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毕业证样本图片、{模板}、学位证样本、报到证样本、档案等。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样本图片由教育部统一印制发放给学校,毕业证样本有多处防伪标识。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北京林业大学属 性
211工程
所属地区
中国北京。· 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 获得者:沈国舫
·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沈国舫、尹伟伦
· 全国优秀教师:尹伟伦
· 林业科技贡献奖获得者:沈国舫
·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骆有庆、冯仲科
图册(7张)
·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骆有庆
· 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冯仲科
· 北京市教学名师:李俊清、骆有庆、韩海荣
· 省、部级突贡专家:马钦彦、翟明普、冯仲科、卢欣石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戴玉成
·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尹伟伦
· 全国优秀林业科技工作者:尹伟伦、骆有庆
·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韩烈保、张晓丽
· 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赵秀海
· 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尹伟伦、韩海荣
· 首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尹伟伦
· 北京市先进工作者1人:骆有庆
·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张晓丽、温俊宝、张凌云、黄华国、石 娟
· 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黄华国[2]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学科建设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概况
为适应信息时代和林业发展的趋势,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注重学科交叉、拓宽学科领域,及时创建新学科、新专业。学院拥有林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有6个博士点授予学科(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森林保护学、生态学4个传统优势博士点学科和草业科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2个新兴博士点学科)、6个硕士点授予学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草业科学、森林培育、森林保护学、森林经理学)、2个专业硕士点授予学科(草业、林业硕士)、5个本科专业(林学、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草业科学、草坪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其中,林学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和森林保护学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生态学和草业科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1]
森林培育学学科
森林培育学科建立于1952年,是我国建立最早的林学类学科点之一,长期以来在全国同类学科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教育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方向。1989、2001和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95年成为林学博士后流动站的主要支撑学科;中国林学会造林分会创建以来一直以本学科为挂靠学科,是国家林业局“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培育及生态系统研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森林培育与保护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依托学科。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中院士2名,教授8名,副教授5名,讲师2名,高级实验师1名。
长期以来,本学科在速生丰产林培育国家发展战略、立地分类及适地适树理论、林木需水规律及其调控机制、林木种苗培育理论与技术、混交林及树种间相互作用机制、干瘠山地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多功能生态公益林抚育、林木栽培生理等方面取得国内外瞩目的成果。
研究方向:
(1)生态林与城市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
(2)林木种苗培育理论与技术
(3)用材与能源林培育理论与技术
(4)经济林(果树)培育与利用
学术成果:
十一五期间,承担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近60项,经费近2300万元,充足的科研经费为高水平科研产出奠定了扎实基础,发表学术论文217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3]
森林保护学科
森林保护学科始建于1958年,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是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博士点学科、211工程和教育振兴计划,以及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重点建设学科。森林保护学1981年取得硕士授权资格,2000年开始招收博士生。现建有国家林业局森林保护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北京市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学科现有教师17名,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教授5名,副教授5名,讲师7名。
学科科学研究在林木钻蛀性害虫的控制理论和技术上,特色鲜明和优势突出。在害虫性引诱剂开发与应用上有明显优势,在遥感技术监测重大有害生物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学科科学研究以重大林业外来有害生物为对象,在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入侵生态学、入侵生物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以及被入侵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研究方向:
(1)重大林业病虫灾害生态调控的理论与技术。
(2)重大林业病虫灾害预警与监测。
(3)林业外来有害生物预防与管理。
(4)昆虫与菌物分类及系统学。
学术成果:
“十一五”期间共主持科技支撑、973、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948等各类课题56项,经费2400万元。学科主持承担的教育部创新团队、“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和专题均已通过了验收;骆有庆教授领衔我国森林保护领域唯一的国家林业局重大项目团队——“林业重大灾害防控关键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不断提高。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36篇,其中sci 9篇;出版专著(教材)10部。[4]、
森林经理学科
森林经理学科始建于1952年, 1959年开始招研究生班,1982年成为首批硕士点和博士点,1989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96年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9年列入“长江学者”计划,2006年成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004年建成 “省部共建教育部森林培育与保护”重点实验室,2007年成为“985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学科。学科现有教师12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4名。
