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研究院毕业证样本图片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图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东华大学研究院于2010年1月正式成立。东华大学研究院是学校直属的专职科研机构,下设办公室,辖有现代纺织研究院,轻质结构复合材料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所、生物医用材料研究所、时尚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玻璃搪瓷研究所、情报研究所等若干研究院所与中心。隶 属
东华大学
宗 旨
为优势学科提供宽广的平台。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东华大学研究院必将承担起历史与时代赋予的使命,力争经过若干年的建设与发展,实现其成为“在若干前沿科技领域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凸现学科交叉特征的国内外知名的一流研究机构”的发展目标,为东华大学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作出努力与贡献。[1]
东华大学研究院研究院概况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东华大学研究院是在学校现有学科资源的基础上,以学科交叉为主要特征的跨学院、跨学科学校矩阵结构中的横向组织。建立研究院,是突破支撑高水平学科科研发展瓶颈的一项重要改革,旨在为优势学科提供宽广的平台,围绕学校“有特色、多科性、高水平大学”的总体发展目标,建设高水平学科“高原”。
东华大学研究院主要职能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东华大学研究院的职能包括:培育并组织实施重大科研项目,争取获得重大科研成果;组织跨学科联合,提高学科交叉效能;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科研资源整合水平;构筑良好的软、硬环境,引进高层次学术人才和团队;组织实施若干重要科研交叉平台的建设和运行,孵化和争取新建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科研基地。
东华大学研究院发展前景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东华大学研究院坚持以“重大需求导引,研究领域聚焦,重大项目带动,一条龙研发,多学科参与,产学研结合,捆绑式、创新式发展”为发展战略,以专家 咨询、行政负责为决策机制,以动态组合、核心引领为组织机制,以项目纽带、平台建设为载体机制,以滚动发展、多元投入为投入机制,以多方参与、协同发展为协同机制,以项目纽带、成果共享为共享机制。
东华大学研究院历史沿革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2003年12月,为提升传统优势特色学科发展水平,拓展相关学科发展空间,构筑互相联动支撑的学科生态,成立了东华大学现代纺织研究院。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季国标任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梅自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东华大学副校长江建明教授兼任常务副院长。
2005年1月,经学校研究决定,任命俞建勇教授为现代纺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免去江建明教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职务。同年充实了专职科研人员,制定了《东华大学现代纺织研究院实质性运作方案(草案)》,确定了现代纺织研究院机构设置,并开始了实质性运作。
2010年1月,经学校研究决定,成立东华大学研究院(简称研究院),徐明稚校长兼任研究院院长,俞建勇副校长兼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南梁教授、余木火教授、王华平研究员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院的成立,旨在进一步突破高水平学科群建设的科研发展瓶颈,有助于积极构建校、院、学科团队三级科研创新体系,确立在学院层面强化学科创新团队建设原则,并搭建核心学科建设平台,在学校层面加强交叉学科平台建设的总体建设原则,分层次提高重大科研项目的组织力度,使科学研究从小型分散向系统性、系列性、配套性方向发展,有效提升学校整体科研规模和水平。[2]
东华大学研究院研究机构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现代纺织研究院
2003年底,为提升传统优势特色学科发展水平,拓展相关学科发展空间,构筑互相联动支撑的学科生态,成立东华大学现代纺织研究院(以下简称现纺院),这是学校体制与机制创新的一次尝试。
作为学校的二级专职科研机构,现纺院依托纺织及相关学科开展跨学科及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构建以纺织学科为核心的学科交叉平台。
现纺院特聘中国工程院季国标院士任院长,梅自强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充分发挥多学科联合研究的优势,承接重大科研项目,保持在纺织学科领域的优势地位,以振兴我国纺织产业和推动现代纺织的科学化、工程化、产业化发展为己任,以建设国内外知名的具有纺织特色、凸现学科交叉的一流研究机构为发展目标。
轻质结构复合材料研究所
轻质结构复合材料是21世纪材料科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又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应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部署的16个重大专项中的“大型飞机、探月飞行、载人航天”和优先发展的“高速轨道交通系统、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高效运输技术与装备”等领域都与轻质结构复合材料技术紧密相关。
东华大学在轻质结构复合材料领域,在高性能纤维和三维纺织结构成型技术等方面有很好的学科基础。在东华大学轻质结构复合材料现有基础上,建立轻质结构纺织复合材料研究所,进一步整合研发力量,集聚研究人员,完善复合材料设计、加工与检测研究系统,建设制品成型基地,对目前我国轻质结构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进行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推广,将为东华大学进一步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创造条件。
