十条》,学院相应地压缩规模,调整专业设置,部分专业停招新生,学校先后撤销了农业物理系及其所属农业物理专业、农业气象专业,园艺系及其所属蔬菜专门化,农机系的农业机械制造专业和电气化专业,林学系的特用经济林专业,森工系的木材加工工艺专业,农学系的土化专门化和育种专门化,以后又撤销了森工系,木材加工专业也停止招生。同时实行“教学为主,质量第一”方针,全面总结了1958年以来的工作,注意纠正“左”的偏向。教学秩序比较稳定,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在搞好教学的同时,本着服务农业生产、结合科研工作的原则,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仅1962年就进行了77项科学研究,有56项取得了明显进展或初步成果;开展学术活动267次,在校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报告40多篇。

1965年全校共设6个系、10个专业。

安徽农业大学分散下迁

1966年“文革”爆发。5月,全校停课。

1968年11月,当时的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安徽农学院下迁农村办学。同年12月,安农人告别校园,踏上茫茫征途。学校被一分为三,总院设在宿县紫芦湖农村,两个分院分设在滁县沙河集和凤阳。至此,学校走上分散办学的艰难历程。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院被解体为三长达10年之久,停止招生4年,造成了安徽农业科技、管理人才一度青黄不接的严重后果。学院原有校舍和土地被外单位占用,教具、图书和仪器设备等损失严重。

1976年“文革”结束。随即复校,学院大力进行恢复整顿和重建工作,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1977年起,恢复本、专科招生,兼办各种进修班、培训班,并接受委托代培招收部分自费走读生,举办函授教育,实付多种形式办学。

安徽农业大学回归合肥

1978年4月,时任我院党委副书记、老红军张靖武同志与7名党员干部联名上书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同志,要求归还安徽农学院在合肥的校舍、土地(即今安徽农业大学校址)。

1978年6月23日,中央军委常委、秘书长罗瑞卿将此上报。6月26日,时任军委副主席的邓小平亲笔批示:“同意。”

1978年金秋十月,安农人满怀喜悦,踏上回迁之路。同年11月18日,在校大礼堂隆重举行大会“庆祝回迁合肥暨78级新生开学典礼”。

1979年,安徽农学院被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并开始招收研究生。

1981年起,对所设本科专业都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对茶叶、木材学、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与耕作学、蚕业、植物病理学、昆虫学7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5年学院共设9个系21个专业和3个专修科,即:农学系的农学、种子、土壤农化3个专业;牧医系的食品卫生检验、畜牧、兽医、淡水养殖4个专业;茶叶系的茶叶、茶叶经济与贸易、机械制茶3个专业;林学系的林学、园林绿化专业和林业教育专修科;植保系的植物保护、植物病理、农业昆虫3个专业;园林系的园林绿化、果树、蔬菜3个专业和蔬菜专修科;农经系的农经管理专业和农经管理干部专修科,蚕桑系的蚕桑专业,农机系的农业机械化专业。

安徽农业大学更名大学

1994年学校设立5个学院。学校由单科朝着农、工、贸、管、文、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方向迈出坚实的步伐。

1995年3月,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复同意,学校由安徽农学院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走向征程的又一个新起点。

安徽农业大学新时期发展

2010年10月,学校被教育部列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成为安徽省五所具有公费来华留学生接收资格的高校之一。

2011年12月,农业部[注1]与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合作共建安徽农业大学的协议》,安徽农业大学成为安徽省第一所省部共建的省属高校。

安徽农业大学发展历程(5张)

2012年经教育部和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十所高校之一,同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

2013年入选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首批四所“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2014年4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林业局[注2]签署协议共建安徽农业大学,至此安徽农业大学成为安徽省第一所省政府与国家两个部委共建高校。

2014年10月,学校经教育部、农业部[注1]和国家林业局[注2]批准成为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2015年1月,科技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下发通知,安徽农业大学申报的“省部共建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成为安徽省第一个且唯一一个具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省属高校。

参考资料:[4-6]

注1:2018年3月,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不再保留农业部。学校现为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

注2:2018年3月,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不再保留国家林业局。学校现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高校。

安徽农业大学办学条件

安徽农业大学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3月,安徽农业大学共有19个学院,共开设80个本科专业。另设研究生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独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各学院及本科专业
农学院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烟草、草业科学
植物保护学院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
园艺学院园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园艺教育
林学与园林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木材科学与工程、林学、园林
动物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
茶与食品科技学院茶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卫生与营养学、食品质量与安全、茶文化
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化学、地理信息科学、应用统计学、测绘工程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中药资源与开发、应用生物科学、蚕学、生物制药
资源与环境学院生态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包装工程
信息与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流工程、物联网工程
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金融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会计学、农林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保险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
外国语学院英语、法语、日语、商务英语

