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毕业证样本及介绍cs的最新动态,查看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毕业证样本的更多信息,搜索并申请适合您的职位,该毕业证样本及介绍由求职必备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现有教职工4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30%;教师中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有14人,在读博士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职工占职工总数的85%;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人选1人,博士生导师1人,文化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咨询专家1人,西藏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中文名
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所属地区
西藏。学校类型
民族
主要院系
民族学、历史学(师范)、文物与博物馆学、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我院坚持以科研为主、培养高层次人才为宗旨,在研究生教学中积极鼓励硕士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通过举办院内学术论坛的形式吸引学生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参会,使研究生养成了积极好学、潜心学术的学习风气。经过长期积累,研究生在学术修养和科研能力上均居全校前列,累计发表文章230余篇,有7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多人提交的论文在全国民族理论研究生论坛、学校研究生学术论坛上获奖。此外,我院还以重点学科经费资助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先后资助10余项,其中集体项目5项、个人项目11项,使学生掌握了实施科研项目的技巧,不断在各自专业学科领域开拓创新。
(二)本科生田野调查训练特色鲜明、独树一帜
我院非常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创新能力,努力培养理论和实践俱佳的复合型人才。根据各专业特点,任课教师在加强理论课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与陕西、西藏和甘肃的十几个教学实践基地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定期组织学生前去考察实习,为学生提供深入接触社会的机会,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长了才干。以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为例,2011年来,我院本科生共主持国家级、自治区和校级创新项目21项(11年2项,12年5项,13年6项,14年8项)。
我院特别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田野调查技能的训练,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克服各种困难,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经过多年的积累,我院师生在学校周边开辟出了民院十字劳动力市场、旧货市场、新兴北路夜市等田野调查训练场所,使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掌握调查方法和技巧。2013年7月,在甘肃省夏河县建成“西藏民族学院民族学专业实习基地”并投入使用,组建17名师生的调查队在甘肃省夏河县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田野调查,对夏河县塔哇村和尕寺沟村进行了调查,受到《西藏日报》和中国西藏网的报道。调查队队员先后发表了4篇调查报告、制作4部纪录片,调查摄影作品囊括西藏民族学院“古关中怀”首届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摄影类比赛一、二、三等奖,纪录片《拉卜楞农牧人家》荣获甘肃省第四届大学生dv创作大赛优秀奖。
经过长期的田野调查训练,我院成功实现了多专业合作调查,打造出一支应用实践型调查团队,形成了硕士生带领本科生的田野调查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依托对口支援高校,全方位开展本科生联合培养工作
为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实现多元化办学目标,我院从2013年开始,先后从民族学、历史学专业大学生中选拔出两批,共40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赴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这批同学在中山大学学习期间,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参加各种活动,表现良好,没有出现挂科现象,得到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师“真诚、热情、踏实、好学”的评语。通过与对口支援高校开展本科生联合培养工作,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培养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
(四)创办西藏高校首份学生杂志,为学生提供广阔舞台
针对大学生思想活跃、勇于创新的特点,我院从2010年建院伊始创办了《笃学》杂志,部人员均由学生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办刊,面向全校征稿,突出学术性,强调可读性和新颖性。截至目前,共发行8期,每期出版300册,向全校师生发放,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使这份杂志成为西藏自治区高校中第一份由学生自主创办的期刊。
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发展思路
(一)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我院将适当调整培养方案,做到科研型与应用性并重,适当增加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力度,使学生的就业更加多元。
(二)继续加强田野调查点建设,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我院将继续加大田野调查点建设力度,争取在西藏建设两个田野调查点,使全院大学生都有机会开展田野调查训练,多出调查成果,使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掌握实用的操作技能,逐步形成“以我为主、借助外援、强化实践”的新型教学模式,将田野调查训练打造成我院办学亮点,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为西藏培养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
(三)提升对口支援高校联合培养生层次
我院将与对口支援高校继续协商,把研究生教学纳入到联合培养工作中,使厦门大学成为我校继中山大学之后的第二所联合培养生对口支援高校。
(四)强化校地合作,拓展科研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