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分部毕业证样本图片、{模板}、学位证样本、报到证样本、档案等。上海交通大学分部样本图片由教育部统一印制发放给学校,毕业证样本有多处防伪标识。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上海大学延长校区位于延长路149号,该校区(东部)原为上海交通大学分部所在地。1956年,上海市北郊中学(今分部地址
徐汇区上中路100号。1985年1月16日,经教育部和国家计委研究同意在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和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的基础上建立上海工程技术学院((85)教计字008号文);2月16日,上海市高教局转发教育部(85)教计字008号文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沪府办(85)26号文:经教育部同意,将原先批复同意在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和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的基础上建立的上海工程技术学院改名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下设机电学院及纺织学院。[3]
交大分校领导与78级毕业生合影
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1978年10月创办,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第二机电工业局、上海造船工业局、上海交通运输局、华东电业管理局和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联合创办,委托第一机电工业局主管,1984年划归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主管,校舍位于仙霞路85号原遵义中学。
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由华东纺织工学院(今东华大学)、上海市纺织工业局、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和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联合创办,由上海市纺织工业局主管,校舍是普陀区提供的原朝晖中学。
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校徽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挂牌仪式
1985年初,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由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和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合并成立,校部在仙霞路350号。两校合并后校名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设有机电、纺织、汽车三个学院,共有13个系、20个本科专业和7个专科专业。时任国家科委主任的方毅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校名。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同志出席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成立大会,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为学校题词:“为上海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学校已初步形成“依托、结合、服务于工业”的办学特色,按上海工业的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实行按系招生,分段(二二分段或三一分段)教学。探索“产学合作教学”的办学模式,纺织学院采取“工学交替”;汽车学院是与产业集团联合办学;机电学院与企业协作办学等。科研开发坚持面向生产,促进教学。邀请工业界人士参加校务委员会和院务委员会,作办学决策的咨询和指导。举办干部专修科、夜大学和自学考试等多学制、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等成人教育。1991年底,学校通过新建高等学校的合格评估。
学校与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学者互访和教育、学术的交流,并与加拿大、德意志联邦的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1992年,学校有教职员工180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62人。在校学生达3300人。
至1992年,本科毕业生9138人,培训各类人员达4万余人次。[2][5-6]
(以下数据截至2018年8月)
方毅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工程技术、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多学科互相渗透、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78年的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和华东化工学院分院(其中华东化工学院分院于1984年编入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在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和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03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创建于1951年)整体划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校拥有松江、长宁、虹口等校区,占地近1400亩,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其中,主校区松江校区坐落于上海松江大学园区。
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词[7]
