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证样本图片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图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东北师范大学创建于
1946年
最初成立于
辽宁本溪。长期以来,文学院坚持以基础教育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师教育为主、以汉语言文学研究型人才培养为辅的教育教学方向,努力把文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中文教育与人才培养基地。多年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国家文科基地建设为中心,以中国语言文学为重点专业,以新闻学为重点建设专业,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等为优势学科方向,形成了良好的专业布局结构和学科发展态势。
文学院学养深厚、学风优良,学生基本理论和知识扎实,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强,就业率高、社会评价好,60多年来,文学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1万2千余名学生,他们从学校走向四面八方,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并涌现出国家级骨干教师、著名作家与学者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多年来,文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许多高校中文学科建立了学术联系,聘请了一批知名专家为我院客座教授。学院与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地高校保持常年交流合作关系,先后派出10余名教师到香港教育学院、日本创价大学、樱美林大学、早稻田大学、大谷大学、神户女子大学、韩国东兴大学、莫斯科大学等学校任教或做访问学者。1996年始,文学院与香港教育学院合作开办香港教育学院学生暑期普通话沉浸课程。2004年始,与韩国中学汉语教师协会合作,接收韩国中学汉语教师到文学院攻读硕士课程和学位。2004年始,与澳门大学合作推荐本科生到澳门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5年始,与香港教育学院合作开办3+1和4+1本科教育模式。2007年始,与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合作,开始招收培养对外汉语教育硕士。[1]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标介绍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文学院的院标是在东北师范大学校标的基础上制作的。院标中间的“文”字来源于古代金文文字。“文”字的下面是一本打开的书,寓意着文学院充满着书香气息,同学们徜徉在书的海洋中,汲取丰富的知识[1]。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院名人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萧军
在近六十年的历程中,先后有作家萧军,舒群,诗人和翻译家穆木天教授,作家和文学史家李辉英先生,作家吴伯箫教授,诗人及学者张松如(公木)教授,词学家唐圭璋教授,古代文学史家杨公骥教授,现代文学史家、红学家张毕来教授,文章学家吴伯威教授,外国文学史家李江先生,诗人、文学理论家蒋锡金教授,文学理论家李树谦教授,古代文学史家逯钦立教授,文字学家孙常叙教授,训诂学家何善周教授,语言学家郎峻章教授,现代文学史家孙中田教授,古代文学史家苏兴教授,文字学家王凤阳教授,语文教育家朱绍禹教授,儿童文学研究专家蒲漫汀教授,民间文学专家汪玢玲教授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在中文系(文学院)任教,为中文系的建立和发展开创了辉煌的历史,奠定了博大而坚实的基础。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所概况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文学院现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新闻系、古籍整理研究所共三个单位,办有社科类核心期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建有“中国文学研究所”等11个院级专业研究机构。现有中国语言文学、新闻学2个本科专业,有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有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等四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有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文课程教学论、传播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历史文献学等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建有国家中文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2个省级重点学科。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师资概况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学院现有教职工88人,其中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14人),副教授19人,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为85%,现有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16人。教师队伍中有全国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教育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名,省级学术带头人3名,省拔尖人才4名,省管优秀专家2名,获国务院津贴者6名,获宝钢全国高校优秀教师教育基金奖、曾宪梓教育奖、华为奖等13人。近五年来,学院教师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40余部,主编教材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总数达700余篇,先后荣获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20余项;现建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语文教学论、语言学、文艺学、古籍整理研究等学科先后分别主持召开了大型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四次,并产生了积极反响。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概况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学院现有在校博士研究生89人,硕士研究生302人,高校在职教师硕士及教育硕士研究生195人,本科生1264人,函授生1552人,另有来自美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及进修学生20余人。