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历届毕业证样本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安徽科技学院现任校长
王立克
所属地区
中国安徽重点实验室自立项建设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省战略性兴新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和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资金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40余项,科研总经费600余万元;主持完成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国家行业标准“鸡马立克氏病强毒感染诊断技术”1项;申请“制备鸡马立克氏病毒感染检测抗原的新原料及其筛选方法”等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得教育部、农业部和省科技厅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在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被sci收录10余篇。近五年来,学院主持和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40多项,厅级科研课题50多项,科研经费达500多万元。如:囊膜蛋白基因变异对新城疫病毒膜融合活性的影响(国家科技部项目)、鸡mdv强毒污染监测试剂盒的中试(国家科技部项目)、“麦麸的分级加工利用及配方麦麸速溶方便粥的研制”(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益生环保型蛋鸡预混料综合配套生产技术”(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近几年来,动物科学学院获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4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完成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国家行业标准1项(鸡马立克氏病强毒感染诊断技术)。学院教师撰写或参加编写的教材和著作20多部,每年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近100篇。。学院连续多年被评为校“优秀教学院部”、“优秀教学工作单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12年,学院被省教育厅授予“省级高等学校优秀教学管理单位”荣誉称号,学院党总支荣获“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1]
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师资力量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0人,其中:教授15人(占37.5%)、副教授13人(占32.5%);博士16人(占40.0%),硕士9人(占22.5%);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模范教师和省级拔尖人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8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1人;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1人,岗位专家9人;13位教师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近三年学院教师获各类奖励50多项,其中省级以上奖励12项。学院有10多位教师先后担任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江苏农科院农业部畜禽疾病诊断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硕士研究生导师。近五年获得安徽省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0项。50多年来,学院至今已培养了42届本科毕业生,38届专科毕业生,毕业学生总数接近9000人。动物科学学院一直为安徽科技学院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学生就业率接近100%。
单位 | 序号 | 姓名 | 职称 | 学位 | 职务 |
基 础 医 学 教 研 室 | 1 | 宁康健 | 教授 | 教研室主任 | |
2 | 李升和 | 教 授 | 博士 | 研究生处处长 | |
3 | 孙素玲 | 教授 | 实验室主任 | ||
4 | 吕锦芳 | 教授 | |||
5 | 应如海 | 副教授 | 工会主席 | ||
6 | 殷定忠 | 副教授 | |||
7 | 王明根 | 副教授 | |||
8 | 周金星 | 副教授 | 博士 | ||
9 | 姜锦鹏 | 副教授 | 博士 | ||
10 | 靳二辉 | 副教授 | 博士 | ||
11 | 冯保明 | 实验师 | |||
12 | 张忠诚 | 实验师 | |||
临 床 教 研 室 | 13 | 贺绍君 | 副教授 | 博士 | 教研室主任 |
14 | 刘德义 | 教授 | 硕士 | 书记 | |
15 | 李立顺 | 副教授 | |||
16 | 丁祖淮 | 讲师 | |||
17 | 李静 | 副教授 | 博士 | ||
18 | 胡倩倩 | 计师 | 博士 | ||
19 | |||||
遗传 育种 教研室 | 20 | 蔡治华 | 教授 | 教研室主任 | |
21 | 王治华 | 副教授 | |||
22 | 程郁昕 | 教授 | 硕士 | ||
23 | 庞训胜 | 教授 | 博士 | ||
24 | 车传燕 | 讲师 | 博士 | ||
营 养 与 饲 料 教 研 室 | 25 | 闻爱友 | 副教授 | 教研室主任 | |
26 | 王立克 | 教 授 | 院长 | ||
27 | 戴四发 | 教授 | 博士 | 副院长 | |
28 | 胡忠泽 | 教授 | |||
29 | 王立新 | 副教授 | 硕士 | ||
30 | 朱元招 | 副教授 | 博士 | ||
31 | 华金玲 | 副教授 | 博士 | 实验室主任 | |
32 | 王淑娟 | 讲师 | 博士 | ||
33 | 李如兰 | 助师 | |||
预 防 教 研 室 | 34 | 路振香 | 副教授 | 硕士 | 教研室主任 |
35 | 张训海 | 教授 | 博士 | ||
36 | 李文超 | 副教授 | 博士 | 实验室主任 | |
37 | 郭伟娜 | 讲师 | 硕士 | ||
38 | 赵磊 | 助师 | 硕士 | ||
39 | 王旋 | 中教二级 | 硕士 | ||
40 | 龚争 | 畜牧师 | 硕士 | ||
院 外 兼 职 | 41 | 许万祥 | 教授 | 数理学院院长 | |
42 | 金光明 | 教授 | 生科院院长 | ||
43 | 郭亮 | 教授 | 硕士 | 教务处处长 | |
44 | 顾有方 | 教授 | 博士 | 图书馆馆长 | |