学校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和全国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牵头单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坚持依托现代产业办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坚持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的办学定位,以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学科群、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和技术链,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构筑了具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特色的“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学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三协同”模式,成为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优秀工程师和工程服务人才的摇篮。
学校现有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62个本科专业(含专业方向)。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22000名,其中硕士研究生近2500名。学校各本科专业(除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外)实行完全学分制,标准学制4年,学生可在3~6年内完成学业。
学校现有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材料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中韩多媒体设计学院、航空运输学院(飞行学院)、服装学院、中法埃菲时装设计师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数理与统计学院、外国语学院、社会科学学部(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工程实训中心、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19个教学机构,以及上海飞行仿真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政府公共决策支持”研究基地、上海国际邮轮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现代工业工程训练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民航飞行与运营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历任领导[8]
学校拥有“社会保障”“天然源农药化学工程”“现代汽车运用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能源科学与工程”等1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高能束智能加工与绿色制造”和“设计学”等2个上海市高峰学科。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检测与评估服务中心”和“高强激光智能加工装备关键技术产学研开发中心”是上海市级知识服务平台(协同创新中心)。学校拥有“上海创意产品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服装创意设计与数字化技术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上海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分中心”“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政府公共决策支持研究基地”等省部级基地平台。国家大学科技园已成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
学校秉承开放办学的理念,积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以培养熟悉国际规则,具有社会责任感,具备综合能力,拥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的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先后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典、瑞士、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87多所国际知名大学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合作举办有1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为学生提供攻读博士学位、双学位联合培养、学分互认、联合毕业设计、海外实习及国际产学研合作等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海外学习交流机会,每年有2000多名学生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接受国际化教育。目前在校留学生近千名。[9]
松江校区地址:上海市松江区龙腾路333号,邮编:201620
长宁校区地址:上海市长宁区仙霞路350号,邮编:200335
虹口校区地址:上海市虹口区逸仙路88号,邮编:200434
上海交通大学分部历史变迁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上海大学“南大楼”,坐落于延长路149号上海大学延长校区的南部,一进校门便可看到。这座“南大楼”就是以前上海工业大学的“红楼”。上海工业大学的前身是1960年成立的上海工学院。上海工学院是时代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上海迎来第二次经济发展高潮,并因此成为年轻共和国的最重要工业基地。人力资源始终是上海发展的第一要素。正是在此背景下的1960年,尽管国家正处于经济异常困难阶段,但中共上海市委为培养更多的工程技术人才支持上海工业发展,1960年3月仍然决定筹建“上海工业师范学院”,同年7月改设“上海工学院筹备处”。
上海工学院筹备处最早设在市委院内2号楼,约100平方米,位于延安西路33号。此后,学校在金沙江路征地80亩,建造了6000平方米的宿舍和教室,该校址靠近华东师范大学,为的就是依托华师大的师资和办学经验。但是,6000平方米的建筑对亟需大量实验室的工科大学来说远远不够。经上海市委市府讨论决定,将闸北区(今静安区)延长路149号上海交通大学分部和上海交大预科(附中)校址划给上海工学院。
原上海市北郊中学的“红楼”
