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老建筑群毕业证样本及介绍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图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武大早期建筑群建成于上世纪30年代,包括工学院、图书馆等15处26栋建筑,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面积
7万多平方米。武汉大学老建筑群建设的历史背景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组建国立武汉大学,国民政府大学院(教育部)院长蔡元培任命李四光、叶雅各、张难先、石瑛、王星拱、麦焕章等为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成员,李四光为委员长,叶雅各为秘书。
武汉大学老建筑群建设阶段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李四光是地质学家、秘书叶雅各是林学家,对武昌郊外的地理环境比较熟悉。叶雅各认为“武昌东湖一带是最适宜的大学校址,其天然风景不唯国内各校舍所无,即国外大学亦所罕有”。经全体委员实地考察后,1928年11月确定以武昌城外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远离闹市的罗家山(又名落驾山)、狮子山一带为新校址。依据了国外著名大学校园的理想模式,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疏远相地选址理念。
工程于1929年3月18日开始勘测规划,主轴线为李四光勘测所定。缪恩钊带领助手沈中清及另外4名测工开始新校舍的测量绘图工作,经过5个月艰苦努力,按时完成勘测任务。开尔斯构思图纸时,常常在山上一站就是数小时,半年后完成了总设计图。8月,省政府公布校园范围,东以东湖滨、西以茶叶港、北以郭郑湖为界,南面自东湖滨切至茶叶港桥头,总计面积三千余亩。学校用七块银元一亩水田、五块银元一亩山地的价格买下校舍用地。
1929年10月,建筑设备委员会正式聘开尔斯为新校舍建筑工程师,同时通过总设计图,此外还聘有结构设计师为莱文斯比尔(a.levenspiei)、萨克瑟(r.sachse)作为助手,聘请凯尔斯在哈佛大学的同窗好友缪恩钊为新校舍监造工程师、工程处负责人,负责施工技术监督及部分结构、水暖设计。在他严格认真的技术监督下,保证了这些工程的施工质量,主体结构至今仍坚固如初。工程分别由汉协盛、袁瑞泰、永茂隆等营造厂及上海六合公司承建。1930年3月新校舍工程开工。汉协盛营造厂老板沈祝三坚信“质量就是根本”,要求武大工程均着眼于保固期百年上,进料选优质材料,处处严格检验把关,即使在他遭到双目失明的沉重打击后,仍坚持主张双方均派工程师及监工随时监督检查质量。施工中一旦发现问题,则不惜代价,返工重来。
1930年5月,六十高龄的开尔斯在上海病倒,病中仍坚持工作。1932年3月7日,王世杰校长在新校舍礼堂里讲演时说:“在这里我们最要感谢的是开尔斯先生,他可以说是一个艺术家,他不计较报酬,而完全把兴趣寄托在艺术方面……他给予我们的帮助实在大得很!”为感谢和纪念开尔斯对新校舍建设的贡献,武大授予他名誉工程师称号。沈中清后来也成为武大建筑设计室第一任室主任。
1932年5月26日,王世杰在珞珈山新校舍落成典礼上讲:“十二年前,我和李四光在回国途中曾经设想,要在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建设一所大学,今天这个愿望实现了。”最后指出:“本校的工程,尚只完成一半,此后需要中央及地方的指导与帮助正切。我们的建设不仅是物质的建设,还有最大的精神建设,无论在学术建设方面或文化事业方面,我们都在努力。请大家看看我们所走的路是不是中华民族的出路,是不是人类向上的路!”同时,王世杰与叶雅各亲自带领师生在珞珈山造林,半年植树50万株,使园林化的校园里的中西合璧建筑群更为秀美壮观。1933年,一期工程完工后,曾昭安组织编印了《国立武汉大学建筑摄影集》,含有41幅精美照。
武汉大学老建筑群建设完成情况: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一期工程耗资150万银元(因通货膨胀,实际耗资170万),中央政府与湖北省政府各支持75万,李宗仁拨款20万资助;二期工程,中央政府和湖北省政府又各支持75万。余下部分,由委员们通过各种渠道筹得,如中英庚款、汉口市政府、湖南省政府、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捐资等,总计400万银元。
