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证样本_大学毕业证_高中/中专-毕业证大全

因为有缘我们才相聚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

▂▃▅▇ 主页 > 毕业证样本图 > 学校名称 > 正文

甘肃毕业证样板(模板)t8

甘肃样本图片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毕业证样本有多处防伪标识。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甘肃省词条图册更多图册。。。汉青铜器马踏飞燕(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西周时,秦人的祖先在省境东部,即天水地区定居下来,开始了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缓慢过渡,而游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

秦朝时期,周庄王九年(前688年),秦国在己被征服的邽戎、冀戎地区,设邽县(天水麦积区南)、冀县(今甘谷县),这是中国历史上建立最早的两个县。战国时期,秦国的疆域已达今甘肃的东南部。秦惠文王更元五年至更元十一年(前320至314年),秦国多次兵伐义渠,平定西部诸戎。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设置陇西郡,9年后,即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 年)再建立北地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一统天下,设置36郡,甘肃仍属于陇西郡和北地郡。[8]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在陇西郡和北地郡基础上,增设武威郡和酒泉郡,统辖甘肃西北部[8]。元鼎三年(前114年),增置天水郡、安定郡、武都郡。元鼎六年(前111年),分武威郡置张掖郡,析酒泉郡置敦煌郡[8]。始元六年(前81年),从天水、陇西、张掖3郡各分出2个县建立金城郡。自此,甘肃共设置十个郡。[8]

东汉时,行政区划大体上是州、郡、县三级制,沿袭西汉建制,增设张掖属国和张掖居延属国两个少数民族管理区,隶属凉州。[8]

三国时期沿袭东汉建制。大部分地方属曹魏,南部的部分地区属蜀汉。[9]

西晋时期隶属凉州、秦州和雍州[9]。从西晋末到十六国时期,跨境或在甘肃境内先后建立的割据政权有:后赵、前秦、后秦、前凉、西秦、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各占有约当今甘肃一部之地。[9]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南北朝时期,甘肃先后为北魏、西魏、北周的统治地区。这一时期,南北对峙,国家分裂,州县林立,政权更替频繁,行政建置混乱。北魏,甘肃境设置8个州、35个郡、91个县;北周,设22州、56郡、104县。[9]

隋统一中国,裁并郡县。省内共设16郡,76县。隋炀帝后期大乱,东突厥崛起达到“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强盛程度。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武威郡鹰扬府司马李轨举兵反隋,占领河西,建大凉国,定都姑臧,建元安乐,归附于东突厥。[10]

唐武德二年(619年),李轨被李渊所灭。唐代改郡为道,省境分属关内道、陇右道和山南道,共辖22州。广德二年(764年),包括甘肃在内的河西、陇右被吐蕃占据。大中三年(849年),唐重占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大中五年(851年),汉人张议潮占据包括甘肃在内的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唐朝再次占据甘肃。[11-13]

北宋年间,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元朝时期,设甘肃行中书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黄河以东地区为陕西兴远路。

明朝时期,改省设司,省境属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辖地大部继承元朝,按照明的定制,卫、所设于边境和要害地区,在边境重镇设行都指挥使司,每省设一都指挥使司。卫、所实行军屯,属军事机关,但后来在边境地区卫、所也兼理民政。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清朝时期,设陕西右布政司,后改甘肃布政司,行政中心从巩昌(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市,辖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省区部分范围。光绪十年(1884年)分出新疆。

中华民国二年(1912年)甘肃省境又划分为宁夏(原朔方)、西宁(原海东)、兰山、泾原(原陇东)、渭川(原陇南)、甘凉(原河西)、安肃(原边关)七道。辖今甘肃、内蒙古西部、青海北部和东部一些地方、外蒙古西南边、宁夏。,民国十六年(1927年),撤道为省,民国十八年(1929年)分出青海和宁夏两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省境陇东地区属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和关中两分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26日,成立甘肃行政公署,下辖酒泉、张掖、武威、兰州、定西、临夏、庆阳、天水、平凉、武都11个分区(专区、市)、73县(局)。甘肃行署隶属于西北军政委员会(后改为西北行政委员会,1954年撤销)。

多彩土地--张掖丹霞地质公园(9张)

1950年1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辖今甘肃、内蒙古西部。

1954年,根据内务部的通知,将撤销的宁夏省并入甘肃省。1957年,以民国十八年(1929年)的原宁夏省行政区域为基础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划3个专区(自治州)、19个县市归宁夏管辖。

1962年,专区增加到13个,即兰州、白银、庆阳、平凉、天水、武都、定西、临洮、武威、张掖、酒泉、临夏、甘南。

甘肃名胜(15张)

1965年,共有12个专区(自治州、市)、81个县,32个区公所、1559个人民公社,88个街道办事处。

196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分别划归甘肃省酒泉地区、武威地区管辖。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甘肃省酒泉地区额济纳旗、武威地区阿拉善右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

1985年,甘肃省共设14个行署(州、市),辖86县(自治县、市、区),至此,形成今甘肃省行政区域。

2004年,甘肃省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86个县(市、区)。[14]

2018年8月30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甘肃省撤销华亭县,设立县级华亭市,以原华亭县的行政区域为华亭市的行政区域,华亭市由甘肃省直辖,平凉市代管。[15]

甘肃行政区划

截至2018年,甘肃省下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17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57个县、7个自治县。甘肃省人民政府驻兰州市城关区中央广场1号。[4-5]

