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历届毕业证样本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长春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原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自1987年以来,先后招收了两届函普大专班、五届地理专科班,2000年设立地理科学(师范类)本科专业,2003年设立地理信息系统(非师范类)本科专业,2013年设立专科专业工程测量(非师范类),2014年设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非师范类)本科专业。目前有在籍学生490人。地理科学学院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有地理科学(师范类)、地理信息科学(非师范类)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非师范类)三个本科专业,有工程测量技术(非师范类)一个专科专业。师资队伍
41人收藏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地理科学学院,现有教职工41人,其中专任教师34人,具有教授职称5人,副教授职称13人,博士19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17人。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其中在研项目6项,主持省级项目37项。
长春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学科建设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长春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人才培养
一、本科生教学
(一)专业介绍
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教师基本技能和良好的野外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师资人才,同时为社会培养本专业相关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地理教学方法等,同时也有长途和短途的野外实习等实践课程。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非师范类)
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科学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地理信息科学应用型人才。该专业注重实践技能训练,课程设置包括地理类、计算机类和地理信息科学类等。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非师范类)
本专业面向城乡设计部门、管理部门和房地产开发建设单位,培养从事城乡规划方面的设计、管理、开发、决策、咨询等相关技术工作,尤其在城乡各类型景观设计和房地产开发,中小城镇和村镇规划,新农村建设等中观区域规划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有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城乡生态与环境保护、城市总体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景观设计、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等。另外还有城乡认知、校园测量、景观素描、城市规划设计等系列实践课程。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非师范类专科)
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工程测量、地形测量、控制测量、地籍与房产测量、数字化成图、航空与遥感测量等理论与技能,能进行gps数据采集、空间精密定位,能利用计算机进行科学数据处理和工程制图,从事现代测绘生产、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包括工程测量学、控制测量学、误差理论与分析、航空摄影测量学等理论与实践课程。该专业就业面向能源、交通、电力、国土等部门。
(二)培养方案
1、地理科学专业
(1)培养目标
培养地理科学基础理论扎实、基本知识全面、基本技能熟练、教育理念先进,教学能力适应现代地理教学发展需要,能在基础教育中从事地理教学、教育教学研究以及其他教育工作,也能在相关科研机构、企事业部门从事科研、管理、规划与开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及地理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地理学实验和实习实践技能基本训练,掌握利用地理科学相关理论和实验技术进行地理教育和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①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意识;
②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地理科学发展和地理基础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
③能独立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具有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熟练地使用普通话与规范字,并能有效地运用至少一门外语进行沟通与交流;
④拥有健康意识,掌握科学的增进身心健康的手段与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胜任野外考察,善于团队合作;
⑤具有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和方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总结归纳,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特别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3)主要课程
①主干学科
地理学、教育学
②核心课程
地质与地貌学、天文学基础、气候与水文学、土壤与生物地理学、测量与地图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遥感与全球定位系统、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理信息系统。
(4)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①主要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
短途地理野外实习、部门地理野外实习、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
②主要专业实验
地质与地貌学实验、气候与水文学实训、土壤与生物地理学实验、环境学概论实验、测量与地图学实验、遥感与全球定位系统实验、地理信息系统实验。
(5)学制
标准学制4年,学习期限为3-6年。
(6)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学生修读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达到174学分,符合学校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长春师范大学本科学分制学士学位授予条例及实施细则》规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学基础知识,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地理信息系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信息科学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空间分析方法与应用软件、遥感图像处理与信息提取的基本训练,掌握空间数据处理、分析、应用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①具有爱岗敬业、奋发有为、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②具有数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③具有地图学、遥感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并得到相应的科学实验训练;
④了解相邻专业如地理科学、城乡区域规划与管理、测绘工程等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发展状况;
⑤具有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能独立地运用一门外语进行相关专业资料的查询与翻译;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进行专业设计,参与专业实践工作的能力。
(3)主要课程
①主干学科
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遥感
②核心课程
地理信息系统系统、遥感导论、空间定位技术、数据库技术、空间数据结构、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
