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毕业证样本及介绍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图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创建于1980年,承担外国留学生的教学任务,给来自日本、俄罗斯、韩国、美国等国家的280多名留学生讲授汉语、书法等课程,取得了良好效果。 全系开设有类 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理工类。中文系历来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结合洛阳文化特色及文化资源,设立了极富地方文化特色的河洛文化与文献研究所,着重对中国语言学史文献、文学史文献、地方文献、地方文化等进行研究。我系承担并完成的国家、省、市、科研课题达100多项;主编、参编各类教材28部;出版个人专著37部;发表科研论文400多篇,形成了一支富有特色、成果丰硕的科研队伍,为中文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文系加强党组织建设,成立中文系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并认真组织各种形式的政治学习和党内民主生活会,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学生的民主决策、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作用。在党员发展、教育、管理上,严格把关,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1]
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教研成果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中文系历来重视学生活动,尤其是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系学生工作以系团总支和学生会为主体,以学生社团为依托,注重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参与社会能力的培养。在2006——2008年河南省“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在校级各类文体活动中亦成绩斐然,曾荣获“校园杯”男子足球比赛第三名、“一二九”系列活动辩论赛冠军多项荣誉。中文系注重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先后在2008级军训中获得五项奖励并名列全校总分第一,系团总支获得全校“五四红旗团总支”等荣誉称号。[1]
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专业设置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
(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有较强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在新闻、出版、文化、教育部门、科研机构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出版、创作、评论、教学、研究、宣传、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汉字学概论、文化产业概论、美学、基础写作、公文写作、文案写作、演讲与口才、英语、书法、办公自动化、电脑速录等。
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新闻、出版、文化、教育部门、科研机构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出版、创作、评论、教学、研究、宣传、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2]
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新闻学
(本科,学制四年)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广告部门从事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专业课有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广播新闻学、电视新闻学、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学等;基础课有新闻事业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外国文学等;选修课有马列新闻著作选读、中外新闻作品分析、当代新闻现象研究、专业新闻报道、新闻节目主持等。实践课有摄影摄像操作技巧知识、电脑速录等。
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全国各级新闻媒体、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出版部门、网络行业等单位从事新闻采访、写作、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新闻制作、摄影、新闻管理、网络出版、行政宣传部门和企事业管理等相关工作。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2]
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文秘
(专科,学制三年)
培养掌握现代文秘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文秘人才。
主要课程:秘书学、公共关系、公文写作、文书与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公关礼仪、商务谈判技巧、市场营销、现代管理学、西方经济学、社会心理学、演讲与口才、统计与调查、广告设计、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外名作欣赏、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书法、摄影、形体训练、汽车驾驶等。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工作,以为可以在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宣传工作。[2]
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现任领导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苑成存
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1983年毕业于佳木斯师专;199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获逻辑学专业硕士学位。近些年发表论文中有6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编并参与编写了3部教材。承担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1项,承担河南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2005年入选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研究方向:逻辑思维方法论[3]
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王彩琴
