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证样本_大学毕业证_高中/中专-毕业证大全

因为有缘我们才相聚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

▂▃▅▇ 主页 > 毕业证样本图 > 学校名称 > 正文

徐州医学院药学院毕业证原版(样本)如何找绝对真实gg

了解徐州医学院药学院毕业证原版(样本)如何找绝对真实gg的工作环境。立即免费加入求职必备网。看看您认识哪些徐州医学院药学院毕业证样本。徐州医学院药学院毕业证样本及介绍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中文名

徐州医学院药学院

英文名

school of medicine xuzhou medical college。创办时间

1997年

所属地区

江苏省徐州市。。南京医科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近三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7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14项;近3年来发表科研论文1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1篇,获得市厅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9项,获得或申请专利10余项,科研成果转让4项。

在教学成果方面,《医药兼备的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荣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成为“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省级精品教材,《临床药理学》成为江苏省级精品课程,《药学概论》成为江苏省研究生优秀课程。药学教学实验中心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药理学教研室

徐州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创建于1958年。1998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首任教研室主任为王建华教授;现任教研室主任为谷淑玲教授,副主任为夏安周副教授。有教职工1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4人;第一学历专业背景:医学专业7人、药学专业3人、中药学专业2人。现有教授1名、副教授6名,讲师4名、主管技师1名。教研室在历代药理学工作者共同努力下,得到了不断发展,药理学先后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徐州医学院重点学科和徐州医学院学院精品课程。

药理学是医学院校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教研室从建校起即承担全校药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目前承担本科药理学(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放射治疗、医学影像工程、康复治疗学、眼视光学、护理学专业)、机能实验学(临床医学专业)、人体疾病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成教药理学(临床、麻醉、护理、预防专业)、研究生药理学进展(相关专业)多专业、以及留学生药理学等多层次的教学任务。多年来药理学教学工作一直受到院主管部门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专家的好评,教学质量也得到学生的认可。

我室有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础,先后承担国家、省厅级、市级课题50余项。近5年并发表sci、国家核心期刊和省级以上期刊论文50余篇。主编或参编教材10余部。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省市级多项科技进步奖。我们根据专业优势开展横向科研协作,为药厂的新药开发提供药效学、毒理学等临床前实验研究,并在淮海经济区率先开展血药浓度检测,为病人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临床药理学教研室

临床药理学教研室成立于2006年4月。首任教研室主任为印晓星教授,现任教研室主任为魏群利教授。徐医附院药剂科主任吕冬梅主任药师任教研室副主任,现有工作人员7人。专业背景(本科):药学专业2人、临床药学专业2人、医学专业3人;职称构成: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

目前临床药理学教研室承担的课程:药理学、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临床药物治疗学,2008年《临床药理学》被评为徐州医学院精品课程。教研室依托药学院和药学实验中心,完成国家课题1项、省级科研课题3项、完成横向课题10余项。印晓星教授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各1项。目前在研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5项,横向课题多项。

教材建设方面,2006年,印晓星教授被卫生部聘为首届临床药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2007年印晓星教授和吴云明副教授分别参编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医药规划教材《临床药理学》和《临床药物治疗学》教材。2009年,印晓星教授主编了科学出版社案例版《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教材;2009年吴云明副教授参编了科学出版社案例版《临床药物治疗学》教材以及《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教材;2010年吴云明副教授参编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医药规划教材《临床医学概论》。2011年,印晓星教授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和学术专著《治疗药物监测》;2011年,魏群利教授主编学术专著《时辰药理学与时辰治疗学》;2013年,鲁茜副教授参编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学校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教材《药理学》。

教学改革情况, 2005年,印晓星教授“把握需求发挥优势,复合型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获徐州医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同年吴云明副教授“拓宽知识面与自学能力培养的《临床药理学》教学模式” 获徐州医学院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07年,印晓星教授“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课题;2009年,印晓星教授“紧扣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临床药理课程群’”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11年,印晓星教授“医药兼备的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同年,印晓星教授主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被遴选为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药物分析教研室

药物分析教研室成立于2005年,2012年起招收药物分析硕士研究生。首任教研室主任为汤道权副院长,现任教研室主任为杨冬芝副教授。汤道权副院长为药物分析学科带头人。现有专职教师8人,其中副教授4人,讲师4人,博士7人,硕士1人。目前,拥有海外访学经历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

在科研方面,药分教研室在中药复方及物质基础研究、纳米生物探针研究及药物分析和药物质量标准等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近5年,已承担科研课题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江苏省教育厅项目15项,横向课题多项。共发表论文70余篇,sci源期刊49篇,最高影响因子为11.336。实验室目前拥有gc、hplc-dad、lc-ms、电化学工作站等大型仪器,具备建立药物质量标准和检测体内药物的能力,2010年成立对徐州市开放的药物体内及体外质量评价公共服务平台。

