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证样本_校长签名印章

因为有缘我们相聚
成功要靠大家努力

▂▃▅▇ 主页 > 学校名称 > 正文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毕业证样本|学校代码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毕业证样本|学校代码由国家教育部监制发放,需要了解请点击历届毕业证样本如需办理点击联系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毕业证样本、报到证样本、档案、学位证样本等。成都都大学体育学院简介体育学院诞生与成长先后伴随黉门街、花圃路、荷花池以及十陵四个校区的发展。 1978年组建体育教研室; 1997年学校将体育教研室、艺术教研室和心理教研室整合成立教体部; 2002年学校搬迁十陵校区,经学校批准成立体育部;2004年“体育教育”专科专业首次招收;2009年成功申办“社会体育”本科专业;2010年6月经学校党政批准成立体育学院,同年,体育学院申办“武术高水平运动队”获教育部批准;2011年9月,经学校批准同意,体育学院与四川师范大学签订联合招收体育教育与训练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协议;12月“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申报成功,随着四川省高校体育专业主席单位和四川省健身气功科研与训练基地先后落户我院,体育学院迈着坚实的步伐,在“行健不息、积健为雄”的院训激励下,在精诚团结、睿智健体、敢为人先和追求卓越的学院精神感召下,学院现已成为四川省高校体育界发展最快的专业院系。

目前,体育学院设有: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2个本科专业和体育教育1个专科专业;开设专业特色课程有:户外拓展、舞龙舞狮、社区健身辅导、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田径、体操、武术散打、健美操、跆拳道、艺术体操和瑜伽等。

体育学院现有体育专业学生305名,其中本科学生85名,专科学生220名;现有教职工50人,其中专职教师47名,教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10人,讲师31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的教师6人,国家级裁判3人,国家一级裁判员17人,“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同时,我们还聘请了4位国内知名专家为我院兼职客座教授。

体育学院先后承担科研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国家体育总局课题2项,省级课题9项。出版个人专著、专业教材10余部;在国内有影响的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取得个人发明专利6项,成功举办或承办全国、省级各项体育赛事10余项。

近年来,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关怀和校体委直接领导下,由体育学院牵头组建的校体育代表队为学校赢得了包括:2006年全国脚斗士大赛西南赛区“轻量级冠军”;09“浩沙杯”大众健美操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09年四川省大学生跆拳道比赛冠军、2011年荣获第四届国际健身气功交流大赛冠军、2011年全国排舞总决赛“一等奖”、2011年全国武术锦标赛“男子全能亚军”、2011年香港两岸四地健身气功交流大赛“多枚金牌”等众多荣誉。

随着学校不断加大体育教学经费、体育教学设施设备建设投入,体育学院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体育学院现有体育专用场地95632平方米,其中室内运动场地8849.73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81866平方米,生均体育面积4.49平方米/人;拥有综合体育馆、标准塑胶田径场、标准游泳池、草坪足球场、健身房、室内乒乓球馆、室内羽毛球场、网球场等现代化的体育设施。

学院设置

成都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0-2015)》

一、学科建设发展现状

(一)本学科已有工作基础和水平

1.学科方向

体育学院目前设有1个“社会体育”本科专业,1个“体育教育”专科专业,1个体育教育函授本科办学点(与成都体育学院联合办学)。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223人。

体育学院学科建设尚处于初期建设发展阶段。自2003年开办体育教育专科专业以来(2010年9月增设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仅经历7年学科建设时间,专业办学时间短,办学规模较小。

2.学科团队

体育学院学科团队现有教职工35人,是一支年富力强的专业学科团队。其中,专任教师31人,教辅人员4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2名(占6.5%),副教授4人(占12.0%),讲师20人(占64.5%),助教5人(占13.0%)。具有硕士学位教师12人(含在读硕士6人),占。50岁以上年龄专任教师3人(占9.7%),40—50岁专任教师4人(占12.0%),30—40岁专任教师20人(占67.7%),30岁以下专任教师4人(占12.0%)。

总体来讲,体育学院学科团队整体年轻,学历、职称结构偏低,但富有朝气活力。目前学科团队中有2位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徐明和毛晓荣教授,有他们的全力辅佐,五年内体育学院科研团队定能成长成为一支省内优秀的专业团队。

