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毕业证样本{模板}图片、学位证样本、报到证样本、档案等。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武汉理工大学前身始于清朝末期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历经中南建筑工程学校、中南交通学院、武汉工学院等传承与发展,2000年由分属教育部、交通部、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的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三校合并成立。[4]武汉理工大学(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武理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并由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国家海洋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艺术、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列入首批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首批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入选“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中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1-3]在2014年《泰晤士报》发布的亚洲大学排行榜中,武汉理工大学位列中国大陆第九位[5]、亚洲第49位;进入《泰晤士高等教育》2013-2014年度世界大学前400名排行榜,位居301-350位,中国大陆第八位。2018年,学校同时进入the世界大学排行榜、qs亚洲大学排行榜、us 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
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7]。类 型
理工类
属 性
全国重点大学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11工程
985平台
111计划展开
属性
全国重点大学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11工程
985平台
111计划
自主招生
卓越计划
国防生收起
主管部门
教育部
现任领导
张清杰
专职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
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
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1人
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1人。。武汉河运专科学校(前身为国立潮汕高级商船学校)并入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1993年11月,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更名名为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在全国范围开始一本招生。
1996年12月,交通部与湖北省签署共同建设武汉交通科技大学的协议。
1998年,武汉交通科技大学部分学科通过211工程预审。
武汉汽车工业大学
1958年10月27日,武汉工学院创建。
1960年,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汽车制造专业并入武汉工学院。
1961年,湖北工学院、湖北化工学院并入武汉工学院。
1958年,湖北化工学院创建。
1958年,湖北工学院创建。
1970年,武汉工学院、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湖北农机学院。
1979年,武汉工学院恢复名称。
1983年9月,由机械部划归为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领导。
1995年,武汉工学院更名为武汉汽车工业大学。
1997年,武汉汽车工业大学通过了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部门预审。
武汉理工大学
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分属于教育部、交通部、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的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
2008年,学校首次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2010年6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9]
2013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10]
2016年,学校与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合作建立的首个海外校区正式运行。[6]
2016年10月9日至10日,武汉理工大学召开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大会。会上,学校为创业学院揭牌,拟设全国首个创业管理专业。[11]
2016年10月18日,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陈文与高邮市委书记勾凤诚共同为武汉理工大学高邮研究院揭牌。
2017年9月,武汉理工大与青岛蓝谷管理局、青岛市科技局、青岛市教育局、即墨市政府、青岛海检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武汉理工青岛研究院共建协议,武汉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正式落户蓝谷。[12]
2017年9月,武汉理工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3]
2018年1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1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14-15]
武汉理工大学办学规模
武汉理工大学院系设置
截至2018年11月,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5个学院(部),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16-18]
本科生、研究生教育 | |||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 |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
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 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学院 | 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 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 |
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 |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武汉理工大学航运学院 |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 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学院 | 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
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
武汉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武汉理工大学体育部 |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性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试点学院) |
网络与继续教育 | 武汉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武汉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
职业技术培训 | 武汉理工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
武汉理工大学学科建设