目前药物分析教研室现承担的课程:药物分析、分析化学、临床药物监测。其中分析化学课程为徐州医学院院级精品课程。2007年药物分析学科被徐州医学院确定为院级重点学科建设点。在教材建设方面,汤道权副教授作为副主编编写人民军医出版社《治疗药物监测》教材。汤道权副教授、杨冬芝博士分别参编了科学出版社案例版教材《药物分析》、《分析化学》。杨冬芝副教授参编专著《无机纳米探针的制备及其生物应用》、《无机纳米光学探针的制备与应用》。此外,结合药学院实际情况,教研室自编了双语教材《药物分析化学实验指导》。

药物化学教研室

药物化学教研室成立于2000年,承担药学院药学、临床药学和药物制剂等专业方向的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药物化学四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现有专职教师10人,其中副教授6人,讲师4人,博士7人,博士在读2人,硕士1人,职称和学历结构合理;是一支年轻教师为主的充满活力的教学梯队。

在教学中,药物化学教研室结合药学院专业特点,探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自编了《有机化学实验指导》、《物理化学实验指导》、《药物化学实验指导》三套实验讲义供教学使用,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有机化学》课件和《有机化学实验指导》获院教学成果三等奖。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近年来共发表教学论文11篇,获得校级教改课题2项。在科研方面,逐步形成了以药物有机合成为主的比较稳定的科研方向,并主动和制药企业合作,从事药物的研制和开发以及制药工艺的改进。其中刘毅老师的“ⅱ型糖尿病药那格列奈关键中间体d-苯丙氨酸制备技术”、“非甾体抗炎药d-萘普生手性拆分制备技术”和“d-萘普生及其新剂型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已实现成果转让。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徐州地区新药创制与研究公共服务平台正在建设中。近几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其中sci收录47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科学基金3项,江苏省博士后基金1项,市厅级项目10余项,横向课题多项。获得徐州市十大青年科技奖、徐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淮海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

药剂学教研室

药剂学教研室成立于2000年6月,现承担药学院药学、临床药学、药物制剂三个专业的《药剂学》、《药事管理学》、《医院药学》、《科研思路与新药开发》、《glp/gcp/gmp/gsp》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承担着药物制剂专业的《工业药剂学》、《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等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现有专任教师8人,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5人;博士4人、硕士2人。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和内涵建设,注重提高教学质量。近5年参编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药剂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部,《药剂学》(科学技术出版社)、《工业药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部。2007年《药剂学》课程被评为徐州医学院精品课程。先后自编了《glp/gcp/gmp/gsp政策与法规》、《药品管理教程》、《科研思路与新药开发》等课程讲义,《药剂学实验指导》第一版至第三版、《药物新剂型实验指导》第一版等实验讲义供各专业教学使用。根据学科特点,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发挥了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好评。“固体制剂教学课件”获2008年高等学校优秀教学课件二等奖。“药剂学课件”获2011年第11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医学组二等奖及最佳教学设计奖。指导本科生获得省优秀毕业论文三等奖2项,获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多项。

在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和加强科研工作。近3年教研室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市科技计划项目3项,校科研课题5项,校教改课题1项,横向课题多项。以第一作者在各级各类期刊上共发表科研论文数十篇,其中单篇sci论文影响因子最高大于7。

中药学教研室

中药学教研室成立于2002年,教研室有专职教师5人,专业背景(本科):药学专业3人、医学专业1人,博士学位4人,1人在读,李岩博士任教研室主任。

中药学教研室主要承担我院临床药学、药学专业的《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的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2005年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改革获院教学成果奖,2007年《天然药物化学》成为院精品课程。在教材建设方面,王健慧老师参编了科学出版社案例版教材《天然药物化学》,此外,结合药学院实际情况,教研室自编了临床药学专业的《生药学》讲义,发表相关教学论文10篇。

科研方面,本教研室在糖尿病防治天然药物以及镇痛抗炎类天然药物研发和传统药物的活性成分相关研究方面开展了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三项,院长专项人才基金2项。

药学实验中心

药学实验中心成立于2001年12月,是徐州医学院药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实验平台。2003年1月通过江苏省高校基础课合格实验室评估,2009年6月获批为江苏省基础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点。2011年底由江苏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综合网上评议和实地考察,经省教育厅审定,于2012年5月顺利通过验收,获批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8月在学校择优推荐基础上,经专家网络初评与评审委员会评审、公示和省教育厅审核,被遴选为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

