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校本部校区毕业证样本图片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图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山东师范大学(snu,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学校属性
省部共建大学|研究生院|省属重点大学
主要院系
文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教育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等
现任校长
曾庆良。1952年院系调整时,原齐鲁大学(cheeloo university)物理、化学、生物三系同时并入;
1958年,学校的体育系、艺术系相继分离出去,建成山东体育学院、山东艺术学院;
1970年,学校机关及部分系部迁到聊城办学;
1974年,机关及大部分系部迁回济南,同时筹建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即聊城大学的前身);
1981年8月,经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山东师范大学。
2014年3月,教育部同山东省共建山东师范大学(省部共建大学)。[1]
山东师范大学校本部校区办学条件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山东师范大学校本部校区院系设置
截至2014年4月,学校设有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mba教育中心)、法学院 (知识产权学院)、教育学院、体育学院、文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传媒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心理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商学院(mta教育中心)、公共管理学院(mpa教育中心)、教师教育学院、历山学院(独立学院)等25个教学学院以及齐鲁文化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ed.m教育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精细化学品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和中央部委重点科研机构。[2]
学院名称 | 专业 | 修业年限 | 学位授予 |
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哲学 | 四年 | 哲学 |
政治学与行政学 | 四年 | 法学 | |
国际政治 | 四年 | 法学 | |
思想政治教育 | 四年 | 法学 | |
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mba教育中心) | 经济学 | 四年 | 经济学 |
金融学 | 四年 | 经济学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四年 | 经济学 | |
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 (知识产权学院) | 法学 | 四年 | 法学 |
法学(知识产权) | 四年 | 法学 | |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教育学 | 四年 | 教育学 |
学前教育 | 四年 | 教育学 | |
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mpa教育中心) | 公共事业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行政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四年 | 管理学 | |
城市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 | 四年 | 教育学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四年 | 教育学 | |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 四年 | 教育学 | |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四年 | 文学 |
汉语言 | 四年 | 文学 | |
新闻学 | 四年 | 文学 | |
广播电视学 | 四年 | 文学 | |
秘书学 | 四年 | 文学 | |
山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 汉语国际教育 | 四年 | 文学 |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四年 | 文学 |
俄语 | 四年 | 文学 | |
法语 | 四年 | 文学 | |
西班牙语 | 四年 | 文学 | |
阿拉伯语 | 四年 | 文学 | |
日语 | 四年 | 文学 | |
韩国语 | 四年 | 文学 | |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 音乐表演 | 四年 | 艺术学 |
音乐学 | 四年 | 艺术学 |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四年 | 艺术学 | |
舞蹈学 | 四年 | 艺术学 | |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 美术学 | 四年 | 艺术学 |
摄影 | 四年 | 艺术学 | |
视觉传达设计 | 四年 | 艺术学 | |
环境设计 | 四年 | 艺术学 | |
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 教育技术学 | 四年 | 理学 |
戏剧影视文学 | 四年 | 艺术学 | |
广播电视编导 | 四年 | 艺术学 |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四年 | 艺术学 | |
数字媒体艺术 | 四年 | 艺术学 | |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 社会工作 | 四年 | 法学 |
历史学 | 四年 | 历史学 | |
世界史 | 四年 | 历史学 | |
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统计学 | 四年 | 理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四年 | 理学 |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四年 | 理学 | |
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 物理学 | 四年 | 理学 |
应用物理学 | 四年 | 理学 | |
电子信息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工学 |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理学 | |
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 | 化学 | 四年 | 理学 |
应用化学 | 四年 | 理学 |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四年 | 工学 | |
制药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科学 | 四年 | 理学 |
生物技术 | 四年 | 理学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四年 | 工学 | |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 地理科学 | 四年 | 理学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 四年 | 理学 |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四年 | 理学 | |
地理信息科学 | 四年 | 理学 | |
环境科学 | 四年 | 理学 | |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 心理学 | 四年 | 理学 |
应用心理学 | 四年 | 理学 | |
山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物联网工程 | 四年 | 工学 |