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1986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9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2001年度洛阳市社会科学研究先进工作者;2006年度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洛阳理工学院“教学名师”;洛阳理工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独著《扬雄<方言>;用字研究》、参编了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扬雄方言校释汇证》、主编有《公共关系概论》、《写作与口才》教材。近些年来,在《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州学刊》、《河南社会科学》、《河南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省政府招标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重点项目等十余项。其中,2009年参与的《汉语方言用字规范》和《扬雄方言校释汇证》分别获得教育部社科一等奖和王力语言学一等奖;专著《扬雄<方言>;用字研究》获得2011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特等奖。[3]
研究方向:古代汉语、文字学、训诂学
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张姝
中共党员,馆员,现任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1996年毕业于河南教育学院历史系,本科学历。先后担任过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办公室机要科科长、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办公室综合科科长、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自动化系党总支副书记等职务。2008/2009、2011/2012年度两次获得“优秀共产党
员”称号,2010年被评为“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2011年度获得“巾帼建功”先进个人,2012年荣获校级优秀教师称号,2008年、2010年年终考核优秀。
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3]
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涂承日
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副主任,教授,1984年毕业于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1至1992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进修研究生课程。全国科技写作学会会员;河南省写作学会会员。在《学术交流》、《郑州大学学报》、《学术探索》、《中州学刊》、《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河南大学学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甘肃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或参与编写过3部教材;主持过市厅级科研项目十余项,获得市级科研成果奖5项;2004年的《古典诗歌创作“以无为有”的三种审美范型》、2005年的《略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以“理”入诗》、2007年的《“无迹而神”的审美研究——“无迹而神”与佛教思想的契合》年和2008年所发表的《道家思想与“无迹而神”的诗学精神》均获得了河南省教育厅社科优秀成果。多次获得学校教学质量检查优秀奖,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2005年和2007年被评为洛阳市社会科学研究先进工作者。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诗学。[3]
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刘保亮
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199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入选河南省高校科技(人文社科类)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近些年来在《小说评论》、《宁夏社会科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当代文坛》、《江淮论坛》、《学术论坛》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仰仗河洛土地文化:阎连科小说论》、《河洛文化视野下当代河南文学的乡土风骚》(省社科规划办资助出版),主编参编教材2部;主持省社科规划项目《河洛文化与新时期河南乡土文学》、《三农问题视域下当代河南文学的乡土叙事研究》等省级项目4项。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地域文化与文学[3]
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机构设置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党总支 | ||||
苑成存 | 丁慧灵 | 耿志强 | 闫丽环 | 蒋志琳 |
丁慧灵 | ||||
办公室 | ||||
王彩琴 | 扈耕田 | 贺玉萍 | 宋慧勋 | 梁 明 |
党总支 | ||||
苑成存 | 张 姝 | 耿志强 | 闫丽环 | 蒋志琳 |
李 勉 | 丁慧灵 | |||
秘书教研室 | ||||
张留见 | 李馥明 | 刘迅霞 | 闻 兵 | |
语言学教研室 | ||||
付素娥 | 王素霞 | 张 虹 | 张玲玲 | 孙荣耒 |
刘余力 | ||||
古代文学教研室 | ||||
涂承日 | 刘巧莉 | 夏云 | 张丽娜 | |
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 ||||
孔秋叶 | 刘保亮 | 温泉 | 徐红妍 | |
外国文学教研室 | ||||
赵雪莹 | 张桂霞 | 张 云 | 潘 敏 | |
新闻教研室 | ||||
霍华民 | 姜伊昌 | 李 馨 | 刘 琳 | 王冬梅 |
王 秋 | 杨 筝 | |||
公共语文教研室 | ||||
尚伟芳 | 曹颂今 | 余 艳 | 张 铭 | 贾小明[4] |
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科研基地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河洛文学与方言研究中心