轻质结构纺织复合材料研究直属东华大学研究院领导,实行所长负责制。下设学术委员会、研究开发平台、教学实训平台和办公室。轻质结构复合材料研究所致力于成为研究范围较广、研究队伍稳定、研究手段先进、研究基础扎实的研究机构,涌现出一批在轻质结构复合材料学科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材料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等标志性成果。[3]
功能材料研究所
东华大学功能材料研究所成立于2012年,是学校集纺织、材料、化工生物等特色学科创立的功能材料研发基地和多学科交叉发展的平台。设有光电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环境材料和微纳结构材料与器件物理等主要研究方向。
功能材料研究所由著名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先生出任所长。旨在通过多学科交叉平台的建设,集聚研究队伍,建成集设计、合成、组装、加工与检测和评价等为一体的研发基地,培养高层次人才,组织和实施各类重大科研任务并着力推动工程化和产业化,为东华大学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自2014年底全面启动建设以来,功能材料所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院士领衔,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上海市东方学者等为学术带头人的研究队伍;目前已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的支持。
未来,功能材料所将以国家重点新材料需求为导向、以东华大学特色学科为基础,积极开展新型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工作,通过进一步集聚人才、整合资源,力争在功能材料领域培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团队,取得标志性的研究成果,提升东华大学功能材料学科的国际影响力。[3]
生物医用材料研究所
生物医用材料是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边缘学科,是现代医学和材料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生物医用材料是东华大学重点扶持的新兴学科方向,成立生物医用材料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旨在加强化学、材料、生物、纺织等多学科交叉融合,集中研究力量,整合研发资源,加强产学研用,充分发挥多学科联合研究的优势,承接重大科研项目,在生物材料、组织工程、人工器官、手术缝纫线、仿生材料、生物力学、生物医用纺织品等方向取得一批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
生物医用材料研究所隶属于东华大学研究院,实行研究院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研究所实行“联合、开放、竞争、流动”的动态调整和弹性灵活的用人机制,领军人物采用全球招聘方式,固定人员竞争上岗、严格考核、优胜劣汰。
生物医用材料研究所以特色明显、设施完备、在国内外本领域具有影响力作为建设目标;实施“边建设、边运行、边发展”战略,以研发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以及评估、咨询服务推动研究所的良性发展,促进东华大学的学科建设,加快生物医用材料研发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应用,为我国的生物材料产业的发展做出不懈努力与突出贡献。
时尚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作为国内最早倡导发展创意产业的城市,上海创意产业正在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一方面,创意产业已成为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培养创新型应用性人才,发挥后世博效应的重要途径,得到了市委市府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上海于2010年2月10日正式批准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设计之都”。当前结合上海“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市政府正在研究出台一系列研发创新,产业组织,人才培育等扶持政策和重要举措。另外,上海创意产业的推进模式和工作重点将会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将更注重发挥高校创意人才对支撑相关产业并对产业集聚、辐射和推动的作用。同时,建立起校区、园区、社区和开发区四区联动的有效机制和寻求突破途径。
为顺应形势,东华大学凭借在服装服饰艺术、环境艺术、视觉传达艺术、数字多媒体设计、工业设计、时尚表演、时尚创意传播、城市形象研究、时尚创意商业管理及经济研究等领域的资源优势,发起成立具有标志性特色的东华大学时尚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不仅能够进一步巩固和发挥学科与科研优势,而且还将服务于上海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中心”直属东华大学研究院领导,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下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发展指导委员会、研究、职能、管理等方面的相应机构。“中心”将集成人文学科的优势力量,优化学科资源配置,实现学校与地区社会发展的互动,推动区域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确立东华大学时尚创意领域在上海乃至全国的主导地位,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时尚流行的策源地、时尚创意经济的开发地。[3]
玻璃搪瓷研究所
东华大学玻璃搪瓷研究所原为轻工业部玻璃搪瓷研究所,1999年根据国务院对242个中央直属科研院所属地化的要求并入东华大学,主体进入材料学院。2010年12月材料学院原玻璃搪瓷研究所(以下简称“玻搪所”)相关组室划转至东华大学研究院。
玻搪所由国家眼镜玻璃搪瓷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以下简称“标检中心”)、工程研发部(以下简称“工程部”)和“玻璃与搪瓷”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部(以下简称“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部”)三个组室组成。
