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历届毕业证样本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建于2005年1月,前身是工会学系。劳动关系系是学院开展普通本科学历教育和劳动关系研究的基干系,是全国首家被教育部批准设立劳动关系普通本科专业的学系。目前,劳动关系系设有两个普通本科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劳动关系专业,在校本科生近600人。前 身
工会学系本系非常重视学生的科研工作,将学生科研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建设纳入专业培养方案。2011年度学生科研立项共13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优秀本科学生创新项目共6项,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共2项。学生发表论文共7篇,计划出版2004-2007级两专业学生优秀毕业论文。其中,隆重举办首届北京市模拟集体谈判大赛,填补了劳动关系专业的空白,开拓了一条实践教学的新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院系发展
2008年以来,劳动关系系在人才培养、学科和专业建设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第一项进展是2008年10月劳动关系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一类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第二项进展是2009年7月,由本系牵头建设的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经评审专家现场考察和评审,获评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第三项进展是2011年劳动关系专业获评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第四项进展是公共管理(劳动关系方向)专业硕士获试点建设单位资格,即将招生。
本系与海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门头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甘家口街道、北京建工集团等单位签约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教学实践基地在接待学生参观访问、实习实训乃至促进就业方面已经发挥了显著作用,成为了与课堂教学并重的第二课堂。
本系教师参与编写的国家职业标准“劳动关系协调员”于2008年3月公布,我系教师亦广泛参加了相关培训教材的撰写工作。这项工作的启动为今后专业学生的培养以及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本系非常重视学生的科研工作,将学生科研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建设纳入专业培养方案。2011年度学生科研立项共13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优秀本科学生创新项目共6项,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共2项。学生发表论文共7篇,计划出版2004-2007级两专业学生优秀毕业论文。其中,隆重举办首届北京市模拟集体谈判大赛,填补了劳动关系专业的空白,开拓了一条实践教学的新路。
本系2011届194名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96.91%,其中劳动关系专业100名毕业生,就业率为98%,位列全院第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94名毕业生,就业率为95.74%。在分项数据中,三方签约率:劳动关系专业为64%,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71.27%,合计67.52%;考研率(升学+出国):劳动关系专业为1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9.6%,合计11.34%。
劳动关系系将以学科建设为主导,以高质量教学和高水平科研为中心,以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学科特色和优势专业建设,近期目标是2013年举办公共管理(劳动关系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长远目标是把劳动关系系建设成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劳动关系专业教学和科研基地。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下设专业
1、专业名称:劳动关系
学制: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学位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劳动关系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和能力,掌握协调处理劳动关系事务的现代组织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能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各级工会组织、研究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中从事劳动关系处理实务以及理论政策研究,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国内第一家劳动关系普通本科专业,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本专业是适应中国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的学科平台上的交叉应用型学科。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具能力,并具备前沿性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务能力。教学方式提倡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讲评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为主要目标。建立多种专业实践基地和实验室,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师资队伍
劳动关系专业现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2人。学历情况为:博士4人,硕士5人。此外,劳动关系专业在学院内还有兼任教师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人。有6人承担专业课程。劳动关系专业的教师队伍以中青年师资为主,他们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处理企业劳动关系的实践经验,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劳动关系系主任乔健副教授是中国劳动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副秘书长。系副主任郑桥教授现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常务理事。
课程设置
鉴于劳动关系学科是多学科知识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其专业培养方案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和社会学作为四大学科支柱,主干课程或称专业基础课均围绕这四个学科设置,其中包括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法学基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概论、劳动社会学。专业方向课程以劳动关系学引领,以集体合同制度、职工民主管理和社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及实务作为本专业最重要的方法课程,还包括劳工政策、劳动心理学、职业安全卫生、社会保障概论、劳工历史与现状、工会法和工会组织、国际劳工标准、比较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名著导读等。再辅之以高等数学、英语、统计学原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spss软件操作等课程,以支持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或升学所需要的基本工具能力。这一课程体系既涵盖了公共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所确定的公共管理学主干课程,也突出了劳动关系的专业特色。其中,集体合同制度、职工民主管理和社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及实务、劳工政策、劳动心理学、职业安全卫生、劳工历史与现状、工会法和工会组织、国际劳工标准、比较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名著导读等11门课程为本专业首创。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课程重点放在管理学和专业方法课程方面。
此外,专业培养方案还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双语教学等方面作出规范,使学生达到培养规格。比如,设置实践性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的课程门数、实践方式和考核形式作出制度规范,力求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实务工作能力。
就业领域、就业前景及就业状况
就业目标:政府机构、工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岗位,企事业工会;就业服务机构的咨询、辅导、培训人员;劳动执法监察员、劳动争议仲裁员及劳动司法机构的其他工作人员;企业管理顾问公司、咨询公司、民办非企业机构研究、认证、监察、培训、咨询人员;街道及社区劳动与社会保障机构工作人员。
深造前景: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劳动关系专业、劳动法学专业硕士、博士学历。本系获批于2013年举办面向在职人员的公共管理专业(劳动关系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
2011届劳动关系专业100名毕业生,就业率为98%,位列全院第一;三方签约率劳动关系专业为64%,考研率(升学和出国)劳动关系专业为13%。
2、专业名称:人力资源管理
学制: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学位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我校最早设立的本科专业之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具有和谐劳动关系意识,具备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方面基本理论素养,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业务操作技能以及熟悉劳资政策和法规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组织人事管理、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等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专业特色
本专业与国家高等教育的基本战略和目标定位相适应,是建立在我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学科平台上,具有劳动关系特色,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人员潜能测评与考核、劳动力配置与薪酬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