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医药大学|毕业证|长什么样图片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毕业证样本有多处防伪标识。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贵州中医药大学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是贵州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卓越中医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贵州省重点支持建设高校。。。。贵州中医药大学建校基础
1956年4月,贵阳市中医医院创办。
1957年,贵州省中医研究所成立。
校园风光
1958年,贵阳医学院祖国医学系开办、贵州省卫生干部进修学校成立。
1960年,贵州省卫生干部进修学校、贵州省中医研究所合并成立一个党总支委员会,两单位行政上仍然独立。
1965年,原贵阳医学院祖国医学系、贵州省中医研究所、贵州省卫生干部进修学校、贵阳市中医医院合并组建贵阳中医学院。[3]
贵州中医药大学文革时期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贵阳中医学院各级党政部门相继受到冲击,整个学院处于瘫痪状态。不久,各级领导权均沦入“造反派”手中。学院领导干部有的被关进“牛棚”隔离审查;有的被揪斗,长期靠边;学院及附属医院的名老中医也分别被诬陷为“牛鬼蛇神”及“黑帮"分子。学院的各种规章制度被废除,正常的工作秩序被破坏。
1972年,根据教育部有关指示,学院恢复招生。至1976年,招收了五届中医专业工农兵学员。其中,1975年,中药专业设置,并招收了一期工农兵学员;1971年、1973年、1974年、1975年,分别举办过短期的西医学习中医的进修班。[3]
校园风光
贵州中医药大学改革开放
1978年,学院增设了中医研究班,招收工作8年以上的大专专业的中西医在职干部,1979年开始招收中医研究生。[4]
1981年,学校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
2001年,贵州省中医研究院、贵州省中药研究所合并组成贵州省中医研究院后整体并入贵阳中医学院。
2002年3月,创办于1978年的滇黔桂石油技工学校整体划归贵阳中医学院。[5-6]
2004年,学校成为贵州省重点支持建设高校。
2007年,学校被评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
2009年,学校被科技部评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优秀单位”。
2011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十一五’高校科技管理优秀团队”。
2012年,获批为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集中示范性培训基地。[7]
2015年,“卓越中医师培养计划”获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点。
2016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同年11月,通过中药学专业专业认证;12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1]
2018年12月,贵阳中医学院更名为贵州中医药大学。[2]
2019年2月,学校被评为国家节能示范单位。[8]
校园风光
贵州中医药大学办学条件
贵州中医药大学院系专业
截至2019年3月,学校设置15个直属院(部)、2所直属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中医院);开办22个本科专业,覆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6个学科门类。其中,医学门类13个、理学门类1个、管理学门类3个、工学门类3个、法学门1个、教育学门类1个。[2]
贵州中医药大学院系专业设置一览表 | ||
院(部) | 专业名称 | 学制 |
药学院 | 中药学 | 四年 |
药物制剂 | 四年 | |
制药工程 | 四年 | |
药学 | 四年 | |
中药制药 | 四年 | |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 四年 | |
生物制药 | 四年 |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四年 | |
护理学院 | 护理学 | 四年 |
针灸骨伤学院 | 中医学(骨伤特色班) | 五年 |
针灸推拿学院 | 针灸推拿学 | 五年 |
康复治疗学 | 五年 | |
第一临床医学院 | 中医学 | 五年 |
第二临床医学院 | 中西医临床医学 | 五年 |
医学检验技术 | 四年 | |
人文与管理学院 | 法学 | 四年 |
应用心理学 | 四年 | |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 四年 | |
公共事业管理 | 四年 | |
健康服务与管理 | 四年 | |
体育健康学院(体育教学部) | 运动康复 | 四年 |
信息工程学院(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中心) | 医学信息工程 | 四年[9] |
基础医学院 | ----------- | ---- |
继续教育学院 | ----------- |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 |
外语教学部 | ----------- | ---- |
研究生院 | ----------- | ---- |
苗医药学院 | ----------- | ---- |
中医养生学院 | ----------- | ----[2] |
直属附属医院 | |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州省中医院) |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 |
贵州中医药大学学科建设
重点学科
截至2019年3月,学校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32个,其中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8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培育)1个,2017年获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1个、区域一流建设学科1个。[2]
贵州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一览表 | ||
学科类别 | 学科名录 |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中药学(民族药学) |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 针灸学、中医内分泌学、中医脑病学、中医血液病学、药用植物学、 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护理学、中药药剂学、中医肛肠病学、 中药化学、民族医学(苗医学)、民族药学(苗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医络病学、中医心理学、中医预防医学、中医药英语 | |
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 | 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民族医学 | |
贵州省重点学科 | 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 |
贵州省重点学科(培育) | 中西医结合基础[10] | |