45 | 李宝春 | 高级实验师 | 硕士 | 教务处主任科员 |
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学术成果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近五年来,学院主持和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40多项,厅级科研课题50多项,科研经费达500多万元。如:囊膜蛋白基因变异对新城疫病毒膜融合活性的影响(国家科技部项目)、鸡mdv强毒污染监测试剂盒的中试(国家科技部项目)、“麦麸的分级加工利用及配方麦麸速溶方便粥的研制”(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益生环保型蛋鸡预混料综合配套生产技术”(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近几年来,动物科学学院获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4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完成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国家行业标准1项(鸡马立克氏病强毒感染诊断技术)。学院教师撰写或参加编写的教材和著作20多部,每年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近100篇。
学院自1999年以来,与国家农业部和劳动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联合进行畜牧兽医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国家级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鉴定工作,每年均有近400人次参加考核鉴定,开展鉴定的工种有高级动物检验检疫员、高级动物疫病防治员、高级饲料化验员、高级乳品检验员、高级动物繁育员和高级中兽医员等。
历史的积淀,数十年的奋斗,动物科学学院根深叶茂、硕果累累,正焕发出勃勃生机![2]
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机构设置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教研室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教研室现有教师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博士2人,硕士1人,硕士学位进修班结业1人。参加科研团体2个,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人,硕士生导师2人。
本教研室承担硕士生课程主要有:动物育种新技术、动物繁殖与胚胎工程。承担本科生的主要课程有:动物育种学、动物遗传学、动物生态学、动物遗传育种学、家畜繁殖学、动物环境卫生学、生物统计学、医学统计学以及教育学实习、课程实习、毕业生产实习等教学任务。其中动物遗传育种学、生物统计学为院级重点课程。
近几年来本教研室教师先后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有: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3项、教育厅项目6项、院级项目3项、横向合作项目2项。省级教研项目1项、院级教研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sci全文收录论文3篇。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研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教研室前身是畜牧各论教研室,2000年根据我院发展规划,按照学科建设的要求,更名为动物营养与饲料教研室。本教研室现有教师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教辅1人;博士1人,硕士1人,在读硕士5人。现有家禽研究所和反刍动物研究所等各一个。近年来本教研室有2人获省级模范教师,院级教学优秀奖5人次。
主要课程:本教研室主要承担《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养禽学》、《养羊学》、《养牛学》、《养猪学》、《特种经济动物养殖》、《饲料添加剂学》、《饲料加工工艺学》、《畜牧业经营管理》、《畜牧学》、《药用动物养殖学》、《计算机在专业中运用》等14门课程,其中有1门课程为省教育厅建设课程,有2门课程为院级重点建设课程。
科研情况:近年来,本教研室先后主持或参加了国家“863”计划子项目“优质瘦肉型新品系及配套系母猪繁殖力的研究”、教育厅科研项目“建立宣州市沼液喂猪生态养殖模式”、“镁对肉猪生长性能及胴体品质的影响”、“用小苏打做肉用仔鸡饲料添加剂及替代食盐效果研究”、“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提高产蛋率”、“奶公犊育肥方式与效果应用研究”、“全蟹、地鳖虫杂交利用及高效饲养技术研究”等厅级科研课题18项,院科研项目“谷氨酰胺对肉鸡生产性能及肠道形态结构”、“肉用乌骨鸡专用中草药添加剂的研究”等院级科研课题5项。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研究论文80余篇,参加编写学术著作3部,全国统编教材2部。
基础兽医学教研室
基础兽医学教研室是2000年在三理教研室和解剖教研室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建立设置的,设有动物解剖组织胚胎学课程组、动物生理学课程组、兽医药理及毒理学课程组、兽医病理学课程组。主要承担动物科学学院的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生物技术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教学、教研、科研工作等任务。
师资力量: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实验师2人。学历结构:博士3人,硕士1人,学士8人。
基础医学教研室教师信息一览
姓名 | 职称 | 学位 | 主讲课程 |
吕锦芳 | 教授 | 学士 | 动物生理 |
孙素玲 | 教授 | 学士 | 动物毒理学 |
金光明 | 教授 | 学士 | 动物解剖 |
许万祥 | 教授 | 学士 | 动物解剖 |
宁康健 | 教授 | 学士 | 兽医药理 |
李升和 | 教授 | 博士 | 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
应如海 | 副教授 | 学士 | 动物生理 |
王明根 | 副教授 | 学士 | 兽医病理学 |
殷定忠 | 副教授 | 学士 | 兽医病理学 |
姜锦鹏 | 副教授 | 博士 | 动物生理 |
周金星 | 副教授 | 博士 | 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
靳二辉 | 副教授 | 博士 | 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
冯保明 | 实验师 | 大专 | 实验室管理 |
张忠诚 | 实验师 | 大专 | 实验室管理 |
