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法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毕业证样本图片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图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上海政法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数
3个
挂 牌
纪录片学院
院 长
戴元光。2007年,招收新闻学一个本科专业,文秘一个高职专业。
2008年,招收新闻学、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三个专业,文秘一个高职专业。
2009年,从原社会科学系独立建制,成立上海政法学院新闻传播与中文系。
(社会科学系保留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2009年,招收新闻学、汉语言文学两个本科专业,文秘一个高职专业。
2010年,2011年同上。
2012年,更名为上海政法学院文学院。
2012年,招收新闻学、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
2013年,更名为上海政法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2013年,招收新闻学(法制新闻)、新闻学(纪录片)、汉语言文学三个专业方向。
2014年,招收新闻学(法制新闻)、广播电视学(电视纪录片)、汉语言文学(文化创意产业)三个专业。
2014年,挂牌上海政法学院纪录片学院。
2014年,成功申报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5年,招收专业调整为广播电视学(卓越纪录片人才培养试点班)、新闻学(卓越法制新闻人才培养试点班)、汉语言文学(文化创意产业方向)三个专业。
上海政法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系概况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文学与传媒学院(原文学院),同时挂牌“纪录片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上述两个学院由三个一级学科组成,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学专业。
学院共有教职工31人,专任教师25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2名,博士14名,研究生以上学历达90%。学院从2006年开始招生,现有在校生428名。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已累计投入建设经费近1200多万元,建有新闻采编实验室、新闻摄影实验室、电视演播中心、非线性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实验室、文秘实训室、多媒体实验室和电视纪录片创作平台。文学与传媒学院、纪录片学院实行师资共享,教学资源共享。[1]
上海政法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纪录片学院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是我国第一所专门从事电视纪录片本科教育的新型学院。本着影视艺术“类型化、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的办学思想,纪录片学院以超前的理念和务实的态度,聚集了学界、业界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专业和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力量;设置了既遵循影视艺术创作规律,又紧跟国际潮流的纪录片和电视编导教学、实训课程,走出一条具有创新意识、突出专业特点和技能、提升人文精神和追求艺术品格的教学新路子。纪录片学院的部分课程实行 “双师制”、“双语制”教学模式,以创新的思想和姿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教学与发展新课题。纪录片学院在广播电视学专业设立了两个方向:电视纪录片方向、电视编导方向。[1]
上海政法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设置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2015年招生专业
1.广播电视学(电视纪录片方向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试点班)
培养目标:本专业是为适应现代社会电视媒体,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旨在培养对纪录片事业充满热情,具有影视艺术潜能和强烈历史与现实责任感的纪录片人,培养既具备良好政治素养和政策分析水平,又掌握电视纪录片创作能力,能够独立策划和创作电视纪录片的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广播电视学概论、影视语言、电视纪录片导演、新闻摄影、纪录片摄像及特殊视觉设备应用,电视采访、纪录片的叙事与写作、电视照明技术、纪录片录音与声音设计、纪录片后期制作、视觉艺术、中外经典纪录片赏析、纪录片创作、影视人类学、电视纪录片选题策划与营销等课程。部分课程实行“双师制”、“双语制”教学,即中外专业教师与媒体纪录片专家共同承担理论教学与创作实践。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就业前景:就业面宽广,面向电视传媒、网络电视、电视栏目、影视制作公司、文化传播机构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电视采编、纪录片策划、纪录片创作和制作等工作。
2.新闻学(法制新闻方向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试点班)
培养目标:本专业是法学和新闻传播学在相互融合、渗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性)综合性、应用性学科。培养目标突出“复合型、应用型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要求,有关写作、摄影、摄像、多媒体制作报告等传播技能的课程占有较大比例,并使学生具有新闻传播、法律、政治、文学、信息技术、新闻实践操作能力融为一体的知识结构,既有新闻传播学的博闻灵动,又有法学的严谨周密,更有社会学、政治学的宏阔深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理性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踏实勤奋、严谨理性等优秀素质,今后能够从事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杂志,出版机构等有关法制栏目的设计与编排,以及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的法律事务工作。