3.科学研究

近年来,体育学院高度重视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大力引进科研型教授人才。目前,体育学院教师共承担国家级社科课题1项,国家体育总局课题1项,省级课题5项,市级课题3项,校级课题3项,到校科研经费6.5万。近三年发表科研论文86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8篇。主编专著2部,参编教材2部。成功申请专利3项。就2009年,体育学院科研完成情况在全校17个教学单位中排名第九。

体育学院科研工作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诸多不足。首先,很大部分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还很弱,仅2009年6位教师完成了全院科研工作的80%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其次,我院科研工作尚无形成合理,科研团队尚未形成,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尚不明显。这些都将是“十二五”期间,我院科研工作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4.工作条件(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情况、实习基地建设和图书资料等方面)

1)体育场馆设施:我校体育场馆设施齐备、数量充足。

我校现拥有室外体育场馆及设施26处,体育场馆总面积14万m2,体育教学设备设施486台件,总值1848142.88元;其中体育场馆包括:大型综合体育馆1个(其中有体操房、健身操房、力量房)、标准田径运动场2块(其中塑胶场地1块)、足球场2片(其中草坪1片)、篮球场42片(其中塑胶5片)、排球场15片(其中塑胶4片)、乒乓球场区3处(乒乓球桌39张)、器械场区2个、游泳池2个(比赛用游泳池1个、练习用游泳池1个)、羽毛球场地7片、网球场4片。

学校二期建设项目将在2011年底之前完成,规划新建体育场馆面积近4万m2,包括室内综合体育场馆2个,标准塑胶田径场1个,标准足球场1个,网球场8片;塑胶篮球场12片。

2)实验室建设:体育学院目前尚未专业实验室。

考虑实验资源整合的需要,体育学院计划与医护学院共建“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部分实验。另外,独立承建服务于成都市体育局体科所的“国民素质提升”实验室,以满足课程教学与科研服务地方的需要。

3)实习基地建设:体育学院现建设有10余个固定的专业学生实习基地,基本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

4)图书资料:学校图书馆现存3113种体育类图书,基本能满足专业学生辅助学习需要。但随着体育学科发展,尚需进一步加强与专业学科建设相关书籍的购置。

(二)本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

体育学科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三个层面。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人才的培养。

就竞技体育而言,2008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已开始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在中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主要由体育部门下属单位承担。如国家运动训练管理中心、各省市体育局运动技术学校、各县市体育局业余体校等机构负责各级运动员的训练与选拔。

就社会体育而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也逐渐成为老百姓需求的新增长点。伴随着大众健身市场的繁荣,近年来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旺盛。由于我国社会体育发展较晚,部分体制的问题尚待解决,导致目前社会体育人才的去向多限于高端体育健身场所,基层社会体育指导人才配置机制尚无建立。待基层社会指导员制度完善之后,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将成倍增加。

就学校体育而言,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政策措施,其中“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校要保证小学阶段每周4节体育课、初中阶段3节体育课,学生每天锻炼不低于1小时。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师缺编严重,要达到“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要求,实现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目标,需要大量的符合现代体育教育需求的专门体育人才。

(三)本学科与国内外高水平同类学科的优劣势分析

1、劣势分析

1)我校体育学科发展时间不长,学科建设基础较为薄弱。

我校自2003年开办体育教育专科专业,到2010年只有短短的7年时间。通过这几年的学科建设,我们感到在专业人才培养思路、专业制度建设、专业文化建设、教师专业技能能力、专业学生管理、专业实验条件等方面与其他国内外老牌同类学科之间尚有明显差距。

2)学科团队能力结构与学科发展要求之间尚存在差距。

学科团队40岁以下教师占79.7%,讲师及以下职称教师占80.7%,硕士研究生比例19.3%,博士研究生比例为0%。由此可以看出,我校体育学科团队学历、职称结构偏低,从教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与我校体育学科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2、优势分析

1)成都市体育发展环境为我校体育学科提供了较高的发展平台。

2009年成都提出了“运动成都”的全民健身发展理念,计划将成都打造成中国西部“运动之城、健康之城和健身之都”。?按照计划,到2012年我市区(市)县建成或启动“111”工程(一场、一馆、一池)达到85%以上,全市社区和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75%和50%,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以上。此外,到2012年全市80%的区(市)县将建成全民健身服务中心,全市70%的街道、乡镇建成文化体育工作站,实施城乡体育统筹发展,不断提升农村体育服务整体水平。

