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毕业证样本及介绍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图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占地面积
1478858.9平方米
创办时间
1927年
首任校长
何香凝。目前,学校有白云校区、海珠校区和钟村实习农场。学校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423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专任教师的648人;现有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广东省教学名师2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2人,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10人,珠江科技新星4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14个。学校图书馆藏书155万册,电子图书320万册,各种类型数字资源库18个。建有完善的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
学校于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1月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学校现设有18个二级学院,2个教学部和华南地区最大的雅思考点;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农业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和兽医硕士3个类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农业硕士有15个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领域)、54个本科专业(其中16个名牌、特色专业,含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学校面向全国17个省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19000余人。
学校拥有各级各类重点学科8个,省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科研平台18个。近五年,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292项,其中国家级73项,省部级452项;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0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获授权专利127项,其中发明专利37项,学校共出版学术著作132部,发表学术论文近5000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348篇。
八十多年来,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包括基层农业技术干部、专家、学者以及省部级领导干部,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溢滔、原农业部部长陈耀邦等。
学校先后与英国利物浦大学、诺丁汉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澳洲昆士兰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日本创价大学,台湾静宜大学等建立了友好互访和学术合作关系。
近年来,学校被评为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省高等学校创建"平安校园"优秀学校、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无偿献血贡献奖金奖单位、广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广东省回乡大学生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先进单位、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集体,在管理和社会服务方面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2015年10月)[2]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校区建设思想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一河两岸,山水相依,文化传承,协调发展的百年名校。
白云区钟落潭镇山水相依,景观环境优越,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新校区落户于钟落潭镇
,应对周边环境质量的提升做出积极的贡献。本方案的景观设计构想突破用地红线的限制,校区整体景观结构充分利用周边的山体等有利造景因素,利用对景、借景、景观视廊、生态通廊等手段,强化校区内外的景观联系,构造生态校园。(校区分三期建设,一期、二期已完成建筑整体规划。三期为预留发展用地暂不做建筑规划。)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设计规划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地形条件
新校区所在地原为农业用地及山地,其中鱼塘180000.9平方米,水田401802平方米,山地751537平方米(另有通过新校区内的广从一级公路占地33333.5平方米),其中山地最高海拔高度为70.1m;鱼塘水田山地面积所占比例为1:2.2:4.2。新校园区陆地现皆为山林、果林,植被覆盖。新校区基地地形整体呈狭长、不规则形态,西侧多为山坡地,东部较平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总体结构
