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师范学院|毕业证|样本图片hxn及介绍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遵义师范学院的前身是1907年创建的遵义初级师范学堂,1949年,更名为贵州省遵义师范学校。1958年7月,正式成立遵义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6月,升格为遵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遵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遵义师范学院。2008年,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分院)、遵义师范学院(汇川分院)贵州省南白师范学校并入遵义师范学院。遵义师范学院(zunyi normal university)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省属本科师范院校。。截至2016年9月,学校有四个校区,占地面积752亩,校舍面积33万平方米。在建新蒲新校区2000亩,其中已完成北区建设1000亩(南区1100亩正在规划建设中),总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有教职工1134人,专任教师865人,有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3657人。设有18个学院(教学部),开设47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3个专科专业,涵盖文、理、工、管、农等9大学科门类。[1]。。贵州省遵义师范学校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遵义师范学院的前身遵义初级师范学堂创建。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更名为遵义府中学堂。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更名为遵义中学校。
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年),更名为黔北十县联立中学。
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年),黔北十县联立中学合并组建贵州省立第三中学。
中华民国二五年(1936年),更名为贵州省立遵义初级中学。
中华民国三五年(1936年),更名为贵州省立遵义师范学校。
1949年,更名为贵州省遵义师范学校。
遵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58年7月25日,遵义师范专科学校成立。
1961年,遵义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遵义地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
学校历史渊源和沿革
1961年,遵义地区仁怀中级师范学校创建(合署)。
1962年,遵义地区仁怀中级师范学校并入遵义地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
1963年,更名为遵义师范学校。
1967年,绥阳劳动大学并入遵义地区耕读师范学校。
1972年,遵义地区耕读师范学校并入遵义师范学校。
1975年12月,更名为遵义地区五七师范大学。
1977年9月,改名为遵义师范学校。
1978年4月,更名为遵义师范专科学校。
1988年,遵义教育学院(原遵义地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和遵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遵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93年6月,升格为遵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贵州省南白师范学校
1971年,高坪中学(师范班)创建。
1977年,高坪中学(师范班)升格遵义县师范学校(遵义县教师进修学校)。
1986年,遵义县师范学校(遵义县教师进修学校)更名为遵义地区南白师范学校。
1986年,遵义地区南白师范学校更名为贵州省南白师范学校。
2006年,贵州省南白师范学校改建为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分院)。
2006年,遵义师范学校改建为遵义师范学院(汇川分院)。[2]
遵义师范学院合并之后
2001年,遵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遵义师范学院。
2007年12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校园风光(9张)
2008年,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分院)、遵义师范学院(汇川分院)贵州省南白师范学校并入遵义师范学院。[2]
2011年5月,被教育部确定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三次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2014年,成为贵州省首批特色文化学校。[3]
遵义师范学院办学条件
遵义师范学院院系专业
截至2016年9月,学校设有人文与传媒学院、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政治经济与管理学院、体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等18个学院(教学部),开设47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3个专科专业,涵盖文、理、工、管、农等9大学科门类。
院系名称 | 本科专业 | 专科专业 |
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 |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播音与主持艺术 | —— |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 | 历史学(师范类)、旅游管理、旅游管理(旅游规划和景区管理方向)、酒店管理 | 旅游管理 |
遵义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兼师范类)、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兼师范类) | —— |
遵义师范学院政治经济与管理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社会工作 | —— |
遵义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 学前教育(师范类)、学前教育(师范类职教师资方向)、小学教育(师范类) | —— |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师范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兼师范类) | —— |
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 音乐学(师范类)、音乐表演(兼师范类)、音乐表演(少数民族艺术方向)、音乐表演(民族器乐方向)、舞蹈编导(兼师范类) | —— |
遵义师范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 物理学(师范类)、科学教育(师范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物理 |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
遵义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数学与应用数学(经济数学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方向)、统计学 | —— |
遵义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 应用化学、应用化学(精细化工方向)、应用化学(产品检测技术方向)、化学(师范类)、材料化学、材料化学(无机功能材料应用技术方向)、材料化学(有机功能材料应用技术方向) | —— |
遵义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 应用心理学(师范类)、教育学(师范类)、教育学(师范类职教师资方向) | —— |
