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毕业证样本图片、{模板}、学位证样本、报到证样本、档案等。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样本图片由教育部统一印制发放给学校,毕业证样本有多处防伪标识。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西安外国语大学1958年9月设置英语专业并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59年9月成立英语系。2002年6月通过专业调整、学科整合,成立了英文学院。学校1979年开始培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2年开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所属地区
中国 陕西 西安
类 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语言类
主要奖项
英语专业2002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名牌专业称号。探索高素质英语人才培养的新路,实施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和鲜明时代特征的办学理念;坚持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科研工作为突破口,以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根本任务,为实现学校“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的宏伟目标不懈奋斗。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学院领导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院长:姜亚军
党支部书记:康丰
科研副院长:南建翀
教学副院长:李芳军
党支部副书记:郭建平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科研成果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引
著作/论文名称 | 作者 | 出版单位 | 出版时间 |
世界英语变体的元学科研究 | 姜亚军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8.12 |
比较诗学语境中的梁实秋诗学思想研究 | 南健翀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8.12 |
基于汉英/英汉平行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 | 黄立波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8.03 |
经典英语朗诵读本-英汉对照 | 康晓婷 罗 洁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2008.03 |
经典英语小说片段-英汉对照 | 胡春梅 郭淑青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2008.03 |
英美文学研究 | 潘惠霞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2008.02 |
华美文学作品集(诗歌卷) | 薛小惠 | 西安交通大学 | 2007.10 |
华美文学作品集(短篇小说卷) | 胡小花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7.10 |
华美文学作品集(戏剧卷) | 南健翀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7.10 |
伊迪丝.沃顿六部主要小说主题研究: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说“不” | 薛小惠 |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 2007.07 |
中国新时期翻译研究考察:1981-2003 | 李林波 |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 2007.07 |
基于clec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分析 | 杨达复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07.05 |
外语教学研究 | 王改燕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2007.05 |
英语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 | 胡小花 |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 2007.05 |
英诗研究 | 南健翀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2007.05 |
清洁与高雅:浴室和水厕趣史 | 董爱国 | 商务印书馆 | 2007.02 |
认知语言学研究资料库 | 陈 融 | degrite | 2006.08 |
创造性错误:中国式英语错误分析 | 杨孝明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06.08 |
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 | 胡小花 |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 2006.09 |
学校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 田学文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6.06 |
20世纪英国小说选读 | 杜瑞清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6.05 |
中澳合作的新篇章 | 杜瑞清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5.10 |
跨文化交际:探索与实践 | 杜瑞清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5.9 |
跨文化交际学选读 | 杜瑞清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4.10 |
美国人 | 王小伦 | 三秦出版社 | 2004.07 |
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 | 杜瑞清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04.01 |
儿子与情人 | 杜瑞清 | 译林出版社 | 2003.08 |
china in the eyes of western travelers,1860-1900 | 王小伦 | new york: the haworth hospitality press | 2003.07 |
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 | 杨达复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03.07 |
语言文化与外语教学 | 杜瑞清 |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03.03 |
语言教学交际法在中国遭遇的难堪 | 李 杰 | 语言文化与外语教学 | 2003.02 |