标检中心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依法授权的首批国家质检中心,主要从事眼镜、玻璃、搪瓷和保温瓶产品的检验和标准化工作,满足实验室认可服务的国际标准iso/iec17025,是中国最具权威的检测机构之一,出具的检验报告国际互认(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同时承担4个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以及秘书处的工作(tc377:日用玻璃;tc103/sc3:眼镜光学;tc57/sc3:搪瓷制品;tc397/sc4:食物接触材料),2个全国标准化中心工作(全国眼镜标准化中心和全国日用玻璃搪瓷标准化中心)。每年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出版一期《中国眼镜质量白皮书》,负责电子刊物《中国眼镜行业信息》、《中国日用玻璃搪瓷行业信息》的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发行。
工程部具有“玻璃电熔技术”国家资质证书和近30年工程开发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新产品开发能力,主要从事先进玻璃、搪瓷、耐火材料的技术、装备、检测及信息服务等工作及科研成果的推广,充分发挥在工程开发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其中玻璃电熔技术开发、窑炉结构及相关配套设备的设计,在国内外颇具影响,曾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部主要承担“玻璃与搪瓷”双月刊的编撰工作,每年6期。[3]
情报研究所
东华大学情报研究所的前身为科技情报研究室,成立于1973年,2002年经东华大学批准成立东华大学情报研究所(后简称“情报所”),现隶属于东华大学研究院。
情报所主要工作机构为全国产业用纺织品科技情报站、《产业用纺织品》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部、《国际纺织导报》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部。重点从事纺织信息咨询、纺织情报课题调研、纺织科技期刊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出版,同时承担产业用纺织品军工分会工作,促进行业内信息对接,积极服务行业。
期刊介绍
《产业用纺织品》
《产业用纺织品》由东华大学和全国产业用纺织品科技情报站主办,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中国纺织文摘》等收录。主要刊登国内外各种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的综述;科研、生产技术报告;国内外有关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报导;有关专利、标准和测试方法介绍;国内外有关动态、市场信息和新闻简讯。
《国际纺织导报》
《国际纺织导报》由东华大学主办,德国著名的专业出版机构协办,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等收录。《国际纺织导报》与世界纺织界知名刊物《melliand》和《chemical fiber》同步报导国际上纺织及化纤领域内的各类研究成果和工艺发展趋势,介绍国际上重要的学术会议及专业领域内的技术经济信息,并同时刊登我国纺织、服装领域内科研及生产的最新成果和信息。[3]
东华大学研究院获奖成果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年度[4] | 奖励名称/等级 | 项目名称 | 承担单位 | 获奖人 |
2015 | 上海市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 | 高品质纳米纤维素纤维高效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 | 东华大学、上海奕方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嘉兴学院 | 王华平、黄锦荣、陈仕艳 洪 枫、顾益东、颜志勇 张玉梅、丁 彬、杨敬轩 李 喆、洪永修、雷学峰 |
2015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 功能性篷盖材料制造技术及产业化 | 江苏维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华大学、上海申达科宝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明士达新材料有限公司 | 陈南梁、李维伟、蒋金华 胡 淳、朱其达、郝恩全 傅 婷、崔 鹏、马新龙 汪泽幸、李 捷、徐卫兵 朱静江、樊 荣 |
2015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 高保形弹性聚酯基复合纤维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 南通永盛纤维新材料有限公司、永盛新材料有限公司、东华大学、杭州汇维仕永盛化纤有限公司、杭州汇维仕永盛染整有限公司、嘉兴学院、吴江市天源织造厂 | 赵继东、王华平、石红星 陶建军、陶志均、徐 华 王朝生、颜志勇、马青海 叶洪福 |
2015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 耐用高效荧光照明灯的节能环保制备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 | 东华大学、浙江山蒲照明电器有限公司、上海罗金玻璃有限公司 | 宁 伟、江 涛、汪庆卫 王宏志、陈 健、林加喜 吕碧飞 |
2015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科学进步奖 三等奖 | 镀膜防蓝光镜片的设计和产业化 | 上海伟星光学有限公司 | 汪山献松、陈国贵 张尼尼、毕志刚、张哲安 王 慧 |
2014 |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 新型共聚酯mcdp 连续聚合、纺丝及染整技术 | 东华大学、上海联吉合纤有限公司 | 顾利霞、何正锋、蔡再生 王学利、杜卫平、邱建华 |
2014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 超高分子量ppta制备液晶纺丝及芳纶产业化关键技术与装备 | 东华大学、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 | 余木火、宋福如、宋利强 宋志强、孔海娟、宋聚强 叶 盛、游传榜、滕翠青 韩克清、鲍 训、周卫民 马 禹 |
2014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 2兆瓦及以上风电叶片用玻纤多轴向经编增强材料 | 常州市宏发纵横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华大学 | 谈昆伦、陈南梁、何亚勤 季小强、吴红亚、程丽美 蒋金华、吴燕娟、刘时海 |