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 | 中药学 | |
贵州省区域一流建设学科 | 中医学[11] |
学位授予点
截至2019年3月,学校有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其中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个、专业硕士学位点4个。[2]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言科学、针灸推拿学、民族医学、中医老年医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西医结合心理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中药学、生药学
专业学位硕士点:临床医学、中药学、护理、公共管理[12]
校园风光
贵州中医药大学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3月,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010人,其中有高级职称者518名、硕士以上学历教师675名、硕士生导师402名,博士生导师(兼职)36名。拥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4人;全国骨伤名师2人,贵州省名中医5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4人,省管专家9人,享受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省高层次创新型“百”层次人才3人,省高层次创新型“千”层次人才16人,省“西部之光”高层次人才10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及培养对象7人;有国医大师工作室1个、国医大师工作站1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个、全国名中医工作室3个、贵州省民族民间医(药)师传承工作室1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
2017年,学校新增省级一流师资团队建设项目、一流师资团队培育项目1个、一流教学管理团队培育项目1个。[2]
类别 | 名录 | |
国医大师 | 刘尚义 | |
全国名中医 | 邱德文、丁启厚等 | |
全国骨伤名师 | 沈冯君、时光达 | |
全国优秀教师 | 肖家翔、林雅 | |
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师承专家 | 袁家玑、丁启厚、王祖雄、石恩权、李昌源、李梅村、罗克聪、俞才均、彭显光 | |
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师承专家 | 廖润泉、黄建业、龙瑞敏、刘明达、路绍祖、杨基森、吴家荣 | |
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师承专家 | 沈冯君、邱德文、刘尚义、李声岳、袁金声、徐学义、张国伦、傅汝林 | |
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 冯泳、彭玉[13] | |
贵州省教学名师 | 肖家翔、严鲁萍、彭玉、张永萍、杨卫平、林雅、刘文教、冯泳、崔瑾、许红 | |
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百”层次人才 | 张永萍 | |
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千”层次人才 | 刘育辰、梁建东、田杰、刘建辉、杨辉、肖政华、薛红、出良钊、 谷化剑、马虎、文坤明、何苇、赵然尊、俞捷、徐祖才、谢鹏[14] | |
贵州省教学团队 | 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2009) | |
针灸学教学团队(2010) | ||
中医四大经典教学团队(2011) | ||
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团队(2011) | ||
药用高分子材料学教学团队(2012)[15] | ||
贵州省一流师资团队建设项目 | 中西医结合培养模式下西医基础教学团队(2017) | |
贵州省一流师资团队培育项目 |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团队(2017) | |
贵州省一流教学管理团队培育项目 | 护理学教学管理团队(2017)[16] |
贵州中医药大学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9年3月,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1个,包括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卓越中医人才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拥有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80项,包括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示范性本科专业7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项目3个、省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2个、省级教改项目38项;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79项、省级185项;有贵州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共43项,其中教学改革重点课题14项、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4个、研究生“卓越人才”计划5项、研究生工作站5个、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5个、研究生精品课程1门、导师工作室1个、研究生科研基金课题8项。
2017年,学校新增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3个、一流专业培育项目1个、一流教学平台建设项目3个、一流课程建设项目10门、一流课程培训项目1个。[2]
贵州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名录 | ||
项目类别 | 项目名录 |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 | |
国家级卓越中医人才改革试点项目 | 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 | |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 医学类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7] | |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 针灸学、中药化学、中医药茶与养生 |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中医学、针灸推拿学、药物制剂、中西医临床医学 | |
省级特色专业 | 中医学、护理学、中西医结合 | |
省级示范性本科专业 | 护理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 | |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 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护理学 |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中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 | |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 | ||