采取一核、两环、四轴的结构
一核——图书馆、行政中心组成的中心核。
两环——以环形辅道联系各主要教学楼,兼具交通、景观功能,形成共享交流的环形空间;考虑到狭长的地形特点在规划区内规划了环型车行主干道路,解决车行交通问题,同时以环线进行不同功能的界定,实现功能合理分区。
四轴——校区北入口引入的礼仪景观轴及由东入口引入的学术轴呈十字相应,礼仪景观轴同时起到疏导主人流、信息流的作用,将各功能区联系起来。此外,利用基地东西侧的山峰作为视焦点,组织两条生态景观轴,学术轴、生态景观轴由礼仪景观轴加以联系,交汇处形成三个活动节点空间,顺应狭长的地形特点,使校园内的人流活动、集散场所分布更趋合理。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布局模式
在设计中采用教学与生活一一对应的模式来解决大尺度校园中的人性化的步行距离问题,规划将不同学院的教学、体育运动和生活功能区安排在基地的南北两部分,避免造成长距离的人、车流,同时,有利于分期建设实施。教学区及生活区的主要建筑均采用组团式布局,使建筑的分期建设成为可能,符合校园“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规划特色
结合基地山林绵延、水系贯穿的现状特点,校园布局强调以山体为背景、以水体为灵魂,形成标识性的校园特色。
规划布局充分考虑保护自然山体,同时充分发挥周边山体的生态、景观作用,通过一系列的轴线廊道空间将基地内外的山林景观组织到整体景观结构中。
对基地内的现有水系进行整合,以贯穿规划区南北的主水系组织生态共享带,串起大大小小几十个园林空间水的浪漫气息自由穿行于理性的校园建筑之间形成的自由与优雅的曲线空间,与严谨、工整的放形建筑体系,在对比与冲突中形成有机整体,共同构筑整个校区景观形象的支撑骨架。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校园空间
设计中尤其注重交往空间的位置。由北入口引入的礼仪景观轴同时起到疏导主人流、信息流的作用,将各功能区联系起来,同时也是校际交流的重要场所。组团内采用连廊联系,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信息发布提供合适的场所,各部位的走廊均有局部扩宽与立面抽空,内空间与室外的大自然相互沟通。结合“园”的概念进行空间划分与渗透,通过架空庭院联系起围绕建筑物周边的“园”。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规划用地布局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新校园区按功能配置分为文化展览区、图书馆行政办公综合区、对外交流区、教学区、体育运动区、学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七大功能区: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文化展览区
以礼仪性大门、展览组成的建筑群构成校园的文化区,位于校区主大门,共同形成校区礼仪形象,对外联系便捷。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行政办公区
图书馆行政办公综合区位于校区中心,为校区核心区,充分展示校区的建筑风格。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对外交流区
位于校园的最南段,相对独立,对外联系便捷。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教学区
分南北两片相对集中布置,与生活区联系便捷,有利于分期建设,并形成完整的校区形象。公共教学区与基础实验中心为便于不同学院的共享,。
利用相对平坦的地形,分南北两片相对集中布置,与教学区、生活区联系方便,便于师生使用。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学生生活区
结合学院的分布特点,分南北两片相对集中布置,与教学区联系更高效。区内布局顺应自然地形,体现山地建筑的特点,创造出宜人尺度的生活空间,并布置有生活服务配套设施。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教师生活区
本区位于基地的南部,结合水系、山体布置成自由曲线的形态,为相对独立的安静区域。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道路交通系统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动态交通
由于基地的地形特点,北侧正门距离城市道路交叉口过近,不宜布置车行出入口,本方案拟布置礼仪性入口,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平时供人行出入,举行大型活动或迎接贵宾时可允许车行出入。车行出入口有三个,分别接入东侧和南侧的城市道路(规划中),此外,还结合开放空间系统布置了若干人行次出入口。出入口的布置充分结合狭长的地形特点,南、北两片分别设置车行出入口,就近接入城市交通,减少校园内的纵向穿越交通量,有效减少车流、人流对教学区和生活区的干扰。
机动车流组织
该规划区内及周边的车行道路可分为五级:北侧为广从一级公路;东侧为规划红线宽度40米的城市次干道;宽度为20米的校区环路;宽度为 13米的次一级道路;更低等级的小路。
自行车交通组织
校园内积极鼓励自行车交通,自行车交通线路结合步行系统和机动车系统组织,停放位置相对集中,避免对景观环境造成影响。
人流组织
实行完全的人车分流,步行系统组织结合贯穿规划区南北的生态共享带,串起大大小小几十个园林空间,共同构筑整个校区人行系统的支撑骨架。
公交线路组织:
由于新校区距离广州市区约25公里,为了方便新老校区的便捷联系,本方案布置了完善的公交系统,分别于校区南北两侧结合车行主出入口布置了两个公交始末站,同时承担着校区内公交线路与联系市区的公交线路的转换作用。校区内公交线路的布线基本依据车行主干道的走向,串联起校区内各功能区,公交站点之间的距离约300~500米,其布置同时结合人行系统的人流聚集点。
安全防卫通道组织:
由于新校区位于山谷地带,应有效解决安全防卫问题。基地的南、东和北侧均有城市道路与周边地带隔离,西侧由于主要为山林,本方案在城市道路边布置了绿化防护带,西侧山林地带布置了兼具休闲功能和安全巡逻道功能的山道,以解决安全防卫问题。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静态交通