学校已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艺术、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有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材料学科、工程学科、化学学科和物理学科4个学科进入了世界esi学科排名的前1%。有本科生专业90个,其中国家特色专业1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8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2个。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17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3个、国家国际化示范学院1个、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个。(数据截至2018年11月)[6]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13]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 | 矿物加工工程 |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水声工程 |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部级重点学科 | 结构工程 | 采矿工程 | 矿物加工工程 |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轮机工程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
湖北省优势学科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
湖北省特色学科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矿物加工工程 | |||||
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 | 力学 | 机械工程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土木工程 | |||
矿业工程 | 交通运输工程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新闻传播学 | ||||
湖北省二级重点学科 | 产业经济学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思想政治教育 | 艺术学 | |||
设计艺术学 | 动力机械及工程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应用化学 | ||||
环境工程 | 技术经济及管理 | 固体力学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
机械电子工程 | 车辆工程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
岩土工程 | 结构工程 | 采矿工程 |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 ||||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 生物医学工程 | 广告学 | 出版学 |
国家特色专业 | ||||
动画 | 通信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车辆工程 |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 |
工业设计专业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 轮机工程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土木工程 | 物流工程 | 工程力学 | 物联网工程 | 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 |
湖北省品牌专业 |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轮机工程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 通信工程 | 工业设计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土木工程 | 矿物加工工程 | 工程力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交通运输 | 物流工程 | 矿物资源工程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电子信息工程 |
工商管理 |
卓越工程师专业 | ||||
矿物加工工程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复合材料与工程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 车辆工程 | 汽车服务工程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热能与动力工程 |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 | 自动化 | 通信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软件工程 |
土木工程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制药工程 | 交通运输 | 物流工程 |
海事管理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包装工程 | 工程力学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航海技术 | 轮机工程 |
学位授权
博士学位授予点 | ||||||||||
一级学科博士点 | 工学 | 力学 | 机械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 | 信息与通信工 | 计算机科学与技 | ||||
土木工程 | 矿业工程 | 交通运输工程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 | ---- | ---- | ---- |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 | ---- | ---- | ---- | |||||
艺术学 | 设计学 | 艺术学理论 | ---- | ---- | ---- | |||||
法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 | ---- | ---- | ---- | |||||
二级学科博士点 | 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 ---- | ---- | ---- | ---- | ||||
法 学 | 思想政治教育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 | ---- | ---- | |||||
文 学 | 设计艺术学 | ---- | ---- | ---- | ---- | |||||
工 学 |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 固体力学 | 流体力学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工程力学 | |||||
机械电子工程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车辆工程 | 工业工程 | 汽车运用工程 |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物流技术与装备 | 材料学 | 材料加工工程 | 建筑材料与工程 | ||||||
复合材料学 | 光电子及信息材料 | 生物材料学 | 新能源材料 | 动力机械及工程 |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岩土工程 | 市政工程 | ||||||
历史城市与建筑修复工程 | 智能结构及其系统信息化 | 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 | 采矿工程 | 矿物加工工程 | ||||||
安全技术及工程 | 道路与铁道工程 |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 ||||||
公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物流管理 | 智能交通工程 |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 | 设计制造 | ||||||
轮机工程 | 水声工程 | 船舶与海洋环境保护 | 海洋工程结构 | 水上运动装备工程 | ||||||
舰船电力推进及自动化技术 | 环境工程 |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 桥梁与隧道工程 | ||||||
结构工程 | ---- | ---- | ---- | ---- |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 | 金融工程与管理 | 创新工程与管理 | 工程与项目管理 | |||||