河洛文学与方言研究中心是洛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洛文学与方言研究中心成立于2011年3月,是以洛阳理工学院为依托,整合院内外人文社科力量和资源而组建的洛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洛阳理工学院有着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础,积累了丰厚的成果和优良的学术传统,我校河洛文学与河洛方言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是历史较长的学科门类之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不仅积累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也形成了优良的学术传统。河洛文学与方言研究中心旨在立足于洛阳地缘文化优势,结合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需要,围绕河洛文化对河洛文学、河洛方言、河洛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努力为洛阳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与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理论服务与智力支持。河洛文学与方言研究中心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为支撑,以研究团队为核心,以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初步形成一支学历层次、职称层次、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较为合理的、在该学术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学术队伍。中心现有成员22人,其中教授5人,博士9人,学术经验丰富,具有前沿视野。本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按照河洛文学、河洛方言、河洛出土与传世文献三个方向分别成立研究所。河洛文学与方言研究中心,研究方向明确,学术队伍稳定,具有一定的优势与特色。今后,在市社科联与学院的领导和支持下,相信研究中心一定能够再上新台阶,出一流精品,出拔尖人才,早日建设成为洛阳一流、省内知名的人文社科研究基地。[5]
本研究方向立足于河洛地域文学,从河洛文化研究学术地位突出,是1990年代以来国家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2006年2月“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在北京的成立,以国家级学会迈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河洛文化研究以先后在郑州、洛阳、安阳以及在广州召开的九届国际河洛文化研讨会为标志,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研究不够全面和均衡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对河洛文学的研究十分薄弱。而河洛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中国的一部文学史,如果除开河洛地区,那就黯然失色”(戴逸语)。如何以地域文化为视阈,以文献资料为依托,勾勒河洛文学的发生学原理和演进线索,研究河洛文学的山水自然和人文精神、历史景观和现实生活、生命意识和心理结构、民俗风情和文化基因等地域文化特征,既是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现实课题,也是一片有待开垦的学术沃土。[5]
河洛文学研究,对于总结、提炼、升华河洛文学精神,确立其在全国的重要学术地位,塑造洛阳文化强市和河南文化大省形象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文化全球化既突显又消解着地域文学,地域文学研究在当下被赋予时代的民族的色彩,这使河洛文学研究不仅可以绘制完形当代中国地域文学地图,而且也具有保护更多的民族文学生态的现实意义。同时,以河洛地域文化为视阈研究河洛文学,运用文化地理学开掘相对一致的生存经验、审美意识、主题思维、民俗风情及文学风格等,不仅能够揭示其河洛文学成因和主体精神图象,而且有可能在文学价值评价上取得新进展,在民族性与现代性建设中重铸其全球化语境里的生命活力,为提高我市和我省的知名度、推进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学术发展作出新贡献。[5]
河南古都文化研究中心
洛阳理工学院河南古都文化研究中心是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培育基地。
河南古都文化研究中心最初成立于2009年6月,而中心成员对古都文化的研究则可以上溯至1990年代。随着洛阳古都文物的保护与开发,随着洛阳文化名城的“旅游强市”,作为地方高校,中心成员怀着地域情感以各自的学术视角展开对古都洛阳的多元研究。新世纪以来,随着河洛文化研究的方兴未艾,特别是2006年2月“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的在京成立,中心成员积极参加各届年会,提交河洛文化研究成果,并从中感受到古都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河洛文学与方言研究中心”是洛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依托这一研究基地,中心研究的队伍开始聚集形成,并在富有成效的研究过程中,立足洛阳,放眼省内其他三大古都,在文化比较视域中发现了我省古都文化的研究价值。通过锻造学术队伍,凝练学科方向,在已有研究的坚实基础之上,河南古都文化研究中心顺利成立,并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6]
河南古都文化研究中心,立足洛阳地缘优势,以突出地方特色研究为原则,以科研资源优化配置、学科结构调整为重点,整合利用洛阳理工学院研究资源和科研队伍,并积极有效的吸纳社会资源、科研力量,组建校级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具有比较坚实的研究基础,形成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位结构均比较合理的学术队伍,其主要研究方向已在省内有影响、市内居前列,具有一定的优势与特色。[6]
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有三个:古都语言研究、古都历史研究、古都文学研究。古都语言研究所,结合中原崛起过程当中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内涵以及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传播学等相关理论,对河南古都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系统研究。将对河南古都语言文化进行归类,分析其特点与价值,探讨其在中原地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保护与利用的方法与途径,并加强古都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为新时期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建设做出贡献。古都历史研究所,以古都洛阳作为重点,兼顾郑州、开封、安阳等其它古都,结合青铜器铭文、古文献等资料,研究古都的位置、规模、结构布局等问题,挖掘并揭示古都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古都文学研究所,从地域、文化、文学之间的共生互创关系入手,以统治王权为核心视点,沿着“古”“今”贯通、整体与个案结合的理路,以河南古都特别是洛阳千年帝都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文化人类学、文化空间等理论,在古都文化场域中分析与呈现河南古都文学的生成、发展、演变。同时,围绕河南古都文化与古都文学的权力书写、中原古都文化与中原理学及理学文学、古都佛道文化与文学、古都战乱与河南文学的苦难叙事、洛阳帝都文化景观的文学记忆等,开展专题研究,推动城市文化与文学研究向深层次发展。河南古都研究中心以王彩琴、董延寿为首的十几位专家,承担完成省级项目20余项,完成著作6部,发表论文80余篇,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6]
本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按照古都语言研究、古都历史研究、古都文学研究三个方向分别成立研究所,其负责人由中心主任聘任,全面负责相应方向研究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研究所根据课题任务建立学术团队,成员实行动态管理。中心成立学术委员会,研究确定年度重点支持项目。成立中心办公室和资料室,为基地研究提供服务。