汤姆索耶历险记 | 王 巍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2002.12 |
英语错误型式分析 | 杨达复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2002.12 |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 | 杜瑞清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2002.11 |
语言学名著选读 | 杨达复 |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 2002.10 |
雾都孤儿 | 杜瑞清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2002.10 |
二语阅读中语境线索水平对词义推测的影响 | 王改燕 | 外语学刊 | 2011年6期 |
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文体学探讨——以《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中人称代词主语和叙事视角转换为例 | 黄立波 | 中国外语 | 2011年6期 |
语料库翻译学:课题与进展 | 黄立波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11年6期 |
陈述性与指示性论文题名之争:评述与启示 | 姜亚军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 2011年5期 |
译出还是译入:翻译方向探究——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文体考察 | 黄立波 | 外语教学 | 2011年2期 |
公众英语演讲课程内容、活动及评估规划——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新课型探索 | 陈朗 | 外语研究 | 2010年6期 |
大众文化下的文学观——读约翰·凯里的《知识分子与大众》、《艺术有什么用?》、《阅读的至乐》 | 赵晶辉 | 中国图书评论 | 2010年6期 |
时间记忆中的爱情幻想 | 芮小河 | 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10年5期 |
二语教学中的隐喻能力培养 | 陈朗 | 外语学刊 | 2010年5期 |
殖民文化视阈下的母女关系——多丽丝·莱辛之《在我的皮肤下》的“空间”释读 | 赵晶辉 | 外语研究 | 2010年4期 |
responding to compliments in chinese: has it changed? (汉语恭维语应对的变迁) | 陈 融 杨达复 | journal of pragmatics | 2010年42期 |
新月派的翻译思想探究 | 黄立波 | 外语教学 | 2010年3期 |
应用语言学学术论文标题的历时研究 | 姜亚军 | 外语研究 | 2010年3期 |
论创作取向的翻译——以庞德=斯奈德等人英译中国古诗为例 | 李林波 | 外语教学 | 2010年3期 |
《语料库文体学》(2004)述介 | 黄立波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10年3期 |
张力作用下的诗意呈现:重读马修·阿诺德的《多佛海滩》 | 南健翀 |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论丛 | 2010年2期 |
乔伊斯《死者》中的嵌入式文本阐释 | 郑燕 | 外国文学 | 2010年2期 |
应用语言学书评文章中的辩论修辞结构 | 黑玉琴 | 外语教学 | 2010年2期 |
《四门城》中房子的空间隐喻 | 赵晶辉 | 名作欣赏 | 2010年27期 |
happiness is returning to nature: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my antonia | 薛小惠 | bhatter college journal of multidisciplinary studies | 2010年1期 |
语块与二语口语流利性的相关性研究 | 原萍 | 外语界 | 2010年1期 |
语言就是力量――从《女勇士》看一位华裔美国女性的身份寻求 | 薛小惠 | 外语教学 | 2010年1期 |
莎剧中称呼的翻译 | 王瑞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0年1期 |
二语自然阅读词汇附带习得研究 | 王改燕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9年5期 |
“翻译研究的文体学视角探索” | 黄立波 | 《外语教学》 | 2009年5期 |
在诗中聆听歌的回音——评《西北回响》兼论陕北民歌的翻译 | 李林波 |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 2009年3期 |
殖民话语的隐性书写——多丽丝·莱辛作品中的“空间”释读 | 赵晶辉 | 当代外国文学 | 2009年3期 |
语料库翻译学十五年 | 黄立波 | 中国外语 | 2008年6期 |
美国西部山脉形象的演变——以三位自然作家的三篇散文为例 | 王小伦 | 外语教学 | 2008年6期 |
英汉翻译中人称代词主语的显化:基于语料库的考察 | 黄立波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08年6期 |
曼布克文学奖的是是非非 | 芮小河 | 读书 | 2007年4期 |
文化批评与西方游记研究 | 王小伦 | 国外文学 | 2007年2期 |
“美国校园暴力成因探析—媒体中的暴力文化” | 李洋 | 外语教学 | 2006年专刊 |
新批评与诗歌解读 | 李屹 | 外语教学 | 2006年1期 |
主题内容频数相关分析与历代书法理论演替关系研究 | 王小伦 | 情报科学 | 2006年12期 |
重商主义和美国独立战争 | 吴小平 | 西北大学学报 | 2004年专刊 |
亨利.詹姆斯对现代小说的贡献 | 康晓婷 | 外语教学 | 2004年专刊 |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拓荒者—德莱塞 | 郭粉绒 | 西北大学学报 | 2004年4期 |
《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简介 | 郭粉绒 | 外语教学 | 2004年4期 |
浪漫且幸运的汤姆·索亚,现实并不幸的哈克贝利·芬 | 张小玲 | 外语教学 | 2004年3期 |
对现代女性精神命运的审视——评玛·德拉布尔近作《厉蛾》 | 芮小河 | 外国文学动态 | 2004年3期 |
汉语语言优势对汉英互译的启示 | 吕允丽 | 外语教学 | 2003年专刊 |
试论(绳王)中的"人性"观 | 王春 | 外语教学 | 2003年增刊 |
当代美国家庭的多元化趋势 | 刘军怀 | 当代亚太 | 2003年8期 |
从人道主义迈向自然主义的福克纳"---读<<我弥留之际>;>; | 张若西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年1期 |
融合无痕之中见波特 | 刘培红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年3期 |
狄更生的死亡比喻与基督 | 董爱国 | 外国文学评论 | 2002年3期 |
浅析翻译动态层面 促进翻译教学 | 李本现 | 语言与翻译 | 2002年1期 |
语料库翻译学的几个术语 | 黄立波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3年1期 |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翻译教学 | 师媛 | 西北大学学报 | 2004年5月 |
格赖斯:会话含义的推断 | 杨达复 | 外语教学 | 2003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