通信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工学 | |
山东师范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程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四年 | 管理学 | |
人力资源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电子商务 | 四年 | 管理学 | |
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 (mta教育中心) | 工商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财务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物流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旅游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会计学 | 四年 | 管理学 |
山东师范大学校本部校区师资队伍
截至2014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2329名,其中专任教师185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661人,正高级职称378人、副高级职称704人,博士生导师153人。有3名双聘院士。8人次入选全国“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全国“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青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荣誉称号,8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人6次当选全国党代会代表,5人12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4人9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学校领导连续四届当选山东省委委员。1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1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学科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先后10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入选国家优青。[3]
山东师范大学校本部校区学科建设
截至2014年12月,山东师范大学拥有
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覆盖十大学科门类,学科、专业学位数量居省属高校前列。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22个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其中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1个。
2012年,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统计,化学、植物与动物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2012年)中,18个学科参评,11个学科进入前50%,是山东省属高校最好成绩。[4]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5]
一级学科博士点
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
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
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校区正门
、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美术学。[6]
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现当代文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教育学原理
省级特色重点学科
分析化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植物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基础数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文艺学、世界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省级重点学科
艺术学、教育技术学、动物学、自然地理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文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英语语言文学、世界经济、企业管理、信息与信号处理。[7]
山东师范大学校本部校区教学建设
山东师范大学校本部行政楼
截至2014年12月,学校承担教育部“质量工程”全部类别项目,4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4项,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4部。是全省最早承担“国培计划”的高校,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3]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生物科学、物理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化学、思想政治教育、
山东师范大学(21张)
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音乐学。[8]
国家级精品课程
德育原理、社会近代史、细胞工程、中国现代文学史。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实验示范教学中心
国家级教学团队
德育原理课程教学团队[9]、世界近现代史课程教学团队。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定向山东农村基础教育的“3+1”教师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省级精品课程
摄影艺术、多媒体课件开发、大学英语视听、c语言程序设计、化
学教学论、德育心理学、中国文化概论、中国近代史、中西艺术比较、动物学、植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学实验、大学数学、文学概论、美学概论、中国当代文学、中学物理教学法、近代物理实验、传感器原理及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编译原理等。
省级教学团队
植物生物学教学团队、细胞生物学教学团队、软件服务外包及创新能力培养教学团队、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等。
山东师范大学校本部校区国际交流
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
首批外国留学生定点招生单位,截至2014年12月,与19个国家和地区的87所院校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有本专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1个。在韩国、肯尼亚、美国、巴西合作建设孔子学院4所,是山东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3]
山东师范大学校本部校区学校荣誉
截至2014年4月,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获得山东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奖等。
山东师范大学校本部校区社会评价
山东师范大学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七十五,2007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四十四。该校在中国校友网2013中国大学毕业生质量排行榜76位和大学教师水平排行榜84位。
