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证样本_大学毕业证_高中/中专-毕业证大全

因为有缘我们才相聚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

▂▃▅▇ 主页 > 毕业证样本图 > 学校名称 > 正文

都匀市第一中学毕业证样本

贵州省高中毕业证由贵州省教育厅统一印制发放下属市教育局,需要了解请点击贵州省高中毕业证样本如需办理点击联系

都匀市第一中学毕业证样本、高中毕业证成绩单、高中学历证明,以下是本校详细情况:

被誉为“柳州八贤”之一的张翀,是明代历史上的一代名臣,嘉靖32年(1553)考取进士,后历任要职,官至刑部侍郎。张翀任刑部主事时,因弹劾奸相严嵩父子贪贿乱政,于嘉靖37年(1558)3月被贬谪至都匀。都匀士民仰慕张翀的节义与学问,为其“捐金募工”建读书堂及问月楼,以作栖身读书及传学布道之所。读书堂的旧址位于今都匀一中北侧的东山西麓的荷花池畔。张翀居匀期间,于读书堂内聚徒讲学,朝夕引导弟子考究群籍,开都匀文教先河。因此,都匀一中的开创者应该是张翀,都匀一中的历史应该上溯到明嘉靖37年(1558),至今已有453年。

张翀(1530—1581),字子仪,号鹤楼,被贬谪都匀长达九年。都匀的山水胜迹多有张翀的留痕。鹤楼先生曾经把都匀一中对面的蟒山易名为“龙山”,钟聚华先生作于民国十六年的都匀一中(省立五中)校歌首句歌词就是“龙山高壮,剑水汪洋,佳哉郁郁苍苍”。鹤楼先生于读书教学之余,与众多弟子寄情山水,曾经登龙山四望,欣喜地记下了龙山“南尽交广,北极湘汉,西连滇蜀”的壮丽景象。在都匀东山石壁,有他手书的16字摩崖:“仁智之情,动静之理,栖此盘古,饮此泉水”。草书字体遒劲奔放,托怀旷远,为书法珍品。在这16字之后,有“大明嘉靖四十年鹤楼张翀书”的题款。清人张澍《续黔书》称“张鹤楼遣戍是邦,诛茅读书,题此以自慰也”。张翀留题之后,山因之而生色,泉因之而有灵,游人接踵而至,也纷纷题词留记。明人陆柬《都匀龙山记》中说“张子之忠诚旷怀,兹山遂借重为万古名胜”。清康熙年间都匀知府黎皋将手书“曰动曰静,理本一致。仁得为仁,智得为智。动静两忘,不知何视。水尽山穷,了了大义”镌刻于张翀草书摩崖右侧。清光绪年间的都匀知县许特任也在摩崖前竖石碑草书:“一鹤飞去,千载悠悠,青草埋没,鸿爪勾留”。晚清贵州著名学者郑珍也有《雨花岩观明张忠简公摩崖》诗,诗后有注语说:“都匀人以忠简为仙,谓此为爪书仙迹”。此种神话传说也正是历史真实的折射或虚化了的历史影响,也是民众敬慕心理的表现。张翀居匀期间,著有《都匀读书堂记》《都匀龙山道院记》等。清光绪22年(1896),都匀知府区维翰为了纪念张翀文化教育的开辟之功,在东山明代观音寺的遗址上建书院,取名为“鹤楼书院”。

张翀在都匀,读书教学,对都匀的文化教育有开发性的贡献。明清及民国的多种《贵州通志》都为之立传。明代贵州巡抚江东之将张鹤楼与在贵州文化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的王守仁(阳明)、邹元标并称为“三迁客”,肯定了张翀在贵州文化教育史上的地位。

“三迁客”中的邹元标,跟都匀一中也密切相关。

邹元标(1551—1624),字尔瞻,号南皋,江西吉水人。明万历五年(1577)考取进士,观政刑部,后累迁吏部科给事中,刑部右侍郎等职。所谓“观政”,是指明代考中进士的读书人,在正式任官之前,被派往各衙门去实习,目的是习练政务,期限一般定为三个月,期满后再补选京官。邹元标在观政刑部期间,上疏指斥内阁首辅张居正贪恋权位而“夺情”(选择在朝廷任职而不回家守父丧),遭神宗皇帝“廷杖八十,谪戍都匀卫”的惩处。