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学思想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长期以来,文学院坚持以基础教育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师教育为主、以汉语言文学研究型人才培养为辅的教育教学方向,努力把文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中文教育与人才培养基地。多年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国家文科基地建设为中心,以中国语言文学为重点专业,以新闻学为重点建设专业,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等为优势学科方向,形成了良好的专业布局结构和学科发展态势。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培养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中学语文教师以及未来的语文教育家为基本培养目标,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5年,基本学分为155学分。教育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教师资格课和任意选修课四大模块构成,其中通识教育课和任意选修课按学校有关要求设定,突出学生基本政治素养、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专业教育课和教师资格课由学院按学科特点及要求设定,主要包括有古代汉语、逻辑学、中国思想史、西方思想史、哲学通论、史学通论、中国文学通论和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等9门专业基础课,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写作等7门专业主干课,语言与文化、语法学、语用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词汇学、美学、西方文论、古代文论、中国现当代各体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断代研究、中国古代各体文学研究、中西文学比较研究、外国文学断代史及各体文学研究、写作心理学、写作语言学等60门专业系列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文教学论、中学语文教师技能微格训练、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等专业教师资格课。
新闻学本科专业
以培养高级复合型新闻与传播人才为培养目标,标准学制为4年,修业年限3—5年,基本学分为155学分。教育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和任意选修课三大模块构成,其中通识教育课和任意选修课按学校有关要求设定,突出学生基本政治素养、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专业教育课由学院按学科特点及要求设定,主要包括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中外新闻学史、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等9门专业基础课,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论、新闻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新闻摄影、网络传播、电脑采编与排版、国际传播等8门主干课,中国文学、新闻传播学、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四大系列40门专业系列课,并为体现学校“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整体培养思路,支持学生选修一定学分的教师资格课程,使学生可以按规定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培养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硕士研究生培养
计划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专门人才为目标,要求硕士研究生掌握从事专业研究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学术发展方向和最新成果,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和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及计算机运用的能力。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以各二级学科为基本培养单位,以集体培养与导师负责相结合的方式作为硕士生培养的基本模式。课程学习以一级学科内的专业基础课与二级学科内的专业方向选修课学习为主,在宽广的二级学科教学层面上,适当深入到三级学科即导师方向课的学习领域。培养中打破院校限制,根据专业学习需要,适时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院校停课学习,采取与国内著名高校联合培养的方式,互相承认学分。有计划地聘请校外专家来院内担任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获短期授课,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学制实行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2年。
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有中国诗歌史、文学史研究方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中国上古祭祀文化、语言文化哲学、美学、中国语言学史、现代语言学概论、世界文学史论、中国古文献学、古文字古音韵学。
博士研究生培养
计划以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高层次研究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要求博士研究生具有广博坚实的中国语言文学理论基础;掌握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具有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科研的能力;能够承担高层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
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依托四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各专业的具体研究方向分别为:
1.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古代文学与文献
2.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与流派、比较文学
3.文艺学专业:美学、文学理论、文体学
4.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古文字学、汉语训诂与词汇研究、汉语语法研究、汉语教学研究