主要专业课程: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学史、外国新闻学史、法制新闻节目制作、大众传播学、广播电视学概论、新闻摄影、新闻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与评论、新闻采访与写作、网络新闻学、新闻心理学、民法学、宪法学等。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就业前景:面向广播、电视、报社、网络、杂志、书籍等从事法制新闻报道、宣传、节目制作以及在政法系统等政府部门从事法治新闻的制作、发布、宣传及相关工作。[2]
3.汉语言文学(文化创意产业方向)(本科)
培养目标:该方向是在传统中文专业基础上,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对文化创意人才需求而设立的新型应用文科专业。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该专业构建了有特色的“文创结合,突出实践”专业发展的实践模式:一是“文创结合,凸显应用”的人才培养机制;二是“多维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一体两翼”的专业课程体系(一体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两翼是创意写作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通过专业特色定位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最终实现“一文双能”(一文是具备较为深厚的人文修养,“双能”是优秀的创意写作能力和文化产业管理能力)人才培养目标。
主要专业课程:文学理论、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创意学、文化产业管理与实务、文化经纪、广告策划与创意、创意写作、办公室管理、美学通论、基础写作等。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就业前景:本专业直面国家振兴文化产业战略,工作面广、渠道宽、空间大,就业前景良好。
调整的专业
2013年招生,2014年不招的专业有:新闻学(纪录片方向)
文学院官网内的专业:广播电视学(电视编导方向)
2014年招生,2015年调整的专业有:广播电视学(电视纪录片方向)调整为广播电视学(卓越纪录片人才培养试点班),新闻学(法制新闻方向)调整为新闻学(卓越法制新闻人才培养试点班)
拟增设新专业
2015年,我校申报的专业为广播电视编导(纪录片方向)。
上海政法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人才培养基地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建设名单的通知》(沪教委高[2014]35号),经学校推荐、专家答辩评审等程序,共有14所高校申报的基地被确定为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我校名列其中。
此次我校申报的基地类型为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主要依托新闻学专业,由文学院院长戴元光教授担任基地负责人,旨在培养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培养基地建设周期为4年,即2014年6月到2018年5月。上海市教委将开展中期评审和验收检查,建设期满经评审验收合格的基地,授予“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称号。
我校将进一步完善培养基地实施方案,以提升相关本科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建设内容,探索和创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人才教育培养质量。[3]
序号 | 所在高校 | 基地类型 | 基地依托专业 | 基地负责人 |
1 | 复旦大学 | 应用型、复合型 | 新闻学 | 黄瑚 |
2 | 华东师范大学 | 应用型、复合型 | 新闻学 | 严三九 |
3 | 上海大学 | 应用型、复合型 | 新闻学 | 许正林 |
4 | 上海交通大学 | 应用型、复合型 | 传播学 | 李本乾 |
5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国际型 | 广播电视学 | 姜智彬 |
6 | 东华大学 | 应用型、复合型 | 传播学 | 王梅芳 |
7 | 上海财经大学 | 应用型、复合型 | 新闻学 | 林晖 |
8 | 上海体育学院 | 应用型、复合型 | 新闻学 | 杜友君 |
9 | 上海师范大学 | 应用型、复合型 | 广告学 | 金定海 |
10 | 同济大学 | 国际型 | 广播电视学 | 王荔 |
11 | 华东政法大学 | 应用型、复合型 | 新闻学 | 范玉吉 |
12 | 上海理工大学 | 应用型、复合型 | 传播学 | 任健 |
13 |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 国际型 | 新闻学 | 曹怀明 |
14 | 上海政法学院 | 应用型、复合型 | 新闻学 | 戴元光 |
上海政法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科研成果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文学与传媒学院省部级以上科研、获奖项目一览 | ||||||
主持人 | 申报项目或著作名称 | 立项课题或获奖著作名称 | ||||
祁志祥教授 | 中国古代美学史的重新解读 | 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
祁志祥教授 |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
祁志祥教授 | 中国美学通史 | 2010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 ||||
祁志祥教授 | 中国人文思想史上的六次启蒙 | 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 ||||
祁志祥教授 | 人权入宪的历史回顾及意义评估 | 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 ||||
祁志祥教授 | 邓小平人学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 上海市社联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优秀论文奖 | ||||
祁志祥教授 | 中国美学原理 | 第十六届晋版优秀图书评奖活动一等奖 | ||||
祁志祥教授 | 中国美学原理 | 第十届华北地区优秀教育图书评奖活动三等奖 | ||||
连淑芳教授 |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生命教育中健康情绪的阶梯训练模式研究 | 2007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研究课题 | ||||
