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证样本_大学毕业证_高中/中专-毕业证大全

因为有缘我们才相聚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

▂▃▅▇ 主页 > 毕业证样本图 > 学校名称 > 正文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毕业证样本及介绍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历届毕业证样本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英语学院于2001年院 长

张剑[1]

院 训

知周中外,道济天下

学院性质

二级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英语学院以全人教育、跨文化取向、创造性学习和跨学科课程设置为特色。本科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的英语语言文学和翻译学功底、宽广的人文社科知识和出色的学习、思维、创造、合作与领导能力的国际型、通识型优秀人才。毕业生在外交、外事、国际经贸、对外文化交流、国际传播、英语教育等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研究生教育包括英语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翻译学、美国研究、英国研究、澳大利亚研究、加拿大研究和爱尔兰研究等方向,重视系统的专业知识传授和严格的研究方法训练。课程设置旨在夯实英语功底,拓展学术视野,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独立研究能力和开拓精神的高级外语专门人才。毕业生在外交、对外传播、国际文化交流、国际经贸和英语教育具有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英语学院重视对外合作和交流,与英、美、澳、加、新等国的10多所重点大学和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建立了本科生、研究生短期留学和国外夏令营学习机制,并推出了本、硕、博三层次的对外合作办学;吸纳外国留学生攻读学位,与中国学生同堂学习,实现教育的国际化。

英语学院以“知周中外,道济天下”为院训,以“人文教育、跨学科课程设置、融合式英语习得、跨文化能力培养和创造性学习”为办学理念,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英语语言文学和翻译专业,为国家培养国际型、通识型精英人才。[1]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专业简介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7]学科是原国家教委于1988年批准的全国第一批高校重点学科点之一(同一学科点全国仅批准了北外和北大2个)。2001年再次被评为重点学科。本学科点是“九五”期间教育部批复预审的“211工程”学校中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教育部2000年批准在北外建立的全国唯一的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英语语言文学是北外实力最雄厚的学科,曾拥有王佐良、许国璋、周珏良等一大批著名学者,他们不仅在英语系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英语教学与科研队伍,而且组建了外国文学研究所和外国语言研究所,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等权威学术期刊,奠定了本学科享誉国内外的学术地位。80年代初国家教委批准建立的英语语言文学第一批八个博士点中就有北外一个;80年代末国家教委批准建立的第一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其中一个就设在北外。

继老一辈学者之后,北外又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学者,包括胡文仲、钱青、张中载、吴冰、何其莘、梅仁毅、刘润清、吴一安、文秋芳、庄绎传等,以及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这批优秀学者的崛起,使本学科的学术研究在国内始终保持一流水平并得到长足发展。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与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 秀教学科研人员,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和全国各外语院系的学术带头人,此外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外交官、媒体精英和翻译人才。

本学科一直是国务院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全国高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外语教材编审委员会、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英语专业委员会、全国英国文学学会、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全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和澳大利亚研究会等重要学术机构主要负责人所在单位。200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北外新增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点。可以说,北外在英语语言文学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1]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翻译专业

翻译系成立于2007年,但其翻译教学回溯至1950年代的英语系,老一辈教授周珏良、庄绎传等曾翻译了《毛泽东选集》和《邓小平文选》等国家级重要文献。王佐良教授有英国诗歌翻译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丁往道教授的《搜神记》是中国文化经典翻译的炉火纯青的力作。张载良、王若瑾等教授则是享誉全国的老一辈口译专家,前者曾任联合国驻日内瓦中国首席翻译,后者是联合国口译处中文组前组长。

翻译系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既有获得联合国会议口译一级译员认证的实战型人才,又有获得翻译研究博士学位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才。2001年,翻译系曾承担北京申办2008奥运会所有重要文件的翻译工作,为成功申奥立下汗马功劳。

翻译系本科教育为四年,在一、二年级,学生必须修读英语系的核心技能课程,继续雕琢英语的听说读写基本功;同时修读基础国情课程,增进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了解。此外,还必须通过独立中文读写,提高母语修养。从二年级开始,学生接受口笔译的基础训练;在三四年级,除了每周4小时的专题笔译和各种形式的口译高强度训练,还需要修读以英文讲授的英语文学、英语语言学、英美社会和文化、国际政治与经济等领域的选修课程,以及各种翻译专业课程,以拓宽知识面、提升学科意识和从业潜力。

翻译系的本科生在完成本专业学习的情况下,还可以辅修国际关系、国际经贸和法律等专业的辅修课程或双学位。

翻译系硕士教育包括型学术硕士学位(翻译学)和应用型职业翻译硕士学位(mti),以及翻译学博士学位。

翻译系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和中国外文局建立实习基地,组织学生直接参与或观摩各种口笔译实践活动,学生毕业之前将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定数量的翻译作品。

翻译系聘请了知名的翻译家、成功的口译译员和高校翻译研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定期举行“翻译论坛”,为学生提供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对话精英的平台与机会。[1]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研究中心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我院现有11个研究中心,主要从事研究生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等工作,并有相当数量的国内外访问学者和博士后在各中心从事研究工作。[8]

英美文学研究中心
语言学研究中心
翻译研究中心
mti中心(笔译方向)
美国研究中心
加拿大研究中心(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培育基地)
英国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
爱尔兰研究中心
澳大利亚研究中心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心
跨文化研究中心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学院名流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我院自建系伊始,就有一批学贯中西、德高望重的大学者和老专家,他们潜心教研,躬身垂范在我国英语学界产生过重要影响,为我国外语教育和外交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9]现将其中一些作简要介绍,以示尊敬或纪念。