兰州市

享有“丝路重镇”、“黄河明珠”、“西部夏宫”、“水车之都”、“瓜果名城”等美誉。始建于西汉始元元年(前86年)。据记载,因初次在这里筑城时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还有一种说法是依据“金城汤池”的典故,喻其坚固。总面积1.31万平方千米,辖5区3县: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红古区、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16-17]

嘉峪关市

嘉峪关市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因1958年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兴起的一座新兴工业旅游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辖区内的嘉峪关长城素有“天下第一雄关”、“边陲锁钥”之称。嘉峪关市是中国五个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之一,下辖8个街道,3个镇,总面积2935平方千米。

金昌市

金昌地处河西走廊中段,为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和河西走廊主要城市之一,自古以来自然条件较为严酷,区域年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8倍,是全国110个重点缺水城市和13个资源型缺水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金昌缘矿兴企、因企设市,因盛产镍被誉为“祖国的镍都”。总面积8896平方千米,辖1区1县:金川区、永昌县。[18-19]

白银市

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志书记载,白银矿藏的开采,始于汉代,明朝洪武年间,官方曾在现市政府驻地设立办矿机构“白银厂”,有“日出斗金”之说,白银缘此而得名[20]。总面积2.12万平方千米,占甘肃总面积的4.4%。辖2区3县:白银区、平川区、会宁县、靖远县、景泰县。[21]

天水市

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以西秦岭为分水岭,北部地区面积11673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81.49%;南部地区面积2652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18.51%。总面积14325平方千米。辖2区5县:秦州区、麦积区、甘谷县、武山县、秦安县、清水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22]

武威市

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武威历史悠久,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命名武威。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历代王朝都曾在这里设郡置府。武威是古丝绸之路要冲,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总面积3.23万平方千米,辖1区3县: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23]

张掖市

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其名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张掖市历史悠久,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建张掖郡,这里遂成为军事战略要地,丝绸之路重镇,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总面积4.2万平方千米,辖1区5县:甘州区、山丹县、民乐县、临泽县、高台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24]

平凉市

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年),前秦灭前凉,置平凉郡,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之名始见于史册。是甘肃东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承接中东部省区产业转移与开放开发的“东大门”。辖1区6县:崆峒区、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华亭市、庄浪县、静宁县。总面积1.1万平方千米。[25-26]

酒泉市

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尔金山、祁连山与马鬃山(北山)之间。是敦煌艺术的故乡、现代航天的摇篮、新中国石油和核工业的发祥地、“铁人”王进喜的故乡和“铁人精神”的诞生地。总面积19.2万平方千米,占甘肃省面积的42%,辖1区2市4县:肃州区,玉门市、敦煌市、金塔县、瓜州县、肃北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27]

庆阳市

位于甘肃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会处。庆阳先民、中医鼻祖岐伯曾在此与黄帝论医,成就了中华医学巨著《黄帝内经》,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庆阳香包、陇绣、民间剪纸、道情皮影等民俗文化独树一帜。总面积2.7万平方千米,辖1区7县:西峰区、庆城、华池、宁县、镇原、合水、正宁、环县。[28]

定西市

位于甘肃中部,通称“陇中”。岷山、陇川不仅孕育了马家窑、齐家、寺洼、辛店等史前文化,也传承着汉唐古风,使定西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战国时就在狄道(今临洮)设置陇西郡,今各县区地域均在辖境,是甘肃中部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29]。总面积1.96万平方千米,辖1区6县: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漳县、岷县。[30-31]

陇南市

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区,东接陕西,南通四川,扼陕甘川三省要冲,素称“秦陇锁钥,巴蜀咽喉”。陇南历史悠久,是秦族、秦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动的核心地区。陇南是甘肃省唯一属于长江水系并拥有亚热带气候的地区,被誉为“陇上江南”。境内高山、河谷、丘陵、盆地交错,气候垂直分布,地域差异明显,有水杉、红豆杉等国家保护植物和大熊猫、金丝猴等20多种珍稀动物,拥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79万平方千米,辖1区8县:武都区、成县、文县、宕昌县、康县、西和县、礼县、徽县、两当县。[32]

临夏回族自治州

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唐蕃古道重镇、茶马互市中心,素有“西部旱码头”之誉,也是文成公主进藏时的途经之地。临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中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发掘最多的地区之一,因出土现珍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彩陶王”,被誉为“中国彩陶之乡”。总面积8169平方千米,辖1市7县: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广河县、和政县、康乐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33]

甘南藏族自治州

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的甘、青、川三省结合部,是全国的“五大牧区”之一。境内有尕海——则岔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莲花山和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夏河拉卜楞寺、卓尼禅定寺和碌曲郎木寺等121座藏传佛教寺院;有红军长征经历的天险腊子口、俄界会议遗址等十多处革命历史遗迹;有香浪节、晒佛节、采花节、花儿会等几十种民俗节庆活动,被誉为“中国的小西藏,甘肃的后花园”。国土总面积4.5万平方千米,辖1市7县:合作市、夏河、碌曲、玛曲、迭部、舟曲、临潭、卓尼县。[34]

甘肃地理环境

甘肃位置境域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部地区,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大部分位于中国地势二级阶梯上。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蒙古国接壤。东西蜿蜒1600多千米,总面积45.59万平方千米(其中飞地53.22平方千米),占中国总面积的4.72%。[35-36]

