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技学院样本图片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毕业证样本有多处防伪标识。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重庆科技学院由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于2004年5月18日合并而成。原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51年,1998年划转至重庆市,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原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51年,为全国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2003年划转至重庆市,实行重庆市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共建。[6]重庆科技学院(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始建于1951年,学校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建[1],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数据中国“百校工程”、“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重庆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3],是一所以工为主,以石油与化工、冶金与材料、机械与电子、安全与环保为特色,涵盖理、工、经、管、法、文、艺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4-5]。截止2018年7月,学校占地2200亩,建筑总面积60余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82亿元,馆藏图书293.6万册;下设16个学院(部),57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万余人,其中研究生400余人,留学生300余人。教职工1527人,其中专任教师118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7-8]。。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1951年7月,筹建“西南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专修科”,选址于原巴县马王(九龙坡区)。
1952年4月,改校名为“西南工业部冶金工业学校”。
学校景观(6张)
1952年11月12日,万里同志签署命令,将学校名称改为“重庆钢铁工业学校”。
1953年,由中央重工业部拨款,易地复兴村(今大渡口区钢铁村)兴建校舍,翌年春学校迁此办学。
1959年6月,根据贺龙同志命令,学校搬迁至杨家坪原西南工会干部学校旧址(即南校区现址)。
198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中专。
1984年,实行冶金部与重庆市双重领导,以部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
1985年,由冶金部和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重庆钢铁专科学校”。
1992年2月,国家教委又将校名调整为“重庆钢铁高等专科学校”。
1998年7月,学校划转至重庆市,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重庆市地方管理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
1999年2月,经重庆市人民政府同意并报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1951年9月,为培养新中国石油工业急需人才,经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批准,正式建立“西南石油工业专 科学校”,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校址选在重庆市沙坪坝区(现渝中区)化龙桥。当年招收专科生,与重庆大学合作办学。
1953年,由专科改为中专,更名为“重庆石油工业学校”。
1955年,石油工业部成立后,更名为“石油工业部重庆石油学校”,校址由化龙桥迁到大坪(北校区)。
1978年9月,学校领导体制改为部、省双重领导,以石油工业部为主,校名为“重庆石油学校”。
1980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中专。
1994年3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学校由中专升格为专科,更名为“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1998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遴选为全国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
2003年,学校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转重庆市人民政府管理,实行重庆市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共建,以重庆市为主的管理体制。[6]
重庆科技学院合并组建
2004年5月18日,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重庆科技学院。
2005年5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在重庆大学城划拨1500亩土地用于重庆科技学院新(虎溪)校区建设。
2006年1月,重庆科技学院新校区一期工程开工,同年9月入住首批学生,并逐渐发展成为主校区。
2007年,学校被批准成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7]
2007年8月,重庆科技学院顺利出让南北(老)校区。
2008年2月,留在老校区的学生完成搬迁,入驻大学城新校区。
2011年5月,重庆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签署共建重庆科技学院的协议。[1]
2011年9月,学校成为中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同年10月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7][10]
2013年6月,教育部成立了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通过筛选,仅吸收了全国 35 所院校加入,我校成为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2018年5月,学校被教育部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成为工程硕士授权点,可直接开展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工作;[15]11月,重庆科技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联合开办重庆中科智能技术与工程学院。[16]
重庆科技学院南大门
重庆科技学院办学条件
编辑
重庆科技学院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7月,学校构建了以石油与化工、冶金与材料、机械与电子、安全与环保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共设16个院(部)、57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学38个、理学5个、管理学5个、文学3个、法学1个、经济学2个、艺术学3个。[8][17-18]
二级学院 | 本科专业 |
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 资源勘查工程 |
海洋油气工程 | |
地质学 | |
油气储运工程 | |
石油工程 |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
重庆科技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 | 材料类 (含功能材料、焊接技术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5个专业)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冶金工程 | |
矿物加工工程 | |
重庆科技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 机械类 (含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等2个专业) |
汽车服务工程 |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
重庆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自动化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 土木类 (含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等4个专业)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含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2个专业) | |
重庆科技学院智能技术与工程学院 | 计算机类 (含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等2个专业)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 (应急管理学院、重庆安全工程学院) | 消防工程 |
安全工程 | |