安徽农业大学师资力量

截止2018年3月,学校共有在职教职工176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98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800多人;现有“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10名。

学校设有“皖江学者奖励计划”4个特聘教授岗位和3个讲席教授岗位。学校有6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创新体系岗位科学家,7位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2位国家产业创新体系综合试验站站站长。

国家级教学团队: 茶学专业教学团队、应用生物科学教学团队。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茶树次生代谢与茶叶质量安全创新团队。

省级教学团队:动物性食品安全教学团队、园艺专业教学团队 等。

安徽农业大学学科建设

安徽农业大学是一所以生命学科为优势、农林学科为特色,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截至2018年3月,学校现有esi前1%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9个、入选安徽省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内一流学科奖补资金项目各1个。现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类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现有80个本科专业,其中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园艺学、林业工程、生物学、作物学、畜牧学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态学、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 、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木材科学与技术、动物病原生物学、作物灾害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生理生态、作物生物技术、作物安全生产、作物信息学、区域农业发展、茶学、果树学、蔬菜学、森林保护学、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经理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作物生产机械化工程、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化学、生态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大气科学、城乡规划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学、畜牧学、水产、兽医学、林学、农林经济管理、风景园林学、草学[7]

esi全球前1%学科: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8]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茶学

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木材科学与技术、林学、城市规划与设计[9]

省级重点学科:

省部级重点学科
1安徽农业大学0905畜牧学a一级学科
2安徽农业大学090501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b*
3安徽农业大学082902木材科学与技术b*
4安徽农业大学090703森林保护学b*
5安徽农业大学071011生物物理学b*
6安徽农业大学090401/ 090402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b*
7安徽农业大学090102作物遗传育种b*
8安徽农业大学071007遗传学b
9安徽农业大学082801农业机械化工程b
10安徽农业大学083203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b
11安徽农业大学09010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b
12安徽农业大学090201果树学b
13安徽农业大学090403农药学b
14安徽农业大学090602预防兽医学b
15安徽农业大学090702森林培育学b
16安徽农业大学120301农业经济管理b

注:备注栏带*的表示原为第二批省级重点学科;带△的表示原为第三批省级重点学科。

安徽农业大学教学建设

安徽农业大学是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截至2018年3月,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公开视频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现有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类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国家级特色专业:茶学、植物保护、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动物医学,木材材料与科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魅力中国茶》—宛晓春、夏涛教授、《动物病理学》—祁克宗教授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农业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重点专业: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生态学、园林、水产养殖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社会工作、艺术设计、信息与计算科学 等

省级卓越工程师计划: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新经济的地方农林院校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

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茶学、应用生物科学、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农学、园艺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林经济管理(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安徽农业大学-银荃高科种业有限公司农科教基地

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安徽农业大学·大浦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校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农业园-农科类专业综合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安徽农业大学苗木花卉实验实训中心、农业院校工科专业工程图学实验实训中心、安徽农业大学兽医临床实验实训中心

安徽农业大学学校荣誉

近三年,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主持获省部级科技奖26项,其中一等奖2项;省级以上动植物新品种95个;申请发明专利784项、授权320项。2017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课题12项,国家基金50项。(2018年3月)

安徽农业大学合作交流

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获批“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南南合作”项目外语培训定点单位、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中国科协“安徽海智农业基地”。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联合牵头成立“中美大学农业推广联盟”,搭建了两国高校乃至两国政府农业科研领域的重要合作平台。

2011年学校获批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安徽海智农业基地”,并成为教育部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自主招生”资格院校。

2012年成为农业部“南南合作”项目外语培训定点单位。

2014年学校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联合成立“农业推广与经济发展联合研究院”,并在人才培养、技术推广和远程教育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2015年学校接受教育部委托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校联合承担 “中蒙交流专项奖学金”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安徽农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支持安徽农业大学发展。[10]

学校在9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致力于科教兴农、科教兴皖事业,走出了一条享誉全国的育人兴校、富民强农、校地协同的“大别山道路”,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近年来,学校提出并实施了“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探索了“一站一盟一中心”的校县共建机制和“四体融合”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形成了“学校扶产业、产业聚企业、企业联大户、大户带贫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部委及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安徽农业大学学术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科研机构

截至2018年3月,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5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智库、1个省级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8个省“115”产业创新团队,7个省级高校科研平台创新团队,6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8位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3]

近三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主持获省部级科技奖26项,其中一等奖4项;省级以上动植物新品种95个;申请发明专利784项、授权320项。2017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课题24项,国家基金147项。