科技与教育管理 | 企业管理 | 技术经济及管理 |
硕士学位授予点 | ||||||
一级学科硕士点 | 哲学 | 哲学 | ---- | ---- | ---- | ---- |
经济学 | 理论经济学 | 应用经济学 | ---- | ---- | ---- | |
法学 | 法学 | 政治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 | ---- | |
教育学 | 教育学 | ---- | ---- | ---- | ---- |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 | 新闻传播学 | ---- | ---- | ---- | |
理学 | 数学 | 物理学 | 化学 | 统计学 | ---- | |
工学 | 力学 | 机械工程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建筑学 | 土木工程 |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矿业工程 | 交通运输工程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
生物医学工程 | 软件工程 | 城乡规划学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 | ||
医学 | 药学 | ---- | ---- | ---- | ---- |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工商管理 | ---- | ---- | ---- | |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 美术学 | 设计学 | ---- | ---- | |
二级学科硕士点 | 教育学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 | ---- | ---- | ---- |
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 ---- | ---- | ---- | ---- | |
工学 | 动力机械及工程 | 电机与电器 |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 ---- | |
管理学 | 教育经济与管理 | ---- | ---- | ---- | ---- |
专业学位授予点 | ||||||
工程硕士学位点 | 工业设计工程 | 矿业工程 | 安全工程 | 环境工程 | 材料工程 | 机械工程 |
生物医学工程 | 工业工程 | 电子与通信工程 | 控制工程 | 电气工程 | 计算机技术 | |
车辆工程 | 软件工程 | 建筑与土木工程 | 项目管理 | 动力工程 | 交通运输工程 | |
物流工程 | 化学工程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 | ---- | ---- | |
工商管理硕士 | mba | ---- | ---- | ---- | ---- | ---- |
公共管理硕士 | mpa | ---- | ---- | ---- | ---- | ---- |
艺术硕士 | mfa | ---- | ---- | ---- | ---- | ---- |
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 | emba | ---- | ---- | ---- | ---- | ---- |
法律硕士 | jm | ---- | ---- | ---- | ---- | ----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力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机械工程 |
土木工程 | 交通运输工程 | 矿业工程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艺术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工商管理 |
学科评估
据教育部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排名情况,武汉理工大学共有25个学科参评,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最高a+档(共3所高校进入,列全国前2%)。在此次参评学科中,学校还有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设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4个学科排名居b+档(前10-20%),应用经济学、土木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6个学科排名居b档(前20-30%)。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 、软件工程 、矿业工程 、安全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艺术学理论等7个学科排名居b-档(前30-40%)。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3个学科排名居c+档(前40-50%)。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排名居c档(前50-60%)。电子科学与技术、城乡规划学、法学等3个学科排名居c-档(前60-70%)。[19-20]
2019年2月22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2018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武汉理工大学在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本科)100强中位列全国第1名。[21]
武汉理工大学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4月,学校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交通部培训基地1个,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7门,湖北省精品课程64门。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 ||
国家级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 |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机电工程实验实训中心 |
船舶运输实验实训教学中心 | ||
交通部培训基地 | 交通部复合型财会人才培训基地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
无机化学 | 设计美学导论 | 金属工艺学 | 知识产权法 | 英语语言学 | 爆破工程 |
船舶建造工艺 | 数字信号处理 | 测试技术 | 材料工程基础 | 船舶辅机 | 经济数学 |
毛邓三个代表 | 信号与系统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设计概论 | 材料科学基础 |
省级精品课程 | |||||
光电技术 | 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 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 | 设计方法学 | 物流系统工程 | 中国造船史 |
通信原理 | 传感器原理 | 生产与运作管理 | 马克思主义 | 会计学原理 | 大学生涯规划 |
汽车构造 | 国际金融学 | 计算机艺术设计基础 | 信息理论与编码 | 材料工程基础 | 管理学原理 |
机械制造工程实训 | 船舶建造工艺学 | 流体力学 | 发动机原理 | 电子商务概论 | 材料力学 |
人力资源管理 | 轮机维护与修理 | 书籍装帧设计 | 大学物理实验 | 线性代数 | 产品设计原理 |
实验化学 | 产业经济学 | 汽车文化与人类文明 | cad/cam基础 | 国际贸易 | 知识产权法 |
数字信号处理 | 数控技术 | 经济数学 | 毛邓三个代表 | 财务管理 | 英语语言学 |
机械设计 | 汽车服务工程 | 自动控制原理 | 化工原理 | 设计美学导论 | 大学英语 |
金属工艺学 | 结构力学 | 爆破工程 | 大学体育 | 设计概论 | 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 |
信号与系统 | 机械原理 | 测试技术 | 无机化学 | 船舶辅机 | 计算机技术基础 |
大学物理 | 工程力学 | 电工学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武汉理工大学师资力量
校园景色(11张)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5533人[22],其中专任教师3248人[22],专任教师中教授686人,副教授129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共享院士3人,国家“千人计划”15人、“万人计划”1人,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10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政府专项津贴等专家303人。