本学科在我国森林经理学科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上世纪50年代建立了我国的森林调查技术和永续利用理论,60年代开展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遥感技术应用,70年代创建了国际先进水平的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80年代创建了森林资源综合信息管理体系(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90年代推进了林业可持续发展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研究,21世纪在学科交叉领域首创了林业信息技术新方向(2004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为我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研究方向:
(1)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与技术
(2)森林生长收获与模型模拟
(3)森林资源监测与评价
(4)林业遥感与信息技术
学术成果:
2002年以来,学科点学术队伍结构更趋合理,科技和教育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拓展和深化了学科研究领域,完善和发展了高级人才培养体系,主办了全国性森林经理学科年度学术研讨会和国际会议,主持完成了国家“863计划”、“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林业行业公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5项重要科技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参与制定了多项林业重要政策法规、规程和标准。出版学术专著5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482篇,培养博士研究生72名。学科已成为我国森林经理学研究和高级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的核心基地,对促进我国林业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5]
生态学学科
生态学科源于1952年建立的森林学,著名植物学家汪振儒教授和中国生态学会前理事长李文华院士是本学科的创始人,是我国最早的博士点学科之一。依托本学科,建有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西国家级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同时成立了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生态学科是我校“211工程”和“高等学校优势学科创新年平台”重点建设学科。依赖本学科的支持,我校自然保护区、森林保护、森林土壤和环境科学等学科先后建起了博士点和硕士点,已成为北京林业大学新学科增长点的重要支撑学科。本学科有教师18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8名。
研究方向:
(1)森林生态学
(2)恢复生态学
(3)全球气候变化生态学
(4)生态管理与规划
学术成果:
“十一五”期间,学科包括正在进行的和从不同渠道争取科研经费共计1200余万元。包括: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专题东北天然林生态采伐关键技术研究,长白山森林湿地动态监测关键技术研究,长白山森林可持续经营指标体系研究,森林火灾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国家林业局重点项目:“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国家林业局948“法国海岸松引种栽培技术研究”等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8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项;梁希科技进步奖4项;出版专著8部,获发明专利3项,发表sci论文28篇。[6]
土壤学学科
土壤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学科,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005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个林业院校的土壤学博士点。改革开放初期的土壤学科,研究方向侧重于土壤基础性研究,以向师庆、郭景堂教授为代表的老一代学者,在土壤发生分类、森林土壤养分和水分循环、土壤生态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1993年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70年代开始,“无土栽培”之父马太和和教授最先出版无土栽培方面的论著,并获得首届全国花卉博览会二等奖,开创了我国无土栽培的先河。
研究方向:
森林土壤与树木营养
土壤水气运动与土壤侵蚀
土壤生态与植被恢复[7]
草业科学学科
草业科学学科1999年初成立,学科2003年获得草业科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7年参与国家级重点学科“森林培育”的建设,同时整体参加到了林学院北京市和教育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重点实验室,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本学科现有教师1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
研究方向:
(1) 草坪科学与管理
(2)草地资源与环境
(3)城市绿地生态用水管理
(4)草类植物遗传育种
学术成果:
学科现有“草坪生物技术实验室”、“草地资源与生态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草坪实验站”和“北京林业大学草地植物实验站”,并有多处校企联合实验研究实习基地。学科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主持了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植物转基因与产业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校博士点基金、国际合作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规模3000多万元。以第一完成单位和完成人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包括sci、ei收录论文在内的高水平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和统编教材20余部,获得发明专利8项,主持制定国家级标准4项。[8]
地理信息系统学科
2002年我校组建地理信息系统学科,但学科在与之相关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方面的业绩可追溯到建校初期的测量学教学和森林航空摄影测量学教学和森林航空摄影测量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52年以后,邢允范、韩熙春等及老一辈学科带头人,面向学校相关主要专业开设测量学、奠定了学科以林业为特色发展的测量学的基础。1956年以后,董乃钧等人将航空摄影测量与测树学结合,奠定了中国航空摄影测树的基础,并培养研究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游先祥等人将卫星遥感同森林资源管理结合起来,利用gis领域的相关问题,并培养了一批硕士和博士。新世纪以来,冯仲科等人将广义3s技术与森林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并培养了大批硕士和博士后人员。学科现有固定教职工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多数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1)地理信息学基础
(2)国土资源监测与信息化管理
(3)广义3s技术集成与开发应用
学术成果:
近十年来承担各级各类课题近30项,科研经费达2000余万元;在《测绘学报》《林业科学》《北京林业大学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近100篇论文为sci、ei、istp等世界三大检索系统收录,1篇论文获国际矿测学会ism优秀青年学术论文奖。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北京市农业科技推广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5项发明专利与4项实用新型专利被授权,完成7项软件著作权登记,开发了林业广义3s技术平台。[9]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硬件设施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学院拥有1个教育部北京市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开放性实验室(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培育及生态系统研究实验室、森林资源与环境管理实验室和森林保护学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局野外长期研究定位站,7个科研机构(草坪研究所、测绘与3s技术中心、城市林业研究中心、高尔夫教育与研究中心、蓝莓研究与发展中心、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所和林业生物质能源研究所)。
通过“211工程”、“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建设,学院的科研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和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累计硬件投入数千万元,购置了综合配套的先进仪器设备,为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以及承担大型规划设计性项目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1]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所获荣誉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学院一直面向林业建设主战场,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全方位承担有关重大林业技术攻关、基础理论研究、科技推广和服务等项目,如国家科技攻关(支撑)、省部级重点课题、国家和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高校霍英东基金、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国家高新技术项目(863)、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项目(948)、国际合作项目等;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高水平成果。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在内的科研奖励数十项;另外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多项;同时获国家优秀教材、部级优秀教材多部。[1]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对外交流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学院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形式,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瑞典、芬兰、俄罗斯、日本、韩国、以色列、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建立了学术交流、专家互访、合作研究、联合培养等方面的良好关系。[1]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发展前景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中国的林业教育事业正逢最好的历史机遇,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国家十分重视发展林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学院将迎接新的挑战,发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和优良传统。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保持传统学科优势,发展新兴学科,把林学院建设成为中国林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核心基地,为具有光荣历史的林学院再创辉煌。[1]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本科专业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林学类
林学类培养模式是林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秉承“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办学方针,以精英教育为导向,培养研究型和综合应用型相结合的具有雄厚林学背景、专业特色显著的专业人才。
林学类专业在前两学年统一进行林学基础教育平台的培养,后两学年按专业或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在修完基础教育平台相关课程,并取得相应的规定学分后,于第二学年下学期自主选择林学类相关专业或方向,进入专业学习。林学类设林学、森林保护、林学(城市林业方向)、林学(森林防火方向)(只招国防生)四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其中:
林学专业培养具备森林培育、森林经理、林木遗传育种、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从事林木良种选育、森林培育(包括经济林栽培)、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森林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经营管理、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主要专业课程:气象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生态学、遗传学、林木育种学、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森林计测学、森林培育学、经济林、森林有害生物控制、城市绿地规划、城市林业、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等。毕业生可在林业、森保、海关、环保、园林、规划设计、国土绿化、科研、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调查规划设计、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森林保护、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经济林培育与加工利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城市园林绿化、公园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生产、行政管理和教学与科研工作。
森林保护专业为林业和园林的有害生物防治与检疫、防火等部门培养具备林学及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与检疫知识,兼有森林火灾管理方面的知识,能从事林业、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与检疫以及火灾预警与扑救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所培养的毕业生重点掌握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与检疫、森林防火以及资源保护等基本方法和技能;熟悉我国林业、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动植物检疫、森林防火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与检疫、森林防火等学科专业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主要专业课程:微生物学、普通动物学、菌物学、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森林昆虫学、森林病理学、生物防治、林木化学保护学、森林有害生物控制、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经济林病虫害防治、动植物检疫、林火生态管理、森林灾害监测预警等。毕业生可在林业、森保、海关、园林、环保、自然保护区、国土绿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有害生物防治、动植物检疫,以及相关的教学、科研和开发等工作。