甘肃地形地貌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9千米,南北宽530千米,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区域。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北有六盘山和龙首山;东为岷山、秦岭和子午岭;西接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壤青泥岭。

甘肃是个多山的省份,最主要的山脉有祁连山、乌鞘岭、六盘山,其次有阿尔金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西倾山、子午岭山等,多数山脉属西北—东南走向。省内的森林资源多集中在这些山区,大多数河流也都从这些山脉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

陇南山地

陇南山地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丰厚,到处清流不息。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部分。山地和丘陵西高东低,绿山对峙,溪流急荡,峰锐坡陡,恰似江南风光,又呈五岭逶迤。[36]

陇东、中黄土高原

陇东、中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和东部,东起甘陕省界,西至乌鞘岭畔。这里历史上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建立过炎黄子孙的家园,亿万年地壳变迁和历代战乱,灾害侵蚀,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尤其是定西中部地区成了中国最贫瘠的地方之一,但陇东、中黄土高原蕴含有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36]

甘南高原

甘南高原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200米,是典型的高原区。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是甘肃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36]

甘南高原——甘南草原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至甘新交界,是块自东向西、由南而北倾斜的狭长地带。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长约1000余千米,宽由几千米到几百千米不等。河西走廊地势平坦,机耕条件好,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农业发展前景广阔,是甘肃主要的商品粮基地。[36]

祁连山地

祁连山地在河西走廊以南,长1000多千米,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终年积雪,冰川逶迤,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体水库,植被垂直分布明显。甘肃省最高点为祁连山主峰团结峰,海拔5827米。[36]

河西走廊以北地带

河西走廊以北地,东西长600多千米、海拔在1000—3600米的地带,人们习惯称之为北山山地。这里地近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风急沙大,山岩裸露,荒漠连片,是难以耕作之地,人烟稀少。[36]

甘肃气候特征

甘肃各地气候类型多样,从南向北包括了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和高原高寒气候等四大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0—15℃,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干旱、半干旱区占总面积的75%。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大风、沙尘暴和霜冻等。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乌鞘岭以西降水明显减少,陇南山区和祁连山东段降水偏多。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全省无霜期各地差异较大,陇南河谷地带一般在280天左右,甘南高原最短,只有140天。海拔多数地方在1500米到3000米之间,年降雨量约300毫米(40—800毫米之间)。[37]

甘肃的气候分界图

甘肃自然资源

甘肃水资源

甘肃省水资源主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黄河流域有洮河、湟水、黄河干流(包括大夏河、庄浪河、祖厉河及其它直接入黄河干流的小支流)、渭河、泾河等5个水系;长江流域有嘉陵江水系;内陆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含苏干湖水系)3个水系。河3个水系,有15条;年总地表径流量174.5亿立方米,流域面积27万平方千米。

内陆河

甘肃省自产地表水资源量286.2亿立方米,纯地下水8.7亿立方米,自产水资源总量约294.9亿立方米,人均1150立方米。全省河流年总径流量415.8亿立方米,其中,1亿立方米以上的河流有78条。黄河流域除黄河干流纵贯省境中部外,支流就有36条。该流域面积大、水利条件优越。但流域内绝大部分地区为黄土覆盖,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长江水系包括省境东南部嘉陵江上源支流的白龙江和西汉水,水源充足,年内变化稳定,冬季不封冻,河道坡降大,且多峡谷,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724.15万千瓦,居中国第10位,可能利用开发容量1068.89万千瓦,年发电量为492.98亿度,水力发电量居中国第4位。[38-39]

2018年,甘肃省水资源总量343.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303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1.9%。年末大型水库蓄水总量46.2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长5.7%。全年总用水量112.2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3%。其中,生活用水量9.1亿立方米,增长4.6%;工业用水量9.4亿立方米,下降9.5%;农业用水量89.4亿立方米,下降3.2%;生态用水量4.4亿立方米,下降6.0%。人均用水量426立方米,下降3.7%。[6]

甘肃土地资源

甘肃省总土地面积约为45.44万平方千米(据国务院勘界结果为42.58万平方千米),居中国第7位,折合6.8亿亩。山地多,平地少,全省山地和丘陵占总土地面积的78.2%。

全省土地利用率为56.93%,尚未利用的土地有28681.4万亩,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2.05%,包括沙漠、戈壁、高寒石山、裸岩、低洼盐碱、沼泽等。总量为4544.02万多公顷,人均占有量2公顷,居中国第5位;除沙漠、戈壁、沼泽、石山裸岩、永久积雪和冰川等难以直接利用的土地外,尚有2731.41万公顷土地可用于生产建设,占土地总面积的60.11%。各种林地资源面积396.65万公顷。各类草地资源面积1575.29万公顷,占土地资源总面积的34.67%,其中天然草地1564.83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99.34%,是中国主要的牧业基地之一。[40]

甘肃植物资源

甘肃是一个少林省区,据第七次甘肃省森林资源清查,全省林地面积1042.65万公顷,全省森林面积507.4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1.28%;全省活立木总蓄积24054.88万立方米,森林蓄积21453.97万立方米。森林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栎类、杨类以及华山松、桦类等。在全省活立木蓄积资源中,冷杉占52.9%,云杉占11.7%,栎类占26.9%,杨类、华山松、桦类只占8.5%。甘肃主要林区分布在白龙江、洮河、小陇山、祁连山、子午岭、康南、关山、大夏河、西秦岭、马山等处。