另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跨世纪人才基金”、“高校青年教师奖”等获得者40人次;省部级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26人次;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家级专家称号187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省政府专项津贴104人次;湖北省教学名师4人,建立了以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首席教授、国家和省部级精品课程负责人领衔、结构合理的各支教学科研团队。
【两院院士及外籍院士】 | ||||||
中国工程院院士、选矿工程专家——余永富教授 | 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纤传感技术专家——姜德生教授 | |||||
中国工程院院士、无机化学与材料科学家——郭景坤教授(共享) | 中国工程院院士、力学和高压物理学家——经福谦教授(共享) | |||||
中国工程院院士、钢铁冶金和工程管理专家——张寿荣教授(共享) | 中国工程院院士——顾金才(共享) | |||||
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无机材料国际著名专家、---苏宝连 |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赵东元教授 | |||||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charles michael lieber教授 |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南安普敦大学william geraint price教授 | |||||
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日本东北大学takashi goto(後藤孝)教授 | 国际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美国密歇根大学ctirad uher教授 | |||||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联盟[23] |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清杰[24] |
【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 | |
张清杰 | 赵修建 |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
高孝洪 | 陈定方 | 王呈方 | 陈诚书 | 杨永谦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
傅正义(1999) | 赵修建(2001) | 余家国(2006) | 华 林(2007) |
曹学强(2008) | 孙涛垒(2013) |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
孙海虹(1996) | 傅正义(1997) | 张联盟(1999) |
胡曙光(2004) | 赵修建(2004) | 华 林(2006) |
余家国(2007) | 陈文(2007) | 官建国(2007)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 ||
傅正义(2003) | 刘正林(2003) | 王呈方(2003) |
【国家级教学名师】 | |
刘 泉(2007) | 张联盟(2008) |
【教育部创新团队】 | 赵修建团队(2005) | 傅正义团队(2006) | |
【教育部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 张清杰团队(2007) | 刘祖源团队(2007) |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张联盟团队(2007) | 严新平团队(2008) | 刘 泉团队(2008) |
【楚天学者】 | |||
特聘教授 | 孙志刚(2005) | 余家国(2005) | 郑伟涛(2005) |
王为民(2006) | 水中和(2006) | 谭国龙(2006) | |
杨明红(2008) | 姜宏(2008) | 官建国(2006) | |
讲座教授 | 张树君 | 李廷秋 | 雷成旺 |
郭书祥 | 刘鹏飞 |
【全国先进工作者】 | 姜德生(2005) | ||
【全国优秀教师】 | 姜德生(2001) | 李卓球(2004) | 吴传生(2007) |
【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 赵修建(2001) | 傅正义(2004) | |
【全国优秀教育管理工作者】 | 高孝洪(2001) | ||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 周祖德(2002) |
【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 | ||||
张安富(2006) | 李文锋(2006) | 吴传生(2006) | 黄立文(2006) | 王丽铮(2006) |
刘祖源(2006) | 薛胜军(2006) | 张联盟(2006) | 陈 文(2006) | 张清杰(2006) |
谢峻林(2006) | 张超灿(2006) | 江征风(2006) | 郑建启(2006) | 王玉杰(2006) |
杨志勇(2006) | 雷家珩(2007) | 许之所(2007) | 潘长学(2007) | 徐东平(2007) |
【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 | |
陈 文(2002) | 华 林(2004)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 ||||
徐 庆(2004) | 翟鹏程(2004) | 夏元友(2004) | 王为民(2004) | 孙志刚(2005) |
王 皓(2005) | 张高科(2005) | 官建国(2005) | 李方敏(2005) | 沈 强(2005) |
吴少鹏(2005) | 陈 红(2006) | 方 亮(2006) | 曾志刚(2006) | 周 建(2006) |
木士春(2007) | 刘启明(2007) | 韩建军(2008) | 李春林(2008) | 曹明贺(2008) |
王发洲(2009) | 赵文俞(2009) | 周静(2009) | 朱哲董丽杰(2010) | 吕林女(2010) |
麦立强(2010) | 王传彬(2010) | 吴超仲(2010) | 杨明红(2010) | 郝华(2011) |
黄进(2011) | 陶海征(2011) | 阳晓宇(2011) |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入选者】 | ||||
赵修建(1999) | 傅正义(1999) | 陈 文(2001) | 刘韩星(2001) | 唐新峰(2002) |
【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 | |||||
谢峻林(2000) | 周明凯(2000) | 王 钧(2000) | 张季如(2000) | 王立新(2000) | 熊传溪(2000) |
胡曙光(2000) | 梅炳初(2000) | 刘韩星(2000) | 张东明(2000) | 王建中(2000) | 夏元友(2000) |
瞿鹏程(2000) | 王继辉(2000) | 李新平(2000) | 陈 文(2000) | 张超灿(2000) | 钟 珞(2000) |
曹明礼(2000) | 陈作炳(2000) | 陈晓明(2000) | 赵修建团队5人(2000) |
【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获得者】 | ||
陈 文(2002) | 刘韩星(2002) | 严新平(2003) |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 | ||||
胡树华(2001) | 傅正义(2001) | 赵修建(2001) | 南策文(2001) | 邹早健(2001) |
董力平(2001) | 蔡 军(2001) | 李百浩(2001) | 谢科范(2001) | 梅炳初(2001) |
唐新峰(2001) | 余家国(2002) | 官建国(2002) | 王为民(2002) | 周 建(2003) |
【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 | |
孙海虹(2004) | 陈 辉(2004) |
【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 |
杨建国(2003) |
【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
李世普(1990) | 柴苍修(1991) | 费 江(1991) | 黄金火(1991) | 黎德扬(1991) | 姜德生(1991) |
汤忠谷(1992) | 王培根(1991) | 吴锦翔(1991) | 徐 达(1991) | 张仲甫(1991) | 赵其辉(1991) |
赵玉林(1992) | 陈炳光(1993) | 陈宗良(1993) | 桂 馥(1993) | 姜家佩(1993) | 钱芝宇(1993) |
王仁康(1993) | 张幼陵(1993) | 周祖福(1993) | 陈至刚(1994) | 乐全根(1994) | 倪嘉陵(1994) |