在培养方式上,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成立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为本专业博士生导师、教授以及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并设负责人一名。导师为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主要负责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工作。博士生指导小组全程参与博士生培养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集体培养的优势,为博士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博士生在博采众长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课程学习原则上在一年内完成,教学形式应以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为主。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学院授课,或派出博士研究生到其他名牌高校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或访问。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博士生的学制实行弹性学制,最低修业年限为三年。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国际交流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多年来,文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许多高校中文学科建立了学术联系,聘请了一批知名专家为该院客座教授。学院与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地高校保持常年交流合作关系,先后派出10余名教师到香港教育学院、日本创价大学、樱美林大学、早稻田大学、大谷大学、神户女子大学、韩国东兴大学、莫斯科大学等学校任教或做访问学者。1996年始,文学院与香港教育学院合作开办香港教育学院学生暑期普通话沉浸课程。2004年始,与韩国中学汉语教师协会合作,接收韩国中学汉语教师到文学院攻读硕士课程和学位。2004年始,与澳门大学合作推荐本科生到澳门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5年始,与香港教育学院合作开办3+1和4+1本科教育模式。2007年始,与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合作,开始招收培养对外汉语教育硕士。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院领导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院长 | 王确 |
副院长 | 张世超、张文东、高玉秋、解玲(兼)、王春雨 |
书记 | 刘雨 |
副书记 | 解玲 |
教授委员会(第四届) | |
主任 | 王确 |
委员 | 刘雨、刘建军、李勉东、李德山、张文东、张恩普、曹书杰、曹胜高、彭爽 |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师资队伍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资深教授 | 金振邦、张世超 |
博士生导师 | 王确、刘建军、刘雨、王中忱、刘研、张文东、张世超、吴长安 |
张恩普、李德山、傅亚庶、曹书杰、赵沛林、曹胜高、金振邦、高长山 | |
彭爽、程革 | |
教授 | 王确、王红箫、刘建军、刘雨、刘研、何明、张文东、张世超 |
张恩普、李德山、杨卓、陈向春、周奇文、傅亚庶、曹书杰、赵沛林 | |
俞咏梅、胡晓研、曹胜高、黄晓颖、金振邦、高长山、侯颖、李勉东 | |
彭爽、程革、柳东林、黄季鸿 | |
副教授 | 马晓虹、王立民、王薇、王春雨、刘莉萱、闫丽、吴景明、宋祥 |
张洪兴、张建、宗先鸿、李云霞、李洋、苏奎、柳东林、徐伟东 | |
徐强、晏宗杰、袁先来、高玉秋、黄凡中、黄云鹤、黄季鸿、程鹏万 | |
韩晓芹、裴丹莹、樊荣、刘洪波、李青苗 | |
讲师 | 于文夫、石磊、刘兵、刘天明、孙世洋、孙庆军、孙洪威 |
牟秀文、张明、李明彦、李迪南、杨加印、肖熹、陈剑 | |
段立超、贺殿广、姬蕾、徐红、徐鹏、都兴东 | |
外聘专家 | 王力、王中忱、石晓峰、刘桢、孙立权、朱自强、吴长安、张未民 |
张树武、宗仁发、徐潜、钱万成、曹萌 | |
行政人员 | 马囡、王军、史超、孙茂东、张崇、李志国、杨林、陶国立 |
董胜捷 | |
学生工作组 | 王志龙、田丽娜、陈静、费鹏、钟明海、耿锐、董晓晴、解玲 |
[2]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沿革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东北师范大学地处北国春城—吉林省长春市,本部校区位于宽阔笔直的人民大街中段,学府林立,人才荟萃,净月校区位于长春国家级森林公园净月潭旅游风景区内,群山环抱,绿树掩映。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东北师范大学走过了一条辉煌的道路,成为一所著名的“人民教师的摇篮”;在这块丰沃的黑土地上,一代代学子在这里学习和创造,陶冶着“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憧憬着做人民教师的远大理想。
东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东北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民族处在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决战关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先后从延安、华北、山东派遣干部和部队挺进东北,开展政治、军事斗争,发展文化教育,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1945年8月,毛泽东同志亲自到延安大学, 向校长周扬和副校长张如心传达了党中央的决定,要求延安大学的一批骨干力量去东北,办东北大学。10月25日深夜,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接见了周扬、张松如等延安大学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指示说:你们去创办的东北大学,是新型的东北大学。
这样以周扬为队长、张如心为副队长的延安大学部分干部、教师组成的“松江支队第四大队”告别延安,开赴东北。
1946年元旦前后,东北局指示著名作家舒群创办“东北公学”,同年2月以“依照民主政府建设新东北之方针,广集各级学员,以造就行政技术及师资等实际工作人才”为目标开始招生。不久东北局决定将“东北公学”改名为“东北大学”,任命张学良将军的胞弟、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张学思兼任校长,校址设于本溪。至此,一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的大学,迎着纷飞 的战火在东北大地上诞生了。她为东北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学习革命理论的基地,引导他们走上追求真理、为人民服务的光辉道路。
建校伊始,为局势所迫,学校辗转颠沛,1946年3月15日转至安东(现丹东市)后,继续转移经通化、梅河口、吉林,于4月26日到达长春。校址设在当时长春著名的建筑之一“海上大楼”。5月,由于国民党反动军队向公主岭进犯,学校再度北撤。27日到达哈尔滨市,除留部分师生接收哈尔滨医科大学,继续北撤。6月1日,最后一批师生到达北满根据地佳木斯市。学校定址于“满赤医院”,开始了新的历程。在历时3个月, 行程1500余公里的北撤中,学校的队伍不断壮大,干部、教师始终和同学同甘共苦,表现出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显示了党的干部的优秀品质和作风。青年学生们在艰苦历程中,表现出了积极向上、追求真理、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坚决跟着共产党走的革命意志,显示了一代英才的风貌。他们是先驱,是榜样,在学校创建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1946年8月,张如心所率延安大学和华北联合大学的百余名教师、干部胜利地到达哈尔滨市,加入了东北大学的行列,壮大了东北大学的力量,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实力雄厚的教师、干部队伍。党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先后担任学校副校长、校长。在党的领导下,东北大学继承和发扬延安大学的办学经验和革命传统,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构建毛泽东同志指示的“新型东北大学”,为解放区建设和全国解放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