遵义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科学(师范类)、生物科学(应用微生物学方向)、植物生物技术 | —— |
遵义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 美术学(师范类)、视觉传达 | —— |
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 英语(师范类)、翻译、汉语国际教育 | —— |
遵义师范学院工学院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方向)、土木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造价 | 电气自动化技术 |
遵义师范学院农业科技学院 | 植物科学与技术(植物栽培与产品加工方向)、生物科学(动物养殖与产品加工方向)、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 | —— |
遵义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 环境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环境监测与评价方向)、应用化学(环境治理工程方向) | —— |
遵义师范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 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养老服务与管理方向)、物流管理 | ——[4] |
遵义师范学院师资力量
截至2016年9月,学校有教职工1134人,专任教师86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9人,硕士学位教师455人,教授137人,副教授(含高级实验师)职称357人,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1]
省级教学名师(2名):岑玲、吴有富[5]
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个):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创新团队、赤水河流域植物资源研究创新团队[6]
省级教学团队 | |||||
序号 | 团队名称 | 所属学院 | 带头人 | 获得时间 | 级别 |
1 | 理论物理教学团队 |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 熊飞峤 | 2011年 | 省级 |
2 | 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团队 | 初等教育学院 | 申健强 | 2012年 | 省级[7] |
遵义师范学院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6年9月,学校有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校级精品课程4门。[1]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电子电工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应用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8]
省级示范专业列表 | |||||
序号 | 专业名称 | 负责人 | 获批时间 | 级别 | |
1 | 汉语言文学专业 | 陈遵平 | 2011年 | 省级 | |
2 | 生物科学 | 李凤华 | 2012年 | 省级 | |
3 | —— | —— | —— | (名单不全)[9] |
精品课程列表 | |||
级别 | 课程名称 | 所属系部 | 课程负责人 |
省级精品课程 | 理论力学 | 物理系 | 高钦翔 |
分析化学 | 化学系 | 唐国风 | |
有机化学 | 化学系 | 曾启华 | |
心理学 | 教育科学系 | 李仕卫 | |
校级精品课程 | 普通心理学 | 教育科学系 | 罗永忠 |
无机化学 | 化学系 | 朱万强 | |
数字逻辑电路 | 物理系 | 胡红博 | |
基础英语 | 外语系 | 唐敏[10] |
教学成果
2014年6月22日,在首届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审中,该校有四名教师获奖。胡贵勇的研究报告《实施学生成才工程—专科“2+1”教学改革的关键》获得二等奖,柯华的论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逐步实现教育公平》、李文权的论文《短程心理咨询在中学数学后进生咨询中的价值》和韩天寿的著作《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系列丛书》均获得三等奖。[11]
2001年-2013年省级以上教学成果一览表 | |||
类别 | 获奖 | 获奖人 | 获奖时间 |
贵州省教学成果奖 | 师专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二等奖) | 何德宽 | 2001 |
创新思维教学模块设计与实践(三等奖) | 董水金 | 2001 | |
以生为本因材施教为西部山乡培养留得住、下的去、用得上的基础教育师资(一等奖) | 周帆、岑玲王刚、唐国风 | 2008 | |
以经典名著导读提升本科课堂教学的学术品味(二等奖) | 余小茅 | 2008 | |
书法教程(教材)(三等奖) | 李建春 | 2008 | |
公共课心理学教学改革探索(二等奖) | 罗永忠、周云、朱海、宋晓华、张胜洪 | 2013 | |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改革与创新(三等奖) | 安玉、吴有林、熊飞峤、杨莎 | 2013 | |
高师《小学语言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探索(三等奖) | 何芙蓉 | 2013 | |
诗教课及其相应活动(教材)(三等奖) | 王林 | 2013 | |
优化师范生教育实习体系培养适应基础教育发展合格师资(三等奖) | 岑玲、唐国风、温龙岚、陈明、雷芸 | 2013 | |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三等奖) | 申健强、王爱华、申利丽、孔德明、陈华聪 | 2013[12] |
遵义师范学院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9月,学校有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6个,省级硕士授予点授权一级学科3个,省级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1]
省级特色重点一级学科(1个):物理学
省级重点一级学科(3个):生物学、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
省级重点支持一级学科(6个):教育学、化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国史、马克思主义理论[13]
硕士授予点授权一级学科(3个):物理学、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
省级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电子通信工程(二级学科)、农业推广(二级学科)、旅游管理(二级学科)、教育学(一级学科)[14]
遵义师范学院所获荣誉
1988年获得教育部授予“办学先进学校”称号。
1999年、2000年、2002年、2004、2005年、2006年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15]
2011年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2011年我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16]
2011年被教育部批准成为高等学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
2002年、2005年、2008、2011年连续四次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16]
2008年4月获得贵州省普通高等院校优美校园称号。
2016年获“全省高校加快发展目标绩效考核一等奖”。[3]
遵义师范学院学术研究
遵义师范学院科研机构