连淑芳教授 | 内隐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2004上海市教委研究项目 | ||||
连淑芳教授 | 女大学生就业弱势改善的内隐认知研究 | 2010年度上海市教委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 ||||
李有亮教授 | 应用型创新人才与人文素质教育 | 2008年度上海市高教学会研究项目 | ||||
丁世洁教授 | 公安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 1996年河南省教育委员会项目 | ||||
丁世洁教授 | 立法语言研究 | 1998年河南省科技厅项目 | ||||
丁世洁教授 | 公案文学大系 | 1999年河南省教育委员会项目 | ||||
丁世洁教授 | 犯罪信息识别 | 2000年河南省规划办项目 | ||||
丁世洁教授 | 政治文明建设研究 | 2004年上海市政治文明办公室项目 | ||||
丁世洁教授 | 信息接受中的模糊语言 | 1993年河南省高教学会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 ||||
丁世洁教授 | 警察语言艺术 | 1995年第二届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材二等奖 | ||||
丁世洁教授 | 公安应用写作教程 | 第二届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材二等奖 | ||||
丁世洁教授 | 新编公安应用写作 | 2000年第三届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材二等奖; | ||||
丁世洁教授 | 文学鉴赏论纲 | 1998年河南省教育厅优秀著作奖; | ||||
王文军教授 | 抗战时期上海的散文及其研究 | 2002年上海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 ||||
王文军教授 | 局部抗战时期中国报告文学研究 |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 | ||||
王文军教授 | 工业文明与报告文学——以20世纪30年代上海为研究中心 | 200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科学研究项目 | ||||
王文军教授 | 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对司法行为负面报道规范的研究 | 2010年度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 | ||||
沈海波副教授 | 文轨《因明入正理论庄严疏》校理与研究 | 201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 | ||||
常立霓副教授 | 东干文学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变异 | 2008年度教育部研究课题 | ||||
常立霓副教授 | 东干文学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变异 | 2009年度上海市教委课题 | ||||
杜慧敏副教授 | 晚清小说期刊译作研究 | 2006年度上海市教委课题 | ||||
杜慧敏副教授 | 晚清小说期刊译作研究 | 2007年度教育部课题 | ||||
牛竞凡副教授 | 程抱一与中法文化对话之研究 | 2006年度上海市优秀青年基金项目 | ||||
牛竞凡副教授 | 程抱一研究 | 2006年度教育部课题 | ||||
胡华副教授 | 语言学视界的《职业汉语教程》 | 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课题 | ||||
赵微讲师 | 立法语言情态研究 | 2006年度上海市教委课题 | ||||
赵微讲师 | 外国品牌名和商标名中文翻译研究 | 2008年度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课题 | ||||
赵微讲师 | 法治新闻报道语篇研究 | 2007年度上海市司法局研究课题 | ||||
马洪亮老师 |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下我国体育法治体系完善的研究 | 2009年度上海市高校选拔优秀青年基金课题 | ||||
马洪亮老师 |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 | 2009年度上海市高教学会课题 |
[4]
上海政法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师资队伍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学院领导
院长 戴元光
党总支书记郭斌
副院长 李有亮
新闻学-法制新闻专业负责人: 孙 藜
广播电视学-电视纪录片专业负责人: 高宏明
教师: 戴元光 丁世洁 高宏明 孙 藜 杜慧敏 戴 楠 钱季平
孙 健 陶文静王文军赵 微姚 涵於红梅 郑 跃
中文专业负责人 :张永禄
教师: 常立霓 冯浩文 胡 华 李有亮 沈海波 张永禄
孙 超 谈 青 谢 彩 朱 凯
艺术教研室曾 嵘 郭丽娟
学生工作办公室刘逸君 魏洲阳
教学秘书李卫民
行政秘书李霄晨[5]
纪录片学院客座教授
央视副台长、中央新影集团总裁、博士生导师、高级记者高峰教授为纪录片学院名誉院长、客座教授。
凤凰卫视中文台台长王纪言教授,
中央电视台著名纪录片导演、高级记者、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孙增田教授,
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副总监、高级记者童宁先生,
新华通讯社电视中心主任、亚太电视台台长、高级记者赵鹏先生,
内蒙古电视台汉语卫视副总监、高级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明华女士,
广东电视台新闻中心节目总监、高级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陈向丽女士,
甘肃电视台总制片人刘省平教授,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鸿雁先生,
美国影视艺术学者、上海电视台英语频道主持人steven weathers先生
参考资料
1.文学与传媒学院简介.上海政法学院文学院[引用日期2014-06-07]
2.新闻学.招生网[引用日期2014-07-02]
3.我校成功申报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上政官网[引用日期2015-04-22]
4.新闻传播与中文系省部级以上科研、获奖项目一览.上海政法学院文学院[引用日期2014-06-07]
5.学院领导.上海政法学院文学院[引用日期2014-06-07]。。。2012年,招收新闻学、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