聂春晖(1994) | 潘世荣(1994) | 王从祥(1994) | 王威孚(1994) | 薛亦瑜(1994) | 张 猛(1994) |
张必铭(1994) | 左 林(1994) | 陈先咏(1995) | 程志煜(1995) | 方和平(1995) | 李腊元(1995) |
林宗寿(1995) | 陆丰奎(1995) | 沈成武(1995) | 瞿伟廉(1996) | 张联盟(1997) | 陈 辉(1997) |
傅正义(1997) | 李 波(1997) | 罗继相(1997) | 王华昌(1997) | 徐兆康(1997) | 陈 磊(1999) |
陈昌巨(1999) | 陈晓明(1999) | 刘金华(1999) | 王斌球(1999) | 王为民(1999) | 赵修建(1999) |
朱明健(1999) | 杨春金(2000) | 周祖德(2001) | 陶德馨(2001) | 胡曙光(2001) | 梅炳初(2001) |
王立新(2001) | 魏纪林(2001) | 程森成(2003) | 张清杰(2003) | 刘韩星(2003) | 周 建(2003) |
官建国(2005) | 黄志雄(2005) | 李文锋(2005) | 武星宽(2005) |
武汉理工大学合作交流
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荷兰等国家的19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关系,聘请了300余名国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战略科学家、客座和名誉教授。2007年以来,学校先后获批建立了材料复合新技术与先进功能材料、高性能船舶关键技术、功能薄膜新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及工程应用、新能源汽车科学与关键技术等4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材料复合新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环境友好建筑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3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09年以来,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意大利、荷兰、日本的著名高校建立了14个高水平国际合作研究平台,包括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密歇根大学新能源材料技术联合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南安普顿大学高性能船舶技术联合中心等。2016年,学校与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合作建立的首个海外校区正式运行。[6]
武汉理工大学科学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科研机构
截至2014年4月,学校在新材料、硅酸盐建筑材料、光纤传感技术、新能源、交通物流、机电汽车、信息技术和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建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及23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基地。2008年,科技部批准在学校建立先进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009年,学校与哈佛大学建立了纳米技术联合实验室(whut-harvard joint nano key laboratory);2010年,学校与密歇根大学建立了新能源材料技术联合实验室;2012年,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建立高性能船舶技术联合中心,与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大学建立物联网技术联合实验室;2013年,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立混凝土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建立智能装备联合实验室。2011年,学校进入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产学研战略联盟。2014年,该校建立了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
国家重点实验室 |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工程实验室 | 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 交通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
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基地 | 光纤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基地 | |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燃料电池与氢能源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光纤传感技术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教育部国防重点实验室 | 特种功能材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高性能舰船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港口物流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绿色建筑材料及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水路公路交通安全控制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交通运输部重点实验室 | 港口装卸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 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数字制造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道路桥梁与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燃料电池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矿物资源加工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 |
湖北省宽带无线电通信与传感器网络重点实验室 | 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
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 湖北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光纤传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工业窑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湖北省电动机软启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湖北省产品创新管理研究中心 | 湖北省危机与灾害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
湖北省艺术工程研究中心 | 湖北省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 |
湖北省技术中心 | 湖北省粉体技术中心 | 湖北省石膏工业技术中心 |
湖北省汽车悬架技术中心 | 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硅酸盐材料研发推广中心 | |
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机电一体化研发推广中心 | 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汽车零部件及测试中心 | |
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矿物加工研发推广中心 | ||
国家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 材料研究与测试分析国家级检测实验室 | |
国家体育总局 | 体育工程(水上运动装备)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 | |
教育部国防教育办公室 | 高校国防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 |
其他科研基地 | |||
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 | 武汉理工大学设计研究院 | 长江海事研究中心 | 湖北省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 |