许国璋(1915-1995), 男, 汉族,浙江海宁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许老于上世纪40年代相继毕业于清华大学、牛津大学。

许国璋教授

许国璋教授是我国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他在近半个世纪的教育生涯中,呕心沥血,孜孜不倦, 将毕生心血倾注在英语教育和语言研究事业上,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积极倡导外语教学的改革,对我国外语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珍惜人才,教书育人,严谨治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为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许国璋先生先后担任过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主任,外国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外语教学与研究》杂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副主编等职,曾获国家教委和北京市高教哲学社会科学优 秀成果奖。教材和论文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于199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0]

王佐良(1916-1995),男,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佐良教授于上世纪40年代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牛津大学,他是我国著名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作家,翻译家,散文家。

王佐良教授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为新中国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所做出巨大的贡献。王佐良教授曾历任英语系主任、副院长、顾问、文研所所长、院学位委员会主席、《外国文学》主编,兼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莎士比亚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理事等多种职务。著有大量学术论著、散文、游记、序跋、书评、剧评和读书随感。在中英和英中翻译两方面都有突出成就,参加了《毛泽东选集》(1-4卷)英译工作。此外还主编了多种学术书刊,如《英美文学活页文选》、《美国短篇小说选》、《文苑》等。多部著作获奖。于199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1]

周珏良(1916.3-1992.10),男,汉族,安徽东至人,出生于天津,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东至人。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48年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英语系研究院。

周珏良教授

历任清华大学外文系讲师,外交部翻译室副主任,北京外语学院英语系教授。英译作品《毛泽东选集》(合译)、《周恩来选集》(合译)、《毛泽东诗词》(合译)等。[12]周珏良先生是我国英语界著名教授、学者,在英美文学、中西比较文学、翻译和中国文化方面深有研究,尤其在中西文论的研究方面卓有建树。曾担任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他学识渊博,语言功底深 厚,曾参加过《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周恩来选集》上卷和《毛泽东诗词》等英译本的定稿工作。曾给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翻 译,多次在重大的国际、国内会议上担任同声传译工作。于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3]

伊莎白·柯鲁克(1915--)加拿大人,著名国际友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教授、教育家、新中国英语教学园地的拓荒人,

温总理接见伊莎白教授

我校著名外国老专家,多次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伊莎白教授1915年出生于中国成都一个加拿大传教士家庭,伊莎白的童年和少女时代,有一半光阴在中国度过。成年后,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专攻心理学,1938年获硕士学位;随后,她回成都探望双亲,并且深入中国西部农村开展调查。20个世纪30年代伊莎白教授从加拿大返回中国,开始在中国进行社会调查,亲历了中国农村的生活,见证了在中国革命时期,中国农村的历史变革,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期,最后留在中国,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为中国培养外语人才,将毕生献给了中国的革命和教育事业。[14]

薄冰(1921.12—2013.8),山西应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英语教育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1947年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外国语文系,长期从事英语语法的教学与研究,鲜有学英语而不知薄冰先生者。

薄冰教授

《英语语法手册》、《薄冰英语语法》、《英语时态》……半个世纪以来,他的英语语法专著成为畅销书,累计销量均达数百万册,影响了几代人的英语学习,“他写了我们人生第一本语法书”,这是很多学子的共同记忆。一家台湾出版机构赞誉薄冰为“5亿人口的英文老师,60 年来影响中国语言学习的十大人物之一”。厚往而薄来,只留一片冰心。作别怀念他的亲人、朋友、学子,薄公还是走了。著名语言学家、英语语法学家、英语教育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薄冰于2013 年8月17日辞世,留下了他的57 部著作,曾经也将继惠及莘莘学子。经常译介国外传媒动态的北外教授展江说,自己最初的英文底子,就是靠手抄1975年版的《英语语法手册》打下的。一位与薄冰做过多年同事的老教授说,薄冰做学问非常认真,他作为英语语法界的泰斗,还是把精力主要放在对语法教学的研究上,这点堪为楷模。[15]

胡文仲(1935--), 天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51年初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习。

胡文仲教授

1954年本科毕业。毕业后留校在翻译班及师资班进修。自1957年起在英语系任教。1979─81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进修,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在英语系继续任教,并任副系主任。1982年被评为副教授。1984年任教授,同年被任命为北京外国语学院副院长。1987年任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主编及《中国英语教学》双主编之一。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 会长;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会长;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会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等职。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和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澳大利亚文学研究。[16]

学院地址

地址: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东院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学院概况.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引用日期2015-07-26]

2.教育部新一届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我校举行成立大会.凤凰网[引用日期2015-07-26]

3.北京外国语大学.百度[引用日期2015-07-26]

4.北外女生“阴道自白”,一夜走红.揭阳新闻网[引用日期2013-11-08]

5.专业学位介绍

6.我校三学科入选2015年“qs全球学科排名榜”前400名.北外新闻网[引用日期2015-07-26]

7.招生简介.广东远程教育网[引用日期2013-11-23]

8.研究中心.北外英语学院[引用日期2015-07-26]

9.学院名流.北外英语学院[引用日期2015-07-26]

10.许国璋.北外英语学院[引用日期2015-07-26]

11.王佐良.北外英语学院[引用日期2015-07-26]

12.周珏良.百度[引用日期2015-07-26]

13.周珏良.北外英语学院[引用日期2015-07-26]

14.伊莎白.百度[引用日期2015-07-26]

15.薄冰.北外英语学院[引用日期2015-07-26]

16.胡文仲.百度[引用日期2015-07-26]

展开全部收起。。。

相信自己能做到比努力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