1948年7月,东北局决定将东北大学迁往吉林市,与党在吉林市创建的吉林大学合并,定名为东北大学。1949年2月,长春大学、沈阳东北大学、长白师范学院文、理、法三个学院及先修班教职员与学生,全部合并到东北大学。1949年7月,学校由吉林市迁到长春市。
1950年4月, 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易名为东北师范大学,隶属教育部,成为一所以培养新型的中学师资为目标的高等师范院校。1952年,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成仿吾到该校担任党委书记兼校长。成老到校后, 带领全校干部 、教师实行正规化办学, 狠抓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 加强科学研究的领导和管理, 充实教师队伍,弘扬延安精神, 使学校有了长足的发展, 成为当时我国最有影响和最具发展实力的师范大学之一。
1958年,东北师范大学下放归吉林省领导,同年10月学校更名为吉林师范大学。十年动乱期间,学校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但富于革命传统的广大师生在动乱中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学校后来的发展保存了力量。
197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 学校重新划归教育部领导。1980年8月, 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了“东北师范大学”的校名,一个蓬勃发展的师大在高等师范教育的沃土又开始了新的耕耘。
目前东北师范大学设有教育科学学院、政法学院、商学院、经济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 美术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体育学院、传媒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9个院系,逐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以生命科学、历史学和汉语言文学等为代表的、在我国学术界有较高地位的优长学科,成为一所以培养优秀中学师资为优长的高等学府。
东北师范大学传承、 弘扬的是老一代革命家所积淀的光荣的革命传统, 践行的教育理念是“ 尊重的教育 ”。建校至今,共培养了15万名优秀中学教师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东北师范大学以卓越的人才培养质量、良好的学术水平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蜚声海内外,成为有志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青年学子追求和向往的地方。
东北师范大学学生课余活动丰富多彩,经过多年培育,形成了精品化、系列化、学院专业特色化的校院两级校园文化格局,其中“双百论坛”学术报告、“挑战杯”科技竞赛、“文明修身”道德发展、“炫亮东师”原创艺术、“激情年华”精品展示、学院专业素质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2007年1月,学校成功承办了第六届亚冬会开幕式文艺演出,这是国内首次由一所大学承办国际性体育赛事开幕式的文艺演出。东北师范大学学子在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喜获特等奖,实现了吉林省在这一奖项上20年来零的突破;在被誉为“中国青少年科技类最高奖”的“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选中,东北师范大学学子连续两届榜上有名;东北师范大学红烛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也具有全国性影响,红烛志愿者协会先后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
学校注重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已经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 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 2000年以来学校聘请了长期外籍专家学者300余人来校授课,先后聘请了以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为代表的80余名外籍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每年派出近百名教师出国访学、进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近年来,举办了30多个国际性和区域性学术会议,开展了多项重大合作研究,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发展,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和国际知名度。学校分别在韩国东亚大学、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建立了孔子学院。
世纪交替,百年更迭, 东北师范大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96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1999年,学校顺利完成新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与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00年,启动净月校区建设,进一 步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同年,学校被批准试办研究生院,成为全国53所拥有研究生院的高等院校之一,实现了东北师大几代人的夙愿和梦想。
1996年,江泽民总书记为东北师范大学题词: “办好师范教育,培养优秀教师,提高民族素质”,这是党和人民对东北师范大学的拳拳重托和殷殷厚望。 跻身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师范大学行列, 以研究型、 综合性的姿态跨入崭新的21世纪已经成为今天全体东北师大人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师大精神, 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师大人, 为创造东北师范大学更加辉煌的未来,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不断拼搏,不断奋进。
2007年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吉林省委书记王珉,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王儒林的陪同下来到东北师范大学,和同学们热烈讨论起师范教育问题,并首次就免费师范生教育问题和同学们交换意见。温家宝总理来校视察,鼓舞着全校师生员工更加满怀信心地走强校之路、特色之路、开放之路,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2007年5月,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东北师范大学担负起了首届免费师范生教育的重任,东北师范大学将继续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1946年,东北大学新生在哈尔滨市的东大办事处门前集合赴佳木斯。