重庆科技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类 (含市场营销、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3个专业) |
物流管理 | |
酒店管理 | |
酒店管理(国际邮轮管理) | |
重庆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 设计艺术类 (含环境设计、艺术与科技、视觉传达设计等3个专业) |
汉语言文学 | |
视觉传达设计(校企合作班) | |
重庆科技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 化学类 (含化学、应用化学等2个专业) |
环境工程 | |
能源化学工程 | |
制药工程 |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
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 |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
社会工作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
重庆科技学院数理与大数据学院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应用统计学 | |
理论与应用力学 |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
重庆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西班牙语 | |
重庆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重庆科技学院体育部 | / |
重庆科技学院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自考办) | (详情参见继续教育学院网站) |
(以上资料引用自学校招生信息网,排名不分先后[8][18]) |
重庆科技学院学科建设
据2018年7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重庆科技学院形成工、理、管、经、法、文、艺等7个门类,涵盖25个一级学科,以石油与化工、冶金与材料、机械与电子、安全与环保为特色学科群,拥有4个市级重点(建设)学科,设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和冶金工程共4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领域。[19-20]
市级重点(建设)学科:
序号 | 一级学科 | 所在学院 |
1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
2 | 安全科学与技术 | 安全工程学院 |
3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4 | 机械工程 |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
参考资料[21] |
专业学位授予类别:工程硕士[8][15]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领域:
专业领域 | 研究方向 | 培养学院 | ||||||
085219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01 油气井工程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 ||||||
02 油气田开发工程 | ||||||||
03 油气储运工程 | ||||||||
04 油气装备技术工程 |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 |||||||
05 油气在线分析与控制工程 | 电气工程学院 | |||||||
06 油气资源综合利用 | 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 | |||||||
07 油气材料工程 | ||||||||
085224安全工程 | 01 油气与化工过程安全 | 安全工程学院 | ||||||
02 应急技术与管理 | ||||||||
03 职业危害防护工程 | ||||||||
04 化工安全技术与工程 | 化学化工学院 | |||||||
05 建筑安全工程 | 建筑工程学院 | |||||||
06 智慧安全 | 智能技术与工程学院 | |||||||
085217地质工程 | 01 油气勘探地质工程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 ||||||
02 油气地球物理工程 | ||||||||
03 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 | ||||||||
085206冶金工程 | (暂未招生) | 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 | ||||||
以上数据源于:重庆科技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8][22] |
重庆科技学院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7月,学校现有教职工1527人,其中专任教师1185人。专任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高级职称604人,博士334人,硕士及以上比例达87%;有省(直辖市)级以上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共4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含资助计划)41人。[7-8]
双聘院士:[7]
中国科学院院士都有为[23]
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义脑[24]
省级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 | 带头人 | 获批年份 |
石油工程教学团队 | 范军 | 2007年 |
控制工程教学团队 | 施金良 | 2012年 |
土木工程教学团队 | 刘冬燕 | 2012年 |
油气储运工程教学团队 | 李文华 | 2012年 |
(以上名单未列完全)参考资料[25] |
重庆科技学院教学建设
截至2016年5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专业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与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川东钻探公司、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重庆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共建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6]建有重庆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2个、“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6个、专业改革综合试点专业2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此外,学校还建有精品课程9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精品视频公开课9门、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十二五”规划教材3部。[8]
学校建筑(7张)
国家级特色专业:石油工程、冶金工程
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专业:石油工程、冶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自动化[8]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冶金工程实验教学中心[27]、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28]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钢铁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8-29]
重庆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冶金材料特色学科专业群、[30]石油与天燃气工程学科专业群[31]
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石油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32]油气储运工程、[33]安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34]
国家级精品课程:液压传动技术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打开石油的天窗
重庆市精品课程:油气集输工程、冶金传输原理、大学物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油层物理、电力电子技术、hse风险管理、大学英语技能拓展综合实践[8]
重庆科技学院(18张)
校级精品课程:电子拖动基础、财政与金融、工程训练、应用写作、石油地质基础、过程控制系统及装置、经济学、计算机与网络、分析化学、化学原料、机械制图、高等数学、工程热力学、并控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现代物流学、拓展训练及户外运动、大学英语、金融学及热处理、理论力学获得。[35]
重庆科技学院学术研究
编辑
