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博物馆毕业证样子/图片t8及介绍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2、造像
民族地区基督教崇拜偶像,道教神像,藏传佛教“唐卡”,南传上座部佛教佛座像,汉地佛教佛图以及原始宗教鬼神、图腾物种。喇嘛教“人头骨内画欢喜金刚佛像”,百年工艺,形象生动,色彩丰富,在人头盖骨内绘画实为罕见。原始宗教视石器、青铜器为上天所赐之物,倍加崇拜,给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3.法器
各教在祭祀活动中使用的衣物、祭坛用具、法仪、神龛、卜卦具以及迎神驱魔的法器等。“镇山宝剑”,长八尺许,传世百余年。众多青铜镜,映射着古代先民对鬼神的敬畏。“头盖骨双面人皮法鼓”,久设祭坛,鬼魔远避,观者也不寒而栗。
二、服装
各民族明清不同风格传统服装,衫、挂、氅、裙、袍以及特殊环境下使用的衣物,土司官服、喜寿服装、绣花鞋帽以及用皮、火草、麻、棕为料所制衣物。清朝庭所赐傣族土司“金丝正龙龙袍”和彝族男女土司官袍,有政治、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研究价值,其社会意义深远,耐人寻味。
三、 饰物
头冠、耳环、披肩、挂饰、手镯 、戒指、扣饰、挎包、链、佩刀、造型各异,颇具性格,明清时期傣族土司夫人“云龙鎏金头冠”、“二龙抢宝双凤朝阳项圈”、白族姑娘“长寿披肩”和阿昌族妇女“桶镯”为西南民族饰物之珍品,国内亦不多见。
四、劳作器械
近代部分少数民族从事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狩猎、纺织、食物加工所使用、具有远古社会文化特征的劳动工具是再现历史的物证。独龙族“神斧”,用于每次拓荒开山第一斧,实际上是石器时期的一柄有肩石斧。“木杈 ”、“木耙”、“木挝”、“竹耙”这些粗劣简陋的器械所折射“竹木文化”光华,与石器、青铜文化并存同一时代,考古学已无法采集,民族文化遗物却能提供活化石。
五、 社会生活文化
生活文化涵盖面广,内容丰富。根据馆藏情况,可分为家庭生活用品、官书文契、印章、土司仪仗、刑具、衡具、量具、原始通讯—以物代言、民族文字家谱、碑刻拓片、取火器。其中“擦竹取火”、“牛角筒取火”为云南独有,实物保存完好,使用仍有效果。西双看版纳傣族土司宫迁仪仗中、象征财富和权势的铜鼓,既存古代遗风,又显震摄一方威严。以物代言原始信息传递方式,生动形象,趣味无穷。
六、 乐器
云南少数民族以歌善舞,乐器均自制自用,特色鲜明,音律单纯,韵味郁浓,民族中有“音乐象盐巴,没有它生活就淡白无味”之说,故,“乐器随身带,有空跳起来“的场面随处可见。民族乐器品种繁多,大致可划分为吹奏管筒乐器、吹奏簧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体呜乐器几类。原始古朴的佤族“木鼓”,雌雄各一,体大如牛,声震百里,可称得上民族乐器之冠,又谓生殖崇拜之物种。彝族“鼻箫”,鼻烟吹奏,“烟”、“韵”同飘,另有一番情趣。基诺族“猎归竹筒”、哈尼族“跺竹筒”无疑是乐器之始祖,颇具远古社会遗风。
七、 武器
人类社会发展步入竞争年代,曾用于防御自然侵害的武器被运用于部落之间维护权益的工具,在云南有些不发达的民族地区,近代仍袭用原始的器械为自由、生存而斗争。“牛皮套头甲”、“象皮甲”、“竹护手”、“扳盾甲”以及“竹标”、“长刀”、“三叉”、“勾镰”、“砍刀”、“弓弩”、“弹弓”等,这些原始粗劣的器械,加上后期出现的“火药枪”,展现了人类武器进步的脉络。
八、工艺文化
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技能多口传身授、世代传承,历史变迁,仅花样翻新而已,传统技艺沿袭不断。白族“疙瘩花”,“草编”;瑶族“腊染”;傣族“竹编”;彝族“木胎漆器”;布依族、水族“瓢画吞口”。昆明“斑铜”,个旧“斑锡”,剑川“木雕”、“石刻”,大理“大理石工艺”,版纳“黑陶”,鹤庆“花银饰物”。各民族的挑花剌绣、香袋、象牙雕刻。纳西族“现代东巴画”以及彝文、傣文、东巴文、阿拉伯文等的书法作品,百态千姿,各有千秋。。。中文名称
云南民族大学博物馆
类 别
历史博物馆。地 点
昆明市
成立时间
1981年月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