针灸推拿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 | ||
护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4) | ||
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项目 | 卓越中药师教育培养计划 | |
创新中西医结合护理卓越人才培养 | ||
省级精品课程 | 中医诊断学、针灸治疗学、中医基础理论、药理学、生理学、 药用高分子材料学、方剂学、大学英语写作、金匮要略、 专业英语写作、中医英语、生物化学[9] | |
省级人才培养基地 | 贵州省中医学人才基地 | |
贵州省中医(民族医)高级人才培养基地 | ||
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 | “黔青杏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 | |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 | 中医学、中药学、护理学 | |
省级一流专业培育项目 | 中西医临床医学 | |
省级一流教学平台建设项目 | 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 |
针灸推拿实验教学中心 | ||
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 ||
省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 | 实验针灸学 | |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 ||
中药(民族药)的液相指纹图谱识别技术 | ||
中西医结合养生养老康复护理课程群 | ||
中医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西医基础课程群 | ||
经络腧穴学 | ||
基础护理学、中医护理学基础、护理综合技能实践课程群 | ||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 | ||
大学英语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
省级一流课程培训项目 | 苗医药专业课程群[16] |
注:上表中部分项目名录不全。
实习基地
截至2019年3月,学校拥有26所临床实习(教学)医院、12个社区医学实习基地、17个护理实习基地、54个非医类专业实习基地。[2]
教学成果
截至2019年3月,学校在近两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共获奖励12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近年获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4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全校主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282部,其中主编68部,副主编69部;近5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年均就业率均在90%以上。[2]
贵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奖名录(部分) | |||
项目名称 | 奖项级别 | 获奖时间 | |
发现式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1990年 | |
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研究 |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01年 | |
中医药膳学 | 全国多媒体软件二等奖 | 2010年 | |
《中医舌诊》多媒体课件 | 贵州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05年 | |
对医学生开设《临床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 | 贵州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08年 | |
教研室评估体系的研究及实践 | 贵州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08年 | |
“神经系统”双语教学 | 贵州省多媒体软件一等奖 | 2008年 | |
针灸学—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 贵州省多媒体软件一等奖 | 2008年 | |
生理学实验系列 | 贵州省多媒体软件一等奖 | 2009年 | |
中药化学 | 贵州省网络课程一等奖 | 2009年[17] |
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术研究
贵州中医药大学科研平台
截至2019年3月,学校拥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31个,其中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实验室(三级)2个、贵州省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共建)、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地(中心)3个、重点研究室1个;贵州省工程技术中心8个、贵州省医学临床与研究平台1个,贵州省院士工作站1个、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科技人才团队7个、市级科技人才团队6个、贵州省科普基地1个;设有10个校级研究所。[2]
平台类型 | 平台名称 | ||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贵州民族医药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实验室(三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制剂实验室 |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分析实验室 | |||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 | 贵中医一附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 | ||
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 | 贵阳综合试验站 |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地(中心)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级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 | ||
省级中药原料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 | |||
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 苗医苗药治疗慢性疼痛重点研究室 | ||