该校址一是毗邻上海新兴的彭浦工业区,二是校园内有基本办学条件。在此办学堂可以追溯到1925年。1897年,美国南浸礼会在上海创办桂秀女学。后来,因为晏摩氏捐建校舍一幢,故更名为“晏摩氏女中”。1925年,女中迁入“浸会庄”(即现在的延长路149号)。1947年,同由浸礼会创办的沪江大学附中也迁入这里。195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合并这两所学校,命名为上海市北郊中学(今上海财经大学附属北郊高级中学)。1956年,北郊中学迁出该地。1959年,创办于1954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工农预科迁入该地,与原先已在那里的交大基础部会合。上海工学院刚起步时,校舍是在延长路校区的西面,现在称作为“西部”的地方,把校区割成东西部的广延路是20世纪70年代才筑通的。“西部”在工学院之前是1951年在此成立的中国共青团上海市团校。1962年,交大基础部搬出延长路(东部),工学院扩充至东部。1962年初上海市委市府又决定,将广延路140号上海团校校址划给上海工学院。
1962年3月,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决定将上海交通大学工农预科改为上海工学院预科;同年8月,又改名为上海工学院附中;又过了几个月,工学院向上级提出不再办附中,获得同意。1963年暑假,附中搬出,单独建校,后来就成了现在的上海交大附中。当时上海工学院校园面积达300亩。尽管如此,学校的搬迁和交接工作的展开都需要一定时间,当时上海交通大学基础部的教师和交大一年级新生还在原址延长路149号学习,需要继续用房,因而实际给工学院的办公、教学和宿舍用房较少。于是,学院党委号召学习“抗大”精神,条件差,培养的学生不能差,要为上海高、精、尖工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为了不耽搁教学时间,校内的工学院学生和交大的师生挤在一起上课,教室与交大分部共用。包括当时的“红楼”中的办公室也是和交大合用的,通常到了晚上,办公楼里依然灯光通明。
动荡年代,教育遭到严重破坏,工学院不能幸免。1966年6月,全校停课。1972年,上海工学院受命撤销,并入上海机械学院(今上海理工大学),原工学院院址成为上海机械学院总部,无线电技术及设备和有色及稀有金属冶金两个专业并入上海科技大学。直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的教学秩序才得以恢复。1979年1月,上海工学院原建制与上海机械学院分离,正式成立上海工业大学。
1983年1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钱伟长教授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然而,当钱伟长来到上海工业大学时,他才知道,这个学校已经两年没有校长,全校学生不足千人,被上海人称为“四流学校”。1985年前后,学校又在校区北面新增土地180亩,就形成了现在的校园格局。现在校园内,属于“浸会庄”时期的房子只剩下两幢半了,一幢就是现在的“南大楼”-工大的红楼,还有一幢就是现在西部的“西北小楼”(离休干部活动室),剩下的半幢是西校门边上原来的幼儿园用房(一半被拆)。钱校长的办公室就设在“红楼”里。上任伊始,钱校长就深入各系、基础部、分校、图书馆等处进行调研,了解第一手材料,听取各部门意见,解放思想,立志改革。钱校长提出许多重要的教育理念,都是在“红楼”里酝酿、讨论、研究后形成,传承至今。
1994年5月27日,上海工业大学与上海科技大学、原上海大学及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新的上海大学,钱伟长任首任校长。新上海大学成立后,“红楼”就成了校部机关大楼,师生改称它为“南大楼”。共四层的“南大楼”办公分布如下:一层有设备处、武保处、学工办等部门;二层有科研处、教务处、财务处等部门,东西向各有一个会议室,称为“东会议室”和“西会议室”;三层有党办、校办、组织部、宣传部、纪委、统战部和人事处等部门,东面是校长的办公室,西面是书记的办公室;四层有审计处等部门。直至1998年9月宝山校区行政楼竣工后,机关总部随之搬离“红楼”。
“红楼”是学校的行政办公用楼,从上海工学院,到上海工业大学,再到1994年合并的上海大学,学校的教学、科研、财政等各项行政事务工作都在这里展开,“红楼”是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隐形保镖”,它静静伫立在学校的梧桐树从中,见证着学校的变迁和成长。[10]
上海交通大学分部共用校址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艰苦创业二三事
“水上饭店”
上海工学院早期食堂
上海工学院早期是与上海交大分部挤在一起,由于用房紧张,学院的学生食堂是用芦席搭起的临时草棚,建在北大楼和学生食堂之间的荒草地上。由于条件简陋,下雨天满地积水,赶上大雨,真是“屋外大雨泼,屋内小雨滴,两脚踏在小河里。”下小雨时,还能用砖垫着脚就餐;下大雨时,往往站在水里,卷裤腿赤脚就餐,“水上饭店”由此戏得其名。在困难时期,食堂经常是煮青菜、酱油汤。师生们一起自力更生,开荒种菜,打渔养猪,改善伙食,改善生活。
“桌椅示众”
1960年代的工学院,一进校门,映入眼帘的是用冬青树栽培的“勤俭办学”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是艰苦创业的写照。当时,由于办学经费的有限,教学和办公用具一时难以添置,学校设法从别的单位调拨来一些旧的家具和旧的课桌椅,其中大多是从上海农学院调拨来的。有一次,校内发现了一些缺腿少脚的课桌椅被丢弃在露天,院长知道后,马上责成有关部门把被损坏的桌椅放到教学大楼门口去展览,还画成漫画,对全校师生进行爱护公物教育,形成节俭之风。
“共用教室”
建院之初,虽然市委市府已决定把上海交大基础部和附中的校址作为工学院的校址,但搬迁仍需要一段时间,当时上海交大基础部的教师和新生还在这里,需要继续用房,因而能给工学院的办公、教学和宿舍用房较少。
学院党委号召,要发扬“抗大”精神,条件差,培养的学生不能差,要为上海高、精、尖工业培养合格的人才。南大楼的办公室同上海交大合用,晚上办公楼通常是灯火通明。为了不耽搁教学,当时上海工学院的学生和上海交大的学生挤在一起上课。机械系、电机系和冶金系男生借住在上海化工技校宿舍,女生借住在上海团校宿舍。
尽管教学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工学院的领导和全院师生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学院在创建时期还是有了较大的发展。[11]
上海交通大学分部上中路分部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1978年9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在上中路100号上海中学西部,划出49.7亩包括四幢房屋给上海交通大学筹建部分专业的实验基地。1983年初,经国家教育部审定,上中路100号为上海交大成人教育进修、培训基地,规划建设规模为在校学生700人,并下达相应的校舍建造计划。同年初,学校派出了以周天宝为主任、周本兴为副主任的13名工作人员开始筹建上中路分部。由此奏响了上海交大上中校区建设发展的动人乐章!