林学(城市林业方向)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的基础理论、广阔的技术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城市林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学生主要学习城市林业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进行城市林业设计建设、管理技能、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城市林业方面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主要专业课程:植物学、土壤学、气象学、测量学、种苗培育、城市生态学、城市森林景观规划与管理、城市森林培育学、城市森林医学、城市森林保健学、城市植被恢复工程学、城市生态用水、城乡规划管理、城市森林与防灾减灾、环境心理学、资源环境管理学、森林文化与美学等。毕业生毕业后能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设计院所、园林绿化、市政部门以及绿化工程施工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和环境管理与规划等方面工作。[10]
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
为林业、旅游、城建等部门培养具备森林资源管理与保护、旅游管理学、森林游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知识,能从事森林资源保护、森林旅游、森林公园及森林游憩资源规划设计的高级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主要专业课程:植物学(包括树木学)、普通动物学、景观生态学、森林资源监测与评价、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动植物检疫、保护生物学、森林有害生物控制、森林游憩资源规划与设计、旅游经营管理等。
毕业生可在园林、海关、自然保护区、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园管理、动植物检疫、教学、科研和开发等工作。[11]
草业科学(草坪科学与管理方向)
培养具备草坪学、草地学、树木学、运动场草坪建植与管理、高尔夫球场草坪建植与管理、草坪与牧草病虫害、园林绿地规划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园林绿化、高尔夫球场、运动场、城市林业等部门从事草坪建植与管理、人工草地栽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主要专业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草坪学、草地学、树木学、草坪草与牧草遗传育种学、草坪与牧草病虫害、草坪灌排水学、草坪机械、草坪杂草、草坪营养与施肥、园林绿地规划等。
毕业生可在园林、水土保持、环保、人工草场、体育场等部门从事各种类型草坪的建植与管理工作,各种功能草地的培育以及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花卉植物栽培以及优良牧草和草坪草的选育、人工牧草培育、人工牧草深加工、优良草种品种种子生产等的技术与管理工作。[12]
草坪管理(中美合作办学)
该专业是由北京林业大学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联合开办的,培养具备草坪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运动场草坪、高尔夫球场草坪、草坪病虫害与杂草防治、草坪施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园林绿化、高尔夫球场、运动场、农业、城市林业等部门从事草坪生产与贸易、教学与科研、草坪建植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员。学制四年,其中第一年为英语强化训练,专业课由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的教师及本校经美国培训合格的教师共同用英语授课,成绩合格的毕业生分别由北京林业大学授予农学学士学位和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授予草坪管理专业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专业课程:草坪与环境、草坪建植与管理、草坪草育种与种子生产、草坪土壤管理、草坪机械、运动场草坪、草坪虫害防治、草坪病害防治、杂草防除、高尔夫球场草坪灌溉、高尔夫球场设计与建造技术、草坪施工管理、草坪综合管理策略、景观和草坪的商业经营等。同时,选修或必修园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土保持等专业的部分课程。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在国外完成。
毕业生可在与草坪相关的城市林业、园林、运动场、高尔夫球场、草坪生产企业、园林绿化及其它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草坪生产与贸易、草坪经营与管理、草坪保护、运动场及高尔夫球场养护、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科研、技术与管理工作。[13]
地理信息系统
培养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原理、数据库原理、遥感原理与技术、制图学、地理科学、资源与环境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的集成与应用以及相关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与开发,能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土地、房地产、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管理和有关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专业课程:地理学、地图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遥感原理与技术、数据库结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等。
毕业生可在与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的相关部门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也可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14]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简介
2.师资概况.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引用日期2014-07-13]
3.森林培育学学科.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引用日期2014-07-13]
4.森林保护学科.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引用日期2014-07-13]
5.森林经理学科.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引用日期2014-07-13]
6.生态学学科.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引用日期2014-07-13]
7.土壤学学科.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引用日期2014-07-13]
8.草业科学学科.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引用日期2014-07-13]
9.地理信息系统学科.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引用日期2014-07-13]
10.林学类.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引用日期2014-07-13]
11.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介绍
12.草业科学(草坪科学与管理方向)介绍
13.草坪管理(中美合作办学)专业
14.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介绍
展开全部收起。。。在老一辈林学家、教育家的开拓进取和艰苦创业精神的激励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北京林业大学林学· 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冯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