校园内充分考虑了汽车与自行车的停放问题。停车方式大致分为三种:
1、地下停车方式:图文信息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等较大体量的建筑群结合人防需要设置地下停车库;
2、架空层停车方式:利用坡地建筑的半架空层停放非机动车;
3、露天停放:采用地面植草砖车位的方式,沿路边就近分散安排于各功能区附近,并于行政楼、学术交流中心、体育馆等人车流聚散集中的区域设置集中的停车场同时,按照《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设置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其通道宽度不小于1.2m,纵坡道坡度不大于2.5%。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绿地生态系统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遵循“水系内聚,绿化外溢”的原则。
水系内聚:利用现有水系加以整合,以增强中心区的聚合力和景观吸引作用,同时形成新校园区的绿核。
绿化外溢:与水系相呼应,有一条绿化生态共享带贯穿校区南北,这条生态共享带的植被以高大乔木为主,形成校区的绿脉,向校园各组团渗透,并通过水系、生态景观轴延伸到周边的山林、田野中,形成有机的生态绿化系统。
校园绿化由中心绿化、块状绿化、林荫道绿化、农业生态公园等组成,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绿化植物考虑农学院的特点,既可观赏,又可作为实验观察对象。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建筑布局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一)“有机生长”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量也是不断变化的,同时考虑到新校区发展的不定性和灵活性,因此本方案采用“有机生长”的概念,以满足专业系馆的有机生长和不断变更的现实需求。
遵循“有机生长”的概念,本方案将各个专业系馆组成大大小小的不同建筑组群来适应不同特色的专业,形成院系群落,各系馆内部均设有相应的专业教室、专业实验室、专业办公室,形成三位一体的专业系馆,这种设计模式可以在组团内部发展,满足内部的灵活性与拓展性,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而基础实验室、公共教学楼采用集中设计的方式,各系馆通过连廊连接,加强了各系之间的交流互动。
(二) 规划建筑布局
按照基地的形状、用地条件,结合总体布局结构和道路系统结构,规划区内不同区位建筑的布局手法也不同。
教学区采用以连廊为联系纽带、以单元式的“block”形成有机联系的教学单元,这些“block”分别解决不同的功能需求,大多以一所学院作为一个单元,可以保持相对独立性,也可以多个学院合并设置。
生活区顺应自然地形特点,大体上顺着山体等高线布置,形成一组组的自由曲线,与山体形态有机统一,简洁有序。
(三) 建筑风格意象
大学校园建筑是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建筑类型,它既不同于商业建筑,又有别于办公建筑。它不应过分追求豪华材料和虚假造型,而应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设计中力求表达建筑的真实性,运用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注重建筑群与建筑个体本身的高低错落,注重建筑表皮与内部空间的关系,使建筑立面自然生成。遮阳、百叶等要素的运用符合岭南气候特点,同时又使建筑呈现出特殊的肌理效果,立面风格简洁明快,体现出严谨治学的理性逻辑。同时借鉴现代派艺术的原理,在大面积白色调墙面中以原色点缀以丰富立面效果,构造一种富有朝气的现代校园建筑语言,同时部分建筑采取其他色彩,突出校区五彩缤纷的风格特色,部分建筑为充分利用土地采取高层模式。
1、主大门:充分体现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大学(筹))悠久的建校历史与浓厚的校园文化,同时体现了学科特点和办学宗旨。
2、教学实验楼:原则上系部办公楼不独立设置,将其与教学楼有机结合,既便于管理,又可减少相互之间的干扰。主体建筑控制在五层,局部因造型需要设计为六层。
3、学生公寓:按每4-6学生一间的原则设计,每间宿舍设独立卫浴间及冷热水系统,预留安装空调设施。建筑结合山体设计,部分有半架空层,作为非机动车停放场地和学生交流的公共场所,高度控制在六层。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分期建设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白云校区设计方案遵循动态发展的原理,充分考虑了分期建设的要求,采用教学、体育运动与生活一一对应的布局模式,有利于分期建设的实施,后期建设的建筑与前期建设的建筑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尽量减少后期建设对教研活动和学生生活的影响,同时,建筑物的布置也充分考虑了学院发展的弹性空间。
根据广东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粤计社[2004]283号文、广东省教育厅粤教财[2003]121号文同意用地统一规划、分三期征用。第一期用地面积584891平方米,第二期用地413379平方米,第三期用地480589平方米(含农林用地)。[4]
参考资料
1.学校概况.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引用日期2016-08-14]
2.仲恺.仲恺[引用日期2016-03-08]
3.规划在线.规划在线[引用日期2016-03-08]
4.行政许可.广州规划在线[引用日期2016-03-08]。。。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校区建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