国家级科研机构:

名称等级批准部门类型
省部共建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物抗逆育种与减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国家发改委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茶叶化学与健康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家级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安徽农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家级科技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农林科学技术与生物资源开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级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国家级科技部、教育部研究院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国家级农业部研究基地

省部级科研机构(部分):

名称等级批准部门类型
真菌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部级教育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部级教育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部级农业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农业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11]部级农业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茶树生物学与茶叶加工重点实验室部级农业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农产品贮藏保鲜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合肥)部级农业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黄淮南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部级农业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茶叶加工专业分中心部级农业部农业部研发中心
农业部小麦区域创新研究中心部级农业部农业部研发中心
农业部合肥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部级农业部农业部科学观测实验站
农业部华东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部级农业部农业部科学观测实验站
农业部南方农业装备科学观测实验站部级农业部农业部科学观测实验站
林木材质改良与高效利用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部级国家林业局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省级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作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省级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微生物防治重点实验室省级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安徽省重点实验室[12]省级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兽医病理生物学与疫病防控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农田生态保育与污染防控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生物质材料与能源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农产品质量安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农业信息学重点实验室省级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与绿色防控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地方特色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徽省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小麦产业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徽省重地方禽畜遗传资源保护与生物育种点实验室省级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人畜共患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木材科学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生物育种工程实验室省级安徽省发改委安徽省工程实验室
安徽省农产品加工工程实验室省级安徽省发改委安徽省工程实验室
安徽省智能农机装备工程实验室省级安徽省发改委安徽省工程实验室
安徽省北斗精准农业信息工程实验室省级安徽省发改委安徽省工程实验室
安徽省园艺作物育种工程实验室省级安徽省发改委安徽省工程实验室
农业生物产品与生产环境安全检测安徽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省级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科技服务平台
安徽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省级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重点智库
安徽农业现代化研究院省级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重点智库
安徽农业大学农科教结合研究中心省级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皖江农产品加工研究院省级安徽省科技厅省级研究院

参考资料:[13]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大别山区农林特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安徽省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

安徽农业大学科研成果

2008年至2013年,安徽农业大学科研项目与经费持续增长。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9项,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等重大项目课题105项,其它国家部委计划项目50余项,其中首次主持并组织全国力量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200余项,与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签订各类合作协议或合同1000余项。

近年来,安徽农业大学的年度科研经费连创新高,2017年达到3.41亿元,位列安徽省高校第二名,仅次于中国科技大学。获省部级成果奖励120多项,其中省科技进步(自然)二等奖以上20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重大科技成就奖各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申报项目评审结果公布,安徽农业大学获得资助立项62项,再创历史新高。在全国农业院校中,立项数位列第十,较2017年前进6位,资助率位列第三。2018年共获得面上项目21项、青年项目39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1项,总资助经费2136.4万元(不含间接费用)。此次国家基金再次取得突破,标志着安徽农业大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力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此前,安徽农业大学还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2018年8月)[14]

参考资料:[14]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nature子刊发表高水平论文

2018年4月18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12.124)在线发表了安徽农业大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nature子刊发表高水平论文

学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的研究成果,论文题为“bri1 and bak1 interact with g proteins and regulate sugar-responsiv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arabidopsis”,第一作者为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彭元成副教授,安徽农业大学程备久教授、中科院植物所郑雷英研究员和中科院遗传与发育所李云海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该论文首次报告了bri1和bak1参与糖响应的有关生长发育过程。葡萄糖以浓度依赖性方式影响bri1和bak1的物理相互作用和磷酸化。该研究结果揭示了br受体与g蛋白结合以调节糖响应进而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分子机制。

参考资料:[15]

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破解中国种茶树全基因组密码

2018年4月,安徽农业大学校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宛晓春教授研究团队,联合深圳华大基因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上海)等相关研究团队,破解了中国种茶树

中央、省市20家主流媒体来校采访“茶树基因组研究成果”

(camellia sinensis var. sinensis)的全基因组信息,相关成果以“draft genome sequence of camellia sinensis var. sinensi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the tea genome and tea quality”为题,于4月21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世界主要栽培茶树分属两个变种: 中国种和阿萨姆种,前者叶小,灌木型,抗寒性强,分布广泛,适制六大茶类;后者叶大,乔木型,抗寒性较弱,主要分布在热带和冬季温暖的亚热带地区,适制红茶和普洱茶。该论文成功破译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中国种茶树基因组密码,标志着我国茶树生物学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韦朝领、杨华、赵剑、高丽萍和华大基因的王松波、刘春为共同第一作者;宛晓春、jeffrey l. bennetzen和华大基因的赵山岑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科技部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茶产业振兴计划、安徽省创新省份建设专项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参考资料:[16-18]