贵州省重点实验室 | 贵州省苗医药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中药生药学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工程技术中心 | 贵州中药、民族药材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工程研究中心 | ||
贵州省中药民族药炮制与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贵州省民族药经皮给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贵州省中药新制剂、新剂型研究开发中心 | |||
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中药民族药微生物发酵与生物转化工程研究中心 | |||
中药民族药新制剂、新剂型工程研究中心 | |||
贵州省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 |||
中药、民族药产地加工与炮制技术工程中心 | |||
贵州省医学临床与研究平台 | 贵州省中医药民族医药治疗慢性病临床与基础研究平台 | ||
贵州省院士工作站 | 贵州省中药民族药院士工作站 | ||
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 贵州省现代民族药(苗药)协同创新中心 | ||
贵州省苗族医学研究2011协同创新中心 | |||
贵州省科普基地 | 贵州省中药、民族药科普基地培育 | ||
贵州省数据库平台 | 成年贵州小型猪正常免疫系统基本数据库平台 | ||
贵州省教育厅实验室 | 贵州省针灸推拿学特色重点实验室 | ||
中医证候实质研究实验室 | |||
中药民族药制剂重点实验室 | |||
贵州分子生药学特色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教育厅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 | 黔产瓜蒌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 | ||
贵阳市研究平台 | 贵阳市中药医院制剂实验室 | ||
贵州民族药基础研究实验平台[18] | |||
校级研究所 | 中医基础研究所 | ||
微量元素研究所 | |||
民族医药研究所 | |||
中药研究所 | |||
中医骨伤研究所 | |||
血液病研究所 | |||
中医临床第一研究所 | |||
中医临床第二研究所 | |||
实验动物研究所 | |||
中医药信息资料研究所 |
贵州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才团队一览表 | |||
平台名称 | 级别 | 批准单位 | 时间 |
贵州省中药(民族药)新药研究开发人才团队 | 省级 | 贵州省省科技厅 | 2008 |
贵州省针灸推拿学基础与新技术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 省级 | 贵州省省科技厅 | 2010 |
贵州省中医脑病特色治疗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 省级 | 贵州省省科技厅 | 2013 |
贵州省中医风湿病特色治疗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 省级 | 贵州省省科技厅 | 2013 |
贵州省苗药特性与基础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 省级 | 贵州省省科技厅 | 2015 |
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内分泌基础与临床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 省级 | 贵州省省科技厅 | 2014 |
贵州省中医养生文化与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 省级 | 贵州省省科技厅 | 2016 |
贵州省特色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研究及应用团队 | 市级 | 贵州省教育厅 | 2013 |
中医络病学基础研究与临床新技术开发创新人才团队 | 市级 | 贵州省教育厅 | 2014 |
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中药材、民族药材破壁粉碎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 | 市级 | 贵州省教育厅 | 2015 |
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中医妇科特色治疗、应用与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 市级 | 贵州省教育厅 | 2015 |
黄连解毒汤对抗生素性大鼠肠道菌群和血清代谢产物的影响及其相关性的研究 | 市级 | 贵州省教育厅 | 2016 |
akt-mtor-p70s6k信号通路调控糖尿病脑病中aβ病理改变的研究[19] | 市级 | 贵州省教育厅 | 2016 |
贵州中医药大学研究成果
2013-2018年,学校获各类科研项目186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46项、省部级项目405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贵州省科技进步奖21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5项;获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二等奖1项;国家级学会科学技术奖10项;贵州省教育厅科技奖2项;获得专利授权114项,其中发明专利47项,实用新型专利66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出版专著214部,发表论文4438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097篇,sci论文166篇。2017年,学校国家级项目立项4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5项,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第10位。[2]
校园风光
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10月,学校图书馆馆藏图书资源总量222万余册,纸质图书112万余册,电子图书110万余册,电子期刊及数据库等数字资源达5000gb。[20]
学术期刊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创刊于1979年,设有学术探讨、专家经验、实验
学术期刊(2
研究、药学研究、临床研究、临床观察、民族医药、护理研究、教学研究、文献综述、文献讲量分析、调查研究、其它等栏目。学报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是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收录期刊。[21]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创办于1984年,栏目包括了微量元素研究的各行业、各学科与前沿、交叉多学科,全面报道与常量元素、微量元素有关的研究项目、科研动态及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等。该刊被ca化学文摘(美)(2014)、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等收录。[22]
贵州中医药大学合作交流
学校具备外国留学生招生培养资格,开展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和互换生项目。