在中国校友会网公布的2014年分省大学排名中仅次于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位列第四位。办学层次为“中国知名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校区
山东师范大学校本部校区学术研究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山东师范大学校本部校区学术成果
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15张)
截至2014年12月,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3000项,其中主持承担国家“863”、“97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410项。2012年,成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单位。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1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获得山东省社科重大成果奖3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鲁迅文学奖1项,以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山东省自然科学最高奖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300余项。主办6种学术期刊。学校获全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奖等荣誉。。[3]
esi数据显示,2002年初至2012年8月底,山东师范大学共发表sci、ssci论文2345篇,引用总数15004次,篇均被引频次为6.40。其中,化学领域发文量883篇,总被引6461次,篇均被引频次为7.32;植物学与动物学领域发文量129篇,总被引1317次,篇均被引频次为10.21。
山东师范大学校本部校区研究平台
截至2014年3月,学校设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5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设有39个省级以上研究培训机构。[3]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分子与纳米探针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精细化学品清洁合成实验室、逆境植物实验室、分布式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实验室、光学与光子器件技术实验室、动物抗性生物实验室。[10]
省部级研究中心
教育部农药、医药中间体清洁生产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山东省知识产权研究与培训中心、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盐生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光电磁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信息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城市环境安全预警预报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物流优化与预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
其他科研院所
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山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cdm技术服务中心、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山东植物学会、中国现当代文学、地理研究所。[12]
山东师范大学校本部校区科研资源
学术期刊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中英双刊,中文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文刊)和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英文刊)是科技部主管,由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山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以宣传可持续发展为办刊宗旨的国家级政策指导性学术期刊。邓小平同志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文刊)题写刊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文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
1991年创刊,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的会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以传播可持续发展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为己任,及时反映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最新研究成果和决策动态,为建立和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发表的许多观点和建议被吸收进国家的重大决策中,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文刊)曾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 2001年、2003年、2005年连续三届荣获国家期刊奖,其中获得提名奖1次、全国百种重点期刊2次。200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b级重要期刊。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系反映理科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和体育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
该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地理学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数学文摘》、《中国天文学文摘》等十几种数据库的刊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多次获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新闻出版局评选的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5年获全国高校优秀学报二等奖;1997年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称号;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2004年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5年被《中国数字化期刊群》收录为中国核心期刊。[13]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该刊主要刊登文学、语言学、史学、教育及心理学、哲学、政治学等方面的论文。截至2014年6月,该刊被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评为《中国人民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核心刊物、中国期刊网(cnki)全文入编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列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刊”、“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源刊”。[14]
图书馆藏