安徽农业大学学术资源

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前身为1928年成立的国立安徽大学农学院图书馆。经过80多年的

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

历史变迁,安徽农业大学已发展成为拥有4万多平米馆舍的现代化、专业化的大学图书馆。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素有“华东高校第一馆”的美誉,2012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

截至2015年1月,图书馆有藏书260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20万册,电子图书140万册,中外文数据库38个。已形成了以农林学科、生物学科文献为主体,兼有理、工、文、经、管、法、医等多学科、多类型、多载体的文献信息资源馆藏体系。

参考资料:[19]

安徽农业大学学术期刊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是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农业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反映教学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7年,原名《安徽农学院学报》。主要刊登农学、林学、畜牧、兽医、水产、土壤、茶叶、蚕桑、园艺、植保、农业工程、生物技术、环境科学以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是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中文核心科技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文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2000、2004、2008版)。现为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网络版)》(cabi)、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国际农业文献索引(agris)、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环境科学文摘》等几十种国内外数据库及著名文摘期刊所收录。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92年,现已成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安徽农业大学文化传统

安徽农业大学形象标识

安徽农业大学校徽

校徽:

学校校徽整体外形为双圆形,庄重典雅,颜色为橄榄绿色。

中间的圆形代表地球或太阳,寓意团结有朝气,下面由安徽农业大学英文(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缩略aau并列构成一本打开的书籍,寓意用知识托起地球,用知识迎接未来。

校徽内有舒同先生所写的“安徽农业大学”校名,1928代表学校建校时间,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为英文校名。

校徽以绿色为主色调、以白色为底色。绿白相间,象征安徽农业大学蓬勃的生机和活力。纯白的底色代表了纯洁、朴实、远大。

安徽农业大学精神文化

校训

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团结:联合起来以完成共同目标;

勤奋:坚持不懈地(工作或学习);

求实:讲求实际。 客观地或冷静地观察以求得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

创新: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

校庆:每年10月20日(公历)

依据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1953年10月20日发文(厅秘字380号):关于“安徽大学校名取消,其师范学院、农学院分别独立为安徽师范学院、安徽农学院”的决定,确定每年10月20日(公历)为校庆日。

参考资料:

安徽农业大学学校领导

安徽农业大学现任领导

职称姓名
党委书记江春
党委副书记、校长夏涛[20]
党委副书记李恩年、裴树东[20]
副校长蒋家平、韩军
副校长马传喜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陈文兵

安徽农业大学历任领导

安徽农业大学历任校(院)党委书记名录
姓名任职时间职务
干仲儒1954.09-1955.07书记
何晓东1955.07-1956.05书记
陈硕峰1956.05-1960.03书记
陈作霖1960.03-1961.03书记
方志明1961.03-1968.05书记
温梅毓(军代表)1969.08-1970.12党的核心小组组长
1970.12-1973.02书记
孟亦奇1973.02-1977.09书记
1977.09-1979.01第一书记
郭宏杰1973.02-1977.09第一书记(兼)
张佐文1977.09-1980.08书记
杨枫1979.01-1980.08第一书记
1980.08-1981.12书记
张佐文1981.12-1983.10书记
王镇恒1983.10-1991.03书记
林关胜1991.03-1993.03书记
江泽慧1993.03-1996.08书记
陈兆钧1996.08-1998.02书记
金辉1997.03-1998.05党委第一书记
1998.05-2001.12书记
吕绳振2001.12-2009.02书记
赵良庆2009.02-2014.08书记
宛晓春2014.08-2016.12书记

安徽农业大学历任校(院)长名录
姓名任职时间职务
李顺卿1934-1935.07省立安大农学院筹备主任
汪洪法?-1939省立安大农学院院长
齐坚如1946.10-1949.12国立安大农学院院长
干仲儒1954.02-1956.05院长
王光宇1956.05-1961.02院长(兼)
陈作霖1961.02-1961.03院长
方志明1961.03-1968.05院长
张志信(军代表)1968.05-1968.10革委会主任
温梅毓(军代表)1969.07-1973.02革委会主任
孟亦奇1973.02-1977.09革委会主任
张佐文1977.09-1978.07革委会主任
 1978.07-1981.12院长
杨演1981.12-1983.10代院长
沈和湘1983.11-1992.12院长
 1992.12-1994.05校长
江泽慧1994.05-1998.05校长
金辉1998.05-2000.08校长
李增智2000.08-2007.02校长
宛晓春2007.02-2014.08校长
程备久2014.08-2019.05[20]校长

相信自己能做到比努力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