上述成都市体育发展环境对我校社会体育、学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实践技能培养、就业环境,以及科研服务地方等方面都将提供一个高质量的发展平台。

2)学校对体育学科的扶持政策为其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

学校鼓励各学科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对体育学科发展给予大力扶持。2009年,学校批准申办“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引进2名高水平教授,并将“体育部”升格为“体育学院”。这些措施为体育学科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十二五”期间,体育学院将进一步加强优秀体育学教授和博士的引进力度,确保“十二五”期间将我校体育专业建设水平达到省内高校前三的水平。

(四)本学科的国家(含部门、地区、学校)需求分析

1、本学科社会体育人才需求分析

社会体育人才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社会体育人才需求主要分为三个层次:1)高端休闲体育服务行业:如高尔夫、赛马场、赛车场等高级体育俱乐部或休闲会所,服务对象多为社会名流和职场精英;2)中端健身服务企业:如城市健身俱乐部、羽毛球或网球等健身场馆,服务对象多为城市白领阶层。3)基层健身场所:如城市健身广场、社区公共健身场馆等,服务对象多为基层群众,服务形式多为公益性。

目前,就社会体育人才需求而言,基层健身场所对社会体育人才需求量最大,其次是中端健身服务企业,第三是高端休闲体育服务行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后两者对社会体育人才需求逐年扩大。

由于基层健身场所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多为公益性,从而阻碍了社会体育人才向该领域的合理配置,也阻碍了基层全民健身运动的科学发展。目前各高校培养的社会体育人才多流向中、高端健身服务行业,基层健身服务场所需求未得到释放。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随着国家相关制度的完善,将基础社会指导员纳入国家行政事业管理,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将急剧释放。

2、本学科体育教育人才需求分析

2007年,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颁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该意见要求:1)要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开设体育课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配齐配强体育教师。2)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义务教育阶段1-2年级学生每周体育课不低于4学时,3-9年级学生每周体育课不低于3学时,高中阶段以上学生每周体育课不低于2学时。3)积极开展疾病预防、科学营养、卫生安全、禁毒控烟等青少年健康教育,并保证必要的健康教育时间。

同时教育部对中小学有关体育师资配备标准中规定:中小学校1-2年级每5-6个班应配备1名体育教师,3-12年级每6-7个班应配备1名体育教师。

毛晓荣教授国家课题调研的结果来看,西部农村体育师资配置率不到标准的50%。由此可见,要落实国家对中小学体育的基本要求,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所提出的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学校体育教育师资需求是旺盛的。

另外,中小学体育新课改的发展趋势是体育与健康的有机结合。教育部2009年9月发布《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学校健康教育的载体课程是《体育与健康》;中小学健康教育师资以现有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和体育教师为基础。同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国家课程标准明确将培养学生“健康素养”和“健康习惯”列入课程目标。

因此,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是培养符合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际的复合型人才,即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既具备体育技能,同时又具备学校健康教育能力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二、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的发展思路及总体目标

(一)总体目标

1、省内重点学科建目标

五年内,实现我校体育专业建设水平进入四川省内高校前三名,打造一支四川省一流特色体育专业,并将我校体育学科建设成为四川省重点学科。

2、学科专业与学生规模总目标

五年内,增设1-2个本科专业(3年内申办体育教育本科专业、5年内申办体育旅游本科专业),每年招生规模扩大50名,最终实现专业学生总规模达到1000人以上,并实现本科学生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70%以上。

3、平台建设目标

五年内建设2个专业实验室(与医护学院共建“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与成都市体育局共建“国民体质提升实验室”);建设1个体育科学研究中心,即成都大学“现代田园城市体育休闲与养生文化研究中心”。

4、专业学位点建设目标

五年内,将本学科建设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计划引进体育学教授2-3名,体育学博士3-5名,内培教授1-2名,博士1-2名。总体实现拥有5名以上教授,4名以上博士的目标。

(二)发展思路

1、学科建设目标定位:“服务成都,立足四川,面向全国”。

体育学院的学科建设目标定位一定与学校保持高度一致,“学科与专业设置和成都经济社会发展衔接最紧密;毕业生就业率最高;培养的人才在成都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发挥最好”。