承担课程:主要承担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与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药理学、食品毒理学、食品毒物检验与分析、动物医学基础、细胞生物学、兽医法规、兽医共公卫生等课程,以及每年的学生课程教学实习、教育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答辩等工作。
编写教材:近5年来,教研室教师主编或参编全国统编、规划教材6部:1、金光明教授任副主编的《动物解剖学实验教程》约5万字;2、宁康健教授副主编的《兽医药理学实验教程》约3万字;3、王珏教授参编的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约5万字;4、李升和参编《新编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约5万字,《动物组织学及胚胎学(彩色版)》,约4万字;《畜禽解剖学(第2版)》约5万字。
科研项目: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科研课题8项、教育厅科研课题12项,校级9项;省级教研课题2项,校级课题6项。
科研成果:获省级科研成果成果3项:李升和参与微量元素硼对动物营养与毒性作用研究;编号:12-149-1;排名第1,微量元素硼对固始鸡生长发育的影响;编号:08-480-4;排名第4,宁康健参与的“安徽省发酵应技的研究与应用” 编号:2012-7,排名第7。
教研成果:获省级教研成果二等奖一项,安徽科技学院教学研究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sci收录2篇,国家重点和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省级刊物发表40多篇。
实验室面积与仪器设备:基础医学实验室设有标准学生实验室、预备室、仪器设备室、生物机能实验室、组织切片制作室、解剖标本室等。
集体项目:省级精品课程三项: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兽医药理学。校级重点课程一项:兽医病理学。参与动物医学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兽医临床实验实训中心建设,动物医学校级重点学科建设。
预防兽医学教研室
预防兽医学教研室成立于1999年9月,其前身为兽医流行病学教研室。本教研室现有教职工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畜牧师1人,助理实验室2人。全教研室教师均为研究生学历,其中博士2人,在读博士2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学历较高,是一个教学水平较高,科研实力较强的教学科研团队。本教研室开设兽医微生物学、畜牧微生物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与寄生虫病学、动物免疫学、兽医生物制品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实验动物学、蛋白质与酶工程、专业英语、动物微生物学、动物检验检疫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研室根据学科的发展,不断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成果优秀。近年来,在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日益深化的背景下,积极响应学校及动物科学学院的教学部署,牢牢抓住教风建设和课程建设两个中心。始终把加强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突出地位。
近些年,鼓励老师及教辅人员积极参与生产科研活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改革教学内容;重组课程结构,创新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课程,其任务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充实了教学手段,如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完成了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10项。发表论文共计80余篇。
动物医学教研室学术科研成果丰富,本教研室教师撰写或参编教材4部,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省科技厅、农业厅、本校及其它横向科研课题项目10多项。另外,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和spf动物房。
临床兽医学教研室成立于1999年,其前身为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兽医普通病教研室,现有从事教学与科研人员共有8人,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4人、高级实验师1人。
本学科目前共承担《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外科手术学》、《兽医产科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动物普通病学》、《动物疫病诊断技术》、《特种经济动物疾病学》、《家畜营养代谢病学》、《中兽医学》和《小动物外科病学》等11门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任务,以及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专业《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实习、《临床诊疗实习》、教学实习和毕业生毕业实习等任务。
临床兽医学学科实验室现有面积约74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40余万元,包括pcr仪、凝胶成像系统、荧光分光光度计、半自动生化分析仪,骨密度测定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紫外分光光度计、倒置显微镜等,仪器设备总件数达354台件。设有标准实验室3个、实验预备室、仪器设备室、标本室、微量元素研究室、临床诊疗室、外科手术室等。
2002年以来,临床兽医学学科主持和参加的安徽省科技厅、教育厅、校级以及其它横向联合的科研项目10多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研究论文80多篇,其中国家重点及国家级20多篇。获得各级科研成果奖2项。
临床兽医学教研室师资队伍结构
姓名 | 性别 | 职称 | 学历/学位 | 备注 |
贺绍君 | 男 | 副教授 | 本科 | 教研室主任 |
刘德义 | 男 | 教授 | 硕士 | |
李立顺 | 男 | 副教授 | 本科 | |
丁祖怀 | 男 | 讲师 | 本科 | |
李宝春 | 男 | 高级实验师 | 硕士 | |
李 静 | 女 | 讲师 | 博士 | |
陈会良 | 男 | 高级实验师 | 本科 | |
