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毕业证样本及介绍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图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前身是研究地 点
中国香港。五十年代初至今的省级及全国性报纸、期刊、以及学术机构、政府部份出版的报刊的印刷版及电子版收藏
完整的全国、省、市级综合及专类年鉴、统计资料
省、市、县、乡镇级地方志,包括县一级的土地、粮食、财税、教育、水利等专门志
中、英文中国研究专著八万多册,尤多地区研究资料
各类光盘资料[3]
中心的中国研究网上论文库收录中、英文实证研究佳作,提供分类、相关文章显示并有作者及关键词查询等功能。中心还收集纪录片、未出版的个人回忆录等民间历史资料。[3]
学术服务、活动
中心对世界各地的学者开放,提供的无偿服务包括:查阅资料(中心馆藏一律不外借)、协助办理签证、安排住宿,为来访时间较长的学者提供研究室或专用书桌。中心通常每周举办午间研讨会。每年一月举办国际中国研究生研讨班。暑期则开办研究方法研习营。
海外、本港及中国大陆内地来的学者聚集一堂;不同学科、文化背景相异的研究者在此切磋交流,形成活跃的学术气氛,令中心成为理想的研究基地。欢迎海外及中国内地的学者前来使用中心的收藏,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及交流。中心的收藏目录、服务详情、研讨会预告、访问研究及参加研讨班申请等。
宗旨:营造最佳学术研究环境;促进中、外学者交流;提倡研究为社会服务[3]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发展历程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首任主任jerome cohen(孔杰荣)教授全家福
1950s:冷战期间,中国对外关闭国门。许多西方基金会积极寻求在香港建立学术研究中心以求了解当代中国。
1962:在中心建立的前一年,一大批难民被允许跨过边境进入香港,之后许多内地的流亡者逃到香港避难。
1963:william marvel,教育及世界事务理事会主席联系了jerome cohen,一位正打算在九龙做研究的美国加州大学的法学教授,请他帮忙建立一个学术服务中心。几个月后,cohen租下了亚偕老街155号的一座独栋别院,建立了大学服务中心,并开始访问难民。
1964:大学服务中心正式向全世界各个学科的学者开放。来中心访问的绝大多数是博士在读生和年轻学者。
1966:当时在香港拥有最丰富中国研究馆藏的联合研究院(union research institute)一直同意将自己的剪报及书籍有偿借给中心,但自1966年起uri的资料不再更新,因此中心必须开始发展自己的馆藏。
1970:成立六年内,超过二百五十位学者曾到访中心。
中心亚偕老街155号旧址(2张)
1971:中国开始接纳外国访问团,开启了中心的新篇章。美国1971年第一个组织访问团访问中国,成员全部由中心的年轻学者及其家属组成,他们回来第一时间做的报告也是面向中心的同僚。
1974-1988:john dolfin做主任期间,收集了大量的中国省级或地方报纸。至八十年代末,中心杰出的馆藏,尤其是自五十年代的老报纸,在全世界独一无二。
1980s: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出台之后,梅隆、卡耐基、卢斯以及福特西方基金会相继撤销对中心的资金支持。中心不得不成立国际顾问委员会,讨论将中心移交香港本地大学的可能性,以求维持中心的馆藏和服务。
1988:香港中文大学正式成为中心的新家。亚偕老街155号的旧办公室被关闭,全部书籍被陆续运送到中大。新主任关信基教授主持中心新的发展方向,熊景明女士担当中心的助理主任,负责管理中心的日常事务,拓展馆藏以及维系中心的学术网络。
第一届“当代中国”研讨班合影
1990s:内地学者开始到访中心。中心馆藏与内地同类图书馆相比要更为丰富,管理更为完善,使用更为方便,中心渐渐在内地学者中树立了口碑。
1995:中心第一次得到稳定的资金用于支持内地学者访学计划。
2005至今:中心一直以来的历史使命之一是培养新一代中国研究学者。自2005年,中心与亚太汉学中心合办“当代中国”研讨班(gsoc)。[4]
2015年1月,中心举办50周年研讨会,傅高义、马若德等多位中国研究领域的学术泰斗齐聚一堂,回忆他们与中心的交往故事。[2]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熊景明:香港的价值在于它的学术自由.腾讯新闻[引用日期2018-05-11]
2.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中国研究的麦加”是怎样建成的?.凤凰网[引用日期2018-05-20]
3.中心介绍.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引用日期2018-05-17]
4.发展历程.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引用日期2018-05-17]。。。中心现址(香港中文大学田家炳楼)首任主任jerome cohen(孔杰荣)教授全家福
1950s:冷战期间,中国对外关闭国门。许多西方基金会积极寻求在香港建立学术研究中心以求了解当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