敦煌莫高窟和月牙泉(20张)

草场主要分布在甘南草原、祁连山地、西秦岭、马山、崛山、哈思山、关山等地,这些地方海拔一般在2400—4200米之间,气候高寒阴湿,特别是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地区牧草生长季节短,枯草期长;这类草场可利用面积为427.5万公顷,占全省利用草场总面积的23.84%,年平均鲜草产量4100千克/公顷,总贮草量约175亿千克,平均牧草利用以50%计,约可载畜600万羊单位。

野生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主要资源有7大类:油料植物有100多种,如文冠果(木瓜)、苍耳、沙蒿、水柏、野核桃、油桐等;纤维和造纸原料植物约近百种,如罗布麻、浪麻、龙须草、马莲、芨芨草等;淀粉及酿造类植物有20多种,如橡子、沙枣、蕨根、魔芋、沙米、土茯苓等;野生化工原料及栓皮类有20多种,如栓皮栎、五倍子、槐等;野生果类100多种,如中华猕猴桃、樱桃、山葡萄、枇杷、板栗、沙棘等;野生药材951种,有大黄、当归、甘草、红黄芪、锁阳、肉苁蓉、天麻等;特种食用植物10多种,其中比较名贵的野生植物有发菜、蕨菜、木耳、蕨麻、黄花菜、地软、羊肚、蘑菇、鹿角菜等。甘肃是中国药材主要产区之一,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居中国第二位。主要经营的药材有450种,如当归、大黄、党参、甘草、红芪、黄芪、冬虫草等。[38][41]

甘肃动物资源

甘肃省境内共有野生动物650多种。其中:两栖动物24种,爬行动物57种,鸟类441种,哺乳动物137种。这些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陇南市的文县、武都、康县、成县、两当等地。文县让水河、丹堡一带,已列为中国第十三号自然保护区,出产大熊猫、金丝猴、麝、猞猁、扫雪等世界珍贵动物,并对梅花鹿、马鹿、麝进行人工饲养。野生动物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稀有珍贵动物有90多种,其中属一类保护的24种,二类保护的24种,三类保护的4011种。[38]

甘肃矿产资源

甘肃省境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截至2006年底已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含亚矿种),占中国已发现矿种数的74%。甘肃省查明矿产资源的矿种数有97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35种、非金属矿产53种、水气矿产2种。列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地891处(含共伴生矿产),其中,大型矿床77个、中型202个、小型612个。据中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通报(2005年),在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矿种中,甘肃省列中国第一位的矿产有10种,前五位的有25种,前十位的有49种。有亚洲最大的金矿——甘肃阳山金矿。阳山金矿累计探获黄金资源量308吨,是亚洲最大类卡林型金矿。据估算,阳山金矿已探明的黄金资源量潜在经济价值达500亿。[42]

甘肃气候资源

甘肃省风能资源丰富,总储量为2.37亿千瓦,风力资源居中国第5位,可利用和季节可利用区的面积为17.66万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和省内部分山口地区,河西的瓜州素有“世界风库”之称。

甘肃是中国太阳能最为丰富的三个区域之一,各地年太阳总辐射值大约为4800—6400兆焦/平方米,其中河西西部、甘南西南部是中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按现有利用水平测算可开发资源量约为520万吨标准煤/年。[43]

甘肃人口

截至2018年末,甘肃省常住人口2637.2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57.71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7.69%,比上年末提高1.30%。全年出生人口29.12万人,出生率为11.07‰;死亡人口17.54万人,死亡率为6.6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2‰。[6]

甘肃政治

甘肃省委

省委书记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

省委副书记

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

省委副书记:孙伟

省委常委

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李荣灿

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马廷礼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刘昌林

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员会书记:胡焯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宋亮

省委常委、副省长:周学文

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元平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青

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王嘉毅

省委常委、省军区政治委员:蒲永能

秘书长

省委秘书长:王嘉毅[44]

甘肃省政府

省长

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

副省长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宋 亮

副省长:张世珍

副省长:周学文[45]

副省长:李沛兴

副省长:何 伟

副省长:余 建

副省长:常正国

秘书长

省政府秘书长:李志勋[44]

(截至2019年初)

甘肃经济

甘肃综述

2018年,甘肃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246.1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21.3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2794.7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4530.1亿元,增长8.4%。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1.2:33.9:54.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1336元,比上年增长5.8%。全员劳动生产率为50510元/人,增长6.1%。全年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1511.3亿元,比上年增长6.7%,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8.3%。[6]

固定资产投资

2018年,甘肃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3.9%。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8.8%;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0.8%,其中工业投资下降10.9%;第三产业投资下降3.6%,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3.6%。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高技术产业投资下降2.8%。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下降9.3%。项目投资比上年下降10.3%。其中,制造业投资下降13.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下降19.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下降17.0%,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下降10.2%。[6]

财税收支

2018年,甘肃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70.8亿元,同口径增长8.3%。其中,税收收入610.4亿元,增长13.6%;非税收入260.4亿元,下降2.3%。从主体税种看,国内增值税293.9亿元,增长12.6%;企业所得税74.6亿元,增长10.9%;个人所得税30.5亿元,增长11.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773.8亿元,增长14.2%。其中,民生支出2983.6亿元,增长14.4%。扶贫支出318.6亿元,增长102.5%。[6]

人民生活

2018年,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57.0元,比上年增长7.9%;人均消费支出22606.0元,增长9.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04.1元,增长9.0%;人均消费支出9064.6元,增长12.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7%。