截至2019年3月,先后与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大学及科研机构进行交流合作,实施中韩联合义诊服务当地百姓;开展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海外实践基地、中德心脏康复基地等项目;连续举办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及民族医药学术论坛。[2]
校园风光
贵州中医药大学文化传统
贵州中医药大学形象标识
校徽
以中国传统书法九叠篆“中”“医”两字组合体成“贵”字的形象,三字合一,同时与太极图共同构成传统文化内方外圆的形态,于是形成学校“贵中医”这一简称,代表“贵州中医药大学”。
校徽
“中医”是学校的主体学科和核心,表示学校的学科指向性。“贵”上天中下为贝,意为中国的宝贝,表示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贵中医”三字,既是原校名的简称,又是新校名的简称,体现了学校办学的历史延续性和发展性。
“贵中医”三个字巧妙合成,融为一体,同时隐含太极图,整个标识造型内方外圆,意蕴着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传统文化特色,追求凝聚团结氛围,着力创新开放发展的理念和目标。
在艺术处理上,主要取材于篆字结构,构图简洁大气,线条流畅规整,蕴涵丰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区分度、辨识度高,异于其它大学类型题材的创意,图案具有对称性、规整性,张贴在校园任何地方特别是玻璃门上,正反都一样、达到美观的效果。
标识主体色采用与新校区建筑物基色相一致、相协调的中国红,体现了中医药的深厚文化底蕴,厚重感、视觉感强烈。同时,也显现“厚德、明志、笃学、力行”的校训精神。根据需要,在主体色基础上,标识也可采用绿色、白色、蓝色等,从而形成一个标识运用系统。[23]
校旗
学校校旗为白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印贵州中医药大学校名,配以学校徽志。[24]
贵州中医药大学精神文化
校训:厚德、明志、笃学、力行
厚德:意为增厚美德,追求至善。出自《易经·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优良传统。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既是祖国医学教育几千年文化传承的核心价值观念,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对学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具有积极的意义。
明志:意为坚定信念,明确志向。出自诸葛亮《诫子书》:“非澹泊无以明志”。“明志”是在自我认知和个人理想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的实际和时代的脉搏,选择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方向,并付诸努力。中医院校师生要巩固专业思想,坚定学习、继承、弘扬中医的理想信念,首先要树立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服务、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奋斗的远大志向。《劝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充分说明了坚定理想信念对求学治学的巨大影响作用。
笃学:意为治学严谨,学有专精。出自《三国志·孙瑜传》:“济阳人马普笃学好古,瑜厚礼之”。“笃学”表示学校师生要深入钻研祖国传统医药学和现代科学知识,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知之深切,方能行之自觉”。教师要继承和发扬认真、严肃、朴实的治学精神,认认真真做学问,形成高尚诚实的学术道德氛围,培育出新一代的中医学术大师。学生学习要深入钻研,才能领悟祖国医药学的精髓,为成长成材打好基础。
力行:意为勇于实践,学以致用。出自《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明志力行,专心实践,以激发师生锐意改革、敢于拼搏、勇于创新、锲而不舍的事业心,培养学生果敢坚毅、言行一致的品德。《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中医理论最终要落脚到临床实践上,落脚到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服务上,才能达到“知行合一”,实现救死扶伤、仁术济民的理想和目标。[23]
校园风光
校歌
词:㵲灵 曲:海洋 黔灵山雄奇巍峨,花溪水碧波荡漾。 莘莘学子,济济一堂,颂声朗朗,研习岐黄。 向着美好的明天,怀着传承的志向。 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祖国医学,努力发扬。 啊,厚德明志,我们有崇高的理想; 啊,笃学力行,莫辜负时代的期望。 | 校歌 |
歌词分为三段。
第一段点明贵州中医药大学,以黔灵山、花溪水代表贵阳,这是贵阳具标志性的两个地方,也有灵山秀水育英才的含义。在此山水之间,众多学生聚于一堂,攻读中医学。歌词中的“岐黄”是指岐伯和黄帝,相传为中国医家之祖。后世以岐黄指代中医医术。
第二段是对贵阳中医学院教育教学的描述。师生们怀抱传承祖国医学的志向,向往美好的未来;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惜学生,在教学中共同提高;努力把祖国医学发扬光大。
第三段是对贵阳中医学院校训“厚德明志,笃学力行”的简要诠释。展现贵阳中医学院师生们充满阳光、积极进取、勇于承担的精神面貌;我们有崇高的理想,莫辜负时代的期望。[23]
校园风光
贵州中医药大学社团文化
学校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全国高校首批青年志愿者协会之一,2011年被评为“全国第二届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十大杰出团体”;防艾志愿者协会被国务院防艾办、卫生部、团中央等单位评为“红丝带健康包‘百校进千企’活动先进集体”。
1982年成立的“大学生医学科学协会”为全国高校中最早的大学生科协之一。截至2019年3月,在历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0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银奖1项、铜奖2项;在“全国中医药社杯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大赛”中获团体一等奖;在“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团体二等奖;在贵州省医药类院校“临床医学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
先后有学生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志愿服务金奖”“全国百佳志愿者”“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三下乡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优秀青年学生”等荣誉称号以及全国首批“小平科技创新团队”——“针灸推拿机制研究及产品研发创新团队”。[2]
贵州中医药大学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杨柱 |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刘兴德 | |
党委副书记 | 王念屏 | |
朱洪波 | ||
副校长 | 滕红 | |
崔瑾 | ||
田维毅 | ||
纪委书记 | 李兴[25] |
贵中医
创办时间
1965年
类 别
公办大学
类 型
医药类
属 性
贵州省重点支持建设高校(2004)
卓越中医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201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