(4)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①主要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
部门地理野外实习、地图判读与修测野外实习、空间数据处理实践、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②主要专业实验
测量与地图学实训、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实训、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实验
(5)学制
标准学制4年,学习期限为3-6年。
(6)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学生修读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达到170学分,符合学校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长春师范大学本科学分制学士学位授予条例及实施细则》规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3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学基础知识,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立足区域发展、城乡规划领域,能够在区域经济发展、城乡规划、旅游规划、景观规划等方面从事调研分析、人文地理研究、规划设计、管理咨询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并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①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
②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与前沿发展、应用前景,了解区域发展、城乡规划等有关国家政策和法规,了解城乡规划管理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
③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的研究和应用技术,具有较熟练的规划设计制图、gis技术等操作能力,掌握资料调查与收集、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归纳、整理相关数据的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④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达到规定的等级;
⑤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协同攻关能力,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主要课程
①主干学科
地理学、规划类
②核心课程
城市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社会调查方法、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3s技术导论。
(4)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①主要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
在四年的学习中,始终贯穿着大量的实践性教学与专业实习,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指课内课外多项专业类实习实践环节,包括城乡认知实习、部门地理野外实习、城乡规划实习、专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等。
②主要专业实验
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有多种类型实验教学环节,有计算机辅助设计、美术手绘、社会调查方法、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3s技术导论、城市总体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等课程的实训实践环节。
(5)学制
标准学制 4 年,学习期限为3-6年。
(6)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学生修读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达到 170 学分,符合学校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长春师范大学本科学分制学士学位授予条例及实施细则》规定者,授予 理学 学士学位。
4、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1)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工程测量技术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掌握地形图测绘、地籍测量、工程测量等岗位所必须的文化知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识图能力、地形图测绘能力、地籍测量能力、工程测量能力、专业制图能力、测绘项目管理能力,从事工程测量生产和管理的高等级应用型人才。
(2)培养要求
①掌握空间精密定位及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地形测量、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地籍与房产测量、数字化成图、gps的专业知识;
②具备从事各种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工程测量、地籍与房产测量等测绘工作的能力;
③能够从事控制测量、控制网进行严密平差、gps有关数据采集和软件应用、数字化测图及计算机成图等工作;
④熟悉各种测绘政策和法规。具备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深入深造的能力。
(3)学制
学制3年。
(4)毕业学分
学生修读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达到117学分,符合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
(三)导师制
2015年,地理科学学院在大一新生中开展导师制管理制度。这一新制度克服了大学辅导员师生配比少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由专任教师协助辅导员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每名教师人均指导8-10名学生/年级。工作内容包括学生就读大学期间的思想动态、学习规划、实习实践、论文指导、考研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管理过程中借助多种手段,如定期讨论会、电子邮件、qq群、微信群等,通过多种渠道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日常教学生活中保持密切联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同时也帮助学生科学地规划四年的学习时光。
二、研究生教学
专业介绍
1.课程与教学论(地理)专业学位研究生
学制与学分:
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5年。实行学分制,学分至少修满36学分。
研究方向: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属于教育学中课程与教学论的分支学科,它是以现代教育科学和地理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对地理学科教育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培养具有现代地理学科教育理论和实践技能,从事地理教育、管理和研究的高级人才。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主要是认识地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地理课程与教学规律及指导地理教学实践。
本专业学术学位旨在以现代教育科学和地理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地理教育基础理论和地理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进行研究,培养面向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系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基本理论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地理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的中学和大学地理教育研究人才。
2.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
学制与学分:
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5年。实行学分制,学分至少修满33学分。
研究方向:
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各个组成要素以及综合体的地理特征,分析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成分的特征、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揭示各自然地理成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进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包括综合自然地理、生物地理、土壤地理、气候变化与区域响应和第四纪环境等基本内容,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人文事物和现象的时空演变规律,主要包括区域产业发展与旅游开发规划、村镇与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协调发展等研究内容,培养城市与区域及相关领域的教学、规划和研究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技术和模型的集成研究及应用,区域地理资源环境研究的遥感和地理信息应用技术支持,以及可见光遥感、微波遥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环境资源学:研究大气、水、土壤和生物等生态环境的特点和变化规律,以及由此推演出来的资源利用开发等问题。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必备的基础,为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以及相应管理提供专门人才。
生物地理学: 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的一门学科。即生物群落及其组成成分,它们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况及形成原因。研究生物的地理分布以及和它相关的各种问题的科学。为生物多样化保护、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培养高素质的科学人才。
三、教学建设
精品课程
省级精品课——经济地理学
省级优秀课——中国地理
省级优秀课——世界地理
校级精品课——地理信息系统基础
校级精品课——遥感与全球定位系统
校级优秀课——自然地理学
注:至2019年,学院拥有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自然地理学校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
长春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科学研究
近五年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53项,市级项目7项,横向科研项目8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0项,发表sci、ei、cssci检索论文31篇;近五年公开发表学术论104篇:组建有“退化土壤演化及过程改良”和“偏振光遥感”两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在旅游规划工件中承担了较多横向科研项目。
长春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特色优势
1、自然地理学
以土壤地理学、生态地理学作为主要研究领域。建立沙化土壤长效的、经济的生物改良技术,筛选出促进植物生长的微生物菌剂以及对退化土壤修复效果较好的土壤改良剂组合,进行东北黑土改良和修复实践,提高了退化土壤的改良及土壤肥力增强的效率。通过水生和土壤动物的区域自然结构的动态研究,推演生态地理格局演化。实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地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撑。承担自然科学基金5项,获省级科研奖励4项。
2、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以定量遥感、系统建模与应用研究为研究领域。通过对地面目标三维信息获取的技术与方法研究,为定量遥感提供新的途径。首次通过实验数据证明了后向相干理论,为颗粒介质的辐射传输理论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偏振光遥感的平台进行设计和构造,获得了国家专利。利用rs、gis技术建立实用的农业规划模型,推动吉林省智慧农业发展。研究确定农业生产要素的综合影响机理,设计农业规划模型,用于吉林省农业规划推动了吉林省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科研优势突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
3、人文地理学
以区域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为研究领域。该方向以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为主线,以吉林省区域经济建设为目标,探讨工业园区空间发展及布局模式,进行吉林省“十三五”生态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深入研究区域内城镇体系的发展建设、特色小城镇产业及空间布局、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相关内容;从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与特色城镇培育等方面探索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区域响应机制、路径与模式。优势表现为立足吉林振兴,对城乡发展做了广泛的研究,为供给侧结构调整提供政策参考。
4、环境资源学
以自然资源学、环境保护作为主要研究领域。利用环境资源学原理研究沉积物-水界面耦合过程和生物扰动效应,探讨水环境结构关系和生物资源补充机制,取得的成果已成功应用到新农村建设中,在省内外具有较好声誉。对环境影响下的植物代谢作用和能量转换以及有机体适应环境因子改变的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如植物促生菌缓解胁迫地方的研究在国内独树一帜,已从燕麦根部分离出2种抗盐碱菌株,实现农业生产应用。优势集中体现在应用性强,推动吉林省农业发展。
5、生物地理学
以生物地学过程为研究领域。通过对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种类、多样性及对土壤环境的指示作用,结合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土壤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地表植被的动态变化,揭示地上与地下生态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以翼手目动物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地理学、生态学、遗传与进化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翼手目分类与进化生物学研究。在揭示蝙蝠声信号地理分歧、形态地理进化和遗传分歧现状及驱动力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开展蝙蝠回声定位声波信号的功能地理进化研究,开拓蝙蝠行为进化领域新方向。
长春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合作交流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2012年5月21日至6月5日,应长春师范大学邀请,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奥提根分院地球与环境科学系主任david f. scott教授来地理科学学院(原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本次交流活动主题为:感知自然,热爱地理。
在访问期间,学院组织安排了多项学术交流活动,其中为学生做了六次学术报告,八次教师研讨交流,主要介绍了国外先进的森林水文和土壤保护的研究、gis在森林水文学的应用等。scott教授细致深入的讲解和丰富的内容实例演示引起了广大师生的极大兴趣,参加报告的师生纷纷与scott教授开展了现场交流,scott教授耐心地回答了现场提出的问题,师生都表示自己受益颇丰。
scott教授参观了地理科学学院,对我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实验管理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在张宏波院长(前院长)等陪同下参加了学生的净月潭实习和吊水壶实习,考察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长春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学院领导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党总支书记: | 孙志刚 | |
办公地点: | 文科实验楼109室 | |
分工职责: | 负责党务、党风廉政建设、综合治理、工会工作 | |
学院院长: | 费龙 | |
办公地点: | 文科实验楼415室 | |
分工职责: | 负责学院行政工作、分管学科建设 | |
学院副院长: | 梁品文 | |
办公地点: | 文科实验楼403室 | |
分工职责: | 负责科研管理、研究生教育、资料室管理 | |
党总支副书记: | 郑直 | |
办公地点: | 文科实验楼111室 | |
分工职责: | 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
学院副院长: | 董姝娜 | |
办公地点: | 文科实验楼403室 | |
分工职责: | 负责本科生教学管理、教学研究管理、专业建设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