一期工程(1930年3月-1932年1月):文学院、理学院、男生寄宿舍、学生饭厅及俱乐部、教工第一、二住宅区、运动场、国立武汉大学牌楼等共13项;
二期工程(1932年2月-1937年7月):图书馆、体育馆、华中水工实验所、珞珈山水塔、实习工厂、电厂、部分生活用房、法学院、理学院(扩建)、工学院、农学院(未竣工)等共17项;
未完成工程:医学院、大礼堂、总办公厅因经费不到位未建。
武汉大学老建筑群建筑营造技术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武汉大学老建筑群基础工程
基础是建筑地面以下的承重构件,它负责承受建筑物上部传下来的全部荷载,并且把这些荷载连同本身的重量一起传到地基上。
武汉大学近代历史建筑中常用到的基础有两类:新灰土基础和钢筋混凝土基础。
新灰土基础即灰浆三合土的营建方式,即采用1份石灰,2份黄砂,4份碎块(碎块指石料、煤渣、砖渣、钢渣作为骨料)的配比方式。随着水泥材料的引入,新灰土基础新的品种应运而生,即水泥三合土(又称“四合土”),它运用在水下基础中,或者潮湿的地表层,其成分为1份水泥,3到4份黄砂,7份碎块。新灰土基础在武汉大学近代历史建筑得到广泛的运用,如教师职工住宿区就是采用的这种基础。
钢筋混凝土基础是武汉大学近代历史建筑中最常见的基础之一,由于它的高抗压强度,在武汉大学校园建筑中应用十分广泛,根据它的形状特征不同可分为: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钢筋混凝土阶梯状基础、钢筋混凝土锥形基础这三类。这三类在武汉大学近代建筑群中都有用到。营造工艺为:定位放线→基槽清理、验槽→混凝土垫层浇筑、养护→找平、放线→基础底板钢筋绑扎、支模板→钢筋、模板质量检查,清理→基础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拆模。钢筋混凝土的经典案例就是宋卿体育馆,宋卿体育馆坐落在武汉大学建筑群规划的主轴线上(由黎元洪(字宋卿)的两个儿子捐赠基金建成,因此而得名),整个体育馆由于建筑荷载很重,采用了6榀钢屋架,因此荷载较大。[2]
武汉大学老建筑群主体结构
武汉大学近代历史建筑用到如下主体结构形式:混合结构形式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形式。
混合结构体系运用在建筑层数不多的建筑上,武汉大学主要是分布在“十八栋”等教师职工宿舍区,其中混合结构用到了砖墙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和砖木混合结构这两种结构形式。其中砖木混合结构就是砖和木头这两种材料一起充当建筑承重构件的体系。
砖(石)木混合结构(masonry timberstructure)是由砖块、石块、砌块等砌体作为竖向承重构件,而用木楼板、木屋盖、木屋架作为其他承重构件的房屋建筑结构。其典型案例是武汉大学珞珈山办公大楼,这栋建筑竖向承重墙体采用的是石块砌筑承重,地面采用的是1in(0.0254m)的木地板,屋顶采用英式木屋架,基础采用的是新灰土基础。
砖墙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是指:依靠砖墙或者砖砌柱子作为竖向承重构件,而房屋的其他受力构件如楼板、楼梯、圈梁、过梁、屋面板,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的形式。武汉大学中其典型的例子是老斋舍,其外墙围护结构采用的是砖墙面,内部空间局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板体系。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框架结构的一种形式,它指的是采用由钢筋混凝土梁(主梁、过梁、圈梁)和钢筋混凝土柱形成的框架作为建筑物的骨架,其墙体不承重,楼板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加气混凝土、空心砖或多孔砖等轻质板材等材料砌筑或装配而成。梁和柱之间的连接为刚性结点。武汉大学框架结构典型的案例就是宋卿体育馆和老图书馆。整个体育馆运动场地部分在面阔方向为八柱七跨,进深方向为六柱五跨。[2]