截至2016年9月,学校有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特色重点工程中心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1个,教育厅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校级科研机构11个。[1]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1个):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遵义红色文化研究院)
教育部高等学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1个):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
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赤水河流域山地农业模式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3个):赤水河流域动物资源保护与应用研究特殊重点实验室(名单不全)[17]
省级特色重点工程中心(1个):物联网工程中心
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黔北文化研究中心
校级科研机构(11个):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涂料研究所、新材料研究所[6]、土司文化研究院(基地)(中国仡佬族文化研究院)、黔北经济文化研究院、黔北信息技术研究院、产学研发展中心、基础教育研究所、地方历史研究所、信息技术研究所、红色文化研究中心[18-19]
遵义师范学院科研成果
项目立项
2013年,该校教师获得2013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4项、省科学技术基金课题4项、省社会发展攻关计划项目一项。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师罗宿星的课题《基于石墨烯新型电化学传感器的研制及在农药环境激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获得省社会发展攻关计划项目立项。[20]
2014年6月,在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中,该校有3个社科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级立项,分别是:《播州土司文化与中国古代国家认同研究》(陈季君)、《仡佬族傩仪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罗中昌)、《竞技正义研究》(杨其虎)。在贵州省2014年度社科规划课题立项中,该校有8个社科研究项目获得省级立项,分别是:《民间表述视角下贵州红色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研究》(谢东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统战工作研究》(张勇)、《聋哑青少年自伤影响因素调查及矫治方法研究》(邵义萍)、《明清小说因缘叙事研究》(唐燕飞)、《苏轼经学思想研究》(杨金平)、《托妮·莫里森小说研究》(赵宏维)、《仡佬族“打篾鸡蛋”源承模式研究》(罗正琴)、《革命精神在当代青年信仰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机制研究》(曾杰)。[21]
2015年,该校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5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2项,获科研经费1794.5万元。获各级各类科研奖励7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44项。[14]
发表论文
2017年1月,在省委教育工委组织开展的2016年全省高校党建理论研讨优秀论文评选中,遵义师范学院教师谭笔雨的论文《试论高校学生党支部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获二等奖,李应建的论文《伦理视角下的高校基层党组织治理研究》获三等奖。[22]
2015年,共出版专著、教材60部,发表论文1265篇,其中cssc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等论文288篇(sci、ei收录50篇),核心论文量较2014年增长20.1%,获专利授权119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14]
遵义师范学院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9月,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有藏书70余万册
图书馆
,年订报刊820余种。建立有图书馆管理系统局域网,全面实行计算机管理。拥有50台客户机电子阅览室一间。[23]
学术期刊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创刊时间1985年,主要栏目:教育理论与实践、文化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语言文学、争鸣、中学教育、大学生论坛等。[24]
遵义师范学院文化传统
遵义师范学院校徽
遵义师范学院校徽
设计理念:校徽的logo取“师”字汉语拼音“shi”首字母“s”为基本造型元素。图形用熊熊燃烧的火焰与“s”巧妙结合,形式上富于动感,创新而有活力。
遵义师范学院作为历史名城遵义的高等学府,秉承革命老区优良传统,满怀革命激情,不断开拓创新。火焰象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崇高精神,意味着学校将培养更多立足西部、服务山乡的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25]
遵义师范学院校训
遵义师范学院校训
校训:厚德树人,笃学致用
“厚德树人”内含“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观念,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突出我校“师范”特点,所树之人是未来的“灵魂工程师”,即所树之人是未来树人之人。
“笃学致用”体现学院以教学为中心的宗旨,要求学生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学习,以此建立良好的校风。内含学院面向基层、服务社会的定位和培养扎根西部、建设西部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26]
遵义师范学院校歌
《豪迈向上》
校歌[27]
作词:周帆
作曲:张乔
词曲简析:
校歌歌词第一段是介绍学校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历史背景。第二段介绍了学校百年师范的办学传统,百年老校,百年师魂铸就。高潮部分,对学校的校训“厚德树人、笃学致用”、孔子“尽善尽美”、孟子“至大至刚”的经典进行反复吟唱,百年时光荏苒,百年师魂铸就,激励学子成长成材,托起明天的朝阳。
本曲为进行曲体裁,其曲式结构为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主副歌形式,全曲由前奏、主歌、副歌三部分组成。
整个歌曲的调性建立在f大调调域内。主歌部分为方整型的四句体的乐段结构,具有典型的进行曲风格特征。副歌部分由四个乐句构成。[27]
遵义师范学院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王大忠 |
院长 | 刘肇军 |
党委副书记 | 刘肇军、洪涛 |
纪委书记 | 李正旭 |
副院长 | 娄胜霞、曾伯平、雷昌蛟、胡贵勇[28] |
遵义师范学院校区分布
截至2016年9月,学校有四个校区,占地面积752亩,校舍面积33万平方米。在建新蒲新校区2000亩,其中已完成北区建设1000亩(南区1100亩正在规划建设中),总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4][29]
校本部: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上海路830号。
南白分院:贵州省遵义县南白镇南园路27号。
汇川分院: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海师路138号。
汇川园校区 | 校园风光 | 校园风光 |
校园风光 | 校园风光 | 校园风光 |
遵义师院
创办时间
1907年
类 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师范类
属 性
省属本科师范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