当时的上中路分部一片荒芜,地面建筑物仅有三幢1975年由“五七”京(剧)训练班建造的、总面积为1998㎡的三层琴房和一座200㎡、用作练功房的简易平房,校园内一片杂草丛生,茅草芦苇比人高,水塘里龙虾小鱼在游,东一块西一块的小菜地,更谈不上“三通一平”。而学校因“文革”后高教事业的迅猛发展,教育、培训任务紧催着要求当年必须开班接纳学生进校。在校领导的关心下,在校务处的协调和基建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13位同志发扬顽强拼搏精神,仅用4个月时间就完成当年基建当年学生进校的任务。这中间涌现许多感人事迹:恰逢天公不作美,连续阴雨40多天,满地泥泞,施工条件极为困难,在缺乏机械设备的情况下硬是人扛肩挑,在现综合楼的原址上建起23间平房作当年进校学生的教室;缺乏材料,从校办工厂拆下的旧材料在现实验实训楼的旧址上建起简易食堂;教室的课桌椅、寝室的家具都是学校换下来的旧的再油漆一下使用;人手少,许多同志放弃休息,轻伤不下火线,生病坚持工作。
筹建组同志的辛勤汗水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完成施工用房200㎡、简易汽车库230㎡、厨房330㎡、食堂200㎡、琴房扩建150㎡、教室640㎡,筑水泥道、竖电杆、排水管,实现路通、水通、电通,上中路分部雏形初现。1983年7月11日,第一批外语函授教学班、失效分析短训班579名学员(其中大专生84人、进修生495人)进入上中路分部学习。艰苦创业,奠定基础!这一日,成为了上海交大上中校区历史上永远值得纪念的一天。
此后根据学校的发展,上中路分部校园建设依然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从1983年至1986年,先后建起教学楼、食堂、锅炉房、综合楼、二幢学生宿舍楼、体育馆、汽车库等,合计建筑面积近18000㎡,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学生要吃饭,家属楼要生活,筹建组同志为解决煤气问题,多次天不亮就起身赶在煤气公司未上班前坐等公司领导开门,凭一片诚心打动人家,硬是在上中路分部周边没有煤气管道的情况下,于1984年第一届教师节前将上中路分部3幢家属楼安装上管道煤气,1987年4月新食堂竣工即开通管道煤气,使学生和家属区的生活得到保障。除了跑煤气,筹建组的同志还要跑电话局、供电局、自来水公司,跑副食品公司、烟糖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凭着一颗火热的心,终于将后勤保障工作落到实处,使学员们无后顾之忧。
上海中学校园
建造锅炉房、安装锅炉之际同时在进行下水道的敷设,因道路被掘开,汽车无法通行,起重设备难以运输到现场。在此情况下,锅炉房几位同志硬是用肩膀将好几吨重的锅炉附件扛到安装工地,令工程施工人员为之深深感动,从而使施工得以顺利进行并在规定的工期内圆满完成锅炉安装任务。为节约开支,学生宿舍的铁床、家具是分部的男女老少用双手和肩膀搬上楼的,许多人手磨破了、肩扛肿了仍坚持工作。绿化建设中,为保证苗木成活率和合理的价格,员工们直接到江浙采购,自己选苗木自己押车,当天运到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栽种,面对棵棵成活的苗木,人是辛苦了,脸上却流露出欣喜的微笑。此外还有,校园在发展,电力要扩容,领导和办事人员多方联系,硬是节约了30多万元的支出;在校园基建中,层层把关,总是把一分钱掰作两半花,将经费卡到最低限度;前些年的校园义务劳动人人毫无怨言、个个踊跃参加,校园建筑垃圾清运和校园绿化建设基本上是在分部人的“义务劳动”中完成的,短短几年中使上中路分部面貌焕然一新……以校为家,以事业为重,艰苦创业的主人翁精神已成为了上中校区员工共有的工作传统。
上中路分部的校园建设,始终得到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时任校党委书记的邓旭初同志,在上中路分部开办之初,亲临现场解决校园的建设、学生的生活等问题;时任副校长的王守仁、范祖德同志多次召开会议、亲临现场协调工作,为上中路分部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校务处、基建处、总务处等方方面面都给予了大量的支持。
辛勤耕耘,春华秋实!经过全体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上中校区面貌年年有新改观。1987年征地开始建足球田径场;1992年进行污水管道改造,从此夏季下暴雨再不会出现校园积水现象;先后建成计算机房、语音室等,办学条件进一步得以改善。当年在一片荒地上建起的简陋教学基地,已建设成绿树成荫、环境幽静、清洁整齐的美丽校园。1988年上中路分部在全校率先连续荣获上海市市级“花园单位”和“卫生先进单位”,到90年代又先后荣获“上海市高校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安全单位”等荣誉称号。
上海中学校门
伴随着上中校区的校园建设,分部教育事业也蒸蒸日上、繁荣发展。从1983年至1995年学校各系根据社会的需求,在上中路分部先后开设了30多个专业的大专班和10多个进修培训班,共培养大专生、本科生、双学位和进修生6417人。到1999年,学校敏锐地抓住国家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机遇,经报市教委和教育部批准,在上中校区成立上海交通大学技术学院。在以孔庆鸿为首的院领导班子带领下,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办学效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教学科研硕果累累,学院事业取得了快速长足的发展。学院实力的提升反过来又推动了校园建设的发展。学院领导始终坚持以学院发展为重,在校园建设上舍得化钱,注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在1999年起,自筹资金建造5019㎡的学生公寓楼和2337㎡的实验实训楼,建成5个现代化多媒体教室、5个计算机房,改善了教学条件,目前校园建筑面积共25000㎡;自筹资金完成了食堂改造、浴室改造、宿舍楼改造,为学生改善了生活条件;自建了近440余座的多功能演讲厅和学生活动中心,扩建了阅览室,翻新了体育馆,为学生创造了社团活动条件和改善了课外阅读和体锻条件;改造了校园路灯照明,美化了校园环境;在绿化建设上,绿化面积近10000㎡,如今校园是四季有花、层层有绿、假山喷泉、鸟语花香,真是“风景这边独好”!