武汉大学老建筑群屋架工程
屋顶是武汉大学近代历史建筑中最具有特色的地方之一,武汉大学近代历史建筑中西合璧的精髓也是在屋顶上面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武汉大学校园建筑中,中国传统式屋顶已经完全舍弃了传统的构筑方式,完全采用西式先进的构筑形式,其中钢筋桁架屋顶,三绞拱屋顶,西式木屋顶等都在武汉大学近代历史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完美的运用。
三铰钢拱屋架定义:采用拱形结构作为屋盖的骨架,该拱形受力构件是由3个绞节点组成,两个置于基座处,一个位于拱顶,这种特殊的受力形式的拱形屋架称为三绞拱屋架。这种结构形式在武汉大学典型的案例是体育馆,钢拱本身的结合的方式是采用分段的节点槽钢进行铆接,形成整个弧形结构,每榀钢柱拱脚处的连接为通过绞节点和钢柱直接进行连接,与钢筋混凝土的屋面板之间的连接是通过工字钢和连接钢板进行共同的连接,工字钢是主要受力构件,连接钢板是主要的受力构件和起到吊挂的作用。
钢桁架屋架的定义:采用钢桁架作为屋架的支撑结构,其桁架的形状可以是梯形、三角形(芬式桁架)、四边平行形、弧形等。我们把这种钢筋作为桁架材料屋架形式称之为钢桁架屋架结构。钢屋架的营造技术是:工字钢、槽钢、角钢这些单个材料通过铆钉或者螺栓来连接,一般钢桁架无法达到预定的长度,要通过续接和交接的方式进行加长进行连接。武汉大学钢桁架屋架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图书馆。
钢筋混凝土屋架定义:整个屋架结构的各个构件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这种材料制作的屋架,称为钢筋混凝土屋架。其屋架形状以满足受力合理、节约材料、构造简单和施工方便为前提,无固定形式。这种屋架常用的形式有三角形、梯形、抛物线形、折线形等。该类型屋架的制作工艺为:固扎钢筋→支模板→现场搅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拆模板。武汉大学近代历史建筑中最典型的案例是老斋舍门楼上的庭楼屋顶,整个屋架是由内外框架组合而成,外框架是面宽5个开间和3个进深即6×4根外柱形成外框架柱,内框架是内部四根柱子形成的内部框架(图15),从图16中看出整个钢筋混凝土三角形屋架采用的是古建筑的抬梁式屋架形式,和传统结构不一样的是这些结构材料凛条,梁等都是采用钢筋混凝土,去掉了古代多余的一些构件如穿插枋、木垫板等构件。
武汉大学在屋顶的一些屋架装饰构件完美地保持了古代建筑大屋顶的特色下,又采用西方先进的技术,使得许多屋顶的结构构件摆脱承重,仅仅处于围护建筑古朴形象的装饰。这些构件由斗拱、桁、椽、耍头、额仿、昂、和屋脊装饰等结构构件。其营造工艺如下:施工准备→制作模板→浇筑构件→主体结构清理→主体结构上固定预埋连接件、钢筋→预制构件安装、焊接→安装斗拱、椽、戗角飞檐等结构构件。屋架装饰构件的实例在武汉大学近代历史建筑中比比皆是,如工学院、体育馆、图书馆等。经过武汉大学档案馆和武汉市档案馆等相关资料查询得知它们的施工工艺是通过预制装饰构件后在主体结构进行安装的。[2]
武汉大学老建筑群建筑现状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武汉市人民政府于1993年公布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为武汉市保留的历史优秀建筑。校园充分利用其自身优越的地理条件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人工造景与天然景观有机结合,人文景点与自然景致相得益彰。武汉市在2000年7月划定了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保护范围为建筑物周围20米至48米,建设控制地带为武汉大学珞珈山主校区。近年来,学校成立了专门的保护委员会,制定了保护措施和维修方案,坚持适用于保护并举和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但实际上,武汉大学校园内新建的部分建筑与校园内的早期建筑之间以及其内部不同的建筑之间没有很好的保持协调一致的风格。早期建筑的修复和保护未能真正按照“修旧如旧”原则,部分建筑的局部被风蚀或由于人为原因毁坏严重,需要良好的维护和修缮。还有长在屋顶上的树木,时刻危胁着文物的寿命。再如维修樱园四舍时,只是敲去不牢固的墙皮,然后敷上一层新石灰,极不协调。还有十八栋的修缮也把老建筑修成了新别墅。