药学实验中心现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10名,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6名,初级职称3名,均获药学相关专业硕士学历。近五年实验中心共承担各级各类纵向课题10项,其中市厅级课题2项;获得国家专利5项,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实验中心主要承担药学院药学相关专业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物理化学、药剂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分析、临床药物监测、药理学、生物制剂与药物动力学和药学综合技能实验、药学专业特色实验等十余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实验教学任务。中心通过整合教学与科研资源,初步建立了由基础实验技能训练-综合实验能力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多层次构成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即以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为基础,加强学生基础实验技能训练;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以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为契机,强化学生早期科研能力的训练。

目前药学实验中心教学部分分设11个学生实验室、1个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室、1个天平室、1个比色室、2个精密仪器室、1个药品库房,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拥有包括高效液相色谱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气相色谱仪、质谱仪等在内的一大批高精端科研仪器,单价1,000元以上仪器设备700多台(套),总价值1000余万元。完全满足药学、临床药学和药物制剂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及相关科学研究的需求。

药学实验中心积极做好药学院的gcp和glp软硬件建设,在2005年的国家药品临床试验机构的申报中,药学实验中心与徐医附院密切配合,协助完成了徐医附院新药ⅰ期临床试验机构的申报工作。2009年以药学院临床药理学、药物分析学科、药学实验中心为主要班底所建立的ⅰ期临床研究室已经过sfda验收。药学实验中心与徐州化工研究所合作建设的药物合成实验室是徐州医学院第一个由企业投入建设的实验室;在此基础上又与江苏恩华药业集团进行横向合作,共同建设校企合作实验室,进行麻醉与镇痛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这是我校第一个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科研实验室,该实验室现已成为江苏省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亦被获批为校级重点实验室——新药与临床应用实验室。

徐州医学院药学院文化传统

药学院始终发扬“敢想、敢为、创业、创新”的精神,致力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以“以人为本,药学服务”的现代药学教育理念为先导,以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为重点,力争把药学院建设成为立足苏北、服务江苏、辐射全国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药学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服务平台。

徐州医学院药学院学院领导

药学院联系校领导:

印晓星,男,徐州医学院副校长。1966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药理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1988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学专业,1998~1999年香港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2004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获药理学专业博士学位。

现任徐州医学院副院长,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中国药理学会第八届servier青年药理学工作者。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麻醉药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副会长、中国药理学会理事、江苏省药理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药理学会新药临床前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药学会理事等。

主要从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药物的研究工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以及其他省厅级课题多项。近几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糖尿病并发症领域系列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8篇。研究成果获淮海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分别排名第1、第2)、徐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分别排名第1、第2)、徐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2)。申请专利10项,其中授权4项。sci期刊acta pharmaco sin、phytother res、lat am j pharm等国际杂志审稿人,核心期刊《中国药理学通报》杂志编委及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主编专著及教材3部,参编4部,其中《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获得“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及江苏省精品教材。

药学院党委书记:

白云娜,女,徐州医学院药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副教授,曾任徐州医学院学生工作处(部)处(部)长、校团委书记。近年来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江苏优秀共青团干部,徐州医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主要研究领域:高等教育;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基础医学;

药学院党委副书记:

高军红,女,徐州医学院药学院党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现主要负责药学院党政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近年来先后年被评为江苏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徐州医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徐州医学院优秀辅导员,徐州市新长征突击手。

药学院副院长:

汤道权,男,徐州医学院药学院副院长,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2.12-2013.12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药复方生物效应物质基础及药物临床前研究。现任徐州医学院药学院副院长,药物分析方向学科带头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徐州医学院“师资振兴计划”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全国高等教育医学会药学分会委员,江苏省药理学会理事,江苏省高等学校医药教育研究理事,徐州药学会理事,淮海科技奖专家库成员,徐州市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复方生物效应物质基础研究。目前主持省(部)等各级各类课题5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均排名第2);承担企业合作项目5项;主持第九批“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1项,主持或完成市厅级项目8项,近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32篇,其中sci论文23篇。获淮海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徐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均排名第一),参编教材1部,副主编专著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为sci期刊j chromatogr a、biomed chromatogr、j chromatogr sci、lat am j pharm等审稿人。

药学院副院长:

刘毅,男,徐州医学院药学院副院长,1972年12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药学院副院长、江苏省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麻醉与镇痛药物合成研究室主任,徐州医学院新药与临床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第八批“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获得者、徐州医学院“优秀人才”、 江苏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药理学会新药与临床前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徐州市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药理学和化学生物学。1996年本科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精细化工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6年至2000年在南平铝业有限公司精细化工车间工作,负责生产线工艺管理工作。2000年起师从宗志敏教授在中国矿业大学化学工艺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课题是“光化学合成方法在香兰素及其衍生物制备中的应用”,2003年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起师从焦庆才教授在南京大学植物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课题是“化学生物耦合法制备d-氨基酸”,2006年毕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自2006年起在徐州医学院任教。目前为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与南京医科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后,导师为胡刚教授和印晓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精神神经系统药物的化学生物学研究。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mtor对糖尿病脑病db/db小鼠突触可塑性的调节作用及木犀草素的保护机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含有木犀草素结构的硫化氢供体药物的研制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江苏省博士后基金(慢性炎症在肥胖状态下瘦素抵抗形成中的作用及木犀草素的干预作用)、江苏省第八批“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脑卒中病理生理状态下ampk信号对神经元自噬和凋亡的调控及茶氨酸类防治药物研发,2011-yy-13)、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徐州地区新药创制与研究公共服务平台,xf11c037)、江苏省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项目(新型七氟烷静脉纳米乳的生产技术),已完成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l-茶氨酸的二肽化合物脑神经保护生理活性研究,bk2009253)、(化学生物转化法制备d型氨基酸生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jhzd09-23)、江苏省脑病生物信息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具有脑神经保护活性的茶氨酸及茶氨酸二肽化合物的制备,jsbl0803),指导研究生完成徐州医学院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茶氨酸对谷氨酸兴奋性毒性损伤所致氧化应激导致神经细胞损伤的活性研究,xycx200913)1项。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共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中文核心论文20余篇,参编专著1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2项,其中6项已获授权,获得徐州医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徐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淮海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徐州市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1项。完成横向课题5项,;成果转让7项。

徐州医学院药学院合作企业

近年来,药学院在校企联合和成果转化方面已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分别与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合作领域涉及医药研发、成果转化、专业奖学金、联合共建实验室等;与徐州市化工所联合共建了校企合作实验室,并已成为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

徐州医学院药学院专业介绍

药学专业

始于1997年设立的临床药学专业方向,2003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正式设立药学专业,2008年,徐州医学院以“医药兼备的复合型药学人才”为培养模式的药学专业相继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及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历经10余年的建设,专业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师资队伍数量增加,结构合理;教学基本设施完善,教学管理规范,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已为社会培养了8届毕业生,累计毕业生总人数已达400余名,他(她)们植根苏北、服务江苏、辐射全国,为医药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目前,在校本科生373名。

学校十分重视药学专业的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办学层次。2010年药学学科成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先后与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单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药学教学实验中心于2009年被遴选为江苏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徐州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药物体内及体外质量控制公共服务平台、校级重点实验室-新药与临床评价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以来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师资素质高,整体优势突显;重视教学研究,教学成果丰硕;狠抓学科建设,科研成果卓著;加强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成绩突出;学生整体素质优良,社会评价高。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鉴定、药物设计、一般药物制剂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药学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药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药学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评价及指导合理用药的基本能力,能够胜任新药研究与开发、新药临床评价及药物推广与营销等方面的工作,能够从事药品开发生产、营销及药学服务等工作。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基础药学、临床药学、社会药学。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事管理、临床医学概论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安排26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学生继续深造方向:继续攻读相关专业研究生、出国深造。

学生就业方向:主要在科研院所、药厂、医院药学部门、社会连锁药房、药品流通企业等。

临床药学

本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及江苏省特色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医学和药学学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鉴定、药物设计、一般药物制剂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药学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药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药学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临床药学工作能力,具有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评价及指导合理用药的基本能力,能够胜任新药研究与开发、新药临床评价及药物推广与营销等方面的工作,能够从事药品开发生产、营销及药学服务等工作。

主干学科: 基础医学,基础药学,临床药学,社会药学。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临床药物治疗学,药事管理学,内科学,诊断学。

修业年限: 五年(本科)。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学生继续深造方向:继续攻读相关专业研究生、出国深造

学生继续深造方向: 医学、药学及相关专业研究生教育、出国深造。学生就业方向: 医院、医药公司、药厂、药品流通企业、药品监督部门。

药物制剂

本专业为2011年新增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药物制剂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掌握新药开发研制与生产、质量控制、营销 、流通、管理以及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流程和技能,成为从事药物剂型研究、开发、生产及其质量管理、营销和使用的药学专业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习药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药学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评价及指导合理用药的基本能力,能够胜任新药研究与开发、新药临床评价及药物推广与营销等方面的工作,能够从事药品开发生产、营销及药学服务等工作。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基础药学、临床药学、制药工程。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工业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事管理、临床医学概论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安排26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学生继续深造方向:继续攻读相关专业研究生、出国深造。

学生就业方向:主要在科研院所、药厂、医院药学部门、社会连锁药房、药品流通企业等。

相信自己能做到比努力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