重庆科技学院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5月,学校承担了国家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近100项国家级课题,数百项产学研合作科技开发和产品设计项目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及省部级科学进步奖61项,授权专利386件,著作权登记31项,出版学术著作115部,其中参与完成的“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成果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有2153篇论文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和《工程索引》(ei)等检索和收录,年科研经费愈亿元。[8][13]
重庆科技学院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5月,学校设有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拥有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省部级社科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科普基地3个,市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8][36]此外,中国科学院批准的“重庆安全工程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发中心”落户重庆科技学院。[37]
科研平台类别 | 科研平台名称 |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 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
纳微复合材料与器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 |
重庆市非矿山安全与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 | |
重庆市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实验室 | |
工业发酵微生物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 |
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 | 重庆高校市级非常规油气田开发实验室 |
重庆高校市级工业过程在线分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 |
重庆高校市级复杂金属矿产资源增值处理与清洁提取重点实验室 | |
省部级工程中心 | 重庆市冶金检测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重庆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重庆市流体传动与机电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国家职业危害防护工程试验基地 | |
中冶赛迪国家钢铁冶炼技术装备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重庆市工业在线分析及大数据运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重庆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重庆高校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重庆高校石油天然气工程研究中心 | |
省部级社科研究中心 | 能源经济管理研究中心 |
省部级社科基地 | 重庆科技学院科技探索体验中心 |
重庆科技学院科学和技术传播中心 | |
重庆科技学院垃圾发电科普中心 | |
市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 | 页岩气勘探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
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协同创新中心 | |
在线分析与工业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 | |
冶金资源与节能环保协同创新中心 | |
参考资料[38-40] |
重庆科技学院学术资源
学术刊物
重庆科技学院学术刊物有《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和《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学报社科版主要报道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设置哲学·政治、法制·社会、经济·管理、文学·语言、文化·历史、教育·教学等栏目。学报自科版主要报道石油、地质、化工、冶金、材料、机械、建筑、计算机等行业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研究成果。两刊自创刊起即为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自科版自2012年第1期开始成为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41]
馆藏资源
图书馆(2张)
据2017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重庆科技学院图书馆馆藏图书总量达275.2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126.1万余册,电子图书149.1万余册; 拥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视频教学、在线学习、检索工具、专题特色等各类数据库63余种数字资源,总存储空间已达114t,已存储容量60余tb;馆藏文献以石油、化工、冶金、材料、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管理、建筑、人文学科为主,以石油、冶金专业文献资源为特色。[7][42]
重庆科技学院合作交流
编辑
重庆科技学院校际合作
截至2017年11月,学校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墨西哥维拉克鲁斯大学、韩国国立昌原大学、英国爱伯斯特维斯大学、加拿大劳里埃大学、台湾“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等30余所国(境)内外高校建立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合作关系。[8]
重庆科技学院校企合作
截至2017年11月,学校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武钢、西南铝、重钢、美国卡万塔能源公司、美国国际钻井承包商协会(iadc)等百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的战略协议。截至2016年8月31日,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194 个。[8]
重庆科技学院文化传统
编辑
校训
厚德、博学、砺志、笃行
释义:
厚德,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出自于《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博学,学识广博,即宽厚的基础理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基本技能;文理兼容,百科兼纳,专业领域游刃有余,高质量、复合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出自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和《论语》:“君子博学于文”。
砺志,磨砺坚强意志,志向专一,坚忍不拔、知难而进,迎难而上, 注重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出自于苏 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笃行,实事求是,崇尚实干,忠贞不渝,执着追求,身体力行,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问思辨贵在笃行。出自于《礼记·中庸》:“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43]
校徽
学校校徽外形取材于重庆市市花山茶花、长江滚滚的波涛和重庆连绵起伏的山丘,围绕中心标志的108颗小圆点象征学校的人才源源不断、桃李满天下。
校徽的中心主体标志形象取材于初升太阳映照下挺拔的油井、钢厂、城市的剪影。
校徽标志的圆形底色部分以初升的太阳和经纬线的构成,寓意学校处于新时代、新起点、新校区和新的发展坐标;两组对称的、向上生长的碑柱,寓意1951年建立的石油、钢铁学科在新的起点上齐头并进、蓬勃发展、奔向新的高峰。[9][44]
大学精神
创业、创新、创优
释义: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包含石油行业“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内核,也包含了坚韧负重、千锤百炼的钢铁品质,它是一种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是一种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
“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就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追求卓越的创优精神”就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就是工作高标准、业务创佳绩。包括始终保持勤奋敬业的精神、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朝气和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锐气。[45]
办学宗旨。创办时间
1951年[9]
所属地区
中国重庆[8]
学校类型
理工[9]
属性
省部共建高校[8]|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