2018年,甘肃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9.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4.6%。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1.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2%。[6]

甘肃第一产业

种植业

2018年,甘肃省粮食种植面积264.5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2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2.2万公顷,增加0.3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32.6万公顷,减少2.1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35.3万公顷,增加1.6万公顷。中药材种植面积23.4万公顷,增加0.7万公顷。果园面积31.4万公顷,增加1.1万公顷。全年粮食产量1151.4万吨,比上年增产4.1%。其中,夏粮产量321.0万吨,增产7.3%;秋粮产量830.5万吨,增产2.9%。全年蔬菜产量1292.6万吨,比上年增产6.6%。园林水果产量370.0万吨,减产6.8%。中药材产量101.7万吨,增产9.7%。[6]

林业

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6万公顷,比上年多增0.5万公顷。[6]

畜牧业

2018年,甘肃省肉类产量102.2万吨,比上年增长3.1%。牛奶产量40.5万吨,增长0.2%。年末大牲畜存栏504.6万头(只),比上年末增长2.7%,其中牛存栏440.4万头,增长3.8%;大牲畜出栏212.6万头(只),增长2.7%,其中牛出栏201.9万头,增长1.8%。羊存栏1885.9万只,增长2.5%;羊出栏1462.8万只,增长3.4%。生猪存栏545.2万头,下降1.1%;生猪出栏691.6万头,增长1.3%。[6]

生产条件

2018年,甘肃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6万公顷,比上年多增0.5万公顷。[6]

甘肃第二产业

工业

2018年,甘肃省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6%。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5.0%;集体企业下降22.4%,股份制企业增长2.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21.1%。分隶属关系看,中央企业增长2.5%,省属企业增长8.6%,省以下地方企业增长6.1%。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下降3.8%,重工业增长6.2%。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3.3%,制造业增长3.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3.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270.4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168.4亿元,增长25.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6.2元。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5.0%。[6]

建筑业

2018年,甘肃省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7%。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571个,比上年末增加115个。[6]

甘肃第三产业

2018年,甘肃省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5.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5.2%,金融业增加值增长2.6%,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4.0%。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7.8%。[6]

国内贸易

2018年,甘肃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7.4%。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7.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6.6%。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增长7.4%,餐饮收入额增长7.7%。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0.7%,烟酒类增长2.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0.8%,化妆品类增长2.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7.1%,中西药品类增长23.0%,石油及制品类增长9.5%,汽车类下降8.7%。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增长12.5%。[6]

对外经济

2018年,甘肃省进出口总额394.6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其中,出口145.8亿元,增长26.8%;进口248.8亿元,增长18.1%。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16个,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504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7%。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5214万美元,增长50.0%。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金额23119万美元,增长18.6%。[6]

房地产业

2018年,甘肃省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18.2%,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1.8%。房屋施工面积9428.5万平方米,增长3.0%,其中住宅施工面积6167.6万平方米,增长1.3%。在房屋施工面积中,房屋新开工面积2443.0万平方米,增长2.9%,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611.5万平方米,增长11.7%。房屋竣工面积752.3万平方米,下降11.3%,其中住宅竣工面积498.7万平方米,下降19.5%。商品房销售面积1595.7万平方米,增长2.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438.0万平方米,增长3.7%。[6]

邮电通信

2018年,甘肃省邮政业务总量31.1亿元,比上年增长16.1%。邮政业完成邮政函件业务764.8万件;包裹业务78.1万件;快递业务量8911.6万件,增长23.7%;快递业务收入18.9亿元,增长27.3%。电信业务总量1192.4亿元,增长161.5%。电信业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63.2万门,下降17.1%;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5465.1万户,增长4.6%。年末电话用户3064.4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2736.0万户,4g移动电话用户2000.9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104.2部/百人,比上年增加7.4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742.8万户,其中固定互联网光纤宽带接入用户699.4万户,移动宽带用户2255.1万户。全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13.13亿gb,比上年增长223.4%。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1143.1万个,增长3.9%。移动宽带接入用户普及率86.9部/百人,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普及率28.3部/百人。[6]

旅游业

2018年,甘肃省接待国内游客30190.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4%;国内旅游收入2058.3亿元,增长30.4%。接待入境游客10.0万人次,增长27.0%。其中,接待外国游客5.7万人次,增长34.8%;接待港澳台同胞4.3万人次,增长17.4%。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740万美元,增长31.4%。[6]

金融业

截至2018年末,甘肃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8678.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1%,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8568.7亿元,增长5.1%。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9371.7亿元,增长9.4%,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9094.4亿元,增长9.7%。

截至2018年末,甘肃省境内上市公司33家,与上年末持平。股票总市值1794.4亿元,下降47.4%。全年发行、配售股票筹集资金56.6亿元。[6]

保险业

2018年,甘肃省保费收入399.0亿元,比上年增长8.9%;赔付额139.0亿元,增长16.7%。[6]

甘肃交通运输

甘肃交通

截至2018年末,甘肃省公路里程14.3万千米,其中等级公路12.8万千米。全年新建二级以上公路374.5千米。[6]