今后,河南古都文化研究中心将按照《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规划及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积极进行多层次的对外交流活动,全面收集、整理研究古都文化有关文献,加大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力度,以优异的研究成果力争把河南古都文化研究中心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基地。[6]
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
洛阳理工学院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于2008年6月,重组于2011年6月,而中心成员对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则可以上溯至1990年代。随着洛阳文化名城建设与“旅游强市”战略的实施,作为地方高校,中心成员怀着地域情感以各自的学术视角展开对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研究,并从中感受到洛阳地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是学院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依托这一基地,研究队伍开始聚集形成,并围绕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富有成效的研究。通过近几年来的锻造学术队伍,凝练学科方向,在已有研究的坚实基础之上,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7]
洛阳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立足于洛阳地缘优势,以突出地方特色研究为原则,以科研资源优化配置和学科结构调整为重点,整合利用洛阳理工学院的研究资源和科研队伍,并积极有效的吸纳社会资源和科研力量,组建校级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经多年发展,已具有比较坚实的研究基础,形成了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位结构均比较合理的学术队伍,其主要研究方向已在省内有影响、市内居前列,具有一定的优势与特色。[7]
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有三个:洛阳石窟文化研究、洛阳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洛阳驿站文化研究。洛阳石窟文化研究方向,结合地域文献以及考古、雕塑、佛教、美术、文献、文学、音乐等多学科相关理论,对洛阳及其周边地区的石窟遗存做调研考察,对洛阳石窟文化资源现状、洛阳石窟文化历史演变与个性特征、洛阳石窟文化的保护措施、洛阳石窟文化旅游开发、与国内敦煌、大同等地区相比存在的差距与优势等问题展开深入系统地研究。洛阳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向,运用历史资料与实地普查等方式,挖掘、鉴定、确认洛阳市潜藏的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立体全面记录、整理汇总,揭示出洛阳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原地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洛阳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模式,加快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步伐,推动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洛阳驿站文化研究方向,立足地缘优势与个性特色,充分利用洛阳源远流长的驿站历史文化资源,在把握第一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求洛阳地域驿站文化的形态、演变与当代的保护、新生。通过收集、整理,全面深入地研究洛阳驿站的相关文物、文献,从特定视角呈现河洛文化的风貌,并通过与周南驿文化酒店的深度合作,宣传洛阳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产业的“旗舰”,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7]
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研究团队为核心,以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初步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职称层次、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较为合理的、在该学术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学术队伍。中心现有成员25人,其中教授10人,博士10人,学术经验丰富,具有前沿视野。[7]
本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按照洛阳石窟文化研究、洛阳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洛阳驿站文化研究三个方向分别成立研究所。
今后,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将以申报洛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契机和动力,全面收集、整理研究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文献,积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力争早日把研究中心建设成为洛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系部概况.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2011-11-07[引用日期2013-12-02]
2.专业设置.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2011-7-13[引用日期2013-12-02]
3.现任领导.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2011-07-13[引用日期2013-12-02]
4.机构设置.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2011-06-08[引用日期2013-12-02]
5.河洛文学与方言研究中心简介.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2011-7-28[引用日期2013-12-02]
6.河南古都文化研究中心简介.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2011-05-06[引用日期2013-12-02]
7.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简介.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2011-7-13[引用日期2013-12-02]。。。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专业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