武汉大学老建筑群建筑布局与风格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武汉大学老建筑群设计风格
由于建筑的风格是建筑师设计风格的显性表现。开尔斯的设计按照建筑设备委员会“实用、坚固、
经济、美观、中国民族传统式外形”的要求,贯穿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思想,采用“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手法,对环境的深刻理解,对地形的巧妙利用。采中西建筑形式之长,集古典与现代建筑之美,开当时建筑风格之先。根据珞珈山的地形地貌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使校园总体规划具有鲜明的特色。校园建筑物依照各自的功能,采用散点,放射状的布局,又遵循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原则,因山就势,建筑组群变化有序,整个校园在自由的格局中又有严整的片断,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群体。这些建筑群相互构成对位对景,面面相观,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环境空间层次。欣赏珞珈山校园建筑,不是在“可望”,而是在“可游”,步移景异,韵味无穷。当时大量西方建筑界都还处在探索阶段之中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被成功地运用在武大早期建筑的设计施工上,并且深刻影响到中国后来的建筑,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武汉大学老建筑群建筑布局
校园中心区由2条南北轴线和2条东西轴线相交汇形成两大组建筑群,总体规划因山就势,利用东、南、北三面环山,西侧为低洼地的区域规划校园中心区,低洼地作运动场,看台依坡而筑。建筑群沿看台外面凹形校前大道上侧布置。南山(火石山)建工学院,北山(小龟山)建理学院,东侧山脊规划了大礼堂。形成以运动场为中心,大礼堂为主体的一组建筑群。工学院、理学院分别在运动场中线400米的南北端,为大礼堂的左右翼。大礼堂和体育馆在运动场东西轴线上下端正。运动场西向山起箕(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00多米)地势骤降,为校区下沉式中心园林地。体育馆在其下方。于是形成贯穿工学院、理学院的南北轴线,及由大礼堂延伸至体育场以西的体育馆的东西轴线,空间呼应,地形错落,章法井然却又十分生动而切合地形。中心区西北侧的狮子山从东、北两个方向可远眺东湖,从东湖亦可见狮子山山顶轮廓,形成以图书馆为主体的另一组建筑群,在北山丘陵地带的狮子山,坐南朝北。图书馆居山顶中央突出;东、西两翼为文学院、法学院,相对矗立;南面学生宿舍抱坡而建。飞檐碧瓦掩映在绿树丛中,使山体显得更加郁郁葱葱、错落有致。
武汉大学老建筑群建筑的价值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武汉大学老建筑群历史价值
首先、她记载了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设的艰辛足迹。武汉大学的建设过程无不饱浸着当时的教育者、仁人志士的爱国热情和对教育的热爱,体现了他们求真务实,尊重科学,艰苦奋斗等精神。
其次、她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史证。
珞珈校园的建设时期,正是欧风美雨向中国内陆逐步渗透的时期。珞珈山的武大校园是中国人自主创建的第一个大学校园,是中外建设者的共同努力的结晶,建筑既没有完全西化,也没有完全的中国化。而是在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运用西方建筑的技术,规划设计中了中西合璧的武汉大学早期建筑。
第三、国立武汉大学的新校舍为培养高级人才和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武汉大学的学术地位和教学水令世人瞩目,为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四、这里也是弘扬爱国思想的圣地。抗日战争时间,蒋介石和周恩来因国共合作一起在这里居住工作过。