铁路

 铁路名称起点终点
高速铁路
兰新高速铁路兰州乌鲁木齐
徐兰高速铁路徐州兰州
银西高速铁路银川西安
京兰客运专线(在建)北京兰州
快速铁路
兰渝铁路兰州重庆
兰成铁路(在建)兰州成都
普速铁路
陇海铁路兰州连云港
兰新铁路兰州乌鲁木齐
包兰铁路包头兰州
兰青铁路兰州西宁
宝中铁路宝鸡中卫
宝成铁路宝鸡成都
干武铁路干塘武威
红会铁路白银红会
嘉镜铁路嘉峪关镜铁山
嘉策铁路嘉峪关策克口岸
敦煌铁路柳沟敦煌
清绿铁路清水绿园
西平铁路西安平凉
天平铁路天水华亭
敦格铁路(在建)敦煌格尔木
参考资料:[46-49]

公路

京藏高速公路青兰高速公路连霍高速公路福银高速公路兰海高速公路
张汶高速公路定武高速公路柳格高速公路十天高速公路平绵高速公路
兰州机场高速公路兰郎高速公路陇渭高速公路金永高速公路

航空

    甘肃省民用机场列表
    地区机场级别状态icaoiata备注
兰州市兰州中川国际机场4e使用中zllllhw
酒泉市敦煌莫高机场4d、兼顾4e使用中zldhdnh
嘉峪关市嘉峪关机场4c使用中zljqjgn
张掖市张掖甘州机场4c使用中zlzyyzy军民合用
金昌市金昌金川机场4c使用中zljcjic
陇南市陇南成县机场4c使用中/lnl
定西市定西临洮机场/使用中//军用
庆阳市庆阳西峰机场4c使用中zlqyiqn
天水市天水麦积山机场3c使用中zltsthq军民合用
天水中梁机场4c迁建//
甘南州甘南夏河机场4c使用中zlxhjxh
参考资料:[50-52]

甘肃运输

2018年,甘肃省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2612.3亿吨千米,比上年增长7.0%;旅客周转量659.2亿人千米,增长2.5%。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完成旅客吞吐量160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7%;货邮吞吐量6.4万吨,增长0.5%。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358.5万辆,比上年末增长7.1%,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308.6万辆,增长7.3%。民用轿车保有量149.3万辆,增长8.7%,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131.9万辆,增长9.0%。[6]

甘肃社会事业

甘肃科技事业

截至2018年末,甘肃省共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5家。全年登记省级科技成果1176项,其中,基础理论297项,应用技术类成果844项,软科学35项。获得奖励152项。专利申请量27882件,比上年增长14.0%;专利授权量13958件,增长44.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280件,下降4.5%。有效发明专利6879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6件。共签订技术合同5072项,下降13.3%;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80.9亿元,增长11.0%。

2018年,甘肃省气象雷达观测站点7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10个。全省地震台站(点)427个,其中,有人值守的地震监测台站27个,无人值守的地震监测台站(点)400个。全年未发生5.0级以上的地震。[6]

甘肃教育事业

2018年,甘肃省研究生教育招生1.4万人,在学研究生3.85万人,毕业生0.96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14.66万人,在校生48.36万人,毕业生12.23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7.26万人,在校生18.9万人,毕业生5.89万人。普通高中招生17.26万人,在校生54.93万人,毕业生20.11万人。初中招生29.66万人,在校生87万人,毕业生28.82万人。普通小学招生34.49万人,在校生189.65万人,毕业生30.08万人。特殊教育招生0.31万人,在校生1.57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94.44万人。[6]

军事院校
院校名称主管部门所在地
武警指挥学院兰州分院中央军委兰州

本科院校
  序号院校名称主管部门所在地备注
1兰州大学教育部兰州双一流[53-54]、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111计划
2西北民族大学国家民委小211工程
3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人民政府小211工程、2011计划
4兰州交通大学小211工程
5甘肃农业大学小211工程
6甘肃中医药大学原:甘肃中医学院
7西北师范大学小211工程
8兰州城市学院
9兰州财经大学原:兰州商学院
10甘肃政法学院
11兰州文理学院
12兰州工业学院
13天水师范学院天水
14河西学院张掖
15陇东学院庆阳
16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南
17甘肃医学院平凉原: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8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甘肃省教育厅兰州独立学院
19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
20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
21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
22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
参考资料:[55-56]

专科院校
序号院校名称主管部门备注
01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
02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03甘肃警察职业学院
04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05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06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07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08兰州外语职业学院甘肃省教育厅民办
09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省人民政府天水
10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11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12武威职业学院武威
13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14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嘉峪关
15酒泉职业技术学院酒泉
16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金昌
17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白银
18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定西甘肃中医药大学[57]定西校区
19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张掖
20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陇南
参考资料:[55-56]

甘肃文化事业

截至2018年末,甘肃省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45%,比上年末提高0.07%;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81%,提高0.13%。全年出版报纸44979.58万份,期刊7897.86万册,图书8681万册(张)。[6]

甘肃体育事业

2018年,甘肃省体育获得各类奖牌313枚,比上年增加163枚。[6]

甘肃卫生事业

截至2018年末,甘肃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788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00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99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28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7221个。卫生技术人员15.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9万人,注册护士6.4万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0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技术人员3430人;卫生监督所(中心)94个,卫生监督所(中心)卫生技术人员1383人。乡镇卫生院1379个,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6万人。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16.3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12.6万张。全年总诊疗人次13275.2万人次,出院人数487.1万人。[6]

甘肃劳动就业

截至2018年末,甘肃省就业人员1555.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637.6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3.1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16.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全年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22.3万人。其中,省外输转192.2万人,省内输转330.1万人。[6]