胡倩倩 | 女 | 讲师 | 博士 |
动物科学实验室
动物科学实验室(animal science laboratory)成立于2000年8月(原名动物生产实验室,2006年更名为动物科学实验室),是在原来十几个专业实验室和部分专业基础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合并而成的一所较大型专业实验室。实验室使用面积1420平方米,共有5个功能性实验室(饲料加工与孵化实验室、家畜环境卫生实验室、动物繁殖实验室、饲料分析实验室以及动物生产实验室)。拥有美国ankom粗纤维测定仪、日本三洋超低温冰箱、美国雷杜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及兽用便携式b超仪、肌肉嫩度仪、厌氧培养箱等先进的国内外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额258万元。
动物科学实验室现有人员14人,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 2人,助理实验师2人;博士5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3人;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承担实验教学任务的教师10人,实验室专职人员3人。实验室拥有安徽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骨干力量,其中安徽省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1人,岗位专家3人,安徽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人,安徽省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
动物科学实验室主要承担了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动物生物技术专业和植物科学学院的农学专业、农艺专业的部分专业选修课程的实验教学、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大学生创新课题和科学研究等任务。目前共开设77个实验项目,其中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实验课占总实验课程数的86%。
近五年来,动物科学实验室教师主持各项科学研究项目40项,发表学术论文50篇多篇,其中sci论文5篇;指导大学生创新课题15项;出版各类著作8部,其中主编教材1部,副主编教材1部,参编6部。已完成的项目中获得3项发明专利,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1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得多项安徽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新发现国家水牛遗传资源(江淮水牛)1项。在教学研究方面,主持教学研究课题7项,其中省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获省级教学研究成果奖2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
动物科学实验室以实验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形成了技能训练与课程实验相结合,理论与实验互通并重,从而建立基础型、应用综合型和创新研究型实验教学体系。
基础医学实验室
基础医学实验室主要承担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动物生物技术和动植物检疫四个本科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毕业生论文、学生创新课题和教师的科研工作等任务。基础医学实验室现有面积1550 m平方米,固定资产219万元。
基础医学实验室从事实验教学人员1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5人,讲师及实验师3人,博士3人;全国优秀教师1名, 安徽省教坛新秀1人,安徽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安徽省现代农业肉羊和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各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获曾宪梓优秀教师奖1人。
基础医学实验室每年承担动物组织与胚胎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家禽解剖学、动物毒理学、畜禽流行病防治、细胞生物学、兽医公共卫生学、动物组织标本制作技术等12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和《兽医药理学》为安徽省省级精品课程,《兽医病理学》为院级重点建设课程。
近五年共承担科研课题25项,研究经费近100万元,其中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安徽省科技厅5项,安徽省教育厅8项,安徽省农委1项,横向合作项目2项。2007年以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科研论文107篇,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1项。承担实验、实践教研课题7项,发表实验、实践教研论文8篇。参加了全国统编教材、十一·五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教材等编写任务,共完成了9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其中部分教师承担了主编和副主编工作。
临床兽医学教研室
临床兽医学教研室成立于1999年,其前身为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兽医普通病教研室,现有从事教学与科研人员共有8人,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4人、高级实验师1人。
本学科目前共承担《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外科手术学》、《兽医产科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动物普通病学》、《动物疫病诊断技术》、《特种经济动物疾病学》、《家畜营养代谢病学》、《中兽医学》和《小动物外科病学》等11门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任务,以及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专业《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实习、《临床诊疗实习》、教学实习和毕业生毕业实习等任务。