教育部mapgis软件应用中心 | 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研究中心华中实验室 | 武汉市城市水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 | 武汉市中国城市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研究中心 |
中交船舶与桥梁工程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 武汉港机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 中国船级社发动机排放检测中心 | 交通部节能培训中心 |
中国船级社油液检测中心 | 武汉理工大学电动汽车研究院 | 武汉理工大学国际玻璃研究中心 | 武汉理工大学非金属设计研究所 |
武汉理工大学智能运输系统研究中心 |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工程研究所 |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保护研究所 | 武汉理工大学摩擦学研究所 |
爆破研究所 | 环保研究所 | 通信技术研究所 | 嵌入式系统与技术研究所 |
测控技术研究所 | 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所 | 信息技术研究所 | 信息与电子工程研究所 |
3s技术研究所 | 智能信息研究所 | 信息传输研究室 | 水上交通安全与环境研究中心 |
高性能网络研究中心 | 并行分布式处理研究中心 | 智能技术与智能系统研究中心 | 企业应用软件研究中心(校企联合建设) |
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教育部行动计划项目) | 高温高压物理研究所 | 力学研究所 | 智能材料结构研究所 |
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所 | 材料与结构数值模拟研究所 | 静电研究所 | 复合材料结构与应用研究所 |
应用化学研究所 | 建材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 | 造船史研究中心 | 工程流体力学研究所 |
应用数学研究所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 | 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 欧亚文化研究所 |
武汉理工大学科研成果
2011年,该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通用项目类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即张联盟教授主持完成的“连续梯度材料的共沉降可控制备新技术及其在动高压领域的应用”项目和胡曙光教授主持完成的“管磨开流选粉节能技术及其水泥绿色制成应用”项目);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通用类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即华林教授主持完成的“环类零件精密轧制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此外,该校李新平教授参与完成的某项目获得专用项目类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1年,孙涛垒教授主持的“仿生功能生物界面材料的合成与应用”项目获得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吴少鹏教授主持的“片麻岩沥青路面结构组合、材料组成设计与性能研究”项目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程金树教授主持的“高性能陶瓷窑炉成套技术与产业化”项目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另外还有2个参与项目获得一等奖、6个主持项目获得二等奖,6个主持或参与项目获得三等奖。
2013年,学校科技经费7.189亿元。2013年,学校高科技产业销售收入15.96亿元。
武汉理工大学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材料科学英文版)》 | 《交通科技》 | |
《数字制造科学》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 《港口装卸 》 | |
《交通企业管理》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 《船海工程》 | |
《交通信息与安全》 |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建材世界》 | |
《 理工高教研究》 | 《高教发展与评估》 | 《爆破》 |
馆藏资源
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是由原武汉工业大学图书馆、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图书馆和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图书馆于2000年合并组建而成,是国家calis成员馆、cashl成员馆、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湖北省“优秀级图书馆”,设立有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
截至2014年,图书馆有印本文献390余万册、各类中外文数据库大库63个(含子库219个);数据库包含电子图书457万册、电子期刊2.88万种、电子学位论文449万篇,还包括会议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专利等其他各类文献,内容基本涵盖了全校所有学科专业。此外,全校24个学院(部、所)分馆(资料室)在业务上接受图书馆的统一领导,与图书馆共同组成了图书馆系统,形成了覆盖全校的文献资源保障网络。[26]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园区
武汉理工大学是国内唯一拥有光纤传感技术领域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单位,ccm技术生产膜电极技术获得日内瓦国际
发明奖金奖,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用。以光纤传感器、高速船舶、电动汽车以及新材料、港口机械、先进制造等为代表的校办科技产业健康稳步发展,位于“武汉·中国光谷”占地880余亩(约58.7万平方米)的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是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园,已形成规模并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08年科技产业实现销售收入8.3亿元,2009年销售收入12.1亿元,2010年销售收入15.8亿元。2008年底的有效专利总量居全国高校第十一位。
武汉理工大学文化传统
校标
武汉理工大学校徽包括校标和徽章,学校徽章为教职工和学生佩戴的题
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确定时间为2008年1月。该方案以武汉理工大学的英文缩写“wut”为基础,以动感的形式构成流畅的图形,形态和色彩组合上既有时代特征,又不乏理性与文化内涵。图案以流畅的线条和形体,形象地构成了“武汉理工大学”的英文缩写“wut”,同时还呈现出汉字“山”的草书形式,具有流动、飘洒的“水”的表征。标志以旋转、交融、发散和飞扬的形体,动感、紧凑的造型反映了武汉理工大学“以人为本、求是创新、强化特色、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27]
校训
2008年1月学校将“厚德博学,追求卓越”作为校训,主要有以下几层含义:[27]
(1)突出德育为首、尊重知识的大学教育理念,与“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一脉相承,与学校培养“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人才目标相互呼应。
(2)崇尚和培养师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职业道德和强烈社会责任感;强调以德治校、依法办学。
(3)提倡理解包容,善于合作,文明诚信,创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
(4)鼓励兼容并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泛;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鼓励拔尖人才成长,培育追求真知、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校风学风。
(5)以“整体水平国内一流,部分学科水平国际一流”为办学目标,强调艰苦创业,培养创新意识和持续创新能力,以国际化的视野和目标激励师生不断超越自我,成就非凡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