上中校区以综合楼和教学楼为校园的中心,集教学、办公、实验为一体的综合楼迎面“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激励着“上中人”永远为交大的事业发奋努力,仿佛在张开交大这博大的胸怀欢迎一代代学子的到来;教学楼像一艘远航的巨轮,载着交大学子奔向知识的海洋和理想的彼岸,教学楼内设有电子、微电子、通信实验室,学生在实验室内探索科学知识,荡漾在智慧的海洋里,领略着电子、微电子在宇宙中无穷无尽的变化的魅力。
教学楼的南面是校园中心绿化景点,当年校园建设中“上中人”亲手栽下的树木,现已长成参天大树,学生在绿化休读点看书聊天,沐浴着阵阵春风;校园中的假山、喷泉、紫藤架、草坪、爬山虎勾画出了校园美景,上中校区在全校率先取得“上海市绿化卫生先进单位”和“上海市花园式单位”、“上海市十佳垂直绿化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毗邻绿化中心点是学院的三层楼的食堂,经自筹资金,将食堂装修得畅亮干净舒适,三楼餐厅更是美轮美奂,为学生就餐创造了温馨的环境。
再往南是二栋六层楼的学生宿舍,建造于80年代初的学生宿舍,几经修缮,现已变得宽敞舒适明亮,四人间的宿舍,电话、网络进房间,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上网流览,将天下大事尽收眼底。
综合楼东是学院体育运动区域,体育馆于2004年暑假中自筹资金翻修如新,室外篮球场学生课余运动生龙活虎。
综合楼北是2000年2月,技术学院根据办学需要,拆去二栋1975年建造的三层琴房,自筹资金开工建造的学生公寓,建筑面积5019㎡,共有126间寝室504个床位,通风采光良好,每间有近4㎡的阳台,“三线”(电话、有线电视、网络)接入宿舍,每人有独立自修桌和书架,套内有盥洗设施,为学生提供舒适的住宿条件。
为培养应用性人才所需,学院自筹资金于2000年9月动工,2001年7月整体完工建成2337㎡的实验实训楼,内设电子电工电路、计算机网络、现代化办公设备、电子商务、通信等专用实验实训室和能容纳500人的多功能演讲厅。现在学院拥有5间共能容纳500人的设施先进的多媒体教室,有5个能容纳450台计算机的机房,还有一批设施较先进的能基本满足应用性技术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训教学设备。
经过近三十载的奋力拼搏,上中校区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在上海交大百年校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历史的一笔。[1](注: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将占地近50亩的上中校区以1.2亿元的价格转让予上海市上海中学,上海交通大学上中路分部原址现为上海中学340余亩校园的一部分。)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上中校区三十载 摘自《老房子 新建筑——上海交大110年校园》.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网[引用日期2018-10-30]
2.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2001-12-10[引用日期2018-11-07]
3.我校历史上曾有两个校庆纪念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档案馆[引用日期2019-01-25]
4.第四章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2007-10-10[引用日期2019-03-12]
5.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市属高校章程核准书第2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引用日期2019-02-05]
6.领导关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档案馆[引用日期2019-02-07]
7.领导关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档案馆[引用日期2019-03-23]
8.历任领导.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引用日期2019-03-23]
9.学校简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引用日期2019-02-07]
10.大学章程.上海理工大学[引用日期2018-11-09]
11.艰苦创业二三事.上海大学档案馆.2012-03-02[引用日期2017-07-21]
展开全部收起。。。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管理工程系首届78级毕业生合影(以下数据截至201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