临床兽医学学科实验室现有面积约74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40余万元,包括pcr仪、凝胶成像系统、荧光分光光度计、半自动生化分析仪,骨密度测定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紫外分光光度计、倒置显微镜等,仪器设备总件数达354台件。设有标准实验室3个、实验预备室、仪器设备室、标本室、微量元素研究室、临床诊疗室、外科手术室等。
2002年以来,临床兽医学学科主持和参加的安徽省科技厅、教育厅、校级以及其它横向联合的科研项目10多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研究论文80多篇,其中国家重点及国家级20多篇。获得各级科研成果奖2项。
临床兽医学教研室师资队伍结构
姓名 | 性别 | 职称 | 学历/学位 | 备注 |
周 岩 | 男 | 副教授 | 本科 | 教研室主任 |
刘德义 | 男 | 教授 | 硕士 | |
李立顺 | 男 | 副教授 | 本科 | |
丁祖怀 | 男 | 讲师 | 本科 | |
李宝春 | 男 | 高级实验师 | 硕士 | |
李 静 | 女 | 副教授 | 博士 | |
陈会良 | 男 | 高级实验师 | 本科 | |
贺绍君 | 男 | 副教授 | 博士 |
动物医学实验室
动物医学实验室由临床兽医学和预防兽医学两个学科整合而成,现有实验室面积900 m,承担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等专业18门课程的基础与专业课实验教学和科研任务,共开设实验项目112个,其中开设课程实验项目106个,设置开放性实验项目6个。
动物医学实验室从事实验教学人员16人,实验室专兼职管理人员3人,专职实验教师1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高级实验室师2人,高级职称人员比例56.25 %;博士3人,硕士7人,高学历人员比例占62.5%,另有2人目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现有实验队伍中,张训海老师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陈会良老师获“全国实验室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顾有方老师为校兽医学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李文超老师获“校级教坛新秀”荣誉称号,另有2人挂靠在安徽农业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
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439台件,固定资产总值160余万元,其中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2台件,五万元以上仪器设备5台件,是目前安徽省同类实验室中装备较好的实验室之一。实验室仪器设备帐、物、卡相符率达到1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都有操作规程并汇编成册,并具有记录完全的仪器设备使用记录本。目前本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完好率达到了99%以上。
实验项目开出率达100%,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课程占所开设本科课程的85%以上,实验室平均每年使用人时数将近6万。
多年来,在确保实验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下,实验室一直坚持面向全校师生,面向社会开放。大北农集团和北京伟嘉集团在实验室建立了畜禽疾病防治与检测中心。此外,实验室义务为部分地区培养畜牧兽医专业人才,每年接纳近70名毕业生在实验室做毕业论文,其中仅2012年一年便承担了100多名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任务。实验室还根据自己的特色设立了6大类开放性实验项目,面向全校和全社会开放,以扩大实验室的辐射面和影响力,服务社会。
近3年来,实验室共承担13项科研课题,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级9项,研究经费达201.7万元,获国家专利3项,实验室教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88篇。承担教研课题2项,发表教研论文3篇。
省级兽医临床诊疗实习实训中心(兽医院)
简介:
兽医院
安徽科技学院附属兽医院创办于1954年。经过不断地改革、创新和发展,兽医院已成为集教学、科研和服务于一体的功能较为齐全的综合型兽医院。兽医院以动物医学实验室和家禽疫病防控监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拥有梯度pcr仪、凝胶成像系统、荧光分光光度计、半自动生化分析仪,骨密度测定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紫外分光光度计、倒置显微镜、实时荧光定量pcr仪、超声波破碎仪、高速冷冻离心机、leica冷冻切片机、轮转石蜡切片机和超低温冰箱等先进仪器设备300多台件,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达800万元。兽医院现设有小动物门诊、畜禽群发病门诊、疫病检测与化验等。兽医院现有专家、教授等工作人员20余人。诊治动物包括:猪、马、牛、羊、鸡、鸭、鹅、犬、猫、鹿、鸽、鹌鹑等。兽医院每年都接纳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临床诊疗技术实习,实习实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病学、兽医微生物学和兽医临床诊断学等。50多年来,通过兽医院培养的学生已有8000多名。兽医院常年对企业和养殖户开展诊疗技术服务和培训,服务范围已辐射到安徽省绝大部分地区。安徽科技学院附属兽医院已成为皖北地区动物疫病临床诊疗与防控中心。
家禽疫病防控监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简介:
“家禽疫病防控监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由安徽省教育厅于2007年8月批准立项建设,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7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及相应职称8人,助理实验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学位6人。重点实验室总面积约1300平方米,其核心区域按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建设标准进行规划与设计,包含“临床样品病原分离与检测区”、“标准分子生物学(pcr)实验区”、“细胞生物学实验区”、“综合实验室”、“蛋白质分析检测室”和“spf级实验动物中心”。
重点实验室主要围绕安徽省动物主要流行病的流行特点、流行区域、流行规律以及流行情况,开展对动物疫病的监测、防控、治疗,以及相关药物的研制和发病机理的研究等工作。研究方向包括:动物传染病诊断与防制研究,动物寄生虫病免疫及免疫诊断学研究,动物主要病原微生物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动物主要疫病的发病机理研究及相关防治药物的研制与开发等。