2014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 高模量芳纶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其成套装备研发 | 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东华大学、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余木火、宋福如、宋志强 盛 叶、孔海娟、宋利强 宋聚强、游传榜、滕翠青 韩克清、鲍饴训、蔡俊娥 刘新亚、马 禹、陈 原 |
2014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科学技术进奖 一等奖 | 细菌纤维素(bc)高效生产与制品开发 | 东华大学、上海奕方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嘉兴学院 | 王华平、黄锦荣、洪 枫 陈仕艳、顾益东、颜志勇 丁 彬、张玉梅、杨敬轩 李 喆、洪永修、雷学峰 李丽莎 |
2014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 中国化纤流行趋势战略研究 | 国家纺织化纤产品开发中心、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和东华大学 | 王 伟、端小平、王华平 缪汉根、王玉萍、陈新伟 张叶兴、梅 峰、赵向东 刘 青、戎中钰、陈向玲 李东宁、靳高岭、李增俊 |
2014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 高弹工艺地毯关键技术开发 | 东华大学、义乌市新彩虹工艺地毯有限公司 | 陈仕艳、季诚昌、吴钟鸣 王军波、张玉梅、付肃令 易友生、王华平、李天禄 王姗姗 |
2014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 高蓬松高稳定摇粒绒制备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 | 泉州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华大学、苏州金辉纤维新材料有限公司 | 王启明、王华平、谈 辉 许贻东、王朝生、李崇保 陈力群、李建武、蒲 剑 徐秋舒 |
2013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 超大容量高效柔性差别化聚酯长丝成套工程技术开发 | 桐昆集团浙江恒通化纤有限公司、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 王朝生、陈士良、庄奎龙 王华平、韩 建、汪建根 赵春财、王秀华、赵宝东 沈健彧 |
2013 | 上海市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 | 多元共聚酯连续聚合和柔软易染纤维成型及节能染整关键技术 | 东华大学、上海联吉合纤有限公司 | 顾利霞、何正锋、蔡再生 朱 毅、王学利、杜卫平 付昌飞、邱建华、王华平 谢宇江、陈 斌、徐 冬 龚静华、李东华、马敬红 |
2013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 多元共聚酯连续聚合和柔软易染纤维制备及染整技术 | 东华大学、上海联吉合纤有限公司 | 顾利霞、何正锋、蔡再生 朱 毅、王学利、杜卫平 王华平、邱建华、付昌飞 谢宇江 |
2013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等奖 | ge2286双面成型提花经编机 | 常州市武进五洋纺织机械有限公司、东华大学 | 王敏其、陈南梁、王筱方 周文进、王 水、房 娜 程 凌 |
2013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等奖 | 生态亲和型功能纤维系列产品设计与产业化技术开发 | 苏州金辉纤维新材料有限公司、东华大学 | 谈 辉、王华平、李崇保 王 彪、陈 龙、张弘诚 张玉梅 |
2013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 | 新型搪瓷钢板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 浙江开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东华大学 | 邢翰学、蒋伟忠、顾金芳 王 钢、曹益亭 |
2013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技术进步奖 三等奖 | 长寿命高效率节能荧光灯的低碳制备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 | 东华大学、浙江山蒲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 宁 伟、江 涛、汪庆卫 江 波、王宏志、吕碧飞 陈 健、李丽琴、罗理达 李建民、路 飞、左启军 陈贵康、应威胜、施山利 |
2012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 竹浆纤维及其制品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 东华大学、河北吉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苏州大学、吴江市恒生纱业有限公司、常州市新浩印染有限公司、浙江圣瑞斯针织股份有限公司 | 俞建勇、宋德武、唐人成 程隆棣、郑书华、周向东 李振峰、崔运花、王学利 李毓陵 |
2012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 大容量短流程熔体直纺涤纶长丝柔性生产关键技术及装备 | 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 赵春财、王华平、沈健彧 韩 建、王朝生、张顺花 刘春福、崔 利、孙建杰 王青翠 |
2012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 航天器用半刚性电池帆板玻璃纤维经编网格材料开发 | 东华大学、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市武进五洋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常州市第八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 陈南梁、祖 群、王敏其 谈昆伦、刘晓明、蒋金华 王 程、汪泽幸、张晨曙 傅 婷 |
2012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 熔体直纺涤纶长丝纺丝工程模拟计算系统及工艺优化 | 福建百宏聚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东华大学 | 裘大洪、王华平、叶敬平 王朝生、侯向东、叶明军 张玉梅、陈阿斌、刘雪峰 李建武 |