2、学科建设发展思路:“教学立院,科研强院,特色名院”。

1)狠抓教学质量:将加强教学管理、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体育学院一切工作的基础;

2)强化科研管理和高层次体育科研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将加强科研管理与投入,提高学科团队科学研究水平作为强化体育学院学科建设水平的主要途径;

3)强化特色专业建设:将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专业特色建设思路,重点打造社会体育和体育教育两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武术”和“健美操”两支高水平运动队,并将此作为扩大省内高校体育专业知名度的主要措施。

3、学科团队建设思路:“沟通带来理解,理解带来合作,合作带来发展,发展带来效益”。

体育学院发展离不开每位教师的贡献,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将学院发展与教师个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沟通、理解、合作、发展”的团队精神,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力量是实现科学建设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4、学风建设发展思路:“先做人,再做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杰”。

学生培养质量是学科建设质量的最终表现形式和检验标准。因此,学生学风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培养方面要体现“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以“学生成才”为人才培养核心,着重学生“学术”精神培养,强化学生“交际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

三、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的主要建设内容及具体措施

(一)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1、社会体育专业:城市体育服务与管理方向

秉承我校“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及“培养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培养城市体育健身领域急需的既具备科学健身指导技能,又熟悉健身场馆运营管理规律的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

在人才培养上实施“一专多能一长?(一个专业、多种能力、一项特长)?”,即通过社会体育专业的学习,获得适应城市体育服务与管理需要的多种能力,并根据个人特点培养一项具有突出竞争优势的专项技能。

重点探讨以下五种学生特长能力的培养模式:①城市体育健身俱乐部健身指导能力;②城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经营管理能力;③城市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与赛事策划能力;④城市社区全民健身咨询指导与技能培训能力;⑤城市社区体育行政管理能力。

2、休闲体育专业:体育旅游服务与管理方向

结合四川省体育旅游资源特点,重点探索培养能够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基层管理与服务的具有体育人文素质和旅游文化素养的应用性技能型专门人才。

3、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方向

结合新课标背景下对中小学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需求,重点探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复合能力培养模式。

1)将学校体育的健康职能与学校健康教育结合起来,重点探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现措施与路径。

2)通过对中小学学校健康教育师资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分析,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教学内容改革和实践技能培养方案。

3)结合成都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实验区建设,构建体育与健康教育复合型师资培养模式,并尝试开展相关实证研究。

(二)学术团队建设

1、学科与学术方向带头人培养

1)社会体育专业学科带头人:徐明教授

现任成都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高校健美协会副理事长;四川省高校体育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四川省精品课程评审专家;四川省高校体育工作评估专家;?四川省大学生体协常务副理事长;四川省高校体育学科评审组副组长。1991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6年有破格晋升为教授。

2)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带头人:毛晓荣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学校体育。现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xty003)课题:“西部农村中小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保障体制研究。

根据本学科实际,积极培养或引进学科带头人接班人,引进1-2名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培养和引进2-4名40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学科骨干,使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数量达到5人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达到3-5名。

2、导师队伍建设

体育学院现有硕士生导师1名(徐明教授),“十二五”期间计划引进2-3名硕士生导师,建立起符合硕士授予点的师资要求。

3、学科梯队建设

“十二五”期间,计划建立两支学科梯队:①社会体育专业学科建设梯队:2名教授,4名副教授或博士,10名讲师或硕士;②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建设梯队:3名教授,5名副教授或博士,12名讲师或硕士。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政策的调整,结合学科建设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优秀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的培养与引进工作,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老中青结合的高水平的学术梯队。

(三)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层次与影响、科研成果及其水平)

1、课题立项

目前体育学院有专任教师31名,五年内计划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立项2项,省级科研课题12项,校级科研课题6项。计划完成到校纵向科研经费15万。

2、科研成果

五年内,体育学院教师计划完成科研论文179篇,其中c刊核心论文25篇,d刊核心论文10篇,一般公开期刊论文144篇。发明专利申请立项1项,主编教材或论著4部。

(四)人才培养(指研究生培养)

鼓励符合条件的教师担任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积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经验。加强本学科研究生教育教学和课程体系研究,形成比较成熟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并为以后开设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专题讲座提前做好准备。

力争2015年申办社会体育和体育教育硕士授予点建设,实现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3-5名,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5-10名。