甘肃社会保障

截至2018年末,甘肃省共有49.67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33.64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0.06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全年资助898.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986.88万人次。

截至2018年末,甘肃省共有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10635个。其中,社区服务指导中心15个,社会服务中心598个,社区服务站2413个,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993个,社区互助型养老设施3314个,其他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3302个。[6]

甘肃脱贫攻坚

截至2018年末,甘肃省农村贫困人口为12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5.8%,比上年下降3.9%。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87元,比上年增长10.3%。[6]

甘肃环境保护

2018年,甘肃省38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达到或优于ⅲ类断面比例为94.7%。14个市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1.2%,比上年提高0.1%。省内监测的14个城市中,城市区域声环境评价(昼间)较好的城市有12个,评价一般的城市有2个。年末有自然保护区57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个。国家地质公园6个,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区3个。[6]

甘肃安全生产

2018年,甘肃省农作物受灾面积53.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8.3%;农作物成灾面积35.1万公顷,增长26.0%。2018年,甘肃省实际发生各类地质灾害479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8691.7万元,增长133.7%。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9.9亿元。

2018年,甘肃省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948起,比上年下降16.1%。死亡767人,下降13.9%;受伤710人,下降28.9%;直接经济损失16193.1万元,增长26.2%。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93人,下降19.9%;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2.538人,增长13.4%;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0.139人,下降35.1%;十二类营运车辆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12.223人,下降24.1%。[6]

甘肃历史文化

马踏飞燕敦煌莫高窟民俗肃南裕固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风俗
天祝藏区风情雷台奇观古酒泉传奇嘉峪关传说桥湾人皮鼓
玉门关古阳关民间筵悦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
佛公娇万紫山渗金寺拉卜楞寺临夏清真寺
崆峒山王母宫山公刘庙菩萨山陇剧
太平鼓羊皮筏甘肃花儿陇东皮影窑洞民居
崆峒武术马社火参考资料:[58]

甘肃特色美食

清汤牛肉面

兰州清汤牛肉面俗称“牛肉面”,是兰州著名的风味小吃,被当地人誉为兰州的麦当劳。兰州牛肉面创始于光绪年间,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而蜚声中外。兰州牛肉面有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子油红)、四绿(香菜绿)、五黄(面条黄亮)五大特点。面条根据粗细可分为大宽、宽、细、二细、三细、毛细、韭叶子等种类。面条用手工现场拉成,一碗面不到两分钟即可做好,再浇上调好的牛肉面汤、白萝卜片,调上辣椒油、蒜苗、香菜。

百花全鸡

用发菜作配料的名菜。用一只肥母鸡,取下鸡脯,鸡里脊,加脂肉剁成细泥,加水、蛋清、精盐,搅成鸡茸。剩下部分加葱、姜、精盐上笼蒸烂取出,留头、爪、翅膀,将其余的肉切成五分大的片铺在鱼盘中。另将菠菜、发菜、蒸熟的蛋黄分别制成细末。这时,将鸡茸抹在盘内铺的鸡片上做成菱形块(也可做成其它图案)将菠菜、发菜、蛋黄这四种碎末整齐地撒在鸡茸上。将鸡头用刀劈开摆在鱼盘前端,鸡爪去尖按鸡形摆在鱼盘的另一端,翅膀摆在两边。上笼蒸十分钟,勾流水芡即成。这道菜操作精细,图案新颖,香嫩可口,清淡不腻。

浆水面

浆水,既可做清凉饮料,又能在吃面条时做汤,兰州、定西、天水、临夏等地的群众,都喜欢吃浆水面。浆水有清热解暑之功效。在炎热的夏天,喝上一碗浆水,或者吃上一碗浆水面,立即会感到清凉爽快,还能解除疲劳,恢复体力。浆水对某些疾病也有疗效。有的高血压病患者经常吃一点芹菜浆水,能起到降低和稳定血压的作用。据说对肠胃和泌尿系统的某些疾病,浆水也有一定的疗效。有的医院,曾用浆水配合药物,治疗烧伤病人。

酿皮子

定西、武威酿皮子是面粉制的食品,色泽晶莹黄亮,半透明如玉,切成筷子粗细的长条状食品,再加上精心酿制香醋、蒜汁、辣椒油、精盐等调料即可食用。在凉州城里,几乎每街都有卖的,为数亦不少。酿皮子价廉物美,其味酸辣凉爽,柔韧可口,是一种大众化的地方风味食品。

糊锅

糊锅是酒泉的特色小吃。 酒泉最具代表性的小吃应该就算“糊锅”了,尤其是老酒泉人最爱吃,卖糊锅的店主在店门口架上一口大锅,汤料用鸡汤,投入蚕豆粉汁,成糊状,再加蚕豆粉制成的粉块、粉条、以及鸡丝、肉片,再把炸好的大麻花掰成麻花瓣,放入配好的汤中即成,其味鲜香,突出姜与胡椒的辣味。

甘肃风景名胜

甘肃5a级景区

烟笼嘉峪碧岧峣, 影拂昆仑万里遥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过崆峒
嘉峪关文物景区(嘉峪关市)崆峒山风景名胜区(平凉市)
路入青松翠霭间,斜阳倒影入溪湾鸣沙山月牙泉
麦积山景区(天水市)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敦煌市)
参考资料:[59]

