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毕业证样本图片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图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由近代力学系、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组成,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二级学院。本科专业
5个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2个
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个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2个
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3个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1个
二级学科2个
院系设置
近代力学系、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安全科学与工程系。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1958年,钱学森院士创建力学和力学工程系。
1961年,力学和力学工程系更名为近代力学系。
文化大革命前,近代力学系已开始招收研究生。
1992年,近代力学系更名为力学和机械工程系。[2]
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
1958年,吴仲华院士创建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
1960年,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更名为工程热物理系。
1961年,工程热物理系与力学和力学工程系合并成立近代力学系。
1983年,恢复工程热物理系。
1992年,工程热物理系更名为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2]
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时成立机电工程教研室的机械教研组。
1963年,机械教研组并入近代力学系。
1978年,在近代力学系基础教研室的基础上创建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合并建院
1998年,由当时的力学和机械工程系、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以及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
科学和能源工程系组成,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
2001年,按钱学森先生的倡导成立中国科学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属工程科学学院。
2007年,学院恢复成立近代力学系。
2004年,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系,挂靠在工程科学学院。[2]
2012年,学院获批成立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办学条件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院系专业
据2018年1月学院官网显示,工程科学学院设有4个系、5个本科专业。
系名称 | 专业名称 |
近代力学系 | 理论与应用力学 |
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 |
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安全科学与工程系 | 安全科学工程[1]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学科建设
据2018年1月学院官网显示,工程科学学院拥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12个、专业硕士领域1个,其中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省重点学科3个。[1]
学科类别 | 学科名称 | |
博士后流动站 | 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 | 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仪器科学与技术 | |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 | 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工程力学、 生物工程力学、材料力学与设计、微系统力学、工程安全与防护技术 | |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 | 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工程力学、 生物工程力学、材料力学与设计、微系统力学、工程安全与防护技术 | |
专业硕士领域 | 工程硕士(仪器仪表工程) | |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 力学 | |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 流体力学、固体力学 | |
省重点学科 | 工程热物理、精密仪器及机械等[1][4-6]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据2018年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1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省级精品课程;工程科学学院教学实验中心有材料力学实验室、电工基础实验室、力学基础实验室、机械测控实验室、热科学基础实验室、工程科学学院计算机开放中心、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等七个院级教学实验室。[7]
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力学[1]
省级精品课程:计算力学基础[8]
开办英才班
在中国科学院“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指导下,工程科学学院先后与力学所成立了“钱学森力学英才班”、与工程热物理所成立了“吴仲华英才班”、与安徽光机所成立了“精密光机电与环境科技英才班”。[2]
教学成果
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产学研与火灾安全交叉学科建设相结合,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2001年)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火灾安全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的探与实践》(1997年)[9]
优秀毕业生
据2018年1月学院官网显示,毕业于六十和七十年代的本科生主要进入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国防尖端部门和国家主要的产业和事业部门,并成为这些单位的骨干、学术或技术带头人或领导人,为国防尖端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八十年代以后毕业的本科生中,有70%以上进入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机构深造,其余直接参加工作,他们均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甚至国内外有影响的人物。
工程科学学院毕业的学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有白以龙、王自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吴有生、杨秀敏、徐建中、杜善义、范维澄。[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师资力量
据2018年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共有教职工146人,聘期制科研人员32人(其中副研18人,博后14人);有在职教授54名,副教授51人,其中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者12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9人。[1]
教育部创新团队: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团队(陆夕云)[5]
杜善义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伍小平、童秉纲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杜善义、范维澄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陆夕云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陆夕云、何陵辉、龚兴龙、丁航、吴恒安、罗喜胜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倪勇、高鹏、姜洪源
中科院百人计划:何陵辉、禇家如、张青川、陆夕云、文鹤鸣、龚兴龙、郑津津、罗喜胜、倪勇、梁海弋、丁 航、徐晓嵘
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姜洪源、赵旸、吴东、骆天治、闫锐、zachary smith、李二强、王海龙、盛东[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国际合作
据2018年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港台地区的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研究和人才交流关系。[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学术研究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科研平台
据2018年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科学院综合利用研究示范中心、1个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校级科研机构、4个学院级科研机构。
国家重点实验室: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综合利用研究示范中心:中国科学院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研究示范中心
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校级科研机构:超精密技术研究所、高速流动与推进研究中心
学院级科研机构:工程软件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与节能研究所、低温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微系统工程中心[1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研究成果
据2018年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先后获得4项国家级科研成果奖,40余项中科院及省部委级科研成果奖;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学院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5余项(包括重点基金和杰出青年基金),国家863、973等高科技项目40余项,国家大科学工程1项,其它各类科研项目330余项。[1]
国家大科学工程:lamost的焦面光纤定位部分[1]
工程科学学院2013——2015年科研成果获奖情况[12]
2013——2015年发明以及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授权统计表[1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学术期刊
《实验力学》(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chanics)为中国科技信息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及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统计源刊、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力学类核心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期刊、维普资讯等收录。[14]
《火灾科学》杂志创办于1992,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cscd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获省优秀期刊三等奖、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优秀奖。刊登内容主要为:火灾的物理和化学过程;火灾的探测技术;火灾的防治技术;火灾统计、火险评估和系统分析;计算机在火灾科学中的应用;人和火灾的相互关系等。[1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文化传统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形象标识
学院院徽中间为工程科学学院的“工”字,利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梅花型”校
院徽
徽的基础,经过艺术加工而成。上下分别为学院中英文名称环绕。[1]
梅花:梅花是科大人勤奋刻苦、追求真知,百折不挠、永不言败和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精神品格的象征。[1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精神文化
学院使命:致力于工程科学新知识的发现和应用,培养学术领军人才及产业领袖。
学院目标:使学院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基础性、战略性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同,发明的先进技术被产业广泛应用,培养的专门人才得到社会广泛欢迎,创建世界一流工学院。
学院发展战略:依托科大综合学科优势及广泛的国际影响,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需求,聚焦未来尖端新技术的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实现学科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学院领导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职称 | |
院长 | 杜善义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执行院长 | 陆夕云 | 教授 | |
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 刘明侯 | 教授 | |
副院长 | 吴恒安 | 教授 | |
倪勇 | 教授 | ||
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律检查委员 | 赵钢 | -----[17]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历任领导
1958年至1978年,钱学森院士任力学和力学工程系主任。
1958年至1984年,吴仲华院士任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主任。
伍小平院士、崔尔杰院士先后担任过工程科学学院院长。[2]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学院概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引用日期2015-10-06]
2.历史沿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引用日期2015-10-06]
3.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历史沿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引用日期2018-01-28]
4.“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引用日期2015-10-06]
5.“力学”一级学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引用日期2018-01-28]
6.“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2015-05-25[引用日期2015-10-06]
7.院教学实验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引用日期2018-01-28]
8.近代力学系精品课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引用日期2018-01-28]
9.安全科学与工程系简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系[引用日期2018-01-28]
10.师资队伍简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引用日期2018-01-28]
11.科研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引用日期2018-01-28]
12.工程科学学院2013——2015年科研成果获奖情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引用日期2018-01-28]
13.工程科学学院2013——2015年发明以及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授权统计表.工程科学学院2013——2015年发明以及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授权统计表[引用日期2018-01-28]
14.《实验力学》简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引用日期2018-01-28]
15.《火灾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系[引用日期2018-01-28]
1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2018-01-28]
17.现任领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引用日期2015-10-06]
展开全部收起。。。1998年,由当时的力学和机械工程系、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以及热1983年,恢复工程热物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