邹元标被贬谪至都匀,因其敢于进谏忠言,不畏刑杖(有谚语“割不尽的韭菜蔸,打不死的邹元标”在民间流传至今)而又学富五车,在都匀格外受人尊重。邹元标居匀六年,在此期间,探究学问,聚徒讲学,向他求教的达数百人之多。《都匀县志稿》称都匀之学“张邹实为权舆(开端)”。后人建两公祠及南皋书院,以纪念并光大二人所开创的都匀文教事业。“南皋书院”的旧址位于东山之麓,即今都匀一中的南侧。

钟聚华先生作于民国十六年的都匀一中(省立五中)校歌歌词将上述内容概括为“大好河山,灵钟英杰”,都匀一中“学绍邹张,派衍姚江”。姚江系指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阳明)。王守仁是浙江余姚人,姚江系浙江余姚县的别称。邹元标曾拜王守仁为师,并终身研究王守仁的“致良知”理论。“致良知”学说,就是要顺着自己的“良知”去做事,是便知非,非便知非,善便存,恶便去。邹元标肯定“良知”的关键在于“立诚”,只有立诚,才能克服私欲而存天理,这就是“致良知”的“大本”。他提出“致良知”应该有“良能”,“良能”就是效国效民的能力。“良能”是“致良知”的“核心”。邹元标把“致良知”发展为”“致良知,务良能”,这就是邹元标哲学思想的精髓。邹元标的学说影响极大,是明代后朝江右王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明崇祯11年(1638)农历四月初二日,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号霞客,江阴人)就是为探访邹元标的遗迹而踏上都匀一中这片热土的。《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载:“初二日晨起作书投都匀司尊张(勉行,四川人)。及散步东入郡堂,堂乃西向蟒山者。又东上山麓,谒圣庙。见有读书庑东者,问南皋邹总宪戍都时遗迹,曰:‘有书院在东门内。’”

张翀、邹元标二位先贤开创了都匀的文教事业,开创了都匀一中,杏坛薪火,越四百多年而绵延不绝。

清光绪31年(1905),慈禧太后倡办新学,都匀知府潘家怿奉贵州巡抚林绍年之命,在鹤楼书院旧址创办了都匀府官立中学堂。首任校长为丁酉举人欧阳朝相。其后治校有方的校长主要有廖昌斗(1927)、刘应文(1931)、周华(1941)、方士新(1950)、任摩逊(1980)等人。廖昌斗治校要求严格,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致使当时的学生勤奋学习,蔚然成风;刘应文任校长,时值“9·18”事变发生,刘校长不但组织学生上街游行、演说,号召人民奋起救国,并且还把全校师生组成“贵州省立第五中学青年义勇军团”,亲自到省城请缨,要求奔赴前线抗日。刘校长这一爱国义举虽遭省长毛光翔的申斥,但它教育了一代青年学生。此后的许多学生,有的奔赴抗日前线杀敌立功,有的为党组织进行地下外围工作,有的则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周华任校长,治校崇实黜华,不尚空谈,经常勉励师生刻苦用功,并主张学生于学习功课之外,必须从事体力劳动。解放后的首任校长为地委宣传部长方士新兼任。任摩逊任校长,倡导科学管理,研究教育教学,践行“知、情、行、意”的育人规律。

都匀一中这片热土,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了很多优秀人物。明清科举时代的举子进士已很难查考,但解放后培育的桃李已然遍布大江南北,祖国各地。很多学子成就卓著,有的享誉全省,有的享誉神州,有的甚至誉满全球:上世纪50年代从都匀一中走出去的有从事原子核结构、核裂变、粒子物理、冷核聚变、宇宙线及高能天体物理等研究工作并作出重大贡献的原云南大学物理系教授喻传赞,有原中纪委《中国纪检监察报》社长曾繁茂,有原中国作协贵州分会副主席龙明伍(笔名伍略)等人;上世纪60年代从都匀一中走出去的有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于2005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100名最有影响的人物任正非,有曾任省级领导的吴嘉甫、肖永安,有现任省级领导的唐世礼,还有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诗刊》社主编高洪波等人。恢复高考后,都匀一中考出了两个高考状元,一个是1989年高中毕业的殷亚锋,一个是2008年高中毕业的邹基伟,他们二人都从东山脚下的都匀一中考进了清华园,继续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进行奋斗。

如今的都匀一中,仍然是面对汪洋的剑水和高壮的龙山,仍然是位于东山脚下。如今的校园内,香樟挺拔,桂树葱茏,北建有鹤楼亭,南造有南皋阁,圣人孔子雕像坐落在校园中央,徐霞客雕像位于科技楼前,自然、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每天有3000余学子在此勤奋读书,他们志在走出东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相信自己能做到比努力本身更重要!