2011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 高品质熔体直纺超细旦涤纶长丝关键技术开发 | 东华大学、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 | 王华平、陈建华、丁建中 丁永生、王朝生、刘志立 王山水、张玉梅、刘 建 郝矿荣 |
2011 |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 竹浆纤维制造与纺织染整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 东华大学、河北吉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苏州大学、吴江市恒生纱业有限公司、常州市新浩印染有限公司、浙江圣瑞斯针织股份有限公司 | 俞建勇、宋德武、唐人成 黄淑韵、程隆棣、郑书华 周向东、李振峰、崔运花 王学利、李毓陵、杨旭红 顾肇文、蒋拙勤、姚世忠 |
2011 |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 一步法异收缩混纤丝产业化成套技术与应用 | 徐州斯尔克差别化纤维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东华大学 | 孙德荣、王学利、黄莉茜 焦春阳、孙德明、唐宇欣 程隆棣、孙义兵、王 勋 蔡再生、叶 静、吴寿军 刘丽芳、郑德坤、吴昌木 |
2011 |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 ptt聚合、纺丝以及纤维后加工关键技术集成开发 | 东华大学、泉州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王启明、王华平、王朝生 许贻东、王 彪、张玉梅 林回红、张传雄、李晚享 黄炳剧 |
2011 |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 高强聚丙烯工业丝生产关键技术与设备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 东华大学、江西东华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揭阳市粤海化纤有限公司 | 李 光、江建明、廖继东 郭清海、杨胜林、金俊弘 陈泽华、黄筱建、韩德茂 黄福昌 |
2011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等奖 | 环保无铅日用玻璃制备关键技术 | 东华大学、石家庄华莹玻璃制品有限公司、上海罗金玻璃有限公司 | 宁 伟、汪庆卫、陈 健 罗理达、杨明华、林加喜 |
2010 |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 黄麻纤维精细化与纺织染整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 东华大学、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俞建勇、刘国忠、蔡再生 张熙明、程隆棣、张振华 |
2010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 无铅低钠电光源玻璃制备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 | 东华大学、济宁恒久玻璃有限公司、都江堰光明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等十家单位 | 宁 伟、陈 建、陈贵康 汪庆卫、施山利、路 飞 顾雪弟、张建明、孙成果 |
2010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 节能轻质高温耐火材料的研制及产业化 | 东华大学、宜兴新威利成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浙江照山硅质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 宁 伟、汪庆卫、沈玉君 陈 建、顾雪弟 |
2009 |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 黄麻纤维精细化与纺织染整关键技术 | 东华大学、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摩维天然纤维材料有限公司 | 俞建勇、刘国忠、程隆棣 张熙明、蔡再生、张振华 刘丽芳、钱竞芳、王学利 姚建刚、黄莉茜、李毓陵 曹宝发、张振耀、刘建叶 |
2009 |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 舒适性超薄苎麻面料系列关键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 | 湖南华升洞庭麻业有限公司、东华大学 | 荣金莲、程隆棣、袁力军 李毓陵、严桂香、揭雨成 俞建勇、黄云晴、柳 红 柳正宾、宋学军、陈继无 尹国强、何 文、叶戬春 |
2008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 超高支纯棉面料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 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东华大学、山东理工大学 | 王方水、张建祥、刘丽芳 傅忠君、司志奎、吕文泉 邢成利、薛文良、倪爱红 崔金德 |
2008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 织物变性涂料连续染色新工艺新技术 | 常州市东高染整有限公司、东华大学、上海长盛印染化工有限公司 | 赵仲兴、徐三兴、王建庆 吴庆元、胡亚一、李 戎 孙慈忠、周双英、戴 旭 黄劲旭 |
2007 |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 环锭紧密集聚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 宁波德昌精密纺织机械有限公司、东华大学 | 竺韵德、程隆棣、周小平 邬建明、俞建勇、俞雨金 |
2007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 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纺织染整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 | 苏州大学、东华大学、西安工程大学 | 李金宝、唐人成、俞建勇 徐新荣、王华杰、方雪娟 程隆棣、姚世忠、邢建伟 赵建平 |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院况介绍.东华大学研究院[引用日期2017-11-23]
2.历史沿革.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引用日期2016-07-13]
3.研究机构.东华大学研究院[引用日期2016-07-13]
4.获奖成果.东华大学研究院[引用日期2016-07-13]。。。东华大学研究院研究院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