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华教育学院(毕业证)是什么样的k0图片由教育部统一印制发放给各个大学,广东新华教育学院历届毕业证样本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样本图片有多处防伪标识。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词条图册更多图册。。中文名
广东新华教育学院
英文名
guangdong xihua collegeinstitute of education。属 性
成人高校
所属地区
广东。。[1]
广东新华教育学院专业设置
广东新华教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序号 | 专业 | ||
01 | 影视广告 | ||
02 | 播音与主持 | ||
03 | 网络传媒 | ||
04 | 摄影摄像 | ||
05 | 人物形象设计 | ||
06 | 电视节目制作 | ||
07 | 新闻采编与制作(报刊新闻方向) | ||
08 | 影视文学(影视剧编剧与策划方向) | ||
09 | 录音艺术[2] |
广东新华教育学院金融学院
序号 | 专业 | |
01 | 金融与保险学 | |
02 | 会计电算化 | |
03 | 财务管理 | |
04 | 国际贸易 | |
05 | 经济学 | |
06 | 金融学 | |
07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
08 | 市场营销 | |
09 | 会计[3] |
广东新华教育学院材料工程学院
序号 | 专业 | |
01 | 冶金工程 | |
02 | 材料工程 | |
03 | 采矿工程 | |
04 | 环境保护 | |
05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
06 | 石油勘探技术 | |
07 | 石油工程 | |
08 | 模具制造技术[4] |
广东新华教育学院文法学院
序号 | 专业 | |
01 | 文秘 | |
02 | 法学 | |
03 | 新闻学 | |
04 | 古汉语文学 | |
05 | 经济法 | |
06 | 汉语言文学 | |
07 | 社会工作 | |
08 | 广播电视新闻 | |
09 | 法律[5] |
广东新华教育学院计算机信息学院
序号 | 专业 | |
01 | 网络工程 | |
02 | 电子商务 | |
03 | 计算机信息管理 | |
04 | 通信工程 | |
05 | 信息工程 | |
06 | 计算机软件技术 | |
07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
08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
09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10 | 信息安全技术 | |
11 |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
12 | 计算机系统结构 | |
13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
14 |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数 | |
15 | 字影视技术 | |
16 | 计算机及应用[6] |
广东新华教育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序号 | 专业 | |
01 | 机电一体化 | |
02 | 电气自动化 | |
03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
04 | 机械工程 | |
05 | 模具设计与制造 | |
06 | 冶金技术 | |
07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
08 | 机械电子工程 | |
09 | 制冷与低温工程 | |
10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
11 | 热能与动力工程(制冷与低温技术方向) | |
12 | 电力工程 | |
13 | 铁路工程 | |
14 | 汽车维修 | |
15 | 石油工程 | |
16 | 工业燃气 | |
17 | 矿山机电 | |
18 | 无线电技术[7] |
广东新华教育学院师资力量
传媒学院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共有专兼职教师70余名,其中专职教师16名,副高以上职称6名,讲师9人;博士2名,硕士9名。学院依托广东优越的人文资源,外聘了众多名校的资深教授和新华社、人民日报、新华网等有丰富新闻从业经验的高级、高级记者参与一线教学工作。我院还有广东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两名。[2]
广东新华教育学院教学设备
材料工程学院采取系、所及产学研基地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培养新能源及新材料相关的专业人才,开展新能源、新材料相关的研究。目前建有(筹建)7个实验室、1个校外基地、1个研究所,即材料物理实验室、材料化学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cad/cam实验室、光伏材料测量实验室、光伏系统设计实验室。[4]
广东新华教育学院教育理念
学院坚持中国民主同盟“尊师重教、为国育才”的优良传统,发挥民盟在高等教育界的人才优势,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勤俭办学、严谨治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办学方针。
学院在校董会领导下,由省重点高校资深教授和教育管理专家组成的咨询指导委员会对学院的发展和管理进行指导。学院主要领导和系主任均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高的教授、副教授担任。学院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有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校风校纪。
学院本部地处广州市荔湾区长寿西路,以业余学习形式面向广州市招生;龙洞校区地处广州市天河区龙洞,以住读脱产学习形式面向全省招生。
进入新世纪,为适应高等教育加快发展的形势,在香港新华集团的支持下,实现了联合办学。并于2001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广东业余大学” 更名为“广东新华教育学院”。[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