(五)学术交流

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交流,每年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5人次。到2015年力争与四川省教育厅高校体卫艺处联合在成都大学召开全省高校体育专业学术研讨会1-2次。每年邀请其他高校体育学专家教授学者举办讲座2次。

(六)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建设、基地建设、图书资料建设)

1.实验室建设

五年内建设2个专业实验室(与医护学院共建“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与成都市体育局共建“国民体质提升实验室”);

2.研究中心建设

建设1个体育科学研究中心,即成都大学“现代田园城市体育休闲与养生文化研究中心”。

3.图书资料建设

积极与图书馆采编部联系,每年争取300—500种体育类图书资料购置,5年实现1500-2500种体育类图书的购置目标。图书购置的重点放在社会体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方面所需的参考用书。

(七)对国内及省内同类学科和校内相关学科的带动作用

1、为国内同类学科提供可借鉴的社会体育(城市体育服务与管理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为国内同类学科提供可借鉴的新课标改革背景下体育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方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满足我校“教育学”硕士培养点建设发展需要。

体育学是教育学类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而体育教育专业又是体育学重要的基础专业。增设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可进一步完善我校“教育学”学科体系,并为我校“教育学”硕士点建设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四、 本学科建设保障措施

(一)学科建设的资金需求概算与筹措方案

科目

五年共计(万元)

筹措方案

专业,体育器材,设备经费(含新建体育设施购置)学校每年投入30万元五年共计150万元学校投入纵向科研经费每年争取2万元左右五年共计10万元学科自筹配套科研经费每年争取2万元左右五年共计10万元学院自筹体育专业运行维持经费每年30万元五年共计150万元学校投入硕士点申报50万元学校投入人才引进50万元学校投入学术交流10万元学院自筹高水平运动队维持经费150万元学校投入五年经费合计580万元学科自筹占5,2%,学校投入占94,8%

(二)组织保障等

体育学院成立有院长为组长,书记为副组长的“十二五”规划论证与实施领导小组,负责督导规划各项任务目标的逐项落实。同时制定完善相关监督激励机制,及时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解决方案。

(三)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问题一:在做到“入口旺”的同时,如何实现专业学生培养“出口畅”

解决办法:走“职业规划分流”与“订单式”培养相结合模式

1、“十二五”规划初期,在全力建设就业基地的同时,以学生“职业规划分流”培养模式为主,“订单式”培养模式为辅。

2、“十二五”规划中后期,在建立了完善的就业基地后,学生以“订单式”培养为主,“职业规划分流”培养为辅。

问题二:如何实现我校体育学科建设与成都市体育事业发展之间的合作双赢?

解决办法:借用学校与成都市体育局、教育局资源平台,建立体育学院与成都市社会体育、学校体育机构的合作双赢。

1、将成都市体育局体科所挂靠体育学院,搭建科研服务与学科发展的双赢平台。

2、进一步与成都市教育局学校体育处联系,探索成都市学校体育师资培养需求,搭建专业人才市场与供给服务平台,实现体育学科建设服务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五、预期建设成效分析(要有一些量化指标)

1、确保实现2个本科专业建设目标(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与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力争实现体育旅游本科专业建设目标。

2、确保我校体育专业建设水平进入全省高校体育专业前三名,成功申报“省级特色专业”,力争将我校体育专业建设成“省级重点学科”。

3、确保2-3名教授与其他学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力争五年内实现体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独立培养。

4、确保实现1000名专业学生规模,其中本科学生比例70%,专科学生比例30%。

5、确保成都市体育局体科所挂牌成都大学体育学院,建立2个集教学与科研服务地方的专业实验室。力争成功申报1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现代田园城市体育休闲与养生文化研究中心。

6、确保1个国家级社科课题立项,8个省级科研课题立项,发表c刊核心论文15篇,出版教材或专著2部。力争实现2个国家级社科课题立项,12个省级科研课题立项,发表c刊核心论文24篇,出版教材或专著4部。

7、确保2个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目标,五年内取得5项省内单项赛事冠军,1项全国单项赛事第一名。力争五年内取得10项省内单项赛事冠军,2-3项全国单项赛事第一名。

8、确保完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立项。力争实现1名省级教学名师、2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教学团队立项任务。

相信自己能做到比努力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