武汉大学老建筑群科学价值
1、校园选址科学,有山有水,自然风光优美。
2、建筑规划布局科学合理,设计师面对山水,没有一开始就大动干戈,而是尊重自然、依山就势,运用中国园林、殿堂建设的惯用布局方式,在散点、放射状的自由式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利用山体山势、地形地貌,精心布置建筑群。
3、建筑设计思路上,建筑风格独树一帜,中西融合,科学地将装饰性与实际性巧妙的结合。
武汉大学老建筑群艺术价值
1、尊重自然,融合自然,因山就势,大量运用“地不平天平”的设计手法,建筑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
2、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理念着力营造珞珈校园建筑群,建筑丰富多样,富于变化,杨正的格局中渗透着自由的布局,自由的布局中存在着严整的片段。
3、运用西方建筑手法,单体建筑造型宏伟高大,多姿多彩。把西方的水泥、钢结构、西式的双立柱与中国的歇山顶屋檐结合,使单体建筑有了西式的宏伟,群体建筑有着中式的宫廷楼阁。
4、建筑的装饰考究,把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相结合,重复体现了建筑的艺术抽象性、象征性的特征。
武汉大学老建筑群武大牌坊被拆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老武大的牌坊”,是游览武大时必留影之处。昨天下午2点,随着“轰”一声沉闷的响声,一部挖掘机仅2分钟便完成了任务,一座有20年历史的武大标志性建筑便不复存在了。
一些围观的学生纷纷上前,举起相机拍照留念。“这是要毁了我们对它的所有记忆啊,以后回来就物非人非了。”来自武大测绘专业的2010级学生吴天文说,3年前(2010年)父亲从老家兰州送她来武大,首次见到武汉大学标志性门楼,兴奋之下和父亲互相拍照留影,没想到再也不存在了。
03届武汉大学商学院毕业生朱焕桓得悉门楼即将被拆除,当即从单位赶来,终究没有见到耸立的门楼,在废墟中翻了半天找出一块大理石碎片,上面有一个“武”字,准备拿回家收藏。“没想到这么重,少说20斤。”朱焕桓抱着这个“武”字没走多远便放下了,他说牌楼没有了,希望收藏一点牌楼的碎片作纪念。
就在与记者说话的瞬间,一名骑自行车的大学生当即将“武”字抱起放在自行车后座,朱焕桓还没来得及招呼一声,该男生便消失在人流中。
负责拆除牌楼的黑龙江龙建路桥公司张先生目睹这一幕颇为好奇,无法理解学生们争抢废墟。“并不古老的牌楼,再修一座就是了。”[3]
武大最早的牌坊,位于街道口劝业场的民国老牌坊处,为木制结构,建于1931年,仿北方牌坊式样,四柱三间歇山式结构,琉璃瓦顶,略施斗拱,油漆彩绘,古朴大方。那时,该处是一片开阔地,木牌坊建成次年,就毁于龙卷风。1937年,武大在原址建造钢筋水泥冲天式牌坊,随着时代变迁,武大民国老牌坊渐渐被周边林立的高楼包围,留在劝业场;而武大的大门,也退回到现在所在的位置。
1992年,为迎接建校100周年华诞,武大以民国老牌坊为蓝本,开始兴建新的大门牌坊,于1993年教师节前建成。此次拆除的,即为此牌坊。“仿造的牌楼,区区20年,不属于历史保护文物,没有任何文物价值。”[3]
参考资料
1.武汉大学.华中大百科.2011-11-08[引用日期2013-05-29]
2.赵 彬 、吴 杰.武汉大学近代历史建筑营造技术研究.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3:114-121
3.武汉大学牌坊被拆除.腾讯网.2012-10-10[引用日期2013-03-21]。。。由于建筑的风格是建筑师设计风格的显性表现。开尔斯的设计按照建筑设备委员会“实用、坚固、工程于1929年3月18日开始勘测规划,主轴线为李四光勘测所定。缪恩钊带领助手沈中清及另外4名测工开始新校舍的测量绘图工作,经过5个月艰苦努力,按时完成勘测任务。开尔斯构思图纸时,常常在山上一站就是数小时,半年后完成了总设计图。8月,省政府公布校园范围,东以东湖滨、西以茶叶港、北以郭郑湖为界,南面自东湖滨切至茶叶港桥头,总计面积三千余亩。学校用七块银元一亩水田、五块银元一亩山地的价格买下校舍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