重点实验室自立项建设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省战略性兴新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和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资金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40余项,科研总经费600余万元;主持完成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国家行业标准“鸡马立克氏病强毒感染诊断技术”1项;申请“制备鸡马立克氏病毒感染检测抗原的新原料及其筛选方法”等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得教育部、农业部和省科技厅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在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被sci收录10余篇。
师生风采(7张)
重点实验室积极开拓同国内高水平实验室及著名学者的联系和合作,目前已与安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安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上海兽医研究所、安徽省动物疾病控制中心等建立密切的学术研究合作关系,促进了动物疫病防控监测重点实验室与国内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协作。
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专业设置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动物科学学院现有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生物技术、动植物检疫和动物药学五个本科专业。其中:动物医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动物科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卓越农艺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2年学院开始进行硕士研究生教育。
动物科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动物科学专业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专业相关的实践技能训练,具备动物生产与管理、动物繁殖与疫病防控、饲料开发与加工等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与胚胎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动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动物遗传育种学、动物繁殖学、畜牧微生物学、动物环境卫生学、动物生产学等。
就业方向:能在畜牧行业及管理部门、畜禽养殖与饲料加工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畜禽养殖与生产管理、动物品种繁育与保护、产品研发、技术服务与推广、教学与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
学 制: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3]
动物医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动物医学专业相关实践技能训练,具备动物疫病预防与诊疗、动物生产及饲料开发等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与胚胎学、动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手术学、兽医产科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中兽医学等。
就业方向:能在兽医业务与管理部门、畜禽养殖与饲料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物疫病诊疗与防制、动物防疫检疫、动物保健与技术服务、兽医公共卫生、兽药研发与营销、教学与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
学 制: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4]
动植物检疫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动植物检疫及动植物卫生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专业实践技能训练,具备动植物检验检疫、动植物疫病诊断、食品和农畜产品卫生安全检测与监督、动植物保护等方面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生物化学、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动物传染病学、动植物寄生虫与寄生虫病学、微生物学、动物病理检验学、动物毒理学及毒物检验、动物检疫学、植物检疫学、公共卫生学、食品卫生检验技术、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等。
就业方向:能在动植物检验检疫部门、动植物生产单位、动植物产品卫生与监督机构、生物科学高新企业、农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以及海关、港口等进出口部门从事动植物检验检疫、动植物疫病诊断、食品和农畜产品卫生安全检测与监督、动植物保护、教学与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
学 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5]
动物生物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动物生物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专业实践技能训练,具备动物生物技术制药、动物繁育调控、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生物学基础、动物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动物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工程、生化工程、动物生物技术制剂、蛋白质与酶工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工程、动物生理学、动物预防医学、生物学信息等。