甘肃4a级景区

区划景区名称
兰州市五泉山公园水车博览园吐鲁沟
兴隆山古梨园青城古镇
嘉峪关市紫轩葡萄酒庄园中华孔雀苑嘉峪关方特欢乐世界
东湖生态旅游景区--
金昌市骊靬古城紫金花城景区金水湖
白银市会宁红军会师旧址黄河石林-
天水市伏羲庙大象山玉泉观
水帘洞秦安县凤山风景区张家川回乡风情园
酒泉市雅丹国家地质公园金塔胡杨林瓜州草圣故里
敦煌古城阳关文物旅游景区赤金峡
富康梦天堂景区西汉酒泉胜迹玉门玉泽湖公园
张掖市中华裕固风情走廊景区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张掖大佛寺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文殊寺石窟群马蹄寺
焉支山森林公园山丹大佛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张掖玉水苑景区冰沟丹霞扁都口
月牙湖公园大湖湾裕固族民俗度假区
武威市武威沙漠公园白塔寺武威文庙
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天祝县冰沟河森林公园-
定西市遮阳山贵清山-
陇南市万象洞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阳坝亚热带生态旅游风景区
甘肃秦文化博物馆晚霞湖西狭颂风景名胜区
云屏三峡两当兵变纪念馆花桥村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金徽酒文化生态旅游景区金徽矿业景区
平凉市荆山森林公园云崖寺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台
龙泉寺田家沟生态风景区王母宫
古灵台--
庆阳市周祖陵森林公园--
临夏州松鸣岩刘家峡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莲花山八坊十三巷大墩峡
甘南州拉卜楞寺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当周草原
大峪沟拉尕山则岔石林
郎木寺--
参考资料:[59-60][61-64]

甘肃著名人物

古代名人
姓名事迹姓名事迹
伏羲人文始祖不窋古代周族部落首领
女娲上古之神鞠陶不窋之子
轩辕黄帝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嫘祖嫘祖始蚕
歧伯华夏民族人文始祖公刘古代周部落首领
秦襄公大秦开国之君秦非子秦的开国君主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国家的皇帝段会宗西汉著名外交家
李广西汉名将李陵西汉将领,李广之孙
赵充国西汉屯田安邦名将甘延寿西汉将领、出身名门、义成侯
公孙贺平定七国之乱、官拜丞相马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
公孙敖从大长公主手中救卫青王符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著《潜夫论》36篇
隗嚣西汉末年将领李敢西汉名将、被霍去病暗箭射杀
马腾东汉末年割据凉州一带的军阀李陵西汉名将
张绣东汉末年割据宛城的军阀,汉末群雄赵壹东汉著名辞斌家
董卓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皇甫谧魏晋著名学者,医学家
马超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贾诩三国时期魏国谋士
姜维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军事家庞德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韩遂三国名将索靖晋代著名书法家
貂蝉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傅玄魏晋时期著名学者
阴铿南朝著名诗人五言律诗的先驱张芝东汉大书法家
盖勋东汉著名清官吕光后凉的建立者
姚苌后秦武昭帝宋繇西凉、北凉大臣名儒
姚兴后秦文桓帝李暠西凉开国皇帝
苻洪十六国时期前秦建立者刘雄北周大将军、柱国、赵郡公
苻坚前秦世祖宣昭皇帝李穆北周名将、屡建奇功,隋朝位列三公
李世民唐朝君主李渊政治家和战略家
李翱唐代散文家、哲学家梁肃唐文学家
李思训唐代大将军、山水画家李益唐代诗人
李白浪漫主义诗人梁肃唐文学家
李翱唐代散文家、哲学家王仁裕五代文学家
李梦阳明代"前七子"的领袖人物赵邦清明代邦清仕途十年,清名播天下
米万钟明代著名书画家刘尔炘近代著名学者
金銮明代散曲家安维峻清代著名的谏官、“陇上铁汉”
张澍清代著名学者封芝琴刘巧儿的原型
马步芳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四马拒孙”邓宝珊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长
蒋云台国民党陆军中将李世军曾任国民政府南京(首都)市长
杜堃国民党陆军中将牛鉴清道光朝两江总督

当代名人
   姓名事迹姓名事迹
潘石屹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大河首个横穿南极的中国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进喜大庆油田“铁人”杨子恒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第一位华人
朱军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任继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草业科学的奠基人
水均益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卢柯中国科学院院士
裴新华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姚檀栋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丽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施雅风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学家、冰川学家
耿萨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李灿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修平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文兰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
张莉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学忠四川省省委书记
马斌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陈宝生中央党校副校长
张腾岳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蔡武文化部部长
和佳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王石卫生部副部长
朵英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95式枪族之父魏晨中国内地男歌手、演员
葛宝丰中国工程院院士、新中国骨科奠基人之一李建华甘肃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
吴有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希模天鸿集团总裁
柴天佑中国工程院院士慈国威前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武官
贾承造中国工程院院士马萧萧中国十佳军旅诗人
徐德龙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栓科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
王陇德中国工程院院士赵季平著名电影作曲家
闫希军天津天士力集团总裁张维著名书法家
李阳疯狂英语创始人雷达著名作家
胡亚权《读者》杂志的创办人王晓银著名画家
马三立相声大师张芷溪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
黄轩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中文名称

甘肃

外文名称

gansu

别 名

甘、陇、陇右、雍凉、陇原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中国西北地区

下辖地区

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

政府驻地

兰州市中央广场1号。

相信自己能做到比努力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