1947年5月9日深夜,东北大学学生、刁翎县土改工作团团员李雷,被土匪杀害。中共刁翎县委为他修建了烈士墓。
1947年5月12日,东北大学学生张建堂在参加土改时,同土匪激战中光荣牺牲。中共刁翎县委为他修建了烈士墓,并将刁翎村改名为建堂村。
1947年,东北大学学生在佳木斯过着艰苦的生活。
1948年4月,东北大学宣传队为群众演剧。
1948年4月,东北大学师生300余人下乡参加土地改革。1948年5月,东北大学学生绘制的解放战争发展形势图,竖立在校门口。
1949年3月,东北大学学生刘自然率东北学生代表团出席第十四届全国学生代表大会。
1949年10月1日,东北大学师生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
1949年11月6日,东北大学青年团、教工会、学生会召开庆祝党公开大会。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专业设置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学校2004年获批成立研究生院,学科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校现有22个学院,59个本科专业,204个硕士学位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51个博士学位点,设有研究生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哲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物理学等1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应用经济学、数学、化学、生物学和地理学、 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环境科学与工程、理论经济学等12个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博士点,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体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工程硕士、翻译硕士、艺术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等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同时招收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有教育学原理、世界史、细胞生物学、生态学、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全球视野下的亚欧美文明及其互动关系,真核生物基本生命活动和人类疾病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我国东北草地、湿地生态过程、功能及修复技术基础,东北地区人地关系的时空过程研究及其成果应用,多酸及光发射材料与应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重大问题,问题驱动下的应用统计学等8个“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1个“十二五” 吉林省一级学科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历史、中文、生物等3个学科是国家文科、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我学科点覆盖了除军事学和医学以外的11个学科门类,形成了综合性学科格局。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学改革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学校以科学研究为强校之本,不断推动科学研究向高水平、有特色方向发展。2006年至2010年底,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40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5亿余元。目前人文社科领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清史工程项目等115项,自然科学领域承担国家“863”和“973”计划项目、教育部和科技部重大项目96项。2006年以来,cssci论文3700余篇,sci论文数2000余篇,2009年sci论文被引用次数在全国高校排名第20位。2001年以来,人文社科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50项,其中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5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自然科学获省部级奖励共54项,其中部级奖励17项,省级奖励37项。同时,学校与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多所大学合作,通过“3+1”或“2+2”培养模式,培养中国某些短缺专业的人才。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发展特色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学校以科学研究为强校之本,不断推动科学研究向高水平、有特色方向发展。2006年至2010年底,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10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5亿余元。目前人文社科领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清史工程项目等115项,自然科学领域承担国家“863”和“973”计划项目、教育部和科技部重大项目96项。2006年以来,cssci论文3700余篇,sci论文数2000余篇,2009年sci论文被引用次数在全国高校排名第20位。2001年以来,人文社科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50项,其中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5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自然科学获省部级奖励共54项,其中部级奖励17项,省级奖励37项。世界文明比较、基础教育重大问题、草地生态研究、细胞遗传学等特色研究领域逐渐形成。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荣誉成就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形成了以生命科学、生态学、教育学、历史学等为代表的、在中国学术界有较高地位的优长学科。细胞遗传学、草地生态学、应用数学、多酸化学、功能材料学、环境科学、世界上古、中古史专业已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上有影响的地位。世界文明比较、基础教育重大问题、草地生态、细胞遗传等优势领域的研究都有可喜的进展,并逐渐形成了信息化 东北、材料科学等新的研究领域。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学院简介.东北师范大学[引用日期2013-10-04]
2.师资队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09-18[引用日期2013-03-01]。。。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院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