就业方向:能在生物制剂、生物制药、基因工程制品、检验检疫、胚胎移植、繁育调控、动物保健、疫病防控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理论研究与产品开发、生产与经营管理、技术服务与推广、教学与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
学 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6]
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现任领导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院长:王立克
党总支书记:刘德义
副院长:戴四发
党总支副书记:李忠[7]
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基地建设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畜牧科技园
安徽科技学院畜牧科技园创建于1954年,经过多年发展和改建,现占
安徽科技学院畜牧科技园
地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其中,孵化厂面积约400平方米,禽舍约600平方米,饲料加工间约200平方米。每年要承担动物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相关专业的实践实习教学任务,涉及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生物技术、动植物检疫和生物科学等多个本科专业的近10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和课教学实习。每年接纳校内外约1000人次进行实验和实习。畜牧科技园除满足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着许多项科研任务,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参与就业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
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附属兽医院
安徽科技学院附属兽医院创办于1954年。经过不断地改革、创新和发展
安徽科技学院附属兽医院
,兽医院已成为集教学、科研和服务于一体的功能较为齐全的综合型兽医院。兽医院以动物医学实验室和家禽疫病防控监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拥有梯度pcr仪、凝胶成像系统、荧光分光光度计、半自动生化分析仪,骨密度测定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紫外分光光度计、倒置显微镜、实时荧光定量pcr仪、超声波破碎仪、高速冷冻离心机、leica冷冻切片机、轮转石蜡切片机和超低温冰箱等先进仪器设备300多台件,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达800万元。兽医院现设有小动物门诊、畜禽群发病门诊、疫病检测与化验等。兽医院现有专家、教授等工作人员20余人。诊治动物包括:猪、马、牛、羊、鸡、鸭、鹅、犬、猫、鹿、鸽、鹌鹑等。兽医院每年都接纳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临床诊疗技术实习,实习实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病学、兽医微生物学和兽医临床诊断学等。50多年来,通过兽医院培养的学生已有8000多名。兽医院常年对企业和养殖户开展诊疗技术服务和培训,服务范围已辐射到安徽省绝大部分地区。安徽科技学院附属兽医院已成为皖北地区动物疫病临床诊疗与防控中心。[9]
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gmp兽药厂
安徽科技学院兽药厂2006年3月通过了国家农业部gmp认证。该厂总投资约800万元,总建筑面积2千多平方米,其中生产厂房1160平方米,仓储400平方米,质检中心220平方米;厂房的设计与建设严格按照国家gmp标准进行,建有兽药口服液和粉散剂2个剂型生产线,其中口服液生产线为十万级洁净生产线,总面积600平方米,其中净化面积约340平方米,年生产能力300万支;粉散剂生产线为一般生产区,面积为560多平方米,设计班生产能力班产300瓶,年生产力为9万瓶。安徽科技兽药厂现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的主要实习基地,多年来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新药品的研发和社会服务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0]
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实验动物中心
spf实验动物中心是我校学校着力打造的教学与科研高端基础条件平台之一。总建筑面积560㎡,其中,一期工程290㎡,主要包括公共区、spf鸡饲育区;二期待建工程270㎡,主要包括清洁级大、小鼠及家兔的繁育区,正压实验区和负压实验区。该实验动物中心一期工程于2007年12月21日竣工,其核心区域,如孵化室、育雏室、育成室、实验室、成鸡室、内准备间以及清洁走廊洁净度均为7级(1万级),洗刷消毒室为8级(10万级)。spf实验动物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安徽省科技计划等项目,承担了《动物传染病学》和《实验动物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为同学们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11]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动科简介.安科官网[引用日期2013-05-26]
2.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简介
3.动物科学专业.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引用日期2013-05-26]
4.动物医学专业.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引用日期2013-05-26]
5.动植物检疫专业.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引用日期2013-05-26]
6.动物生物技术专业.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引用日期2013-05-26]
7.现任党政领导.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引用日期2013-05-26]
8.安徽科技学院畜牧科技园.安徽科技学院[引用日期2013-05-27]
9.安徽科技学院附属兽医院(省级兽医临床诊疗实习实训中心).安徽科技学院[引用日期2013-05-27]
10.安徽科技学院gmp兽药厂.安徽科技学院[引用日期2013-05-27]
11.安徽科技学院spf实验动物中心.安徽科技学院[引用日期2013-05-27]
展开全部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