截止2010年底,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收藏书刊共计363余万册。其
校园(15张)
中中外、文图书337万册,中、外文期刊9600余种,近27万册。馆藏线装古籍20万册(善本古籍1120种,15688册,宋元版图书2种,明版274种,清朝乾隆以前刻印精良、流传稀少者522种,钞本、稿本169种)。购置电子图书112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135个。图书馆在古籍文献、解放前出版的中、外文书刊、齐鲁文化文献、“四库全书”相关文献及教育、地理等专业的书刊收藏上较为系统。馆藏数据库建设初具规模,并引进国内外较大的社科、科技信息数据库,为学校教学与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保障。[15]
山东师范大学校本部校区学术交流
截至2014年4月,学校与国内外高水平院校、科研单位的交流不断。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朝鲜 、肯尼亚等15个国家和台湾地区的59所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在联合办学、教师和学生互派、文化学术交流、共同举办国际会议等方面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先后举办“植物耐逆基因:发展中国家未来发展前景”国际研讨会、偏微分方程及数值分析国际会议、国际心理学家委员会第62届学术大会、齐鲁文化国际研讨会、儒家思孟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ieee医学与教育信息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4]
山东师范大学校本部校区学校领导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党委书记:商志晓
党委副书记、校长:唐波
党委副书记:向来生
党委常委、副校长:于涛、钟读仁、王少华、王焕斌、张文新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初乐娟[16]
山东师范大学校本部校区校园文化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校徽
山东师范大学标志(图一)主体部分由学校英文名称(shan
dong normal university)首写字母“s、n、u”构成。以此三字母作为山师大标志的基本语言符号,信息传达明确、一目了然。同时,以英文字母作为标志构成元素,有很强的国际性、时代感。字母“n”采用鲜明的红色,打破了造型左右对称的结构,产生一定的变化,规矩而不呆板。三个字母组合在一起像一本打开的书。上方红色的烛光形象征着教师教书育人,寓意用知识照亮学生的心灵。烛光形还可看作一个水滴,象征着对学生的培育和知识的传授,以此图形传达出山师大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标志的造型语言采用规整的几何形与饱满的有机形相结合,各种造型因素的构成、组合均严格、规范。以此设计风格表达出学校科学严谨的治学、办校态度。此标志的色彩选用红蓝二色。蓝色代表智慧、深邃,象征学校师生在教学、科研方面的能力与成就;红色代表热情、生气勃勃,象征着山师大永远充满活力与希望。
现在使用的这一校标,是学校历史上的第三个校标。1992年,学校曾在全校范围内展开过征集校标活动,经过评选,产生了当时的山东师范大学校标(图三),设计者为美术学院教师赵勤国。1992年校标中的变体“山”字表示山东,泉水喷涌状图案表示泉城济南;水滴形状喻烛光;外形如花蕾和花朵,喻青少年学生,象征师范院校培养目标主要是教师,而教师又是培养“祖国花朵”的园丁。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面向新世纪的需要,建校50周年前夕,广大师生建议结合校庆活动重新进行一次校标征集。1999年11月,学校决定再次开展征集校标活动。经过认真评审和广泛征求意见,2000年9月,学校确定了由高空设计的校标(图四)。由于当时学校的英文名称为“shandong teachers’university”,故2000年校标是由学校英文名称首写字母“s、t、u”构成的。
2003年5月,学校为适应对外交流的需要,使英文名称更加符合国际惯例,参照国内同类高校的普遍做法,决定将英文校名改为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根据更改后的英文校名,2000年校标的设计者对其进行了修改,形成了使用的校标,经学校研究通过,于2004年2月正式公布、启用。
校训
博学笃行、弘德明志
“弘德”,出自东晋常璩撰《华阳国志》中卷十(下):“恢弘德教,养廉免耻。”“思弘德化,思弘德教。”《隋书》卷七七《隐逸传》中《徐则传》中有“人能弘德,道不虚行”一语。“弘德”意谓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国。“为政以德”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核心。以德立身、以德立国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基本精神。“德主刑辅”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
“明志”出自三国诸葛亮撰《戒子训》:“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明志”意谓表明志向,树立理想。理想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理想远大,目标明确,才能积极进取,自强不息。校训把“明志”作为第二条,旨在强调理想,体现着学校注重理想信念教育,激励广大师生员工为实现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追求。 “博学”,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猎取,同时“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阔的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训把“博学”作为第三条,旨在强调学识,体现着学校重视学识渊博,倡导追求新知,激励探索真理。通过广泛学习,达到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基础知识,娴熟的基本技能,文理兼容,百科俱收。
“笃行”与“博学”同一出处。意谓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道德、理想与学识,最终都要通过实践来检验,都要通过实践去落实。只有具有明确的道德目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渊博的学识,才能真正做到“笃行”。校训把“笃行”作为最后一条,旨在强调实践,体现着学校倡导实践理性,注重知行合一。
校歌
校歌为1999年时确定的《山东师范大学校歌》。校歌词作者为原校党委书记宫志峰研究员,曲作者为音乐系教师梁发勇。
山东师范大学校本部校区校区建设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学校分为千佛山、长清湖两个校区办学。
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16张)
校本部位于风景秀丽的千佛山脚下,环境优美,古朴典雅,学术底蕴丰厚。[17]长清湖校区湖光山色,气势恢宏,现代气息浓郁。
千佛山校区: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88号
长清湖校区: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大学路1号
参考资料
1.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引用日期2017-01-07]。。。dong normal university)首写字母“s、n、u”构成。以此三字母作为山师大标志的基本语言符号,信息传达明确、一目了然。同时,以英文字母作为标志构成元素,有很强的国际性、时代感。字母“n”采用鲜明的红色,打破了造型左右对称的结构,产生一定的变化,规矩而不呆板。三个字母组合在一起像一本打开的书。上方红色的烛光形象征着教师教书育人,寓意用知识照亮学生的心灵。烛光形还可看作一个水滴,象征着对学生的培育和知识的传授,以此图形传达出山师大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标志的造型语言采用规整的几何形与饱满的有机形相结合,各种造型因素的构成、组合均严格、规范。以此设计风格表达出学校科学严谨的治学、办校态度。此标志的色彩选用红蓝二色。蓝色代表智慧、深邃,象征学校师生在教学、科研方面的能力与成就;红色代表热情、生气勃勃,象征着山师大永远充满活力与希望。山东师范大学校本部校区办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