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牌楼毕业证样本及介绍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图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武大牌坊三度改头换面类 型
四根八棱圆柱。校训石背后是一个长方形花坛,400盆色彩明艳的三色堇(又名“蝴蝶花”)呈s型曲线,红黄相间,形似自由飘逸的彩带。据了解,以后每逢佳节,这里都将会有一场花的盛宴。
位于东侧的“汉林五景”清新宜人,群落式种植樱花、桂花、梅花等植物,形成“逸静清新”、“百年树人”、“三阶韵景”、“文澜石趣”、“九曲花坡”五大节点景观,用石砖铺成的小路,花草相伴,曲径通幽。置身其中,不妨放慢脚步,细细品味远离都市喧嚣的宁静。
广场的夜间模式也别有韵味,灯光穿透朦朦夜幕营造出神秘意境,石阶、石栏下的光亮勾勒出广场柔美的线条。除了学校师生,周边很多居民也常来此散步,“现代城市里,已经很少有这样的广场了,这不仅是武大师生的骄傲,也是武汉市民的福音。”一位附近居民说。
“武大之美,在自然;武大之盛,在人文。”这是在“武大人”之间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校门广场是其中一个例证和缩影,将自然和人文融合得恰到好处。广场的任何一处设计细节都十分考究,通过提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结合老斋舍、图书馆、樱顶等武大标志性建筑设计元素,充满寓意,耐人寻味。
入口台阶处“连升三级”,寓意步入知识殿堂,学识步步升高;广场主干道,采用古代重要官式建筑牌坊轴线铺地的传统做法、俗称“马道”,寓意学子及武汉大学的事业马到成功;12根祥云石柱,形制按照老牌坊之柱身设计,单列12个以纪念120周年校庆,双列寓意24节气,激励学子“凡古之大成者,知天文、晓地理、应四时、读‘大学’、求大道”;广场主体采用菠萝面石材随机铺装,呈宝剑形,寓意“智慧之剑”,比喻能够断除烦恼,也形同古希腊“达摩克利斯之剑”,意指应时刻保持清醒。
伴随校门广场的落成,第四代校门牌坊正式亮相,大小为老牌坊的1.120倍,质地和设计工艺都超越了历史。这个凝聚数以万计学子母校情结的文化坐标重新立起后,师生校友争相前去一睹真容,纷纷在此留影。映着学子年轻灿烂的笑脸,牌坊在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
在靠近校园的广场尽头,学校为新建牌坊立了复建纪念墙,与之呼应的是校友何五元撰写的《珞珈赋》。两尊墙身比例、形式均参照樱顶建筑的固有形式,其上还雕刻有“孔子礼圣图”,即“教学图”,共计30余种。画中人物神态举止活灵活现。每一幅画都有对应名字,例如“读易有感”、“访乐苌弘”、“放鲤知德”等,记载着一个个历史典故。[2]
武汉大学牌楼93版牌楼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武汉大学牌楼状况
现在武大正门处的这座新牌楼,是在1993年百年校庆前夕仿照老牌楼,由武大海内外校友集资建造的。四根八棱圆柱(四柱八方),表示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莘
莘学子;柱头上的云纹,表示高等学府的深邃和高尚。上覆琉璃瓦之颜色为孔雀蓝,仅次于皇家的金黄色。另外,位于南湖校区的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校门口亦为仿制的国立武汉大学牌楼。
武汉大学牌楼拆除
“珞珈山的樱花”和“老武大的牌坊”,一直是武汉大学乃至武汉市最有名
的两处景观,不过后者,从昨天起,将暂时与人们说再见了。
昨天下午2点,一部挖掘机扬起长臂,仅仅2分钟,一座有20年历史的武汉大学标志性建筑,在现场送别者的眼光中倒下。
“老武大的牌坊”,是游览武大时必留影之处。昨天下午2点,随着“轰”一声沉闷的响声,一部挖掘机仅2分钟便完成了任务,一座有20年历史的武大标志性建筑便不复存在了。
一些围观的学生纷纷上前,举起相机拍照留念。“这是要毁了我们对它的所有记忆啊,以后回来就物非人非了。”来自武大测绘专业的2010级学生吴天文说,3年前父亲从老家兰州送她来武大,首次见到武汉大学标志性门楼,兴奋之下和父亲互相拍照留影,没想到再也不存在了。
纪念
03届武汉大学商学院毕业生朱焕桓得悉门楼即将被拆除,当即从单位赶来,终究没有见到耸立的门楼,在废墟中翻了半天找出一块大理石碎片,上面有一个“武”字,准备拿回家收藏。“没想到这么重,少说20斤。”朱焕桓抱着这个“武”字没走多远便放下了,他说牌楼没有了,希望收藏一点牌楼的碎片作纪念。
就在与记者说话的瞬间,一名骑自行车的大学生当即将“武”字抱起放在自行车后座,朱焕桓还没来得及招呼一声,该男生便消失在人流中。
负责拆除牌楼的黑龙江龙建路桥公司张先生目睹这一幕颇为好奇,无法理解学生们争抢废墟。“并不古老的牌楼,再修一座就是了。”[3]
武汉大学牌楼民国老牌楼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原牌楼位于珞珈山路起点一侧靠近武珞路。老牌楼历史上曾两次修建。
第一次是四柱琉璃飞檐木结构,结构古朴、描金彩绘、漆彩画甚是别致,目前尚未见到有确切记载的建造年代(可能是1931年)。而从武大历届毕业纪念册上的照片分析,木牌楼应该在1934年6月前竣工。可惜次年毁于龙卷风。因此难以弄清牌楼上的字系谁人所书(可能是王世杰)。第二次修建时间据历史照片分析,估计建于1937年夏,牌楼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采取四柱三间冲天式。前面的“国立武汉大学”六字尚不能确认由谁所书(可能是数学系教授萧君绛),后面的“文法理工农医”六字则由中文系教授刘赜(刘博平)书写,表示武大办学的理想规模。刘先生书法自成一家,郭沫若曾称赞他的书法是“珍品”。文革期间,“国立武汉大学”六字被“武汉大学”四
武汉大学老牌坊(民国)位置
字所取代。这四字取自1951年5月,毛泽东回给武汉大学农学院学生陈文新的私信信封上(现在武大校名以及当成校徽使用的百年校庆标志上的字体均为“陈毛体”新书体)。到1983年校庆之际,又代之以书法家曹立庵所写的“国立武汉大学”六字。[4]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武大耗资近百万新牌坊建成 揭老牌坊前世今生.新浪湖北[引用日期2015-06-27]
2.漫步校门广场.武大新闻网[引用日期2015-06-27]
3.武大牌坊拆除 学生抢石块留念.新华网[引用日期2015-06-27]
4.“国立武汉大学”牌坊被拆 学生抢石块留念(图).搜狐网[引用日期2018-08-27]。。。2013年,校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较各处变化程度,当数校门广场为最。武汉大学牌楼现校门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